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延安市延川縣關莊鎮因地制宜,狠抓本土特色產業,形成了「鎮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2016年以來,該鎮累計投資8600多萬元發展設施農業,先後建成打則坪等7個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和馬家溝等9個標準化養殖小區。壯大的養牛產業、優質的大棚產業、規模化的山地果園……不僅充實了群眾的錢袋子,也趟出產業扶貧的好路子。
「我通過小額貸款買了3頭牛,一年一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8頭牛了,4頭小牛今年最少能賣4萬塊錢。」正在趕牛的打則坪村村民齊國強說。
齊國強因病致貧,在未納入貧困戶之前,靠天賞飯,生活可謂潦倒。「我以前種一點地,零碎打一點工,有時天年好了能收入四五千塊,天年不好時,生活都無法保障。」
村幹部結合他家實際情況,結合各項養殖政策,幫助他發展養牛產業。幾年來,他越幹越有信心:「前幾天有人出10萬塊錢要全部買我的牛,我想都沒想拒絕了,現在牛價這麼好,不愁賣,明年把牛棚翻新,再多養2頭牛,光景一年要比一年好。」
60多歲的張新勝老兩口要照顧孫子,他們把目標投向了特色經濟作物,種了20多畝軟玉米、高粱,一年下來差不多能收入2萬元。而且農閒時,他還在村集體大棚裡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技術。「在大棚裡打工一年能賺個1萬多塊錢,我準備用學到的技術自己種2個棚。」
據悉,打則坪村流轉土地237畝,通過「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運行方式轉租給公司,公司再聘請村民打工,讓村民從土地流轉、分紅、打工中受益,實現貧困戶一份土地三份收入。
打則坪村第一書記高強強介紹道:「下一步我們村打算大力發展大棚種植,後期土地租賃到期後,鼓勵在大棚打工掌握種植技術的村民自己做,還準備通過減免租賃費用等政策支持,吸引青壯年回村創業。」
在幾公裡以外的鴨巷村,90後小夥子王浩田一直有個「蘋果夢」,而一系列惠民政策為他插上了圓夢的翅膀。有一天,外出打工的王浩田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條信息,說是村上搞開發,政府各項政策支持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動了心的他和父親商量後,在自己原有20畝地的基礎上又流轉了30畝,發展了蘋果園。
政府不僅給王浩田免費提供了幼苗、化肥,還經常派技術員上門指導培訓,讓他從一個門外漢,漸漸成為果樹管理能手。今年,他果園裡三分之一的果樹已經掛果,剩下的明年也將掛果,王浩田還吸納了村裡9戶貧困戶在他的果園就業,助力村上脫貧攻堅。
截至目前,鴨巷村實現土地流轉2000多畝,最大化地激活了村民產業發展的幹勁,同時種植壩堤玉米700多畝,養牛近200頭,實現了人均純收入1.5萬元,徹底擺脫了貧困。「下一步我們將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村民的養殖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微信等方式積極宣傳各項惠民政策,吸引更多青年回鄉創業,帶動村民們脫貧致富。」該村第一書記姜飛說。
打則坪村第一書記高強強與村民齊向國討論養牛經驗
技術員上門指導培訓機器操作
編輯: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