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在上海的翻譯與傳播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400多年前, 被譽為中西會通第一人的徐光啟,博採西學,身體力行,為上海培植了善於吸納和融合外國文明成果的文化基因,奠定了延綿數百年積極翻譯出版世界各國優秀圖書的文化根脈。因此,當晚清和「五四」以來的中西文化在此風雲際會,上海以博大的胸襟吐故納新,引領時代,成為我國西學東傳的主要中心。

  英國文學是我國翻譯時間早且數量眾多的對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國譯者的重視和讀者的喜愛。英國文學為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創作,開拓中國讀者的文學視野,增進中英兩國之間知識與文化的共享,提供了豐盛的資源。上海圖書館所藏文獻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為了讓中國的讀者更加了解英國文化及其在上海的傳播及影響,2018年3月15日至4月15日,作為中英兩國政府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文苑英華——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英國作家手稿展將在上海圖書館舉行。屆時將展出夏洛特·勃朗特、D.H. 勞倫斯、珀西·比西·雪萊、T.S.艾略特和查爾斯·狄更斯五位大師的手稿,以及反映英國作家作品在中國譯介過程的相關文獻。為此,本報特約請中方主策展人、上海圖書館黃顯功先生講述有關展品背後的故事。

  ——編 者

  兩件中方展品的珍貴記憶

  19世紀中葉以來,上海是我國西學人才的集聚之地,湧現了眾多著名的翻譯家,其中不少人身兼作家、學者和編輯,在推動外國文學傳播方面具有綜合優勢。他們的翻譯成果見證了上海的西學傳播從由傳教士和外國人親自翻譯,或「口授筆錄」的中外合作,到由中國人用中文翻譯的轉折。從那些傳世百年的文學譯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文本的呈現形式經歷了譯述、歸化、文言到白話文的升華,從中展現了文學譯介在社會環境和文化語境影響下的變遷。外國文學的譯介為促進中國文學的創作手法、敘事方式和藝術表現發揮了重要作用,助推了文學觀念的變革和文學思潮的興起,為中國20世紀的文學發展提供了典範文本,極大地拓展了中國讀者的文學欣賞與閱讀視野。英國文學作品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和內容。

  在此次上海圖書館的展覽中,有兩件值得紀念的展品令我特別感慨。一是朱生豪先生翻譯莎士比亞戲劇時所用的詞典。我在3月3日下午特地赴嘉興朱生豪故居,在朱尚剛先生的引導下上樓參觀了朱生豪的臥室和他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時的寫字檯,聽朱尚剛為我講解其父的往事。朱生豪先生是我國首位系統翻譯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譯者,32歲時因肺結核病而英年早逝,共翻譯完成了 31 部莎劇作品,由上海世界書局在1947年出版。我捧著這本被主人翻閱了無數次的《牛津當代英語簡明詞典》,心情格外激動,它是英國文學翻譯史上的一個重要見證。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三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後經過校訂、補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莎士比亞全集》,成為我國流傳最廣的通行經典版本。

  第二件是屠岸先生翻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時所用的底本。這本1904年版的《Shakespeare’s sonnets》英文本,承載了一段中國譯壇佳話。在2012年去拜訪屠岸先生時,我曾手持此書聽他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上世紀40年代他在滬讀書時,經常去現名復興西路的古今書店,在架上見到此書時愛不釋手,因價高而未能買下,於是向店主商借了一個星期。當他歸還時,想不到店主竟慷慨地籤名相贈。屠岸據此投入了莎士比亞詩歌翻譯,1950年在上海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60多年來,他不斷修訂,精益求精,出版了多個版本。2016年,正值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在上海圖書館的支持下,再次在上海出版了世界第一部線裝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我3月4日特地從屠岸女兒的手中借來了此書參展。

  中英作家的歷史情緣

  在此次展覽上,也有一份上海圖書館收藏的英國作家手稿亮相,這是劇作家蕭伯納題贈上海戲劇家黃佐臨的一件珍貴手跡。1937年7月10日,黃佐臨回國前在倫敦向蕭伯納辭行。那天正是「七七事變」後的第三天,蕭伯納對日本的侵略表示了萬分憤慨,對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滿懷信心。他在題詞中對中國表達了熱情的期望,「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

  而許多英國作家在上海的訪問與互動,也譜寫了一首首動人的篇章。1920年1月,上海的禮查飯店入住了毛姆,他的中國之行,誕生了《在中國的屏風上》;劇作家蕭伯納既有與上海戲劇家黃佐臨贈物題詞的深情厚誼,也有1931年乘坐「皇后」號輪船到滬訪問8小時的盛況;在1938年抗日烽火中來到上海的著名詩人奧登,激發了上海詩人邵洵美抗戰詩歌的創作與翻譯,演繹了一段詩壇佳話。還有世界三大科幻作家之一的克拉克與上海作家葉永烈之間的嚶鳴求友,在上海寫作計劃和上海書展中頻頻亮相的英國作家們……

  另外,英國文學的名家名作在上海的出版也呈現出首譯、首印多,一書重譯多的現象。如以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作家狄更斯為例,他的小說在1907年至1909年連續出版了5部,《匹克威克外傳》的首譯本《旅行笑史》191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多卷本《福爾摩斯偵探全集》;彌爾頓的名詩《失樂園》1934年由上海第一出版社推出;上海翻譯家黃杲炘首次翻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詩體的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在上海被重譯出版了10多個版本。此番景象正是上海翻譯實力的寫照,其例不勝枚舉。

相關焦點

  • 旅英華人獲英國文學作品翻譯比賽二等獎
    旅英華人獲英國文學作品翻譯比賽二等獎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辦公室剛剛發布公告,宣布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正式啟動。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
  •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海外譯者在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時,對於中國文化的「輸出」又持有怎樣的觀點?近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今日中國文學》編輯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文學翻譯檔案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
  •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啟動,文學翻譯和舞臺影視表演翻譯可參評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聯、市作協、市譯協共同發起設立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以下簡稱「翻譯獎」)正式啟動。2019年初,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5位市政協委員提出了「關於設立翻譯獎,打響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議」的提案(0858號),呼籲在上海成立文學藝術翻譯獎。近代以來,上海就是中外文藝交流的「大碼頭」,在文學上更有「外國文學翻譯搖籃」的美譽,擁有傅雷、戴望舒、孫大雨、草嬰、方平、錢春綺等眾多名家及作品。
  • 傳承海上「外國文學翻譯搖籃」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今日啟動
    東方網記者潘麗娟12月25日報導:東方網記者從今天下午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今日正式啟動。該獎項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
  • 翻譯?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查
    「中國當代文學出版拓展歐美市場的核心問題不僅僅是翻譯人才短缺,關鍵是缺少有利於促進中國當代文學全面走進英語世界的出版傳播平臺。因此,如何加大使用資本手段兼併或收購歐美英語世界的大眾圖書出版機構,支持或贊助歐美一些專業文學評論期刊、專業文學研究雜誌,團結歐美英語世界的輿論領袖,打造中國文學的英語傳播平臺,才是迫在眉睫的關鍵之舉。」
  • 譯見||汪寶榮:中國文學譯介傳播模式社會學分析
    與之相較,1973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無聲的中國:魯迅作品選》,封面註明「由戴乃迭編輯並翻譯」(實為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由於牛津大學出版社在英語世界聲譽卓著,美國、英國、加拿大、香港均刊出書評(筆者找到5篇),「出版後頗受好評」(李晶,2016),從書評看其傳播影響力大於外文社版本。
  • 上海為什麼需要文學藝術翻譯獎?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聯、市作協、市譯協共同發起設立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以下簡稱「翻譯獎」)正式啟動。據介紹,此次設立的「翻譯獎」,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
  • 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啟動,電影翻譯也將參評
    上海電影譯製廠翻譯負責人夏恬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本次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的設立,正是給了眾多翻譯愛好者一次絕佳的實踐機會和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吸引更多翻譯愛好者加入進來,用影視譯製的形式,讓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
  • 上海翻譯家協會改革開放30年與文學翻譯發展論壇
    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上海翻譯家協會於2008年11月19日在上海文藝活動中心召開了「改革開放30年與文學翻譯發展論壇」,40多位會員出席了論壇。論壇回顧了改革開放30年來文學翻譯興盛的原因,成長的軌跡,探索了今後的發展方向。上海市文聯黨組副書記遲志剛出席論壇並講話。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霍克思終生最為熱愛的漢學活動是中國文學作品英譯。其間他嘗試了多種譯介模式,包括研究型的典籍英譯、實用型的教材編譯、文學型的經典譯介與實踐型的戲曲舞臺劇英譯,成就了英國20世紀下半葉中國古典文學英譯史上的多部名作。此外,他的漢學研究論文及書評亦包含不少中國文學的片段翻譯。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正式發布
    去年12月25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宣布啟動。四個半月後,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申報公告正式發布。首屆獎項的申報截止日期為2020年8月31日。
  • 數位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學翻譯和國際傳播尚有距離
    實際上,恰恰是這些文學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和特徵,需要加以推介。白睿文說,21世紀文學寫作和文學翻譯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網絡、手機、電子書的普及,會給文學寫作和翻譯工作帶來何種變化是難以預測的。翻譯工具對翻譯的潛在挑戰感知到這種變化的顯然不止白睿文。網上以及智慧型手機等翻譯手段無處不在,這些翻譯工具的存在使西班牙出版人羅黛雲感到疑惑。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首屆國際漢學翻譯家大會在北京大學閉幕。兩天的會程,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漢學翻譯家與會。「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香港城市大學的著名學者張隆溪以《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為題作了演講。  自19世紀和20世紀以來,海外漢學和中國研究對於在歐美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也難免其局限性。
  • 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新風景
    類型小說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科幻文學、網絡文學、諜戰小說等文學新門類正成為海外讀者了解中國文學的窗口。   「科幻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新名片。」姚建彬說。科幻文學不僅通過翻譯渠道走了出去,更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走進去」。通過獲國際獎項情況、國外圖書館館藏量、圖書銷售量、書評及論文研究情況等指標可以看出,以《三體》為代表的中國科幻文學海外傳播力與認可度逐漸提升。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近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滬召開。 關鍵詞:中國文學;翻譯;中外文化 作者簡介:   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對標國際最高水平,首屆作品申報即日啟動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辦公室剛剛發布公告,宣布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正式啟動。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參評作品申報截止時間為今年8月31日。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對標國際最高水平,「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今起...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以下簡稱『翻譯獎』),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今天下午,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新聞通氣會上,市文聯黨組書記、首屆翻譯獎組委會副主席尤存介紹說。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為進一步活躍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搭建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鑑平臺;進一步助推中外優秀文藝作品更多地在滬出版、展演、展映,著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創」;進一步激勵和表彰文學藝術翻譯人才,推動和促進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發展,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學而」講壇:文學大省的文學翻譯
    西北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胡宗鋒教授以文化大省陝西省的著名作家部分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例,為在座師生作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講座過程中,胡教授以他特有的幽默詼諧演講風格得到了陣陣掌聲。羅賓•吉爾班克博士也以流利的英語及對中國文化的精通贏得了大家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