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是1918年冬天,韋伯在慕尼黑大學,對該校學生就志業問題發表的演講。這篇近一百年前的演講,如今讀來,依然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我在2008年春天把該篇主要內容提煉成兩個大問題,因為內容太多,這次分三篇分享。標題和序號非原文內容。引號內是原文,引文後附該書頁碼。
韋伯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講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告誡想從事和要從事學術研究的青年,把學術作為志業有幾個必要條件。
一、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勇氣的。
不管是當時的德國還是美國,年輕人的進入學術圈子後面臨的都是困難的晉級現實。課程的開設自己沒很大的自由,薪水也很微薄,要想自己晉升到正教授,還需要把握很好的機運。還有也許平庸同事升職更快的無奈現實。要想當一個優秀的教師同時做一個傑出的學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一個想以學術為志業的青年,首先要有勇氣面對這種並不怎麼樂觀的外部發展環境。
二、以學術為志業必須擠身專業的圈子中。
「今天,相對於學術作為一種職業的經營,以學問為生命志業首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化的時代,並且這種情形將永遠持續下去。從表象與實質兩方面開說,我們都必須認清,個人惟有通過嚴格的專業化,才能在學術研究的世界裡,獲得那種確實感到達成某種真正完美成果的意識」。P161「惟有憑藉嚴格的專業化,學術工作者才有機會在有朝一日充分體認到,他完成了一些可以傳世的成就,但是這種情形一生也許只有一次。今天,真正確定並且重要的成就,無不屬於專業性的成就。」P161-162
三、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熱情的。
研究學術的人的樂趣,就是那種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想以學術為志業的青年,就要懷著「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數千年在靜默中等待」的壯志。在韋伯看來,「凡是不能讓人懷著熱情(Leidenschaft)去從事的事,就人作為人來說,都是不值得的事。」P162
四、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靈感的。
在學術上,跟在藝術和其他領域中一樣,靈感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了熱情,有了積極努力的工作,為靈感的到來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並不代表靈感就一定能到來。並且即使有幸到來,它到底在什麼時候降臨,也不是能事先預設的。韋伯在這裡強調的是靈感會不會到對學術工作者來講是有風險的,我覺得從以學術為志業的條件這個來講,靈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學術的意義就在「創新」(在第二部分中專門探討這個問題)。如果終其一生,滿懷熱情,兢兢業業的工作,卻沒有靈感的到來,沒有創新的成果,那麼,這個人在學術上是不會有建樹的。
五、以學術為志業的人格條件。
「在學問的領域裡,惟有那純粹向具體工作(Sache)獻身的人,才有『人格』。不僅研究學問如此,就我們所知,偉大的藝術家,沒有一個不是把全部心力放在工作上;工作就是他的一切。」P165韋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樣一種人,「在學術圈內,當一個人把他應該獻身的志業,當作是一項表演事業,並以其經理人身份自居;當他出現在舞臺上,竭力以『個人體驗』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當他自問:我如何證明我不只是『專家』而已,我又如何在形式與內容上發前人未發之言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把他當作是一個有『人格』的人。」P165雖然在當時,那種現象已經很普遍;它始終給人一種卑劣的印象,並降低當事人的人格。韋伯推崇的是「惟有那發自內心對學問的獻身,才能把學者提升到他所獻身的志業的高貴與尊嚴。」P165並且,「在這一點上,藝術家也是一樣的。」P165
想以學術為志業的青年,請先看看自己是否具備以上這五個條件吧。
另外有幾個小的結論,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學術研究者的幸福體驗,就是「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P162
二、業餘人士和專業工作者的共同點和區別
「業餘工作者的直覺對學術的影響可能與專業人士的靈感的影響等量齊觀,甚至更大。」P163不同的是,由於業餘人士「缺少一套確切可靠的作業方法,因而往往造成一種結果,使他無法對他的一項直覺的意義,加以評定、評估及經營發展。」P163
三、大學中學生選擇老師的原因
「事實上,學生是否湧向某位老師,多半——比一般人認為的可能的程度要大——取決於一些純粹外緣的因素,諸如性情、甚至聲音的抑揚頓挫。根據我個人算得上相當豐富的經驗,加上平靜的思考,我對那些能夠吸引眾多學生的課程,有很深的懷疑,雖然這類現象也許是不可避免的。民主,只能在該談民主的場合推行。」P160顯然,他對於高校裡簡單的把上老師的課的學生人數作為評價依據,持保留態度。
四、凡才當道的原因。
「造成凡才當道的原因,要到人類協作的法則中去找,尤其是好幾組人的協作的原則。在這裡,這是指負責推薦的教授與教育官員之間的協調合作。幾個世紀以來,選舉教宗的情形,與此相似。」P159作者在該篇中沒有展開講。
《學術與政治》 韋伯 著 錢永祥林振賢 等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需要該書電子書的朋友,請先關注本公眾號,然後留言留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