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讀】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

2021-02-20 三人行名班主任工作室



該文是1918年冬天,韋伯在慕尼黑大學,對該校學生就志業問題發表的演講。這篇近一百年前的演講,如今讀來,依然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我在2008年春天把該篇主要內容提煉成兩個大問題,因為內容太多,這次分三篇分享。標題和序號非原文內容。引號內是原文,引文後附該書頁碼。

韋伯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講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告誡想從事和要從事學術研究的青年,把學術作為志業有幾個必要條件。

 

一、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勇氣的。

 

不管是當時的德國還是美國,年輕人的進入學術圈子後面臨的都是困難的晉級現實。課程的開設自己沒很大的自由,薪水也很微薄,要想自己晉升到正教授,還需要把握很好的機運。還有也許平庸同事升職更快的無奈現實。要想當一個優秀的教師同時做一個傑出的學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一個想以學術為志業的青年,首先要有勇氣面對這種並不怎麼樂觀的外部發展環境。

 

二、以學術為志業必須擠身專業的圈子中。

 

「今天,相對於學術作為一種職業的經營,以學問為生命志業首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化的時代,並且這種情形將永遠持續下去。從表象與實質兩方面開說,我們都必須認清,個人惟有通過嚴格的專業化,才能在學術研究的世界裡,獲得那種確實感到達成某種真正完美成果的意識」。P161「惟有憑藉嚴格的專業化,學術工作者才有機會在有朝一日充分體認到,他完成了一些可以傳世的成就,但是這種情形一生也許只有一次。今天,真正確定並且重要的成就,無不屬於專業性的成就。」P161-162

 

三、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熱情的。

 

研究學術的人的樂趣,就是那種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想以學術為志業的青年,就要懷著「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數千年在靜默中等待」的壯志。在韋伯看來,「凡是不能讓人懷著熱情(Leidenschaft)去從事的事,就人作為人來說,都是不值得的事。」P162

 

四、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靈感的。

在學術上,跟在藝術和其他領域中一樣,靈感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了熱情,有了積極努力的工作,為靈感的到來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並不代表靈感就一定能到來。並且即使有幸到來,它到底在什麼時候降臨,也不是能事先預設的。韋伯在這裡強調的是靈感會不會到對學術工作者來講是有風險的,我覺得從以學術為志業的條件這個來講,靈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學術的意義就在「創新」(在第二部分中專門探討這個問題)。如果終其一生,滿懷熱情,兢兢業業的工作,卻沒有靈感的到來,沒有創新的成果,那麼,這個人在學術上是不會有建樹的。

 

五、以學術為志業的人格條件。

「在學問的領域裡,惟有那純粹向具體工作(Sache)獻身的人,才有『人格』。不僅研究學問如此,就我們所知,偉大的藝術家,沒有一個不是把全部心力放在工作上;工作就是他的一切。」P165韋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樣一種人,「在學術圈內,當一個人把他應該獻身的志業,當作是一項表演事業,並以其經理人身份自居;當他出現在舞臺上,竭力以『個人體驗』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當他自問:我如何證明我不只是『專家』而已,我又如何在形式與內容上發前人未發之言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把他當作是一個有『人格』的人。」P165雖然在當時,那種現象已經很普遍;它始終給人一種卑劣的印象,並降低當事人的人格。韋伯推崇的是「惟有那發自內心對學問的獻身,才能把學者提升到他所獻身的志業的高貴與尊嚴。」P165並且,「在這一點上,藝術家也是一樣的。」P165

 

想以學術為志業的青年,請先看看自己是否具備以上這五個條件吧。

 

另外有幾個小的結論,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學術研究者的幸福體驗,就是「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P162

 

二、業餘人士和專業工作者的共同點和區別

「業餘工作者的直覺對學術的影響可能與專業人士的靈感的影響等量齊觀,甚至更大。」P163不同的是,由於業餘人士「缺少一套確切可靠的作業方法,因而往往造成一種結果,使他無法對他的一項直覺的意義,加以評定、評估及經營發展。」P163

 

三、大學中學生選擇老師的原因

「事實上,學生是否湧向某位老師,多半——比一般人認為的可能的程度要大——取決於一些純粹外緣的因素,諸如性情、甚至聲音的抑揚頓挫。根據我個人算得上相當豐富的經驗,加上平靜的思考,我對那些能夠吸引眾多學生的課程,有很深的懷疑,雖然這類現象也許是不可避免的。民主,只能在該談民主的場合推行。」P160顯然,他對於高校裡簡單的把上老師的課的學生人數作為評價依據,持保留態度。

四、凡才當道的原因。

「造成凡才當道的原因,要到人類協作的法則中去找,尤其是好幾組人的協作的原則。在這裡,這是指負責推薦的教授與教育官員之間的協調合作。幾個世紀以來,選舉教宗的情形,與此相似。」P159作者在該篇中沒有展開講。

《學術與政治》 韋伯 著 錢永祥林振賢 等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需要該書電子書的朋友,請先關注本公眾號,然後留言留郵箱。

 

       

 



相關焦點

  • 在韋伯墓前讀《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作者十年前剛上大學時閱讀了《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文,當時只是懵懵懂懂,今年4月20日作者在瞻仰韋伯墓時重讀該文時才更清晰地了解到韋伯這篇文章的歷史背景和深意
  • 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由此可見,德文的「科學」,含義要比英語或我們所說的「科學」更為寬泛,它幾乎可將所有「學術 」活動都包括在內,倒是很類似於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學問」。從這個詞在韋伯演說中使用的情況看,他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取其「自然科學」的含義。我作為附錄譯出的當時四位學者的討論文章,其中的用法基本上也是如此。
  • 劉擎: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解讀
    後來,這個演講被結集成冊,史稱為「韋伯的志業演講」,是20世紀西方思想的經典文本。1917年,韋伯。一、志業演講的背景與基調我們所期待的著名演講,往往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動人辭章,比如像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但韋伯的演講與此不同,似乎故意要抑制聽眾的激情,有一種格外冷峻的基調。理解這個基調,是解讀韋伯這兩個演講的鑰匙。兩篇演講的開頭很相似。
  • 韋伯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各位希望我談談「學術作為一種志業」[1](1918年到1919年之交的冬季,對慕尼黑大學的學生,就志業問題作輔導,而發表的演講。——德注)這個題目。我們國民經濟學者,通常有個學究習慣,總是從問題的外緣條件講起,我也預備從俗。因此,首先我要提出一個問題:學術作為一種物質意義下的職業,具有怎樣的面貌?
  • 經典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與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愛米爾·杜爾凱姆(又譯作「涂爾幹」)(Durkheim)被公認為社會學三大奠基人,其學術成就之宏大精深,影響之深遠,在社會學界乃至整個世界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上都是空前絕後的。他在20世紀初分別以《以學術為志業》和《以政治為志業》做了兩次著名演講。
  • 《馬克斯·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導讀
    今天,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被通稱為「韋伯命題」。此篇《以學術為志業》,是韋伯在1918年的一篇著名演講。)諸位希望我來談談「以學術為業」的題目。政治經濟學家們有一種學究式的習慣,總是從問題的外部環境講起,這意味著以此話題開始:以學術作為物質意義上的職業,是一種什麼情況呢?今天它的實際含義就是,一個決定獻身於學術並以之作為職業的學生,他的處境如何?為了解這裡的特殊情況,對照另一個國家,會有所助益。
  • 蘇豪|學術研究正如韋伯所說,是一項志業
    另一方面是日本的社會學界主要以研究涂爾幹和韋伯為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教授比較少,即使有的話,也是在性別研究的領域。而且,日本社會學界對馬克思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解讀層面,主要是對《資本論》和《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兩本書的分析。但這與我個人感興趣的方向不太相符,我更想做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研究。
  • 韋伯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
    是韋伯展現出了現代學科化的人文學科能夠提供什麼、不能提供什麼,但同時,他也是人文學科「悲劇性的緊張的精神氣質」的化身:他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而他自己就是危機的人格化。1917年夏,慕尼黑的一群大學生邀請馬克斯·韋伯就「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做了一系列講座,並發表了關於學術研究者工作的演講。韋伯時年53歲,在過去的十年中,他都未曾從事學術工作。
  • 馬克斯·韋伯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 等不過去的黑夜裡,學術是否還有意義
    作為人群焦點的韋伯祛魅時代的學術與政治劉擎1917年11月7日,在德國慕尼黑市的斯坦尼克藝術廳(Kunstsaal Steinicke)舉辦過一次演講,主題為「學術作為志業」。一年多之後,韋伯在同一個地方又做了一場演講,題為「政治作為志業」。這兩篇演講後來結集出版,被稱為韋伯的「志業演講」,成為二十世紀西方著名的思想文獻,獲得了經典地位。《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德文版第二版封面理解韋伯的思想,有必要了解他的生平。
  • 以生活為志業——在疫情之下理解馬克斯·韋伯
    二者,參照韋伯最後留下來兩篇具有熱情的志業演講——「科學(或學術)作為一種志業」「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我們可以很巧合地發現,今天的疫情與防疫問題,仍然脫離不了「科學(或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可能在此無法詳細開展韋伯兩篇演講的當代意涵。我們可以暫時把」疫情」理解為一種科學或學術事務、把「防疫」理解為一種政治事務。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以學術為志業》解讀1【單選題】韋伯《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基調是()。A、邏輯的嚴謹B、思想的清明C、理論的先進D、智性的誠實3【單選題】韋伯兩次「志業演講」指的是《()》和《政治作為志業》。A、學問作為志業B、研究作為志業C、學術作為志業D、知識作為志業4【單選題】韋伯認為,現代學術是通向()的道路。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題庫答案
    章節測試答案期末考試答案是從章節測試答案中抽取的大學課本課後答案目錄:300多本大學經典教材課本課後答案&考研歷年真題【單選題】中國大陸()是滋生學術不端現盆的因表之一。答 案:明確研究對象、突出研究目的、闡述核心觀點、點明研究方法【判斷題】社會科學的硏究重點在於描述一種社會現象。【判斷題】波普爾認為,科學研充並不是起源於經驗觀察,它本身不過是 一種假設和猜想。【判斷題】社會科學硏究採取的實證硏究方法所得出的結論,要高於常識 但又不能過於背離常識。【單選題】對歷史中人的是非善惡,可以作為判斷標準的是()。
  • 馬克斯·韋伯眼中的「學術與政治」
    這或許就是韋伯作為社會科學經典大師的魅力之所在。在《以學術為業》當中,韋伯實際上區分了兩種意義上的「以學術為業」,這兩種方式剛好對應著這篇演講的兩種中文譯法,即「以學術為志業」和「以學術為職業」。在韋伯的界定當中,這兩種方式既互相對立,又相互依存。韋伯首先從德國與美國學術體制的不同,來論述學術工作者在維持生計都不可能的狀態下,是很難持續其學術理想的。
  • 馬克思·韋伯:我們如何理解現代化與前現代化之間的區別
    >Part 11:德國的大國之路:承擔大國責任Part 12:學術作為志業Part 13:政治作為志業 馬克思·韋伯在思想界的地位甚至可以與另一個卡爾·馬克思相提並論。在韋伯看來,現代化讓我們更清醒了,我們知道這些弊端與無奈,並不是要讓我們陷入悲觀的情緒,大喊「人心不古啊」,「God is a girl啊(上帝是女孩,引申為「老天不公」)」,而是學會接受,學會儘可能認清這個現實。韋伯在《以學術為志業》中說:「這是我們的歷史環境中無可逃避的事實,只要我們忠實於自己,便不可能擺脫這一事實。」
  • 學習通《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章節測試答案
    答案:正確《以學術為志業》解讀1【單選題】韋伯《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基調是()。答案:智性的誠實A、科研的進步B、思想的清明C、社會的變遷D、智性的誠實2【單選題】韋伯認為學者應該遵循的首要原則是()。
  • 周雪光:韋伯故鄉讀韋伯「斷想」
    時常聽到有人質問,為什麼社會學研究總是要回到韋伯、涂爾幹、馬克思這些大師那裡?這一點與那些可以把思想正式化、模型化的學科(如經濟學)的確很是不同,似乎成為社會學這一學科尚未入科學殿堂的印證。重讀韋伯,我想明白了「為什麼反覆讀經典」這一問題,即社會學(抑或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但不是唯一)方法是以解釋學為基礎的,通過意義解析來認識、解釋社會現象及其背後的因果機制。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作為「歐洲文明之子」、現代社會科學主要奠基人、經典社會學三大家之一,從幾乎是人文社會科學必讀之書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到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選為20世紀最重要社會學著作的《經濟與社會》,韋伯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著我們對現代社會的理解與認識。
  •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陸夜拾光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尚待討論的問題只在於,在什麼意義之下,學問「沒有」答案,以及對一個問題問得正確的人,學問能否提供一些幫助——今天,人們往往習於把」學術沒有預設「掛在嘴邊。真有這麼一回事嗎?這得看個人如何了解「沒有預設的學術」。所有的學科都有預設:通過對專業學科的學習過程,參與人類文明構築的進程中,是有價值的。當我們在理知化的探尋歷程中,感性認知並沒有辦法得到恰如其分的考慮。
  • 理論與歷史社會學複印資料(第12期/20年9月):韋伯理論的當代應用
    可能:自我觀察會進入一種理解:「理論是學科基礎、所有分支都需要韋伯、涂爾幹、舒茨、布迪厄」。但是,他人觀察卻可能是:「我做組織社會學研究,還有人和韋伯、涂爾幹對話嗎?當然是和組織生態學、新制度主義、網絡學派等自己分支裡已有的理論流派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