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飄逸的「髫」
《桃花源記》中一句「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令人印象深刻,但「垂髫」到底是什麼樣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秋庭戲嬰圖》,絹本設色,縱197.5釐米,橫108.7釐米。此作雖傳為宋代畫家蘇漢臣繪製,但畫法已近明人習氣,應為明代仿宋佳作。《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了兩位錦衣孩童,他們正在庭院裡專心地玩著一種叫「推棗磨」的遊戲。畫中小一點的男孩子身著紅衣,頭頂只有一撮頭髮,發端隨風輕揚,這便是古人所說的「髫」,其宛如桃心的形狀寓意多福多壽。
「髫」的字面意思是「下垂之發」,為男孩子的髮型。這種髮型要把頭髮或胎毛剃光,僅留一撮或幾撮在頭上前囟、側囟及後囟位置,這些地方是嬰幼兒顱骨之間的縫隙,尚未完全閉合,所以「髫」的主要作用在於保護孩童脆弱的囟門。
古人還把「髫」按長度細分為「鬌(tuǒ)」「髫」「髦(又作『髳』)(máo)」三種,其中「鬌」最短,為足月孩子的髮型;「髫」稍長,為2歲之前嬰幼兒髮型;「髦」最長,額發下垂至眉間,多見於年齡稍長的幼兒。
「髫」在古畫中出鏡率很高,除《秋庭戲嬰圖》外,諸如《灌佛嬰戲圖》《長春百子圖》《市擔嬰戲圖》《骷髏幻戲圖》《小亭嬰戲圖》等名作中也有反映。
壹
夏天,不少家長為寶寶理髮的事苦惱:頭髮留太多容易捂出痱子,全剃光又不是很好看,真是左右為難。為了解決兒童的「頭頂大事」,古代理髮師曾設計出多款髮型,一些畫家還通過「嬰戲圖」將它們如實記錄。
「
《宋人嬰戲圖》中的「偏頂」。
《宋人嬰戲圖》
輕盈靈動的「角」
古代幼兒剃髮頻繁,但「髫」始終不去,及至3歲,額發已過眉眼,兩側頭髮已到頸肩,這時就要用發繩束起,看上去宛如牛角,因而得名「角」。東漢訓詁學家劉熙在《釋名》中提及:「總,束髮也」,所以「角」也被稱為「總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人嬰戲圖》,縱120.3釐米,橫77.2釐米。該畫創作年代與作者不詳,雖題為「宋人」,但圖中鑲雲石桌面與壺門式圓腿漆凳均屬明式,由此判斷很可能出自明人手筆。
《宋人嬰戲圖》繪男童四人,一人於帷幕中操持鍾馗傀儡為戲,一人擊鼓,一人打板,另一人作指點狀。有別於一般「嬰戲圖」的是,此畫中四孩童不但服飾各異,就連髮型也各不相同,其中擊鼓者為「垂髫」,打板者為「馬子蓋」,指點者為「偏頂」,操持者為「鵓角」,後面三種髮型皆屬於「角」。
據《宋史·五行志》載:「童孩削髮……留之於頂前,束以彩繒,宛若博焦之狀,或曰『鵓角』」。「鵓角」就是將額頭上方前囟處的一撮「垂髫」束起並摺疊成髮髻;若分成數撮於頭頂偏側束起,便稱為「偏頂」。「馬子蓋」則是民間俗稱,這種髮型顧名思義,就是將頭頂或腦後的毛髮修剪成蓋裝,然後束成髮髻,或者編成一條細細的短辮。《紅樓夢》六十一回中有一句:「好猴兒崽子……別討我把你頭上榪子蓋似的幾根毛撏下來!」說的就是這種髮型。
「角」輕盈靈動,易於打理,伴隨男童較長時間,所以「總角」也成為對幼年時期男童的泛稱。
貳
《秋庭戲嬰圖》中的「垂髫」。
《冬日嬰戲圖》中的「髽(zhuā)髻」。
《冬日嬰戲圖》中的特殊髮型。
叄
《冬日嬰戲圖》 華麗的女童髮型
古代強調男女有別,女童的髮型自滿月起便與男童截然不同。《禮記·內則》有「男角女羈」之說,女童足月時要在頭頂留下縱橫相交的兩撮胎毛,形似「十」字,這種髮型就是所謂的「羈」,也被稱作「午達」,意為「一縱一橫,相交通達」。
古代「嬰戲圖」對女嬰並無反映,凡畫中出現女童頭髮皆已長全,顯然是3歲以後的面貌。由於古代女童足月後不再剃髮,原先未剃掉的「羈」逐漸變得濃密厚重,於是在頭頂及兩側盤成髮髻,裝點飾物,被稱為「髽髻(又作『抓髻』)」。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冬日嬰戲圖》,絹本設色,縱196.2釐米,橫107.1釐米。此圖傳為宋蘇漢臣所繪,但從風格上看與前面提到的《秋庭戲嬰圖》如出一轍,據此應為明代佚名畫家作品。圖繪二童在庭院嬉戲,男孩左手拿著一根孔雀尾羽,女孩右手持一面繡花小錦旗,逗耍著跟隨他們來回跑動的小貓。畫中女孩身穿右衽鑲邊素色長袍,腰系紅色綢帶,頭髮以紅白相間的髮帶裝飾,盤發三髻,便是所謂的「髽髻」。
儘管古代「嬰戲圖」中女童較少,但每每出場都頗為華麗,頭上除飾有彩繒外,還有金、玉、珠、翠等飾物,華麗程度是男童無法比擬的。
肆
《童戲圖》 彰顯個性的獨特髮型
古代「嬰戲圖」中還出現過一些獨特髮型,它們僅見於特定作品,不屬於以上任何一款。這些髮型的叫法在相關文獻中罕有記載,可能僅流行過很短一段時間。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有一幅《童戲圖》,絹本設色,縱137.6釐米,橫70.9釐米。此幅署款「臣錢選敬繪」,錢選為元代畫家,但此畫與其作品風格不符,應為偽款。《童戲圖》布局、用筆、刻畫皆有可觀,圖繪一童欲以樹枝戲弄酣睡中的夥伴,另有二童側立旁觀,其中年齡稍長者身穿素色長袍,頭頂束有四處髮髻,相較其餘三童顯得尤為別致。
另外,先前提到的《冬日嬰戲圖》中手持孔雀尾羽的幼兒頭髮未經削剃,以紅紈編束成若干小髻,給人以出身尊貴之感。
「嬰戲圖」中多樣化的髮型彰顯了古人獨特的審美取向,從中也能看出中國人重視頭髮的傳統,保護孩子尚未發育成熟的頭部是這些髮型的設計初衷。據《西安晚報》
來源:漯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