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最早由Uber帶進國人視線。
從共享經濟的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務、生產能力、交通出行、知識技能、房屋住宿、醫療分享等重點領域。
而共享單車引爆共享經濟後,共享雨傘、共享衣服、共享籃球等一系列共享相繼出現。
無獨有偶的是,國內伴隨著共享經濟概念興起的共享單車「風口」,如今也迎來了全面洗牌的階段。
曾經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攻佔」了諸多城市主要道路的兩大共享單車巨頭——摩拜、ofo,如今要麼是被收購,要麼是只能維持基礎運營。
從燒錢到盈利或者倒閉,共享經濟領域到底發生了什麼?
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市場需求大幅下滑,產能嚴重過剩,此後多年全球經濟持續下行,失業率不斷攀升。
這不僅提供了大量的閒置勞動力和閒置資源供給,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利用閒置資源增加收入的欲望。
與此同時,智慧型手機滲透率的快速提高,與雲計算、大數據、行動支付等技術進步,加快了共享經濟從概念到落地的進程。
智慧型手機與行動支付提供了實現共享經濟的物質載體與交易載體;
LBS技術(Location Based Service ,一種基於移動位置服務技術)實時定位用戶地理位置,構建萬物互聯基礎;
大數據與雲計算使得海量訂單的高效處理成為可能,將此前分散、小規模的共享行為聚合化,解決了供需雙方精準匹配的難點,提高了交易撮合率。
於是,共享經濟企業在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備後遍地開花,可以說,產能過剩中的閒置資源與信息技術進步,是共享經濟快速發展背後的重要驅動因素。
與資本繁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至今為止,在共享經濟領域成功的企業屈指可數。
那麼究竟是哪些核心因素成就了共享經濟?那些退潮後裸泳的共享經濟企業又敗在何處?
商業的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消費者的需求千奇百怪,網際網路公司只有精準的抓住用戶真需求、解決真痛點,才能成功。
來看已經取得成功的共享出行行業,經濟無論如何發展,人類追求交通便捷的需求永遠都不會變,只是替代性的解決方案在不斷變化。
滴滴出行用更優化的方案解決了出行需求,使人們可以花費比計程車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而有一些比如共享籃球、共享雨傘之類的項目,看似也解決了某種特定場景下的需求痛點,然而這些需求場景單一、使用頻次較低,且用戶自己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比如打球自帶籃球、外出自帶雨傘)來解決,所以這是一個偽需求,而出行、住酒店這樣的需求比較依靠供應者的服務,並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解決的。
共享經濟的模式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國內共享經濟企業在資本的刺激下,紛紛陷入了追求規模的癲狂,從而忽略了效率和收入。原本「輕資產、重運營」的共享經濟變成了「重資產、重運營」的行業。
「輕資產、重運營」才是共享經濟的意義,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讓共享經濟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這一點也在哈羅單車的發展上得到了證明。當巨頭們在一二線城市打得不可開交時候,哈囉正是在那個拼命燒錢的行業保持了理智,從一開始就實踐數據化管理,注重精細化運營深耕於三四線市場,最終在行業回歸理性的時候實現了反超。
如今,市場內用戶們對共享經濟的使用習慣已經養成,活下來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企業,也都已經開始實現盈利。
隨著整個共享經濟市場發展進一步趨於冷靜,共享經濟正在向2.0時代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