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四面環山,民眾看花、泡溫泉常去陽明山,但如果是只有半日偷閒或是背包遊客,大多數人會推薦象山。象山交通方便,俯瞰臺北景色不輸陽明。
一站自繁華街區到蔥蘢山路
到象山,堪稱是自喧鬧抵幽靜最快的旅程。自臺北101大樓乘捷運一站即到象山站。前一站,信義區商業街衣香鬢影、萬頭攢動;這一站,已是綠草如茵、花香浮動,再步行數百米,即到象山腳下。
象山位於臺北盆地東緣,因山形似象而得名,與臨近的獅山、虎山、豹山並稱為四獸山。象山自然步道是環狀路線,山並不高,資料顯示海拔183米,但山勢陡峻,爬上去也需要些體力。
石砌步道整齊蜿蜒,拜豐沛雨水所賜,步道兩側草木蔥蘢。沿途不時可以看到標示牌,介紹附近的動植物品類。儘管與鬧市一站之遙,象山不但植物豐富,動物也不少,據說五色鳥、綠繡眼、鍬形蟲、竹蟬等都是常客。不過,對普通遊客來說,能不能看到要憑運氣。常常聞聲不見鳥,最常見到的是小松鼠。它們會大大咧咧地走近步道覓食,從容地在樹間跳來跳去,完全無視一旁拍照的遊客。
象山簡直就是為眺望臺北而設計。一段急行後,便有觀景臺。由一塊巨石崩裂而成的「六巨石」傲然而立,攀爬上去,席石而坐,既可喘息歇腳,也可俯瞰臺北。再高處有「逸賢亭」,視野更加開闊,甚至可以看到象山全貌。步道常為濃密枝葉遮蔽,走上觀景平臺,天地豁然開朗。天氣晴好時,遠處天光映照得整片大地都散發著光芒,此時若有輕風拂面,所有的汗水都化為沁人心脾的清涼。
拍攝地標臺北101的絕佳地
登象山最好的時間是近傍晚。體力好的不到半個小時即可登頂;走走停停,一個多小時也可到達最高的觀景臺。
象山前無屏障,臺北盆地一覽無餘,尤其是臺北地標101大樓清晰可見。傍晚時分,可以看日光逐漸黯淡、燈光次第亮起。隨著夜色愈來愈濃,遮蔽整個山體,眼前的臺北則愈來愈亮,直到全城燈光璀璨。此時,縱橫交錯的道路猶如一條條光帶,一輛輛汽車猶如螢火蟲來回穿梭。而燈光映照下的臺北101大樓,則如一把光可鑑人的寶鐧自大地筆直刺出。
象山是拍攝臺北101的最佳地點。平日也可見攝影愛好者背負著沉重三腳架和相機登山。近些年來,每到12月31日午夜,臺北101會燃放焰火慶祝新年。數以萬計的民眾自四面八方趕到臺北101附近觀看,許多人還直奔象山山頂觀景臺。那時,觀景臺的最佳位置是必爭之地,有人不惜提前一天「佔位」,風餐露宿一晚,只為在最好的角度拍到持續1分多鐘的跨年煙花。
美在唾手可得與人人呵護
忘了是哪個臺灣電視劇,其中一幕是兩個好友夜晚跑到象山山頂喝酒聊天。這一情節很常見。象山無需門票,清晨是晨練人的天地。半個小時快速登山既可運動,又不乏樂趣。有人帶著寵物狗,一同呼吸浸著草香的新鮮空氣。傍晚的象山,除了遊客、攝影愛好者,還有不少年輕人。他們帶著啤酒、零食,在山頂平臺抒胸懷、聊心事,享受靜夜美景。山間的清風明月,唾手可得、毫無負擔,如蘇東坡所言「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象山的美還體現在一些細節。步道兩邊沒有垃圾箱,人們習慣於將垃圾帶走。某次登山,忽見石階上立著一個空了一半的飲料瓶。走近看,瓶下壓了一張小紙,寫著:「此處勿踩,石階鬆動」。原來是前面的登山人給後來者的善意提醒。常見人光腳登山,似乎為了養生。終有一次忍不住詢問一位空著雙手的赤腳登山客:「你的鞋呢?」他說,放在山腳下了,「不會不見啊,我一直都放在那裡,沒誰會動。」而清晨,走在霧氣朦朧的步道,不論相識與否,迎面都可遇到微笑加「早安」,讓象山之行再添一縷美好。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6日 20 版)
(責編:周恬、張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