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孩子「玻璃心」的問題,我總會想到前公司有一個95後的男孩,是一個聰明、開朗、且有才華的孩子,因為很機靈所以剛來的時候非常受領導的歡迎。但大約待了有3個月,這個男孩就選擇辭職了,原因是一個項目沒有做好,直屬領導批評了他,讓他覺得這非常傷自尊,表示無法忍受這樣的領導。
後來聽說他又換了很多工作,但總是有讓他無法忍受的地方,最後選擇回了老家,但好在家庭條件不錯,可以幫家裡人忙活生意。但我想說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家人會給你最舒服的位置,你只要步入社會難免有挫折和委屈,而對於「玻璃心」的孩子來說,步入社會很可能會吃不開。
那如何來判斷,自家孩子是不是「玻璃心」呢?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3-6歲被認為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就像潮溼的水泥,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之後性格就會慢慢定型,再想改變就難了。所以說在7歲前,「玻璃心」的孩子,多半有這3種表現,家長可以自己去判斷。
一、一說就哭
這種孩子天生自尊心比較強,平時做事也很優秀,可能是從小被誇到大。但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擅長所有的領域,當接觸一個新的事情時,一旦做不好大人說他幾句,立馬就哭了。這種孩子敏感、脆弱得讓家長跟他說話聊天的時候都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
二、不接受批評
不接受批評的孩子相對於一說就哭的孩子來講更加強勢,但其實也是「玻璃心」的一種表現。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舉例的那個95後男孩。心理學家指出,玻璃心的人面對批評的反應要麼是攻擊、固執,要麼是壓抑和退卻,就是無法正面面對批評去思考。
三、輸不起
有些孩子似乎事事都想爭第一,無法忍受自己的失敗,俗稱「輸不起」。比如搭積木倒了立馬就哇哇大哭;跟比人一起遊戲,一旦輸了就氣急敗壞;要麼就因為輸不起的個性因為害怕失敗就不敢嘗試。這其實就是「玻璃心」的表現,本質上是抗挫折能力差!
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
家長不要做的事:
孩子的性格形成,與家庭教育脫不開關係。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捧殺式」教育就是培養「玻璃心」孩子的始作俑者。所謂「捧殺」就是一味的誇獎孩子,讓孩子對於表揚非常依賴,導致孩子只願聽好話,不能接受批評!所以家長不要做這種捧殺式的家長,表揚孩子的努力要好過表揚孩子的天賦,而且是該表揚的地方表揚,這樣才有價值。
還有一種家長屬於「碾壓式」教育,永遠都期待孩子更好,在父母身上永遠都得不到肯定。你考98分的時候,會問為什麼你不能考100,能考100分的時候,為什麼你不能是全年級第一。這樣的碾壓教育,讓孩子自信心屢屢受挫,於是更加敏感脆弱。所以說家長不要做「碾壓式」父母。
家長要做的事:
1、對孩子進行吃苦耐勞的訓練
李玫瑾教授曾專門做過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專題,她在講座中提到每年別管博士生、碩士生或者什麼大學總有學生從樓上跳下去,而論文延遲答辯、失戀都會成為跳樓的理由。所以李玫瑾教授給出了建議,從小通過吃苦耐勞的訓練來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這句話不無道理,我們爺爺奶奶輩的人似乎無論什麼條件都能笑對生活,因為苦吃得夠多。生活中讓孩子儘量做所有能做的事兒,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比較難的體力運動進行訓練比如跆拳道、長跑、滑雪等等,你看那些運動員,意志力多半都很強大。
2、注重對逆商的培養,提升抗挫折能力
心理學家曾經提出讓孩子經歷挫折來提升孩子的逆商,比如讓孩子經歷沒有被朋友的生日派對邀請、體驗寵物的死亡、打破一件價值不菲的花瓶、努力寫一份報告,依然沒有好成績、被留校察看等等必須經歷的挫折清單。
我個人認為「心力」比智力更重要,家長別再忙著給孩子報班、補課,如果「心力」沒有培養好,再聰明、成績再高又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