作者 / 垃圾桶內你與我
很遺憾,昨天的文章被刪了。看來,真話還不好說。
今天,我們來聊聊別的。
晚上,一則關於高層次、高學歷人才培養的新聞突然映入眼帘。題目就叫《強強聯手!陸軍工程大學與西藏軍區籤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
看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現實果然印證了我之前的分析。即所謂的——人才供給側改革。
新聞中寫道:「9月14日,陸軍工程大學與西藏軍區在拉薩籤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這是該校著眼備戰打仗需求,開展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一個有力舉措。
近年來,陸軍工程大學主動對接一線部隊,把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改革重點,持續推動由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轉變,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
什麼是人才供給側改革?顧名思義,就是部隊需要什麼人才,院校就培養什麼人才。
那麼,對於部隊來說,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答曰:願意終身服役,願意到艱苦邊遠一線,能夠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的人才。
陸軍工程大學在成立之後,積極與部隊進行聯繫,準確定位基層實際需要,從而推出了這樣的舉措。
當前,中印邊境形勢緊張,西藏軍區處在中印衝突的第一線,對人才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在這個節骨眼上,陸工大帶頭與西藏軍區籤署人才培養協議,可以說,為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開了一個好頭。
那麼,這個協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會對今後軍隊的研究生建設產生怎樣的影響,對軍隊研究生以及幹部政策會有哪些觸動?
縱觀新聞通稿,主要提出了這麼幾件大事。
1.基地型共育。這種培訓方式,以非全日制為主,主要面向在基層擔負重要崗位的軍官,開展以解決本單位練兵備戰中實際問題為目的的課題研究工作。這種培養方案的好處就是軍官不用脫崗,不會給部隊造成空編壓力。同時,培訓內容也將會貼近部隊實際,避免時間和資源的浪費。
2.扶持新興專業。比如電子對抗、網絡攻防、無人作戰、智能技術、大數據等待。這些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都是部隊緊急需要,基層嚴重缺乏的人才。過去,此類專業往往分配到院校和研究所進行科研工作,如今,院校和研究所已經改為面向社會招聘文職人員,此時軍校完全可以放開手腳為基層部隊培養人才,不用再擔心院校和研究生缺少高精尖的人才了。
3.道出了新時代軍事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重點。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和國家創新體系的源泉。用文中的話來講:「軍校研究生教育更是姓戰、為戰、研戰、教戰的主陣地。牢固樹立為戰育人鮮明導向,辦直通戰場的教育,搭部隊滿意的平臺。」。在之前的文章,我已經分析過了
「姓軍為戰」的問題。過去,有很多在職幹部和軍校學員,把讀研究生視作「逃離基層」、「找對象」、「不想下基層」以及「不讀白不讀」的職業空子,造成了軍隊研究生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如果培養出來的研究生不能為軍隊服務,反而總是想著如何轉業復員,那這樣的教育還辦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既保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又能把人才有效的留住,這就成為教育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的破解並不難。過去,研究生喜歡轉業復員,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轉業復員的利益大於服役的利益」。那麼,為什麼轉業復員的利益會大於服役的利益呢?原因在於,過去軍校的研究生教育,和部隊實際脫離的比較遠,反而和地方市場經濟靠的比較近。很多導師和教授,手裡都有不少的地方企業和政府機關的項目,「甜頭」和「油水」都比較多,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見到這些東西,自然而然會想去到地方發展。同時,由於學的都是通用技術,到基層部隊反而沒有用武之地,所學無用,自然想走。如果研究生的培養轉向軍隊實際,平日做的都是和部隊尤其是基層部隊相關的項目和科研,那麼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到部隊建功立業,因為他平時學的就是那些東西啊!只要所學有用,就能產生濃濃的歸屬感,不用強制也願意紮根基層。
從這個趨勢我們可以看出,今後軍校的研究生教育,將會擴大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的名額,縮減學術型碩士和博士的規模,招生名額或向艱苦邊遠和基層一線傾斜。畢竟,研究所和院校已經直接從地方招雙一流碩博了,人才供給質量十分充沛,還有為他們培養人才的必要嗎?
對於身在基層一線的幹部們來說,要不要考研,考研為了什麼,也是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考研不是換單位搞調動的渠道,也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佳方案,從哪裡考,最終還要回到哪裡。考研唯一的作用,就是延長自己的強軍生命!這一點,一定要考慮清楚。如果個人的職業發展終極目標不是強軍,那麼完全沒有必要去浪費軍校的教育資源,尸位素餐,最後還走不了,兩敗俱傷。這便是這則新聞帶給所有人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