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以考古學為志業的年輕人

2020-09-03 光明網

最近有兩位高考高分考生引起公眾的熱議。一位是江蘇省的「文科狀元」——白同學,雖然她的語、數、英三科成績全省第一,但選修科目歷史是B+,按照規則,不能被清華、北大等高校錄取,最終她接受了香港大學遞來的橄欖枝,並選擇了熱門的金融學專業;另一位是湖南的「留守女孩」——鍾同學,由於受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的激勵,她選擇了北大考古學專業。

作為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抉擇,高考志願無疑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左右。鍾同學的選擇似乎更加純粹。在理想主義稀缺的當下,鍾同學的選擇值得我們尊重。

許多人為鍾同學不值,言下之意是選擇考古學既沒「前途」,也沒「錢途」。社會對鍾同學專業選擇的熱議,甚至成為一個話題,最尷尬的其實是考古學本身。從公眾的討論看,有的人認為考古就是挖墓,有的人認為考古就是鑑寶,有的人將考古等同於研究恐龍等古生物,不一而足。

出於公眾對考古學的誤解,越來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投身於「公眾考古」,立志於向公眾普及考古。在這裡,我只能簡要說幾點:考古自然不等同於挖墓,更不是「合法的盜墓」,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對象包括墓葬,但不局限於墓葬;考古學的目標是研究、保護文物,探索古代社會,與盜墓天然對立;考古發掘的很大一部分,是為保護因基建、盜墓而被破壞的古代遺存而開展的(即搶救性發掘)。此外也有一些為配合某研究課題而開展的主動發掘;考古與文物鑑定不是一回事,出於「瓜田李下」的顧慮,考古學界其實是有不得私藏文物的行規的;有些人常說中國人熱衷於挖墓,西方人熱衷於探索星空,這並不公允。考古學實際上是西方傳入的學科。中國考古學之所以成就巨大,在於豐厚的歷史積澱。我們回望歷史的同時也仰望星空,二者並不矛盾;考古學與古生物學不是一回事,不過的確有一定交集;現在的考古學已經脫離歷史學成為一級學科。它有自身的特性,與歷史學、人類學、藝術史、地質學、古生物學、遺傳學、化學等學科都存在交叉。

一個以考古學為志業的年輕人究竟會面臨怎樣的挑戰與機遇,著名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1931—2001)已經給出了很好的回答。張先生曾在《中國文物報》(1993年11月7日)發表過一篇題為《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的文章,文中描述了這樣的「夢境」:

有大才、有大志的年輕人,很少有學考古學的。我有時白日做夢,夢見天資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國青年,志願以考古為終身事業,來問我這個老年考古學家對他(她)有何指示,這雖然只是夢境,我還是將答案準備好,以防萬一。

雖然北大考古系並不乏鍾同學這樣的「學霸」,但與某些專業相比,考古學畢竟相對冷門。張先生建議有志於考古學的青年「不要把他要念的書限制在考古學內。最理想的是要將所有有關中國史前與上古的學科都搞熟悉」,考古學「是很複雜的社會人文科學。它的難在此,它的樂也在此」。考古學對研究者的知識結構與綜合能力有極高的要求,文理不可偏廢,更加需要「有大才、有大志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張先生的這一「夢境」,其實說明了考古學從來都不是熱門專業。

近30年的時間過去了,張先生的這一斷語並沒有過時。

張先生同時告誡道:「我也要警告他,你假如想發財,最好去做別的行業。」學考古雖然有穩定的就業面,但考古學也註定不是能發財的專業。考古學不但要求「有大才、有大志的年輕人」,更要求「人又天真又用功」「志願以考古為終身事業」的年輕人。從事考古學的學習與研究,要承受旁人更多的誤解,也要經歷求學、治學過程中的困難險阻。

在得知鍾同學是在自己的影響下選擇了北大考古系,樊錦詩先生給鍾同學寄去了親筆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鍾同學回信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理想是奢侈的,能追逐自己的理想是令人羨慕的。對於以樊錦詩先生為偶像、以考古學為志業的鐘同學來說,我相信她對前路的甘苦已有清楚的認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劉擎: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解讀
    2019年3月27日在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通識課「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上,劉擎老師所做《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解讀》講座的整理稿及現場問答記實。在差不多一個世紀之前,就是在1917年11月7日晚上,韋伯在慕尼黑的施泰尼克書店的報告廳,主要針對的是慕尼黑的青年學生,做了「以學術為志業」的主題演講,當時也有非常多像雅斯貝爾斯、盧卡奇和洛維特這樣的重要學者在場。一年多後,他又在同一個地方,做了「以政治為志業」的主題演講。後來,這個演講被結集成冊,史稱為「韋伯的志業演講」,是20世紀西方思想的經典文本。
  • 北大教授 參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右三)到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參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副執行葉樹姍、慈濟基金會何日生主任親自接待,相談甚歡,收穫滿滿。(攝影者:葛傳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12月17日下午由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何日生陪同,前往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參訪,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副執行葉樹姍親自接待。
  • 【經典重讀】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
    韋伯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講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告誡想從事和要從事學術研究的青年,把學術作為志業有幾個必要條件。 一、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勇氣的。 不管是當時的德國還是美國,年輕人的進入學術圈子後面臨的都是困難的晉級現實。課程的開設自己沒很大的自由,薪水也很微薄,要想自己晉升到正教授,還需要把握很好的機運。
  • 考古學是冷門專業嗎?考古學專業能幹什麼?考古學就業前景
    近日,高考成績676分的湖南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引發熱議。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甚至擔心她未來不好找工作。對不少人來說,考古學是一門冷僻、小眾的學科。學考古好不好?考古學真的那麼「高冷」嗎?考古系學生畢業後就業情況怎麼樣?「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考古學界的相關專家。
  • 以學術研究為志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
    以學術研究為志業,以教書育人為己任——訪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沈壯海  「自來武漢大學讀書算起,我已經在這裡學習、工作和生活了整整三十年。
  • 韋伯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二學術的專業化我相信諸君實際上希望聽我談一些別的東西,那就是:學術作為精神上的志業。今天,相對於學術作為一種職業的經營,以學問為生命志業首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化的時代,並且這種情形將永遠持續下去。
  • 以生活為志業——在疫情之下理解馬克斯·韋伯
    二者,參照韋伯最後留下來兩篇具有熱情的志業演講——「科學(或學術)作為一種志業」「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我們可以很巧合地發現,今天的疫情與防疫問題,仍然脫離不了「科學(或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可能在此無法詳細開展韋伯兩篇演講的當代意涵。我們可以暫時把」疫情」理解為一種科學或學術事務、把「防疫」理解為一種政治事務。
  • 大悲無怨-慈濟醫療志業
    累積十餘年救貧經驗,證嚴上人體會「因病而貧」,懷抱悲心繼慈善志業之後,再度挑起重擔,發願為缺乏醫療設施的臺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以病人為中心
  • 考古學真的很「冷」嗎?
    近日,高考成績676分的湖南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引發熱議。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甚至擔心她未來不好找工作。對不少人來說,考古學是一門冷僻、小眾的學科。學考古好不好?考古學真的那麼「高冷」嗎?考古系學生畢業後就業情況怎麼樣?「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考古學界的相關專家。
  • 考古學不是冷門
    現在很多學生覺得考古學科沒前途,所以報考的人幾乎可以說是門可羅雀,一方面是父母不願意,另一方面學校也不怎麼宣傳考古學,不過最近盜墓筆記的出現,讓很多學生開始喜歡和接觸考古學了
  • 地質考古學:地球科學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地質考古學應該是彌合這些差異,並構建起兩者間溝通橋梁的一個分支學科或者說一個交叉學科。實踐「地質考古學」,我們需要進行課題研究、培養從業者。那麼我們究竟是讓擁有地球科學教育背景的學生學習考古學,還是讓擁有考古學教育背景的學生來學習地球科學?本書譯者既有考古專業的本科生,也有以地球科學為專業背景的從業者,他們合作完成這項工作本身也是一次彼此間交叉融合的「對話」。
  • 考古學的定義
    例如,英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為諾曼人的入侵(1066),法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為加洛林王朝的覆滅(987),美洲各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為C.哥倫布(約1451~1506)發現新大陸(1492)。一般說來,中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的滅亡(1644)。
  • 馬興瑞調研深圳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有限公司
    原標題:充分發揮慈善組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   9月25日上午,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到深圳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有限公司調研,聽取慈濟會和深圳慈濟慈善志業中心有限公司開展慈善工作的情況介紹,並與慈濟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座談。
  • 志業飲酒茶藏世臻酒——BULLTNIR LATOU布勒塔尼拉圖-路易系列幹紅...
    酒色為淡紅、桃紅、橘紅或玫瑰色。凡色澤過深或過淺均不符合桃紅葡萄酒的要求。這一類葡萄酒在風味上具有新鮮感和明顯的果香,含單寧不宜太高。玫瑰香葡萄、黑比諾、佳利釀、法國藍等品種都適合釀製桃紅葡萄酒。另紅、白葡萄酒按一定比例勾兌也可算是桃紅葡萄酒。
  • 致公黨福建省委聯合福州開元志業文教慈善基金會走入政和縣鐵山鎮...
    福州開元志業文教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楓濤,福州開元寺當家、基金會常務理事智義法師,致公黨南平市委副主委吳敏君等出席捐贈儀式,政和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蘇久勤,鐵山鎮黨委書記葛文清參加活動。活動現場,致公黨福建省委、福州開元志業文教慈善基金會捐贈鳳林致公小學「愛心助僑」助學金10000元,捐贈改善教育設備專項資金20000元。
  • 考古學,並非冷專業
    任相宏回憶,歷史學和考古學曾經是冷專業,像20世紀90年代,第一志願報考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學生很少,很多學生是調劑過來的,但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一志願報考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學生越來越多,現在考古學招生基本是第一志願錄取。考古學專業學生出路也不錯。一是考研深造的很多,大學本科畢業生不少考到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二是教學和就業結合得很好。
  • 歷史學考研相關考古學
    考古學為歷史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與中國史、世界史並列,並不是中國史或世界史下面的一個學科。學習時間一般為全日制3年。(1)考古學與中國史、世界史一樣,僅考察三個科目,專業課僅考察一門,滿分300分。在專業課方面,每個院校的不同。
  • 考古學理論與中國學派
    這一時期各種理論思潮交互碰撞,為探索古文明尋覓寬廣的道路,極大促進了考古學的進步。本文正是從追蹤蘇秉琦的心路歷程出發,全景式概括性地呈現俞、張爭議的焦點和場景,揭櫫理論之爭背後隱蔽的學科關懷,同時勾勒考古學理論在我國的變遷軌跡,對當代考古學研究的理論框架建構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本文主要從三大方面論述。
  • 知識考古學與認知考古學——序《建構神聖:良渚文化玉器、圖像與信仰》
    良渚文化共同體讓其精神生活集中體現在以玉為核心的符號體系裡。良渚文化的歷史可以被解讀為玉器和儀式被群體視作神聖的歷史。有趣的是,這個神聖世界具有兩重含義:一是由良渚人建構的;二是我個人的解讀,是我對良渚人精神世界的一種重建。」
  • 芝加哥大學考古學
    芝加哥大學考古學專業的研究範圍涵蓋了從早期的人類祖先時期到公元幾百年的古蹟和歷史等。考古學專業提供了關於考古學的多方面的課程,主要囊括了包括理論學習,分析,專業鑑定,分地區課程研究等方面的課程。美國芝加哥大學考古學專業將提供給學生大量的考察時間的機會,主要到墨西哥和西班牙等地區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