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育桃李
一支粉筆寫春秋
成長中最難忘的是校園
從青澀走向成熟
我們用一生去回味
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
祝老師們節日快樂
你們辛苦了!
在我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鎮——鋪門,韋昌德、陳起財等幾位「90後」特崗教師紮根農村,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比「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更寬闊的胸懷,給孩子們打開通往山外廣闊世界的大門。
「第一次站上講臺,孩子們齊聲喊『老師好』,震耳欲聾的聲音,讓我熱淚盈眶,孩子們那渴望的眼神,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一年後,韋昌德仍舊記得初次來到八步區鋪門鎮河東村河東小學的情形。
從山裡來到山裡去
韋昌德老家在河池市東蘭縣,高考填報志願時,他選擇了師範院校。2019年大學畢業後,通過招考,他成了河東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
▲韋昌德正在給五年級的同學上數學課
「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但總得有人留下來。」談起選擇到貧困山區任教的初衷,韋昌德告訴記者,自己原本就在山裡長大,小時候家庭貧困,受到國家和老師很大的幫助,如今長大了應該要為社會做些貢獻。「我知道貧困山區條件艱苦,但我不怕吃苦,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實現人生價值,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去做的!」韋昌德鏗鏘有力地說。
學校裡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陪伴,加之教育的缺乏,他們在生活、學習上問題頻出。
■ 為了解學生情況,他不怕山高路遠,一家一家走訪;
■ 為了防止孩子放棄學業外出打工,他不厭其煩地做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工作;
■ 在知道學生家庭條件困難,他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各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
這個男子漢就這樣像繡花姑娘一般
無微不至的照顧著這群在大山裡的孩子
如今,孩子們的成績逐漸提高,之前教的六年級學生也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初中。看著孩子們從懵懂無知到懂事明理,韋昌德留下來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夫妻攜手紮根農村
和韋昌德一樣,陳起財也是紮根在鋪門鎮的特崗教師,如今,已任教4年。在鋪門鎮安樂小學任教一年後,他與剛來的特崗教師唐娟喜結連理,成為了夫妻。
▲陳起財夫婦利用課間時間修改學生作業
「剛來的時候,校內外的環境比較差,來學校的路沒有硬化,下雨時坑坑窪窪,出行很不方便。」唐娟從小就生活在桂林的市中心,來到農村,一切都很陌生。「我不是本地人,所以有時候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學生的群體裡,特別在家訪時,和家長溝通有些困難。」唐娟說,幸好有陳起財的幫助,她才堅持了下來。
三年服務期滿,面對城市與農村學校的抉擇,這對夫妻還是毅然地選擇了大山深處。2019年,服從教育部門的安排,陳起財和唐娟被調到了河東小學。
河東小學師資緊缺,陳起財除了上二年級的數學課外,還教其他年級的美術、心理健康課程,並擔任學校的財務會計。工作繁重,但他還總是犧牲午睡的時間,給孩子補課。
▲陳起財送教上門
要補課的不僅是校內的孩子,還有不在校的學生。在鋪門鎮有一些特殊兒童,由於身體殘疾或智力障礙無法到校接受教育,陳起財夫婦一有空便徒步或騎著摩託車去這些兒童的家裡,給他們補課。其中,馮月嬋就是他們不在校的學生之一,她不會走路、說話,智力有些障礙。因為比別人特殊,所以很少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機會,馮月嬋大多時候只能獨自坐在自製的椅子上。「每次我們來到她家,她都很開心,在書上看到好看的圖片,她會努力的打開嗓子發出叫聲,試圖和我們交流。看到她有一點點的進步,我都覺得很滿足很有成就感。」唐娟哽咽的說。
▲唐娟為馮月嬋讀課文
紮根基層的每一位特崗教師
都有著感人至深的故事
韋昌德和陳起財夫婦
只是我市三縣兩區2000多名特崗教師的縮影
正是因為這群教師的
誨人不倦
無私奉獻
鄉村學校才能不斷注入
新鮮的血液和青春活力
給偏僻鄉村的孩子們帶來知識火種
指引孩子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來 源 | 賀州新聞網
記 者 | 葉綠英
編 輯 | 黃婷婷
審 核 | 王曉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