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記者 初曉慧】近年來,中國人在歐洲投資置業的消息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從大舉購買法國著名酒莊,到加速收購德國著名家族——福裡希家族企業,再到收購巴黎「香街」五星級酒店、西班牙大廈等各國地標建築,這些曾幾何時看起來與中國毫不相干的事物,如今紛紛變成中國商人的囊中物。對此,有專家表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正在加快,投資地區與行業的多元化也將成為常態。《歐洲時報》3月2日文章評價稱,中國買家對外投資行為可謂是各取所需,眼光獨到。
中國生產模式轉變 中企投資歐洲是「雙贏」
近年來,中國資本不斷走向國際化,使得中國在2014年成為世界第二大投資國,投資資金超過1200億美元。2010年至2014年間,中國對歐洲投資583億美元,其中投資英國182億美元,法國76億美元,德國66億美元。
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模式轉型促使中國擴大海外投資,而跨國併購正是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捷徑。目前,中國已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產業,並給予私營經濟更多空間。還有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正是這種生產模式轉變的體現之一。
目前,歐洲各國正試圖走出歐債危機的泥潭。而隨著中歐高層領導人多次互訪,籤下多筆大單,中國企業對歐洲投資的激增,也加深了中歐合作和了解。中國對歐洲投資不管是入股還是併購,都對中國和歐洲的經濟有很好的影響,這是一個「雙贏」的概念。一方面,中國企業投資解決了歐洲國家就業方面的問題。其次,因為歐洲國家目前面臨比較嚴重的經濟危機,民眾處於比較恐慌的狀態,中國企業的投資也加強了歐洲民眾的信心。
中企投資是各取所需且「眼光獨到」
無論是中國建設銀行、復星集團、華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等大型企業,還是王健林、李嘉誠、馬雲這些中國富豪,都對投資歐洲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根據《財富》雜誌的統計顯示,中國對歐洲投資的大多集中在七大領域,分別是能源、不動產、農用工業、金融業、體育娛樂、基礎設施、電信和軟體。而這些領域正好符合了中國生產模式的轉型,注重發展以服務而非密集勞動產品為基礎的經濟,通過它們購買自己沒有的產業管理技術,用於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有媒體報導,對此,西班牙「亞洲之家」協會經濟和企業部負責人吉列爾莫•馬丁內斯•塔韋內羅認為「中國投資者眼光獨到,他們總能在歐洲找到價格合理的好企業,例如最近光明食品集團以1億多歐元的價格收購了西班牙分銷商米克爾食品公司」。
2月26日,萬達集團與法國歐尚集團在巴黎籤訂協議,雙方將合作投資巴黎大型文化旅遊商業綜合項目「歐洲城」,這是法中最大投資項目,也是歐洲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個投資項目。該項目建設期間預計提供約2萬個就業機會,項目投入運營後提供約1.4萬個就業機會,因此該項目也成為法國最大的民生工程。甚至連法國總統奧朗德都親自接見了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祝賀萬達集團重大項目落戶法國。
「歐洲城」項目被法國與巴黎市政府確定為重點開發項目,而對於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王健林要把中國文化旅遊城模式複製到海外,目標是與迪士尼進行較量。除了法國,王健林還想在英國投資一個類似歐洲城的項目。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也剛剛於法國波爾多完成一筆葡萄酒莊城堡交易。這個名為薩爾斯城堡的酒莊葡萄園佔地80公頃,每年可釀製50萬瓶葡萄酒,而且有一個十八世紀的超級建築城堡。法新社報導指出,馬雲似乎是為了他的電子商務網站,而試圖發展其部署戰略,在波爾多設立一個能供應最大量葡萄酒的釀酒交易公司。波爾多總計有約120個酒莊落入中國及香港投資者手中,其面積約佔總葡萄園面積的0.1%。馬雲買下這個城堡酒莊,也證實了在葡萄酒領域,中國投資者的偏好是選擇波爾多地區,找到一個能大量產酒的葡萄園,然後還要配上一座歷史悠久的美麗城堡。
中企投資要做足功課 歐洲學者擔心中國價值觀引入歐洲心臟
法國酒莊也好,「歐洲城」項目也罷,在經濟學人智庫EIU中國預測副總監劉倩看來,這些都是中國對外投資多元化的表現。未來,這些名字將越來越多地與中國企業發生關聯。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需要保持理性。10多年前,日本也曾瘋狂展開全球併購,然而最後損失慘重。「所有的對外投資和併購的風險都非常高,中國就像開始學步的孩子,摔跤是肯定的。」劉倩說,所以在決定對外投資之前的研究和功課要做足,對具體的國家、行業、企業、文化等的分析不到位便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這就好像王健林收購的西班牙廣場大廈,西班牙經濟需要復甦,萬達願意投資。但是,馬德裡是一個文化名城,沒有文化,也就沒有了這座城市。萬達不會走,大廈改建問題還在商討中,這就是「歐洲文化與中國投資的碰撞」,現在有未來也還會發生。西班牙是否具備足夠文化理解來面對中國投資者的到來。
同樣,對於中企的投資,歐洲一些學者也表示出了擔憂。普林斯頓大學的索菲•默尼耶在201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稱,中國投資者在歐洲市場上進行的大多數投資都指向現有的、已經建立起了自身地位的公司,如沃爾沃的「救世主」吉利汽車等,這沒什麼不對的。但是,當老牌歐洲品牌落入中國國有企業手中時,就會帶來地緣政治上的問題。實際上這就相當於歐洲各國將其一部分的「遺產」交到了中國政府手中,以便後者擴大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就目前而言,來自中國的投資看起來像是天上掉餡餅,但未來則有可能會變成特洛伊木馬,將中國的價值觀引入歐洲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