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赫斯特:英國同性戀文學的大師

2021-01-10 界面新聞

小說家艾倫·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可以稱得上是現代英國同性戀文學的吟遊詩人。他在1987年發表了處女作《泳池圖書館》(The Swimming Pool Library),故事主人公是個年輕的同性戀貴族,受邀給一位年長的同性戀貴族撰寫傳記。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數年,當時同性戀還被判定為違法,只能偷偷摸摸地進行。霍林赫斯特的第二部作品名為《摺疊的星星》(The Folding Star),講述的是一個在佛蘭德斯任教的英國人與他17歲的學生墜入愛河的故事,《紐約書評》形容該書是「同性戀版的洛麗塔」。另一部代表作《美麗曲線》(The Line of Beauty)則使霍林赫斯特在2004年獲得了布克獎,還被改編為BBC連續劇。該書行文起點正是《泳池圖書館》故事落幕的終點,一個名叫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年輕學者來到倫敦。全書文字優美,敘事風趣,當主人公在舞池中邀請鐵娘子瑪格麗特·柴契爾共舞一曲時,故事達到了高潮。

霍林赫斯特一直關注著同性戀題材與橫亙代際的故事,他最新創作的小說《斯巴爾肖特情事》(The Sparsholt Affair),追蹤記錄了跨越七十年裡多位主人公(絕大多數是男性同性戀者)的人生。故事開始於1940年的牛津大學(霍林赫斯特大部分小說故事的發生地,也是他的母校)。戰爭陰雲籠罩在校園上空,一群學生透過玻璃窗看到一個正在舉重的美少年,這個名為大衛·斯巴爾肖特(David Sparsholt)的工程專業學生正在為參加英國皇家空軍做準備。雖然他的姓氏成為小說標題的一部分,但我們卻從未真正了解過他。幾乎就像被迷住的同伴給他畫的粉筆肖像一樣神秘莫測,畫中的他有著完美軀幹,但頸部以上空無一物,宛如花萼。

隨後,小說便跳轉到了1966年,出現了大衛13歲的兒子約翰尼(Johnny)。斯巴爾肖特家族正和另一家人在康沃爾享受海灘度假,也正是在此處發生了本書所謂的「情事」。我們從沒明白這件情事醜聞真正蘊意為何,只知道涉及人物包括大衛、一名保守黨議員,和一個肯定是同性戀的男妓。霍林赫斯特透露的另一個細節,是一幅透過窗戶拍攝的模糊不清的畫報照片,和該書開頭對學生時代大衛的介紹方式有著悲劇性的共鳴。後面的文章裡,霍林赫斯特跳到了1974年、1982年、1995年和2012年,描繪了當年的風流韻事如何在幾代斯巴爾肖特人中間迴響反射。故事主要敘述了約翰尼的生平,他如今已公開同性戀身份,成為了廣受歡迎的肖像畫家,一生都與大衛在牛津校園時代的首席愛慕者糾纏不息。

無論對記者還是小說家而言,性醜聞都是極好的創作素材,但沒有人像英國人那樣「犯案」。有時,是不露感情的沉著和保守,有時,則在意亂情迷時被抓個現行。就像1994年因自慰性窒息死去的保守黨議員,被警方發現時全身只穿著一雙襪子和吊褲帶,脖子上纏繞著電線,嘴中被橘子皮堵滿。「我認為,我想要敘述的不只是一樁性醜聞的細枝末節,尤其是帶有同性戀元素的醜聞,更想關注醜聞對於涉事人物乃至家人的影響,」霍林赫斯特近期住在多倫多一家酒店裡,他在電話裡這樣告訴我,「在那個年代進入公眾視野的同性戀事宜,都被框進了醜聞的範圍。這本書裡『情事』就發生在同性戀合法化的一年之前。」

《斯巴爾肖特情事》
[英]艾倫·霍林赫斯特 著

為深入調查,霍林赫斯特研究了英國最出名的兩起性醜聞。首先是發生於1961年的普羅富莫事件(Profumo Affair),該醜聞以事件主角、時任戰爭大臣的約翰·普羅富莫(John Profumo)命名,他與年輕貌美的模特克莉絲汀·基勒(Christine Keeler)發生婚外情的同時,還跟一位蘇聯駐倫敦的海軍官員有染。1960年代初期的倫敦政局正搖擺不定,該事件的發生最終導致了保守黨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的下臺。小說家大衛·普羅富莫(David Profumo)是前內閣成員約翰·普羅富莫的獨子,霍林赫斯特曾誇讚他撰寫了「非常優秀的回憶錄」,「他採取了十分聰明的做法,為自己的父母以及婚外戀醜聞之前兩人的婚姻關係描繪了一幅精妙肖像,嘗試著探索醜聞對學童時代尚不知發生何事,卻被帶離學校的自己產生了何種影響。」

另一起對霍林赫斯特產生啟發的政治醜聞則來自傑瑞米·索普(Jeremy Thorpe),他是口才出眾、勁頭十足的英國自由黨前領導人。1975年,索普被指控因為前任同性戀人威脅要向社會公開他們曾經的伴侶關係,而指派一名空軍去刺殺他。但在巨蟒劇團的演出場景裡,這個準刺客搞砸了差事,誤將前任的大丹狗擊斃。既然索普的這樁奇聞至今還能被完整記得,必然也是英式怪癖編年史中頗為奇特的一章。今年晚些時候,BBC將上映由該事件改編的三集迷你劇《英國式醜聞》(A Very English Scandal),由休·格蘭特(Hugh Grant)飾演索普,本·威肖(Ben Whishaw)飾演他的前任。

索普既低俗又悲情的倒臺,也對同時代的男同性戀者產生了深遠影響。且不說他的狂妄自大,如果他是異性戀者,或醜聞發生之時同性戀並不違法,他就不會急著除掉那位前任。這個英國最具潛力之一的政治家衰落之際,1954年出生的霍林赫斯特正在牛津大學研讀文學。索普的政治生涯從此一蹶不振,80來歲患上了帕金森症候群,直至2014年去世,基本都是隱居狀態。霍林赫斯特談到:「我對他喪失行動能力的晚年生活略知一二。」

這起真實的同性戀政治醜聞發生的時間,與霍林赫斯特小說設定的背景差不多,為了更好地理解相關細節,作者又參考了一本最近出版的索普個人傳記。但他盡力避免在創作小說時背負上歷史調查的壓力。

「我通常會避開調查,」他說道,「你應該確保創作時期的歷史背景無誤,但之後就得拋開那些搜集的資料。要把過去展現得像現在一般自然,而不能堆砌太多歷史細節。」

霍林赫斯特在撰寫小說時,總會遍尋個人經歷作為素材。「我常常回味自己二十來歲初到倫敦的時光,」他回憶道,「享受第一次探索同性戀事件時的啞口無言。」

《美麗曲線》
[英]阿蘭·霍林赫斯特 著 石定樂 譯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6年

創作《美麗曲線》時,霍林赫斯特並不了解柴契爾夫人支持者群體中的同性戀數據,所以他參閱了一位內閣大臣的回憶錄,以及同時期其他第一人稱敘述政治生活的文本。比如,《斯巴爾肖特情事》裡有關戰爭時期牛津大學的部分,就來自一位「當時在牛津就讀,去年突然去世的老朋友」,他幫助回憶了該時期的真實情景。這位朋友曾接受過艾德蒙·白倫敦(Edmund Blunden)的軍訓指導,後者是英國兩戰期間最卓越的詩人之一,也是絕不可輕易放棄的精彩細節(白倫敦曾在《斯巴爾肖特》中有過短暫露面,被提到他在牛津校園訓練學生的事情)。霍林赫斯特說道:「我被戰爭時期的牛津深深吸引,這是一段鮮有人知,也很少有人寫到的奇特歲月,很多東西都從倫敦疏散到了牛津校園裡,正常情況下的三年學制在服兵役要求出臺前被縮減至一年。」他的作品經常被拿來跟伊夫林·沃(Evelyn Waugh)比較,而他本人則希望為讀者描繪出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英國之時,「牛津校園宛如莊園的模樣。」

霍林赫斯特顯然也很欣賞如今社會文化對同性戀越來越高的接受度,但在他看來,性向自由化也使得當前時代不再能為小說家提供那麼刺激的素材,至少因性向和隱匿相互作用而誕生的題材變得少見了。「我總被拉回早年時光,事情更加複雜,小說家有更豐富的『穀物食材』,」他說道,「現在,我們沒有像過去那麼多的醜聞了,讓人『震驚』的門檻也陡然降低。我們幾乎對公眾生活低俗粗野的一面麻木不仁。」

曾經的同性戀者生活在自己本性被視作禁忌的社會裡,大部分人都養成了高度敏感的洞察力和偽裝力,同時代的異性戀者並不需要如此。辨別另一位同性戀者的能力被戲稱作「同志雷達」(gaydar),甚至比詢問別人是否為「多蘿西之友」(friend of Dorothy,委婉詢問性取向的說法)更重要。霍林赫斯特身為作家的才能多多少少得益於此,他小說裡的很多人物也具備這種能力。

《斯巴爾肖特情事》去年在英國出版的時候,距離《泳池圖書館》面世正好30年。「(當時)英國基本沒有以正面認可的態度來明確探討同性戀生活的嚴肅小說,作為一個小說家,我在這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絕佳位置,」霍林赫斯特回憶起他的處女作。他作品的獨創性很快吸引了很多關注,大部分是積極肯定的。「這讓很多人欣喜,也讓很多人心煩,有人認為這毫無來由、無法接受,也有人將其放在人類學高度上加以研究。」

霍林赫斯特曾經被視作專門創作「同性戀文學」的「同性戀小說家」,獲得布克獎,讓他得以終結這種邊緣化、少數化的定義。閱讀、喜愛他文字的讀者裡,既有同性戀,也有異性戀。「我把同性戀相關的問題作為創作基礎,同性戀者也並非將一生都耗費在性取向相關的問題上。」文學評論家和作家同行普遍認可他是在世最偉大的英國散文化小說家之一。「我覺得,作為一種流派的同性戀文學,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溶解到其他事情的背後了,」他對自己的成就十分謙遜,「這一流派之所以興起,是響應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在上世紀80、90年代顯得迫切而又必需,現如今已經不再有那麼強烈的必要了。」

《斯巴爾肖特情事》打上了作者的深深烙印,隨著年齡漸長,他展現出更多幽默,以及,伴隨歲月流逝才會產生的輓歌式的視野。霍林赫斯特發出了那個時代「同性戀的聲音」。該書最有趣的一幕在臨近結尾處,剛剛喪偶的六十來歲的約翰沒能抵住約會軟體的誘惑,和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床上纏綿。智慧型手機上提示著千禧年已經到來,比起身邊躺著的真實的、鮮活的、呼吸著的軀體,約翰似乎對那些無頭的裸體軀幹照片(暗示著幾十年前大衛·斯巴爾肖特的粉筆畫)更感興趣。他的表現說明,如今男同性戀者所處境地已經大大改變,當年父輩因為性取向不得不冒著犯法的風險,現在卻可以安然樂在其中,「潛在的性愛火花甚至比性本身更加誘人。」

正如《斯巴爾肖特情事》和他的其他作品所證明的,同性戀人生為小說家提供了一張廣闊無邊的畫布,因為這是種「始終變化著的東西」。當我問他現在的約會軟體對同性戀文化有何影響時,霍林赫斯特惋惜大部分同性戀者都選擇利用智慧型手機匿名的便利性結交伴侶,使得「很多同性戀專屬的空間和地方都消失了」,這種分散還削弱了同性戀酒吧建立起來的社區凝聚感。但與此同時,他也不願將過去過度浪漫化。「你本可以坐在家裡做些其他有意義的事,卻只能整晚站在酒吧裡端著酒杯搜尋同伴,這其實也挺苦澀的。」

(翻譯:劉欣)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英國新出紀錄片講述中國用電擊治療同性戀 稱中國認識「同性戀不是...
    英國又出了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這次不是BBC,是Channel 4的。這部以「未報導的世界」(Unreported World)為大標題,其中一期偷拍了「中國同性戀的電擊療法」(又是「中國的秘密」的節奏)。這部紀錄片已經上線好幾天了,拍的實在是好,什麼蒙太奇啊釣魚啊,反正外媒常用的那些小伎倆在這部片裡滿滿噠。有沒有心動想看?
  • 為了這1%的同性戀,英國決定從法律上「腐」個徹底
    也不知什麼時候,英國就被貼上了「腐國」的標籤,總感覺英國確實有一股gay gay的自然氣質。如果以同性戀比例來評定「腐國」的話,英國其實並沒有優勢。英國國家數據辦公室(ONS) 2015年調查報告顯示,同性戀僅佔總人口的1%,這一數據雖有爭議,但最為樂觀的估計也在5-7%左右。這是官方洗白~也許是假的官方數據...
  • 同為大師,命運迥異:愛爾蘭文學交響曲
    自葉芝在二十世紀末發起「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以來,這個國家的文學不但從英美文學中找到了獨立性,而且大師輩出,群星璀璨,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家除了喬伊斯和貝克特,還有短篇作者奧康納,威廉·特雷弗,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希尼更是宛如葉芝的繼承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愛爾蘭性」與民族思考。
  • 英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因肺炎逝世,一生獲諸多文學獎項
    英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因肺炎逝世,一生獲諸多文學獎項 約翰·勒卡雷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13日,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稱,英國知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因患肺炎,於12日晚間逝世,享年89歲。報導指出,他並未感染新冠病毒。
  • 習主席的英國文學閱讀「書單」
    [摘要]在不久前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全文中,習主席提到了八位英國文學大師:喬叟、彌爾頓、拜倫、雪萊、濟慈、狄更斯、哈代、蕭伯納、透納等大師。【編者按】10月19日至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
  •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美國教授評選)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有史以來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遴選有史以來的100位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讓他們根據功績和相對影響,排成整齊的隊伍,接受崇高的稱號。
  • 軍情五處獲評英國對同性戀人士最友好僱主
    圖片來源:網絡  近日,英國僱主評價機構Stonewall發布了年度最佳僱主排行榜。英國軍情五處首次榮登對待LGBT人群(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者)最友善僱主分榜單榜首。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軍情五處於2012年首次入圍榜單,去年它被評為第七名。今年之所以能夠躍升至榜首,在於它推出了一系列致力於僱員多樣化的政策、舉辦了大量宣傳LGBT知識的活動,並與英國政府通信總部和軍情六處共享了親善同性戀的想法。  軍情五處即英國國家安全局,主管國內安全事務,負責保衛國家安全免遭來自任何方面的威脅。
  • 資料:中國同性戀調查
    專家們指出:愛滋病在中國同性戀人群中的流行趨堪憂!  因為「愛滋病」「同性戀」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但同性戀人群及同性戀與異性戀人群中所包含的問題卻不單純是愛滋病。  主流社會對同性之間的性愛現象和當事人,最普遍的稱謂是「同性戀」、「同性戀者」,或稱「Gay」(男同性戀)、Lesbian(女同性戀);還有「別棍兒」、「基佬」等歧視性稱呼。
  • 專訪薩瑟蘭:英國文學傳統裡,古怪是挺光榮甚至值得慶祝的事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英國有很悠久的怪人傳統(eccentricity),而美國本來歷史就短,也沒有相類似的傳統,美國人頂多會用quirky或是creepy來形容怪人。在英國文學傳統裡,古怪是件挺光榮甚至值得慶祝的事,比如從勞倫斯·斯特恩開始我們就一直欣賞怪人,追捧怪人。
  • 英國紀錄片認為每十二隻羊中就有一隻是同性戀
    &nbsp&nbsp&nbsp&nbsp英國電視四臺的新紀錄片《My Gay Dog And Other Animals》認為,每十二隻羊中就有一隻是同性戀,這給繁殖帶來了問題。
  • 英國教育大臣:每個小學生都必須上同性戀教育課!不上就是違法
    以前我們跟大家聊過一期節目,說英國有幾個小學校,在小學階段就開設了性教育課程和同性戀教育課程,結果引得很多家長不滿。因為家長說,小學跟他們講這個同性戀教育是強制的,每個學生都必須來參加,結果家長有的出於宗教信仰的考慮,有的出於生活習慣的考慮,很反感小學搞這套教育,所以引起了規模不小的遊行。
  • 英國文學在上海的翻譯與傳播
    英國文學是我國翻譯時間早且數量眾多的對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國譯者的重視和讀者的喜愛。英國文學為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創作,開拓中國讀者的文學視野,增進中英兩國之間知識與文化的共享,提供了豐盛的資源。上海圖書館所藏文獻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
  • 淺談有關同性戀的研究
    文學研究上一直以來,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們對有關同性戀的話題一直爭議不斷,在《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調查及實質研究》中提到,同性戀是指具有同性戀思維意識或者思維本能的人,同性戀是人類正常且與異性戀無異的一種本能是人類本能多樣性的體現。
  • 薰衣草曾為美國同性戀的隱語
    [摘要]在20世紀美國與英國的社會記憶裡,薰衣草的意蘊並不似表面那麼簡單浪漫。某都市辭典舉例句,說一個男人「他可真有點兒薰衣草」,意思說此男子太娘。 這有關薰衣草催情的說法,從宗教、歷史、文學都不乏佐證——據說昔時克莉奧派屈拉就用薰衣草成功誘惑了安東尼;而相傳瑪麗亞抹大拉為耶穌洗足,用的也是薰衣草精油。莎士比亞在《冬天的故事》中借帕蒂塔之口,將薰衣草、金盞菊同薄荷等視為適合中年男子的香料,蓋因這些植物是盛夏開花。如日中天的中年男子,與季節中最熱力四射的部分對應,蠻有道理。
  • 新加坡:嚴控同性戀書籍,即便主角是企鵝
    另兩本書是《白天鵝快車:一個關於收養的故事》和《我家裡有誰:我們家庭的那些事》,均被指「暗含同性戀色彩」。    易卜拉欣說:「為絕大多數人認同的現行道德規範,是教育孩子建立傳統的家庭,而不是另類的、非傳統的家庭,這也正是人們質疑該書的理由。社會永遠不是靜態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NLB的做法反映了現有的道德規範,而非挑戰或尋求改變它們。」
  • 屈原是同性戀
    不記得哪一年,忽然見到有人寫文章說屈原是同性戀,乍一看題目,心裡不免「咯噔」一下,又驚又涼,仿若夜行山路,一腳踏空。再翻出《離騷》和《抽思》,細觀從前為之心旌激蕩過的辭章,字裡行間,的確現出頗多可疑。執書相問,屈原,你究竟是不是同性戀?    最早提出這一設問的是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糾以史證,毫不客氣地為屈原戴上了頂文學弄臣的帽子。
  • 全球同性戀權利地圖
    同性戀權利圖解:五個國家可判死刑 通過全球同志權利地圖可以直觀的了解到世界對同性戀的政策和立法狀況。圖中灰白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同性戀合法但是同性戀的任何關係不被法律承認,這部分國家和地區佔了大部分,其中也包括中國。
  • 前「野人花園」組合主唱英國舉行同性戀婚禮
    前澳大利亞流行歌曲二人組「野人花園」的主唱戴倫·海斯於本周一通過個人網站宣布,戀愛兩年後,他與同性戀男友理察·卡倫已於6月19日在英國完婚。  「那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一天。」談及在倫敦舉行的婚禮,海斯說,「我所生活的地方能對我們的關係予以法律上的承認,我覺得很幸運。」婚禮儀式完畢後,兩人還在一個鄉村旅館中款待了前來觀禮的親友。
  • 年末薦書:才子王佐良的英國文學研究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於北京去世。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華中學讀書。牛津大學為攻讀英國文學研究生。王佐良先生攝於清華大學二年級懷著對大師的敬仰,我去購買了王佐良全集,果然是字字精耕。而這部12卷的鴻篇巨製居然是王佐良先生年逾花甲,在80年代後編著出來的,當真是弦歌不輟!
  • 驚人又溫暖的巧合,東西方的兩位文學大師,就這樣相遇了
    驚人又溫暖的巧合,東西方的兩位文學大師,就這樣相遇了喜愛文學的人,一定不會對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陌生,兩位都是傑出的戲劇大師,分別生活在英國和中國,若是小編說這兩位平生都不知道對方存在的人在冥冥之中產生了聯繫,你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