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究竟是不是商朝末期的首都?兩個理由告訴你真相

2020-12-18 深藍航跡

河南省淇縣古稱沫邑,商代末期改稱朝歌,商代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帝王都把朝歌作為首都,一共經歷了82年(另一種說法是61年)。到了西周時期,朝歌又成為了衛國的都城,存在了403年。朝歌,見證了兩朝五百多年的興衰,歷史意義不亞於後來的任何一個古都。

然而,朝歌是否真的是商朝末期的都城,史學界存在一定的爭議,古代史書記載的也比較混亂,第一種說法是"盤庚遷殷,更不徙都"(《竹書紀年》),認為盤庚把商朝的國都遷到了安陽,就再也沒動過了,所以商朝的國都一直在安陽。但這只是一條孤證,很難成立。

第二種說法是"朝歌別都"、"離宮別館",朝歌只是商朝的準陪都,屬於行宮的性質。這一條也站不住腳,為什麼呢?因為殷紂王(帝辛)留下了很多史實和典故,這些史實古典又無一不與朝歌聯繫在一起,比如商末的《朝歌》之樂,微子出走,箕子佯狂,比幹剖心,武王伐紂,牧野之戰,鹿臺自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眾多史料都記載,武王滅商後,把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從朝歌遷到了洛陽。試問,如果朝歌是離宮別館,商朝政權怎麼會把九鼎放在朝歌?

而且從地名上也可以看出端倪,朝歌的西南是孟津、孟縣,都是因為武王伐紂會合諸侯而得名;焦作市東11公裡的待王鎮,是為了紀念百姓慰勞武王軍隊而得名;新鄉、衛輝之間的牧野,是"牧野大戰"的舊址;武王與紂王牧野大戰時,以武陟為大本營,武陟縣名由此誕生;今朝歌南10多公裡有比幹廟;北30多公裡有紂王囚禁周文王的羑裡城……

這麼多跟史實相關的地名,總不能無視吧,因此,兩千多年來直到清朝的著作,幾乎眾口一詞,沒有否決過朝歌的歷史地位,光憑《竹書紀年》的"盤庚遷殷,更不徙都"一句,就抹殺朝歌為商末都城的史實,並不科學。

相關焦點

  • 「殷商」的首都到,底是是安陽殷墟,還是朝歌?
    「殷商」的首都到,底是是安陽殷墟,還是朝歌?提到商朝,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暴君紂王,然後是妲己,再然後可能就是朝歌了。只是大家是都清楚,商朝作為一個綿延5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只有一個都城。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商朝的都城多次進行遷移。甚至有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間,就遷移好幾次都城,這也沒辦法,喜歡搬家。商朝的祖先是契。傳說是簡狄吞吃了玄鳥蛋,而生的。玄鳥是什麼?
  • 商朝的都城是朝歌,周朝的都城在西岐,這兩個地方都在如今的何處
    《封神演義》是一部神話和歷史、事實與傳說交織並存的名著,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周朝和商朝,這段歷史距今非常久遠,大多數人對它都不甚了解。其中,有一個問題仍舊困擾著許多人,商朝的都城是朝歌,周朝的都城是西岐,那麼朝歌和西岐究竟坐落在現如今中國領土的哪個地方?
  • 商都在安陽,為何紂王卻在朝歌抗周?考古發現商朝滅亡真相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親率300戰車,數萬甲士向商朝的腹地朝歌發起了軍事進攻。得益於此前周文王在晉南、豫北戰場對親商的黎國、崇國的佔領,伐紂聯軍可以長驅直入直抵牧野,在這裡,聯軍才首次遭遇商朝軍隊的阻擊。
  • 商朝時期的朝歌和周朝的西岐在如今的什麼地方?
    除此之外,一說起周朝,大家對西岐和朝歌兩個名字也非常熟悉,那麼這兩個地方在現在又該如何稱呼呢?圖片來源於網絡:西岐和朝歌姬昌的父親原本是商朝的西伯侯,父親死後,姬昌便繼承了父親的位置成為新的西伯侯,而他的封地就是西岐,按照歷史記載,我們大致可以確定,西周時所說的西岐應該是現在的陝西省岐山縣。
  • 現在的什麼地方是《封神榜》中的西岐和朝歌?
    說起《封神榜》中的兩大對立的勢力,那肯定是以周文王一方為代表的西周勢力和以商紂王為代表的商朝勢力,他們一正一邪,闡教和截教分別在他們的背後支持他們。最後,武王繼承文王遺志,在姜子牙等人的輔佐之下,兵出西岐。在牧野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紂王軍隊,並使得紂王自焚於首都朝歌,建立西周的統治。
  • 商朝都城朝歌是旅遊勝地,這裡的成語苑,有句成語讓人回味
    《封神演義》講述了武王伐紂的精彩故事,紂王所在的都城就是朝歌,正因如此,朝歌也在文學作品中成為了「暴君」居住的場所。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朝歌不僅真實存在,而且還是一處旅遊勝地。此處有一個著名的「成語苑」,小編說一下,裡面的石頭刻寫著成語,而最後一句成語卻令人心驚。
  • 河南改名「失敗」的城市,曾是商朝首都,古名霸氣十足
    說起它,有許多朋友表示「沒聽過」、「不了解」,但如果說起它的古名,你肯定就知道了,淇縣的古名,就是曾為商朝古都的「朝歌」。相信大家都看過封神榜,沒錯,就是商紂王所在的都城。看看「朝歌」,再看看「淇縣」,也難怪河南網友如此忿忿了,畢竟這兩個字的韻味相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朝歌是中國商朝後期首都,周朝最大諸侯國衛國首都。
  • 小縣城竟是商朝古都朝歌,盤點那些該壞的城市名!
    有一個地方叫做地方,在中國這種的城市名字是非常的普遍的,通常很多城市的名字都是比如說山東的泰安就是因為五嶽獨尊的泰山而來,到現在如果你坐火車去泰安的話就會聽到,泰山站到了!不過在中國還有很多改名字改殘了的城市,讓人不禁大跌眼鏡。
  • 距今3600年的商朝都城朝歌和周朝都城西岐分別在什麼地方?
    武丁是商朝的第23位國王,在武丁登上王位後,四處徵戰討伐其他國家,吞併弱小的國家,商朝的領土開始不斷擴張。到了商朝中後期時間,又開發了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後來商朝的兩位王,武王和紂王又打的死去活來。這一系列的事情導致百姓不斷遷移,最後朝歌的位置便很難確定到底是在哪裡。
  • 殷商故都朝歌古城
    朝歌原叫沬鄉,又改為沬邑,是古地名,在今河南淇縣。是商朝晚期都城、春秋時期衛國首都,兩朝古都。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後改沬邑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後仍襲朝歌為都。雖然朝歌是商朝晚期都城,但朝歌性質屬於行都(或輔都),商朝首都還是安陽殷墟。
  • 紂王鹿臺和商都朝歌究竟在哪裡?河南考古界大咖們都聊了點啥奇聞軼事
    黃國馬車遺蹟(圖片來源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紂王鹿臺和商都朝歌究竟在哪裡?距今2000多年前的黃國馬車長什麼樣?國外的考古跟咱有啥不一樣?這些有趣的問題在1月10日鄭州舉行的2018年度河南考古工作匯報與交流會上都一一呈現。
  • 封神演義中的朝歌與西岐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好玩嗎?
    西岐與朝歌,這兩個地方我們從封神演義中熟知,這兩個地方都孕育出非常發達的文明,它們的位置很有意思,一個在西部,一個是在中原腹地,這兩個地方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明地,位於黃河流域,古代的文明若想要發展,是離不開水源的,長江流域,尼羅河流域都孕育出古代文明出來。
  • 鶴壁淇縣 商朝晚期都城
    朝歌(zhāo gē)原叫沬鄉,又改為沬邑,是古地名,在今河南淇縣。是商朝晚期都城、春秋時期衛國首都,兩朝古都。朝歌原叫沬鄉,又改為沬邑。公元前1101年,帝乙即位後改沬邑為朝歌,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後仍襲朝歌為都。
  • 商朝紂王色膽包天竟然調戲黃飛虎的夫人,最後逼得武成王逃出朝歌
    商朝時期,有一個很怪的現象,就是商朝有兩個王。一個是紂王,一個是武成王黃飛虎。許多人會認為武成王黃飛虎是紂王的親兄弟。其實,不是這樣的。黃飛虎是商朝的武成王是因為黃家是商朝的開國貴族,黃飛虎是繼承祖先的王位的。武成王也就成了商朝特有的一個標誌。
  • 古代的西岐和朝歌是當今的什麼地方?
    比如在商周時期,就有兩個非常出名的地方,一個名叫朝歌,另外一個叫做西岐。這兩個地方分別是商朝與周朝的核心統治區,也是當時天下的核心,不過後來,這兩個地方就在地圖上消失,也沒有以這兩個名字命名的地方了。那麼在當時的西岐和朝歌,是現代的什麼地方呢? 首先來看西岐,這裡是周部落的發源地,正是從這裡開始起步,周人創立了自己的王朝,西岐位於岐山腳下,因此才有這個名字。
  • 商紂王的兒子到底有多厲害 商朝差一點就被復國成功了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商紂王究竟是不是昏君,周文王是不是虛有其表的問題,主要說的是商紂王的兒子武庚,歷史上對商紂王的這個兒子記載其實並不多,但就是這麼個人物,卻在周武王死後,差點推翻周朝,重建了商朝。;但周武王並沒有處死武庚,而是讓武庚管理殷商的遺民;但周武王也並不是就如此放心武庚,為防武庚叛亂,周武王又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
  • 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真是因為商紂王的殘暴嗎?其實遠不止這一點
    眾所周知,朝歌是紂王時期的商朝的首都,這裡曾經是商朝文化經濟的中心地帶。說道朝歌或者是商朝的覆滅,大家會想到的人物會是誰?當然是紂王、妲己之類的人物。紂王原名帝幸,叫他紂王是因為周王在其死後對他的一個稱號,所以,後人人將帝幸成為商紂王。而古時的朝歌就在今天的河南淇縣。
  • 改名最失敗的城市之一朝歌
    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朝歌定為商朝國度是在公元前1115年左右,帝乙統治的時期,也就是商朝最後的一個都城,而安陽定為商朝國度是在盤庚時期,也就是商朝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長相姣美,聰明機智,具有拔山舉鼎的力氣。
  • 系列文章,探秘商周之一:商朝後期都城之謎
    對於商朝的都城,大家普遍的看法是真正穩定下來的都城就是殷都,即今安陽。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殷都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真是這樣嗎?
  • 商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是否真如小說中一樣,亡於紂王的殘暴?
    關於商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最後的結果都是周武王聯合其他的一些小諸侯國攻進朝歌,紂王兵敗自焚而死。關於商朝滅亡的幾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殘暴說。商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紂王將一支實力很強的軍隊調往東南徵戰,那麼鎮守國都的兵力就不是那麼充足。周軍則抓住這個機會進攻朝歌,想將這支軍隊再調回來抵禦周軍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紂王只能臨時將淮夷的奴隸調來充當臨時軍隊。但是奴隸的戰鬥力怎麼可能和訓練有素的軍隊相比呢?並且這些奴隸一直受到奴隸主的欺壓,忠誠度也是完全沒有辦法和軍人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