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向前,就像是一隻鳥一樣,偶爾駐足,之後卻要不斷的前行。人生在世,我們應該認真努力,才能不負大好時光,可是,人終究會停下自己的腳步,走向死亡的終點。與此同時,由於人們對死亡有許多的未知,因此會猜測去世之後的景象,不少人稱地獄為去世後,受苦受難的地方。受宗教影響,不少人認為一個人如果生前做了壞事,就會下地獄,地獄讓人覺得非常恐怖,因此很多人都在生前做好事,希望能登極樂淨土。
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人不再相信地獄之說,認為不科學,然而有一位波蘭畫家,他曾經心臟驟停10分鐘,醒來之後憑藉記憶,竟畫出地獄的樣貌,網友看後覺得越看越瘮人。
這位波蘭的科學家名叫貝克辛斯基,他有著一段悲慘的童年經歷。在1940年時,德國納粹就在波蘭建立集中營,當時集中營中有許多猶太人和俘虜,納粹手段極其殘忍,這些被捕之人在此受到了非人的對待。當時貝克辛斯基只有10歲,他作為猶太人,也被抓到了集中營。
集中營的日子非常難熬,更何況當時的貝克辛斯基只是一個兒童,這裡對於他來說無疑就是地獄。從小的這段經歷,讓貝克辛斯基內心非常的恐懼,即使長大之後,貝克辛斯基有了自由,但這段悲慘經歷卻永遠留在了他的腦海中。在勝利之後,貝克辛斯基終於獲得了自由,甚至還有了機會讀大學。在大學期間,貝克辛斯基了解相關的建築知識,並且找到一份輕鬆的工作,日子過得比以前安穩。
工作雖然很平靜,但久而久之卻讓貝克辛斯基覺得很枯燥,如若一直在這種生活中度過,豈不是浪費了大好時光?就在此時,貝克辛斯基內心出現一種聲音,告訴他這平淡的人生並非是自己想要的,於是他辭職,走入了藝術世界中。
貝克辛斯基雖然踏上了藝術殿堂,可是,他對繪畫一竅不通。更是被人指指點點,可是他並沒有理會外界的看法,而是毅然拿起筆,開始作畫,想在藝術的世界中徜徉,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但貝克辛斯基沒有半途而廢,反而用心的畫畫,將自己嚮往的生活會於墨寶之間。在這些作品當中,還顯露出貝克辛斯基童年時候的陰影。
就這樣,貝克辛斯基的畫作水平慢慢的在提升,而在上世紀60年代,貝克辛斯基卻不幸遇到了車禍。當時,貝克辛斯基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甚至他的心臟已經停止了跳動,當時醫院還給家人下了病危通知書。沒想到,在10分鐘之後貝克辛斯基竟然奇蹟般的有了生命體徵,這一次的死而復生,讓人覺得意外。
在此之後,貝克辛斯基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改變了自己的創作手法。以往的貝克辛斯基追求美好和寧靜,可是隨後的畫作中卻充滿了死亡氣息,他所使用的色彩也都以灰暗為主,讓人看得極為抑鬱,而他的作品也被稱為死後的世界。
為何他的繪畫風格會發生180度的轉變?貝克辛斯基也給出解釋,那些畫作是他親眼所見。貝克辛斯基在心臟驟停10分鐘裡,進入了地獄,看到了非常恐怖的場景,於是便認為這是地獄,因為人們對於死亡是未知的,因此更願意相信他的地獄傳說。
看完貝克辛斯基畫作之後,不少人感到莫名的恐慌。在2005年。貝克辛斯基朋友的兒子,看到他的畫作後覺得人生消極,於是有了厭世的念頭,此時朋友的兒子決定了結貝克辛斯基,再自我了斷,最終衝進他的住所將他殺害。就這樣,貝克辛斯基也因為自己的畫作在76歲死於非命。
至此,人們對於貝克辛斯基的畫作眾說紛紜:有人相信在他心臟驟停的10分鐘見到了地獄,相信他的畫作為地獄之畫;也有人認為,當時他的腦海中混亂,加之他童年時的悲慘經歷,讓他有了一場漫長而混亂的夢境;還有人認為,這一切只是他編造的謊言。
我們對這幅畫的真偽,已無從得知,但喜歡他畫作的人,卻能夠欣賞其背後的意義。即便這幅畫作讓人感受到死亡的氣息,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我們可以對生活抱有美好的信念,希望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蘇曼殊《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生活中會有許多事情地發生,我們無法改變,但可以以美好的態度面對每一天。人生不必過於在意成敗,有雲淡風輕般的恬靜,也不失為成功的人生。
參考資料: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曼殊《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