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被列入省掛牌督辦重點區域環境問題
澄海蓮花山鎢礦生態環境整治見效
一線民情
本報訊(記者/楊建華 方一慶)一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連續兩年被列入廣東省掛牌督辦的十大重點區域環境問題——澄海蓮花山鎢礦廢水汙染整治取得較大進展。
近日,省環保局、省監察廳組成的聯合督查組兩次登上蓮花山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為:「民採民選基本得到控制,蓮花山鎢礦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整治工作成效顯著。」
廢棄鎢礦生態受創
蓮花山鎢礦開採遺留的環境汙染問題由來已久。該礦始建於1956年,地處澄海、饒平、潮安三縣(區)交界處,主礦區位于澄海區鹽鴻鎮境內,面積約4000畝,原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廣州公司管理。因資源枯竭,1999年閉礦。2002年10月蓮花山鎢礦權屬移交至澄海區管理。
在幾十年的開採過程中,蓮花山礦區大片植被遭破壞,山體生態脆弱,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在露天開採中,大片植被被剷除,閉礦後未進行復綠治理,礦區裸露面積達50萬平方米。採空區塌陷造成地面建築、道路等設施變形,土地面貌千瘡百孔、支離破碎。採礦還引起礦區一系列地表變形和破壞,礦區表土性質改變,加速土壤侵蝕,導致土壤貧瘠化、鹽漬化和受固體廢渣汙染等現象出現。此外,礦區地下採空、地面及邊坡開挖影響了山體穩定,導致地面塌陷、開裂、崩塌和滑坡極易發生,大量的地下水湧入採空區,存在誘發採空區地表塌陷的潛在環境危害。礦區堆放的廢渣在暴雨下容易引發泥石流。
據介紹,不管是在閉礦之前還是在閉礦之後,非法偷採、運、洗鎢礦問題持續不斷,近兩年來,隨著鎢價飆升,私採(洗)現象愈演愈烈,一些不法分子私挖濫採,將礦石運至山下一些水利溝渠淘洗,造成二次汙染,加劇了礦區生態破壞。
毒水侵蝕留下隱患
據了解,閉礦後,沒有對已開採的礦窿採取保護措施,遺留下為數不少的尾礦場和廢礦堆,在暴雨衝刷下,窿口、廢礦石和尾礦砂中的汙染物隨雨水溢出,對流經地區的水體、果園、農田、養殖區造成較為嚴重的酸水汙染和重金屬汙染,給周邊縣(區)尤其是鹽鴻鎮的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影響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
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去年底對蓮花山地區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和地下水水質現狀進行監測,結果表明地表水部分重金屬含量超標,地下水不適合飲用。汕頭市環保監測站對鹽鴻鎮境內部分區域土壤進行調查後發現,土壤測點總體超標率達37.5%,土壤汙染以砷、鎘汙染為主,其他部分重金屬含量也不同程度超標,對種植作用構成潛在威脅。
多管齊下綜合整治
蓮花山鎢礦環境汙染問題,引起省、汕頭市以及澄海區各級政府的重視,省政府成立了以有關職能部門及地方政府為成員單位的「蓮花山鎢礦汙染整治指導協調小組」,明確提出抓緊制定蓮花山礦區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的要求。為消除安全隱患,保護環境,澄海區及鹽鴻鎮堅持多措並舉,積極進行整治。
據澄海區委常委、鹽鴻鎮委書記謝宋彪介紹,自2005年6月澄海區開展礦區汙染專項整治工作以來,區鎮兩級共組織了72次大規模的集中整治行動,共砸毀私挖濫採人員設置的搖床40臺、蓄水池142個,其他開掘工具一大批。對不法分子實施治安拘留2人,刑事拘留14人。區鎮聯合護礦隊成立兩年多來,每天至少上山巡查兩次,保持對非法採洗和安裝大宗機械作業行為的高壓態勢。今年5月,又在蓮花山山前、山後設置兩處固定崗哨,駐哨隊員33人,堅持全天候巡查、設卡攔截涉嫌上山偷採(洗、運)礦砂的人員,有效遏制了偷採(洗、運)黑潮。在巡查整治過程中,對新發現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窿口及豎井實施封堵,從2005年6月至今已對山上的19個窿口實施了封堵處理。
此外,區鎮積極爭取資金,去年投資180萬元對蓮花山山前尾礦池及下側地帶2.7萬平方米進行覆土綠化,建成生態小區。同時構築攔土牆、截洪溝,避免山上地表水滲過礦砂形成有毒廢水。今年又實施了專線排汙溝的清淤,避免汙水漫灌汙染農田。去年以來,共設置了3個汙水監測點和10個土壤監測點,對水體及土壤汙染情況進行全面監測。經過綜合治理,蓮花山鎢礦周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