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延川縣十甲村逐步形成以溫室大棚為主導,在村村民人人有大棚,人人有收入,大夥致富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12月8日,記者在延川縣十甲村溫室大棚旁的公路上見到了村民劉彥軍,他家的西紅柿開始大面積成熟,劉彥軍正在公路旁將採摘的西紅柿裝車,不到3000斤西紅柿就賣了6000餘元。劉彥軍告訴記者,2018年,因為父親生了重病,他放棄了在外跑車拉貨的生計,回村承包了2座大棚,開始在家門口打拼。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彥軍:
現在回來種大棚,幾乎天天在家了,把老人也照顧了,小孩也都看好了。
回村後,劉彥軍積極學習大棚種植技術,選用易種植產量高的新型瓜蔬品種,夏季西小瓜,冬季西紅柿,一年兩茬的收入一點不比外面跑車差。劉彥軍說,近年來村裡的大棚種植已成規模,客商直接會在田間地頭採購,根本不愁銷路。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彥軍:
今年的西瓜能賣六萬多,西紅柿現在賣了三萬多,看現在這個價格估計還能賣三萬多。
與劉彥軍同樣種植大棚的還有村民劉光富,儘管今年已經50多歲,但他種植大棚的信心一點不比年輕人差。記者注意到,村裡其他人的大棚西紅柿均已開始成熟,正在逐步上市,而他家的西紅柿變紅的卻沒有多少。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光富:
我就考慮準備給正月初上市一批西紅柿,他們的都下季了,我的就上來了,這種種植肯定能賣得高一點。
劉光富說,原先他一直在外承包地種植玉米,一年幾百畝的玉米,即使四季不停勞作,收入也只有幾萬元。看著村裡不少人開始張羅著種植大棚,他也乾脆也回村種植大棚,而這個決定讓他一年收入不少!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光富:
七八萬到十萬塊錢左右都能收到,總覺得種大棚比幹什麼都強,多種多收。
由於劉光富屬於村裡第一批的大棚種植戶,經驗豐富,他還承擔起了村裡的義務技術員,向村民們講解大棚種植的技巧和日常管理細節。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光富:
一塊種大棚都互相交流了,你的生了什麼病了,他的生了什麼病了,用些什麼藥,互相交流才能把大棚務好。
記者了解到,十甲村屬於典型的溝道村,共有353戶1016人,屬於延川縣最早發展大棚種植的村莊之一,可由於先前規模小,大棚設施陳舊,管理技術較為薄弱,一直成為制約村民種植大棚的瓶頸。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十甲村積極改造五型日光大棚,目前有大棚386座,保證在村村民人人有大棚,人人有收入。同時,村上還通過引進新品種,推進新技術,逐步形成「春茬西瓜,秋延番茄」的「一村一品」新格局,村民人均純收入從曾經的一年不足800元增長到現在的一年11700元。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黨支部書記 劉惠惠:
下一步對我們村的瓜蔬品種改良,聯繫延川縣蔬菜園區技術員,到我們溫棚區現場培訓,提高他們的種植能力,把溫棚產業的收益能弄的更高,跟政府對接,要擴建大棚,讓回來的村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讓全村村民都富裕起來,奔向小康,過的越來越好。
延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亮 郭子儀 孫豔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