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縣十甲村:戶戶有大棚 家家有收入

2020-12-13 騰訊網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延川縣十甲村逐步形成以溫室大棚為主導,在村村民人人有大棚,人人有收入,大夥致富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12月8日,記者在延川縣十甲村溫室大棚旁的公路上見到了村民劉彥軍,他家的西紅柿開始大面積成熟,劉彥軍正在公路旁將採摘的西紅柿裝車,不到3000斤西紅柿就賣了6000餘元。劉彥軍告訴記者,2018年,因為父親生了重病,他放棄了在外跑車拉貨的生計,回村承包了2座大棚,開始在家門口打拼。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彥軍:

現在回來種大棚,幾乎天天在家了,把老人也照顧了,小孩也都看好了。

回村後,劉彥軍積極學習大棚種植技術,選用易種植產量高的新型瓜蔬品種,夏季西小瓜,冬季西紅柿,一年兩茬的收入一點不比外面跑車差。劉彥軍說,近年來村裡的大棚種植已成規模,客商直接會在田間地頭採購,根本不愁銷路。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彥軍:

今年的西瓜能賣六萬多,西紅柿現在賣了三萬多,看現在這個價格估計還能賣三萬多。

與劉彥軍同樣種植大棚的還有村民劉光富,儘管今年已經50多歲,但他種植大棚的信心一點不比年輕人差。記者注意到,村裡其他人的大棚西紅柿均已開始成熟,正在逐步上市,而他家的西紅柿變紅的卻沒有多少。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光富:

我就考慮準備給正月初上市一批西紅柿,他們的都下季了,我的就上來了,這種種植肯定能賣得高一點。

劉光富說,原先他一直在外承包地種植玉米,一年幾百畝的玉米,即使四季不停勞作,收入也只有幾萬元。看著村裡不少人開始張羅著種植大棚,他也乾脆也回村種植大棚,而這個決定讓他一年收入不少!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光富:

七八萬到十萬塊錢左右都能收到,總覺得種大棚比幹什麼都強,多種多收。

由於劉光富屬於村裡第一批的大棚種植戶,經驗豐富,他還承擔起了村裡的義務技術員,向村民們講解大棚種植的技巧和日常管理細節。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村民 劉光富:

一塊種大棚都互相交流了,你的生了什麼病了,他的生了什麼病了,用些什麼藥,互相交流才能把大棚務好。

記者了解到,十甲村屬於典型的溝道村,共有353戶1016人,屬於延川縣最早發展大棚種植的村莊之一,可由於先前規模小,大棚設施陳舊,管理技術較為薄弱,一直成為制約村民種植大棚的瓶頸。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十甲村積極改造五型日光大棚,目前有大棚386座,保證在村村民人人有大棚,人人有收入。同時,村上還通過引進新品種,推進新技術,逐步形成「春茬西瓜,秋延番茄」的「一村一品」新格局,村民人均純收入從曾經的一年不足800元增長到現在的一年11700元。

延川縣關莊鎮十甲村黨支部書記 劉惠惠:

下一步對我們村的瓜蔬品種改良,聯繫延川縣蔬菜園區技術員,到我們溫棚區現場培訓,提高他們的種植能力,把溫棚產業的收益能弄的更高,跟政府對接,要擴建大棚,讓回來的村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讓全村村民都富裕起來,奔向小康,過的越來越好。

延安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亮 郭子儀 孫豔豔

相關焦點

  • 小康百村行丨家家住別墅,持股拿工資,海門有個全國聞名的「富裕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常樂鎮中南村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千人小村,因為搭上了時代發展的快車,短短十餘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4.3萬元,是南通海門市標準的1.6倍,幾乎家家都住上了洋氣的別墅,說它是蘇北版的「華西村」名副其實。
  • 【風味麥積】黃家莊:戶戶都把掛麵掛 家家風景美如畫
    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特約記者 陳治平)麥積區石佛鎮黃家莊是遠近聞名的「掛麵村」,每到冬天,這裡戶戶都把掛麵掛,家家風景美如畫。
  • 大棚種植加光伏發電分紅!神木這個村人均收入達16000!
    初冬的陽光下,迎賓路街道劉火廟村的大棚內,新的一茬蔬菜一叢叢、一簇簇又探出了綠色的秧苗,即將趕上春節前銷售的旺季,為該村脫貧致富又帶來了一波新的收入。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宋鬥村: 落後村變示範村
    ,將統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擺在首位,在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有到新、從新到強,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宋鬥村也實現了村強、民富、人和、景美的華麗轉身。
  • 尋泉到濟南——家家泉水 戶戶垂柳
    水池西岸,觀瀾亭在陽光照射下金碧輝煌,觀瀾亭前,白玉石欄之下,碧波漣漪中間,有三股清泉,水湧若輪,聲如隱雷,噴湧如三柱堆雪,狀若盛開白蓮。泉水兩側各有一石碑,左碑鐫刻「趵突泉」,右碑鐫刻「第一泉」。走得久了,有些疲乏,也覺飢餓,街巷美食不少,可以隨性選擇,更難得的是:小店門前,竟有如此雅聯,嘴含五味,連同此聯,一起細細咀嚼,品味浮雲朝露,自在安閒舒適。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公界泉、雙忠泉、玉環泉、忠義泉、騰蛟泉、放生池、王府池子……家家泉水,戶戶垂柳。
  • 陝西延川縣關莊鎮:趟出產業好路子 充實群眾錢袋子
    近年來,延安市延川縣關莊鎮因地制宜,狠抓本土特色產業,形成了「鎮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2016年以來,該鎮累計投資8600多萬元發展設施農業,先後建成打則坪等7個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和馬家溝等9個標準化養殖小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陝西延川縣關莊鎮:趟出產業好路子 充實...
    近年來,延安市延川縣關莊鎮因地制宜,狠抓本土特色產業,形成了「鎮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2016年以來,該鎮累計投資8600多萬元發展設施農業,先後建成打則坪等7個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和馬家溝等9個標準化養殖小區。
  • 願延安精神和溫州精神 交融共進 訪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
    人物名片:梁玉明,1942年2月出生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196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擔任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  溫州網訊 昨天,是建黨97周年的日子。
  • 選房筆記戶戶有溫泉家家送菜地|23萬/套起「溫泉田園」度假生活...
    2020年是大多數人無法忘記的一年這一年我們付出了太多,也學到了很多疫情讓我們學會了感恩,懂得了萬眾一心同時疫情也讓我們對生活有了重新的審視因為疫情過後,人們在災難面前,對於後期生活有了重新的規劃,對於住房有個新的要求, 這類要求可以歸納為:「這是用來度假休閒,總房款不能太高;再次有『災難』的時候有個『退路』,最好是小戶型;有個花園,首付低,環境好;
  • 亞東縣堆納鄉珠峰綿羊專業養殖合作社見聞:戶戶有收入 年年有分紅
    堆納鄉古汝村是一個傳統的牧業村,長期以來粗放式的散養模式嚴重製約了這裡的牧業發展。「十三五」期間,國家總投資1200萬元在古汝村成立亞東縣堆納鄉珠峰綿羊專業養殖合作社,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大力發展珠峰綿羊產業,確保戶戶有收入,年年有分紅。
  • 四川省公安廳助道孚縣凍坡甲村拔掉「窮根」走上致富路
    近日,記者來到四川省道孚縣各卡鄉凍坡甲村,記錄穿著警服的「第一書記」入棚串戶、藏寨村民們跳起鍋莊舞唱響山歌笑開顏的喜人場景……凍坡甲村曾是各卡鄉最窮的村子。這個在松林山陡坡上的村子雖然離道孚縣城只有18公裡,但由於海拔高、交通不便,連拖拉機都開不上去,美景「遠在深山人不識」,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經濟收入不穩定等問題長期困擾著村民。
  • 俗語道:「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為何民眾對觀音如此崇敬?
    在印度佛教龐大的佛菩薩王國裡,中國民眾很快選擇了觀音菩薩,是因為當時廣大民眾在頻繁的天災人禍面前,束手無策、陷於失望甚至絕望境地,人們祈望有一位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救世主。這樣的社會環境以及觀音「佛渡眾生,救苦救難」的神設,大大促進了民眾對觀音菩薩的推崇與信仰的盛行。
  • 「決戰完勝脫貧攻堅」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家家包粽子 戶戶奔小康
    家家包粽子 戶戶奔小康 ——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採訪小記□ 文/圖 本報記者 劉子璇村裡共有796戶,光賣粽子的人家就有七、八十戶,現在才是農曆三月初,就有50多戶開工包粽子了。」前往一家加工廠的路上,王貴順說起村裡的粽子產業,如數家珍。從村口到青塘粽加工戶王亞軍的家裡並不遠,走過的路上,隨處可看到很多院戶門口張貼的「出售新鮮粽子」「加工粽子」「出售粽葉」的廣告牌。走在村子的小巷內,粽子的香味到處瀰漫。
  • 廣東羊和村:致富的蘭花開在全村人心裡
    原標題:廣東羊和村:致富的蘭花開在全村人心裡巧手飛快轉動著,一株株蝴蝶蘭苗快速地從小杯換到大杯……在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楊村鎮羊和村的蝴蝶蘭種植大棚裡,村民王少英正全神貫注工作著,臉上流出了汗都顧不上擦。「一天可以賺近100多元,一個月下來就可以拿到近3000元工資。」
  • 花木大村顏值高
    本報訊(通訊員劉珊楊明華記者黃華)10月15日,記者走進汝南縣常興鎮馬屯村,猶如步入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大棚田園、屋前屋後滿目儘是花卉苗木,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互相交錯,一幢幢樓房排列有序,設施齊全的健身廣場和花園式的小學掩映綠樹叢間……    「俺村過去可是遠近聞名的亂村。」
  • 北京髮廊一條街被端 家家無剪刀戶戶有暗門(圖) - CCTV.com
    北京髮廊一條街被端 家家無剪刀戶戶有暗門(圖)    「這條街離作為主幹道的酒仙橋大街很近,每到晚上,這裡既隱蔽又昏暗,所以才有這個市場。」知情的居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該街上以前主要是些小飯館和賣小商品的店面,但卻因位置太背而逐個倒閉,這些髮廊老闆就乘虛而入,才有了現在的「繁盛」局面。「這裡的收費很低,來這裡消遣的主要是附近一些工地的工人。」知情人說,經過口口相傳,這條街已小有名氣,連住在遠處的工人也經常來光顧。
  • 李闖王留跡唐山帥甲河 百姓家家擺碗豆腐腦防劫掠
    李闖王留跡唐山帥甲河 百姓家家擺碗豆腐腦防劫掠   常晶晶村裡人多在道邊擺小攤兒,有賣小吃的,有賣日用雜貨的,天長日久,這裡便成為了炭工們川流不息的聚散之地。  崇禎末年,天下大旱,河北許多饑民湧到開平一帶挖炭謀生。三月初,李自成率大軍橫掃河北,直撲京師。闖王軍中已經有河南炭工組成的義軍,作戰很是英勇。闖王聽說這一帶炭工雲集,便在開平暫時紮營,招兵買馬,籌集糧草,作攻打京師的準備。
  • 小甲賴村變身「大農場」 農民種地領工資(組圖)
    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和林縣舍必崖鄉,這個名叫小甲賴村的小村莊告別了傳統的小農經濟,向規模化種植、養殖邁進。  8月17日,小甲賴村村民韓金蘭起了個大早,穿上公司發的制服,和村民們一起走進大棚裡,採摘小西紅柿(學名聖女果)。這幾天正是小西紅柿上市的時候。村民們把小西紅柿摘好、打包,放到車裡,再直接運輸到呼和浩特市區,市民們吃到了新鮮的蔬菜,農民們也得到了實惠。
  • 這裡的貧困戶收入增長有「秘訣」→
    今天,榆社縣社城村正在舉辦脫貧成就展,當地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432元增加到了現在的7200元,當地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脫貧致富的呢?可以用三個花籃來呈現。第一個花籃是花卉做成的。社城村建有溫室花卉大棚,現在已經進入深秋時節,室外的溫度在5攝氏度左右,大棚內的溫度在25攝氏度左右,體感舒適,也是最適合鮮花生長的溫度。
  • 艾日克貝西村見聞:人人有事做,戶戶忙發展
    ,戶戶忙發展。「上班族」麥爾耶姆目前月收入超3000元,從圍著鍋爐轉的家庭主婦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女強人」。記者在公司裡看到,像麥爾耶姆這樣的女工有287名,分布在兩個廠房內,統一著裝、佩戴口罩,進行流水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