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未來!

2020-12-18 騰訊網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

之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這位科學家在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痴迷的孩子。然後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後,調查結果如下:50位痴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 一項測試表明,兒童使用手機時,大腦對手機電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近期,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指出,兒童用手機會造成記憶力衰退、睡眠紊亂等健康問題。英國華威大學的傑勒德·凱都博士警告說,手機輻射會破壞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從而引起記憶力衰退、頭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問題。

1.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

★智慧型手機影響兒童健康

智慧型手機傷害孩子視力,導致孩子失明或者傷害孩子頸椎,導致孩子頸椎變形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傷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見為實的。另外,沉迷智慧型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鍊表現出消極態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手機讓孩子患上抑鬱症

有專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裡的人,患上抑鬱症的機率就越高,經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孩子。

手機損傷腦神經

孩子的生理構造和生理形態與成人不同,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電設備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神經系統的傷害遠大於成人,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對兒童健康狀況和認知力會產生一定影響。

手機耽誤孩子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鬆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後更需要在手機網絡裡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之後,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慾,產生厭學情緒。整天沉迷於手機世界裡,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滑。

容易導致睡眠障礙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會引起視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會引起睡眠問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健康機構,做出了一項調查,手機光線比日常燈光對孩子睡眠的影響,把十位孩子分別進入兩個房間,一個房子的孩子們在看電視後睡覺,用了28分鐘內睡著;而另一個房間玩智慧型手機後的孩子,普遍在39分鐘之後睡著。所以,不建議孩子在睡覺前看電視。

2.法國出臺禁止中小學生用手機政策

新法案規定,學生在整個校園和教室都不得使用手機;據統計,12-17歲學生手機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0%;中小學生禁用手機是馬克龍上臺後提出的重要舉措之一。

用禁令,是希望家長引起重視!

3.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

1-3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

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儘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手機遊戲/電視)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議:

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父母手機中拒絕下載任何遊戲,以防孩子因遊戲上癮而索要手機玩。

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3-6歲: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遊戲

不少父母為了一時清淨,偶爾會把孩子丟給手機遊戲「照看」。3-6歲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手機。例如:讓孩子明白手機可撥打電話、可與人聊天、視頻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遠離手機遊戲。

建議:

父母家人手機去娛樂化,即刪除遊戲、音樂、視頻等各類會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機,除了翻翻相冊、拍拍照,也不會覺得有趣,自然不會一直纏著父母要手機玩。

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多與孩子共讀兒童繪本。(繪本的顏色和故事性,對孩子吸引力也比較大,只要孩子愛上閱讀,基本不會想著要玩手機了。)

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7-12歲:針對手機問題不宜強勢打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階段,即兒童叛逆期。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這兩種方法,弊大於利。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還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

建議:

家長要制定規則。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遊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遊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

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我看著你玩兒完這一局,然後你就去做作業,可以嗎?」

12-18歲:適當幹預,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認知水平較高,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父母應堅持適當幹預、合理利用。直接沒收或生氣吼罵、甚至是暴打一頓,都是治標不治根的做法。

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傷害孩子,但也能幫助孩子,關鍵在於如何使用。

建議:

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機,是因為對性的好奇,父母可試探詢問並委婉教育。如通過微信、扣扣或郵件的方式,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識等。

有了溝通和信任後,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例如:是否可以帶去學校玩、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時會有怎樣的懲罰等。

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例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可能看了這麼多,真正做起來很多家長還是很頭疼,如何在父母親自陪伴孩子,以及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之間找個平衡點呢?隨小編繼續往下看

4.三點經驗

規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孩子玩手機時間已經很久了,不讓他玩,就大哭大鬧的,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也好解決,一來規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二來是可以提前提醒他一下還剩多少時間,讓他說話要算話。

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大的,10分鐘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提前提醒下孩子,讓他有個時間準備結束,對於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

當然,這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也不必規定的那麼死,有的節目時間長一點,二三十分鐘,看看也無妨,但每天總共的時長最好不超過1個小時。

只要一直保持這種規則,孩子就會逐漸習慣的,這對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也是有好處的,畢竟孩子都沒什麼自制力,還是需要父母通過在生活中幫孩子遵守規則。

通過電子產品學習

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可以教孩子了解到電子產品的優點,讓孩子通過電子產品學習到新的知識。手機的地圖功能幫助孩子認路,還可以讓孩子學著拍照、錄像、天氣預報、微信語音信息等和生活緊密聯繫的實用性功能。

再者,父母可以幫孩子挑選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比如動物世界,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並且時不時問一下孩子,這是什麼動物,那是什麼,解釋給孩子聽。

在平常的時候,可以看一些相關的繪本並且帶孩子去動物園,那麼孩子從不同渠道接受的信息就全部結合起來了。

找到能替代電子產品的活動

有的媽媽說,孩子不看電視不玩手機就覺得無聊,不知道幹什麼好。所以,除了使用電子產品以外,讓孩子培養點興趣愛好,安排豐富的娛樂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學畫畫、學下棋等等,每天都需要練習,也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或者帶孩子爬山、遊泳,讓孩子全身心都鍛鍊了;還有親子閱讀、親子遊戲,這些都是能夠幫孩子綜合發展的有益的活動。

5.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見識更大的天地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知山、海、雲、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

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願父母們共勉!

(來源:好家教育)

相關焦點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如果孩子問: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會怎麼   回答呢?「放寒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得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笑笑媽媽卻回答:「媽媽帶你去遊樂園吧,你不是老想去玩。」「有媽媽的陪伴,還能去遊樂園,這可比玩手機好太多了呢。」媽媽們想要手機成為孩子親近的人,取代自己的位置嗎?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附寒假課程資源)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放寒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當笑笑也和小靜一樣,追著媽媽要手機玩的時候。笑笑媽媽卻回答:笑笑沒想到媽媽會這麼回答,開心的跳了起來。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當孩子這樣問你時,你如何回答?
    ,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媽媽們是否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回答呢?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影響孩子的未來
    ,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另外,沉迷智慧型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鍊表現出消極態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
  • 「周末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放假了,孩子在家天天玩手機,刷手機刷到半夜三更,早上睡到日上三竿,別說早飯吃不上,午飯還得三催四請,才慢悠悠地打著哈欠揉著眼睛從床上爬起來。有的家長會苦口婆心的勸孩子:「別玩了,對眼睛不好,你要作息規律啊,不吃早飯對身體多不好?」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沒想到你的回答對孩子的影響這麼大
    ,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家長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場,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先完成作業再玩手機,不要說「現在立刻去做作業」,而是說「我知道這個遊戲很好玩,但你必須先完成作業。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怎麼回答迷茫了
    而孩子常問家長的一句話是,「我可以玩會兒手機嗎?」,長期沉迷於手機還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但孩子迷戀手機背後的原因,你知道嗎?一開始我經常用手機給他們打電話,但是他們都太忙了,聊幾分鐘就掛。後來我就看電視劇,玩遊戲,聯繫我們班上的同學。玩手機,因為可以說說話。
  • 「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父母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媽媽我能我玩會兒手機嗎?」這句話在有孩子的家庭經常會聽見,網際網路時代,孩子們大多的娛樂方式就是玩手機。刷視頻、打遊戲,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的孩子,童年都奉獻給了手機,小朋友們每天探討的內容也是看到的搞笑視頻、王者榮耀誰的段位高。當孩子想要爭取家長的意見玩手機時,很多家長都會順口說「就玩一會兒喲!」這樣的回答,其實就是給小朋友可以玩手機的暗示。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這兩種方法,弊大於利。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還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另外,沉迷智慧型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鍊表現出消極態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有時講起來道理來,懟得爸媽都無語。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強壓(我說了不許玩就是不許玩/再玩就沒飯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親子關係威脅(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歡你了)。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該如何應對才好呢?下面這篇分享,供您參考。 不同家長面對孩子玩手機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 「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作為家長,你該怎樣回答?
    由於現在手機隨處可見,自然手機上有很多吸引人的東西,對於大人也是,孩子同樣也是。很多父母應該聽過這樣一句話「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你是怎樣回答的呢?」  這位王媽媽下班回家之後正在做飯,爸爸在一旁看手機,孩子問「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由於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比較調皮,想著玩手機就可以安靜一會,因為媽媽這樣的舉動,導致孩子只要媽媽的手機閒著的時候就會拿去看,後來這位媽媽一次不讓孩子玩手機導致孩子動手去抓媽媽,一邊哭著一邊罵著,因此家人都覺是孩子媽媽的錯誤。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覆,決定孩子不同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教孩子合理利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大多數人都無法抵制手機的誘惑,更何況是孩子!
  • 「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
    導讀:「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想玩一下手機」,兩個不同的回答,決定孩子人生的不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放寒假了,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一生
    「媽媽,放寒假了,我能玩一下手機/電腦/看會兒電視嗎?」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你會怎麼回答?我見過有的家長很大方,直接就把孩子丟給手機/電腦/電視機了。說實話,我有時候為了偷懶也會這麼做。而且,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也說不過去。但是,允許孩子接觸電子屏,一定是有技巧的。
  • 「我可以玩手機嗎?」父母不同的回答,影響著孩子不同的未來
    :「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所以,很多孩子會因此沉迷在手機世界裡,上癮而不能自拔。即便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在手機面前也未必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手機的使用時間,刷起微博抖音也會停不下來。更何況是沒有自制力的孩子呢?所以,孩子一旦拿起手機,如果家長不加以管控的話,孩子便會不知疲倦地玩下去。
  • 「媽媽,我想玩手機」,這兩位媽媽給出的回答,大大影響孩子一生
    ,工作、娛樂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孩子也是有樣學樣,既然家長一直玩手機,為什麼我不能玩?因此不少家庭矛盾圍繞著手機出現,很多家長也會遇到這樣的情形:自己的孩子寫完作業之後,就會跑過來問:「媽媽,我想玩手機,我可不可以玩手機?」對於孩子這樣的發問,家長們都有什麼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