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2021-02-20 臨胥文化

    [1]韋伯這篇演講題為 「Wissenschaft als Beruf 「,這個題目所包含的兩個十分普通的德文詞,無論對於講漢語者還是講英語者,都會帶來一些理解上的麻煩。「Wissenschaft」一詞一般譯為「科學」。由於它是從「Wissen」(有「知道、懂得、理解」等義)而來,所以凡是以追求「系統知識」為目的的認知活動,都可被德國人稱為「某某科學」。由此造成的一個問題是,有些學術領域,在英語世界裡冠之以「科學」(science, 它的來源是拉丁語 「scientia 」,原義為「分割」、「辨別」、「區分」)是要很慎重的,在德語中卻顯得十分自然,在傳統的「人文學科」(英語中的humanities應是指「人文學科」,而不該譯成「人文科學」,因這個詞的含義之一,恰恰就是為了與現代「科學」相區別)中,德語便有「藝術科學」(Kunstwissenschaft)、「文化科學」(Kulturwissenschaft)的說法,換成中文,在我們聽起來便很不習慣(如一定要這樣說亦非不可,但這裡我們需要對「科學」有更複雜的定義)。由此可見,德文的「科學」,含義要比英語或我們所說的「科學」更為寬泛,它幾乎可將所有「學術 」活動都包括在內,倒是很類似於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學問」。從這個詞在韋伯演說中使用的情況看,他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取其「自然科學」的含義。我作為附錄譯出的當時四位學者的討論文章,其中的用法基本上也是如此。鑑於此,以下譯文中對這個詞的處理,採取了兩種辦法:當韋伯是在談近代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我將它譯為「科學」,如果他是在說一般的學術活動或古代的知識,我便將它譯作「學術」。

    比較起來,「Beruf」比「Wissenschaft」還要麻煩一些。在現代德語中,這個詞的含義,除了我們所說的「職業」,還有一層不十分常用的更崇高的含義,即「天職」。「Beruf」的這兩層含義,交替出現在韋伯的這兩篇演講中。對於「職業」一義,我們不需要多做解釋。至於它的第二層含義,韋伯在著名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1987)一書中,曾對馬丁•路德的「天職」觀做過深入的分析。他認為,路德將天主教放棄世俗生活,視為一種逃避責任的自私行為,從而為教徒對現世生活的經營罩上了一層宗教色彩,每個人的 「職業」也成了上帝安排的事業,為獲得「救贖」所必須。(詳見該書第三章:「路德的『職業』概念」,尤其見韋伯為這一章所寫的二十多條詞源學性質的注釋。)「Beruf 」一詞的這兩層含義,給翻譯這篇演講帶來不少問題。韋伯在下面談論「學術職業的外部環境」時,基本上是取第一層含義,即一般我們所說的「職業」,而在涉及到「科學的獻身精神」和「終極價值關懷」時, 「Beruf」的兩層含義往往同時出現。我在題目止以「以……為『業』」來處理這個詞,或許淡化了這種詞義上的差別,好處則是中文這個「業」字也有一層宗教含義,它同佛家所說的「業報」聯繫著,因此將現世與來世之間搭上一層「因果」關係。在正文中,我基本上將這個詞譯為「業」或「職業」,個別地方譯為「天職」。

    [2] 「政治經濟學家 」的原文是Volkswirtschaftler——「國民經濟學家」,考慮到這個詞在我國已不甚流行,我據英譯本,將它譯成「政治經濟學家」。

    [3] 赫爾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19世紀德國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在生理學、光學、數學和氣象學方面均有突出。蘭克(Leopold von Rank,1795-1886),德國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以注重民族文化特點的史學觀聞名於世。

    [4]這個「科學機構」指法蘭西學院,由路易十四的重臣黎世留創立於1634年。該院自成立至今,始終保持10名終身職的院士,死一補一,永不減少,故有「不朽院士」(immortals)之稱。

    [5]語出但丁《神曲》第三章,原文是「進入這裡(指地獄)的人,放棄一切希望」。

    [6]梅耶(Robert Mayer)於1840年作為隨船醫生赴爪窪島,途中他發現,船員在熱帶流出的血顏色不同於寒帶,由此提出「能量不減」定律,後由赫爾姆霍斯以數學方法做了更嚴密的表述。

    [7]維爾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Weierstrass,1816-1897),德國數學家,現代函數理論的創立者之一。

    [8]韋伯這裡對「體驗」的嘲諷,並不僅僅是針對他面前的年輕人而言。見我為本書所寫的譯序。

    [9]關於政治領袖的人格魅力問題,可參考韋伯在《以政治為業》中的解釋。

    [10]霍屯督人(Hottentot)系西南非洲的一個種族。

    [11]韋伯這個著名的說法——「為世界除魅」(Entzauberung der welt),據From Max Weber的編者H.H.Gerth和C.Wright Mills說,是引自詩人席勒,但他們沒有指明具體出處。

    [12]語見《舊約全書•創世記》22章8節、25章17節等。亞伯拉罕是以色列民族的始祖,據傳說他活了175歲。

    [13] 「自然」(Natur)一詞又有「本性」義,在這裡應做雙關解。

    [14]斯瓦姆默丹(Jan Swammerdam,1637-1680),荷蘭博物學家,用顯微鏡進行生物學觀察的先驅,所著《昆蟲通史》和《大自然的聖經》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15]虔敬派(pietismus)系17世紀在德國新教內部興起的宗教思潮,注重個人信仰和內心敬修,反對宗教的制度化和理論化,在德國和北歐地區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16]「上帝隱而不彰」及以下兩句均為《聖經》中的話,見《新約•以賽亞書》45章15節和55章8節。

    [17]關於「煽動家」,可參閱《以政治為業》的有關內容。

    [18]共濟會(Freemasonry)原為英國的石匠和教堂建築工匠的行會組織經,後逐漸演變為一種秘密會社,18世紀隨著英國的擴張向海外傳播,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秘密團體,成員主要由持自由思想和反教權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組成。

    [19]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1773-1836)英國政治家和哲學家,功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

    [20]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國著名詩人,現代主義詩學的傑出先驅,所著詩集《惡之花》(1857)最為知名。

    [21]指「摩西十誡」。據《舊約•出埃及記》,猶太人領袖摩西率希伯來人抵西奈山,宣講由上帝親自授予的戒律,包括「不殺人,不姦淫,不做偽證,不貪戀別人的妻子和財物」等十條,為基督教的基本道德準則。

    [22] 由於尼採、詩人格奧爾格等人影響,「領袖」一詞是當時德國青年中十分流行的口頭語。與自由德意志青年運動(韋伯的這篇演說便是受此組織之邀)有聯繫的Eugen Diederrichs、Ferdinand Avenaius和Rudolf Steiner等人的文化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小團體都信奉權威主義,堅持信徒服從領袖的必要,同時也主張以「神秘體驗關係」作為新型人類群體結合的介質。韋伯在演說中的許多話,都是針對這些人的立場而言。

    [23]語出歌德《浮士德》第2部第2幕第1景。

    [24] 《奧義書》(Upanisad)系闡述印度婆羅門教義最重要的文獻,約成書於公元前7至5世紀。韋伯為撰寫Gesammlte Aufsa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宗教社會學論集》,三卷本,韋伯逝世後於1920-1921年出版,其中第一卷即著名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 精神》和《儒教與道教》兩書。)的第二卷「印度教與佛教」,對此書做過細緻研究。

    [25]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早期基督教會最偉大的思想家,所著《懺悔錄》記述通過沉思接近上帝的過程。

    [26]見《新約全書•以賽亞書》21章第11和12節。

相關焦點

  • 【經典重讀】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
    韋伯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講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告誡想從事和要從事學術研究的青年,把學術作為志業有幾個必要條件。 一、以學術為志業是需要勇氣的。 不管是當時的德國還是美國,年輕人的進入學術圈子後面臨的都是困難的晉級現實。課程的開設自己沒很大的自由,薪水也很微薄,要想自己晉升到正教授,還需要把握很好的機運。
  • 在韋伯墓前讀《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作者十年前剛上大學時閱讀了《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一文,當時只是懵懵懂懂,今年4月20日作者在瞻仰韋伯墓時重讀該文時才更清晰地了解到韋伯這篇文章的歷史背景和深意
  • 韋伯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各位希望我談談「學術作為一種志業」[1](1918年到1919年之交的冬季,對慕尼黑大學的學生,就志業問題作輔導,而發表的演講。——德注)這個題目。我們國民經濟學者,通常有個學究習慣,總是從問題的外緣條件講起,我也預備從俗。因此,首先我要提出一個問題:學術作為一種物質意義下的職業,具有怎樣的面貌?
  • 劉擎: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解讀
    都用了一種非常迂迴的、有學究氣的開場,他好像不直接回答關於「如何做好學術研究?」或者「如何從事政治事業?」這些問題,雖然他明白年輕人總是期待一個答案。在1917年做「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國在戰場上還有贏的希望;到了1919年講「政治作為事業」的時候,德國已經戰敗了。
  • 《馬克斯·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導讀
    今天,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被通稱為「韋伯命題」。此篇《以學術為志業》,是韋伯在1918年的一篇著名演講。)諸位希望我來談談「以學術為業」的題目。政治經濟學家們有一種學究式的習慣,總是從問題的外部環境講起,這意味著以此話題開始:以學術作為物質意義上的職業,是一種什麼情況呢?今天它的實際含義就是,一個決定獻身於學術並以之作為職業的學生,他的處境如何?為了解這裡的特殊情況,對照另一個國家,會有所助益。
  • 蘇豪|學術研究正如韋伯所說,是一項志業
    另一方面是日本的社會學界主要以研究涂爾幹和韋伯為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教授比較少,即使有的話,也是在性別研究的領域。而且,日本社會學界對馬克思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解讀層面,主要是對《資本論》和《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兩本書的分析。但這與我個人感興趣的方向不太相符,我更想做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研究。
  • 經典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與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愛米爾·杜爾凱姆(又譯作「涂爾幹」)(Durkheim)被公認為社會學三大奠基人,其學術成就之宏大精深,影響之深遠,在社會學界乃至整個世界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上都是空前絕後的。他在20世紀初分別以《以學術為志業》和《以政治為志業》做了兩次著名演講。
  • 韋伯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
    是韋伯展現出了現代學科化的人文學科能夠提供什麼、不能提供什麼,但同時,他也是人文學科「悲劇性的緊張的精神氣質」的化身:他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而他自己就是危機的人格化。1917年夏,慕尼黑的一群大學生邀請馬克斯·韋伯就「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做了一系列講座,並發表了關於學術研究者工作的演講。韋伯時年53歲,在過去的十年中,他都未曾從事學術工作。
  • 馬克斯·韋伯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 等不過去的黑夜裡,學術是否還有意義
    作為人群焦點的韋伯祛魅時代的學術與政治劉擎1917年11月7日,在德國慕尼黑市的斯坦尼克藝術廳(Kunstsaal Steinicke)舉辦過一次演講,主題為「學術作為志業」。一年多之後,韋伯在同一個地方又做了一場演講,題為「政治作為志業」。這兩篇演講後來結集出版,被稱為韋伯的「志業演講」,成為二十世紀西方著名的思想文獻,獲得了經典地位。《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德文版第二版封面理解韋伯的思想,有必要了解他的生平。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以學術為志業》解讀1【單選題】韋伯《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基調是()。A、邏輯的嚴謹B、思想的清明C、理論的先進D、智性的誠實3【單選題】韋伯兩次「志業演講」指的是《()》和《政治作為志業》。A、學問作為志業B、研究作為志業C、學術作為志業D、知識作為志業4【單選題】韋伯認為,現代學術是通向()的道路。
  • 以生活為志業——在疫情之下理解馬克斯·韋伯
    到這裡,作為現代社會之特質的「理性化」似乎只是成為了行動的一種「科學理性式」的手段,這樣的理性化是否仍舊可以算作一種普遍特徵?二者,參照韋伯最後留下來兩篇具有熱情的志業演講——「科學(或學術)作為一種志業」「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我們可以很巧合地發現,今天的疫情與防疫問題,仍然脫離不了「科學(或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可能在此無法詳細開展韋伯兩篇演講的當代意涵。我們可以暫時把」疫情」理解為一種科學或學術事務、把「防疫」理解為一種政治事務。
  • 學習通《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章節測試答案
    答案:正確《以學術為志業》解讀1【單選題】韋伯《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基調是()。答案:智性的誠實A、科研的進步B、思想的清明C、社會的變遷D、智性的誠實2【單選題】韋伯認為學者應該遵循的首要原則是()。
  • 馬克思·韋伯:我們如何理解現代化與前現代化之間的區別
    >Part 11:德國的大國之路:承擔大國責任Part 12:學術作為志業Part 13:政治作為志業 馬克思·韋伯在思想界的地位甚至可以與另一個卡爾·馬克思相提並論。韋伯在一篇著名的演講《學術作為志業》中說道:「我們這個時代,因為它所獨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重要的是,因為世界已經被祛魅,它的命運便是,那些終極的、最高貴的價值,已經從公共生活中銷聲匿跡。」這並不是說人類生活的意義永遠不在了,而是說,每個人都要去重新尋找一個新的意義。我們人天生就需要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在中國古代,由宗族提供,在西方,由宗教提供。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題庫答案
    答 案:明確研究對象、突出研究目的、闡述核心觀點、點明研究方法【判斷題】社會科學的硏究重點在於描述一種社會現象。【判斷題】波普爾認為,科學研充並不是起源於經驗觀察,它本身不過是 一種假設和猜想。【判斷題】社會科學硏究採取的實證硏究方法所得出的結論,要高於常識 但又不能過於背離常識。【單選題】對歷史中人的是非善惡,可以作為判斷標準的是()。
  •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陸夜拾光 |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尚待討論的問題只在於,在什麼意義之下,學問「沒有」答案,以及對一個問題問得正確的人,學問能否提供一些幫助——今天,人們往往習於把」學術沒有預設「掛在嘴邊。真有這麼一回事嗎?這得看個人如何了解「沒有預設的學術」。所有的學科都有預設:通過對專業學科的學習過程,參與人類文明構築的進程中,是有價值的。當我們在理知化的探尋歷程中,感性認知並沒有辦法得到恰如其分的考慮。
  • 馬克斯·韋伯眼中的「學術與政治」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的《以學術為業》演講發表100周年,而距離韋伯發表《以政治為業》的演講,也已經過去了整整98年。在這整整100年的歷史進程當中,世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無論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還是社會生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至今我們仍然驚訝地看到:韋伯在這兩篇演講裡對於學術和政治的定位與分析,絲毫沒有過時。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渠敬東:韋伯論學術與政治渠敬東在《科學作為職業》的演講中,韋伯從外部和內部條件上講學術面臨的處境。一百年前德國大學面對美國化的情況,這一發展趨勢在技術上的好處不容置疑,但是美國化所帶來支配發展的精神與德國大學在歷史傳統氛圍上不一致,如大型企業化的學術管理與老派間有極深的鴻溝。另一方面,學術體制的國家化使得學術的內在靈魂喪失。韋伯的預言在二戰後成為全球學術基本形態,這樣的形態對學術研究內在驅動會產生什麼效果?
  • 理論與歷史社會學複印資料(第12期/20年9月):韋伯理論的當代應用
    可能:自我觀察會進入一種理解:「理論是學科基礎、所有分支都需要韋伯、涂爾幹、舒茨、布迪厄」。但是,他人觀察卻可能是:「我做組織社會學研究,還有人和韋伯、涂爾幹對話嗎?當然是和組織生態學、新制度主義、網絡學派等自己分支裡已有的理論流派對話。」
  • 《韋伯與馬克思》:當代人如何尋找「生活的價值」?
    如果大家讀韋伯的演講,《以學術為志業》和《以政治為志業》,就會發現他強調人的六個基本價值領域:知識、政治、經濟、宗教、審美、性愛。這是每個現代人在行為處事時都會碰到的六個價值領域選擇,另外一個說法叫「眾神之爭」——因為每個領域有一個主神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