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甲賴村變身「大農場」 農民種地領工資(組圖)

2020-12-18 網易新聞

  文·攝影/本報記者 王樹天 實習生 楊 穎  

農民

種地領工資了,每月3000多元,單位還給免費入醫保,並幫著繳納一部分社保費用,農民都住進了80多平方米的樓房。近日,在

呼和浩特市

和林縣舍必崖鄉,這個名叫小甲

賴村

的小村莊告別了傳統的小農經濟,向規模化種植、養殖邁進。

  8月17日,小甲賴村村民韓金蘭起了個大早,穿上公司發的制服,和村民們一起走進大棚裡,採摘小西紅柿(學名聖女果)。這幾天正是小西紅柿上市的時候。村民們把小西紅柿摘好、打包,放到車裡,再直接運輸到呼和浩特市區,市民們吃到了新鮮的蔬菜,農民們也得到了實惠。

  韓金蘭所在的公司是內蒙古正緣農牧業有限公司,公司的創始人叫範仁義是土生土長的小甲賴村人,幾十年前,他走出這個小山村,現在又選擇了回歸,賣掉了路橋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回到了家鄉投身新農村建設,創建了內蒙古正緣農牧業示範園區。範仁義的夢想是,建設一個包括設施農業、現代畜牧業、休閒觀光農業、清潔能源利用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示範園,讓每一個農民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

  記者了解到,小甲賴村共有626戶、1024人,正緣公司租種了全村的土地,在按人口支付了每年3000元的土地租金之後,該公司還承諾,村裡有勞動能力的人,只要願意回來,公司統一安排工作,使他們成為真正的農業產業工人。聽到好消息,村裡開始有年輕人回來了,燕新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說:「聽說村裡建起了企業,我就回來幹了,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掙得多還踏實。」

  今年8月9日,小甲賴村村民燕七毛和老伴搬進了正緣公司建起的農民住宅樓,60歲的燕七毛,一輩子住在土坯房裡,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能住上樓房。農民住宅樓的周圍,還配套建設了閱覽室、活動中心、超市、醫務室等,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活區。目前,村裡共建起5棟樓,水、電、暖、排水等配套工程均已完工,而剩餘的2萬平方米住宅建設工程也將在今年完工。燕七毛的老伴吳群元告訴記者:「我們一家人都在正緣公司打工,月收入過萬,有錢花、有飯吃、有房住,生活再好不過了。」

  8月17日下午,呼和浩特市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現場會在和林縣召開,呼和浩特市市長秦義等領導參觀了小達賴村的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區、育苗中心、新農村住宅小區、養雞場、養豬場及生態治理等項目。秦義表示,未來,呼和浩特市將繼續推動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工作。

本文來源:北方新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農民辦起大農場 5000畝土地年入過200萬(組圖)
    擁有幾畝良田是古時很多農民的夢想 。如今膠州市李哥莊鎮種糧大戶王興遷註冊成立了一個農場,他所租種的5030畝土地囊括了周邊12個村莊,共約 2000個家庭的土地。機械化、規模化種植降低了成本,別人種地不賺錢,他支付地租後還有不少賺頭。
  • 美國一個農民種3千畝地,產150噸糧,中國為啥沒有這種大農場
    這讓美國農業成了高效率和高收益的典範,還有「美國農民一人種地3000畝」,「一個美國農民產量150噸,能夠養活200個人口」等層出不窮的說法。 其實從美國農業發展現狀中可以看出,大農場農業的存在和發展需要好幾個必要的條件,除了農場主對土地擁有絕對的私有權之外,大農場的高效率也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應用,同時農民也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術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繪圖:劉念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代表委員熱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本報記者 李海濤 張鳳雲 鄧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問題日益凸顯。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農民種地用上了「快遞」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 農民種地防不勝防,做到這幾點,才能絕對放心
    現在外出務工人員務工的情況越來越明顯,農民種地問題產生了擱置,種地一年的收成倒不如務工兩三個月的工資高,所以種地積極性在明顯降低,農民在種地上變得不上心,但如果在種植管理上做到以下幾點,種地也不用操太多心。
  • 自貢大安區三多寨鎮八甲村來了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王成,自貢市交通運輸管理處派駐大安區三多寨鎮八甲村的第一書記,在基層任職的兩年間,他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帶領當地群眾致富增收,深得老百姓認可和讚譽。日前,在市交管處會議室,來自大安區三多寨鎮八甲村的村民將一面寫有「思民生、解民憂、做實事、暖民心」幾個大字的錦旗送到了王成的手中。
  • 看完美國農民的這些裝備,我決定辭職種地
    約翰迪爾承認,這項VR展示技術沒什麼實際用處,只是為了讓城裡人體驗一下田地裡的高科技,感受一下農民坐著自動駕駛拖拉機種地,究竟是一種多麼無聊透頂的體驗。農田裡的自動駕駛技術 2016年,美國2/3的大農場都用上自動駕駛技術。
  • 是什麼因素導致一些農民喪失種地積極性?
    糧食價格長時期低位,種田無效益讓農民對種地沒興趣曾經與很多農民交流,這些交流的農民群體還是那類種田能手型的,也就是說要論把田地的產量上去,誰也沒有他們在行。在當前工業和城市建設對農民工渴求的大背景下,農民工的薪資水平水漲船高,日工資普遍都突破兩百元了,不少技術型農民工甚至能撈到日薪三百、五百甚至更高的工資!如果將種田一季的糧食收成,滿打滿算也就一千五百元左右,只能抵得上十個左右的工日。一個家庭承包地平均在四畝左右,一季收成抵四十個工日。
  • 家門口就是地,俄羅斯農民種地就是方便!地廣人稀,隨便種
    天暖花開後,俄羅斯農民也開始春耕了,這是一組俄羅斯農民種地的實拍。圖為日前,俄羅斯Gorki村的農民正在田間忙碌。據悉,俄羅斯70%的人口都在城裡,而農村只有30%,這種情況正好與我們相反。幾年前,俄羅斯政府許諾只要移民到遠東地區,每個人都可以得到1公頃即45畝的土地,但幾乎沒有人積極響應,一來是因為農民本來就少,二來是遠東太冷太偏,況且農民手中有的是土地,根本不稀罕。圖為正在種地的俄羅斯農民。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農民種地是不用化肥的,因為他們採取的是「輪耕」的方式,今年種的是這片土地,明年就讓它休息,然後在另外一塊土地上耕種。
  • 農村種地有沒有前途,種了30年地的農民說出了實情,很現實
    現在隨著各種物價的上漲,糧食上漲其實是比較小的。但是還是有許多城市的人抱怨米價漲得太快,但是真正種地的農民,真的能掙到錢嗎?其實這是一個值得許多人深思的問題,其實現在農民種地根本就不能掙錢,而且還要聽天由命。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青年農民楊偉軍:種地養殖良性互動 循環發展走上富路
    在中條山上的夏縣廟前鎮井溝村,青年農民楊偉軍種地餵牛又養羊,寫下了一串串生態循環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小故事。今年25歲的楊偉軍中等個頭,鼻梁上掛著一副眼鏡,說話慢條斯理,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後生。2015年,因種種原因,高中畢業的他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 農民種地還打工,為啥手裡還沒錢?專家說了4句話,農民認同嗎?
    要說人們心中,哪類人可以稱得上是可愛的人,農民絕對稱得上,這是毫無疑問的。首先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種地生產糧食,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農民工進城打工,為城市建設立下汗馬功勞。而且現在不少城裡人,老家也都是農村的。在農村,農民不怕風吹日曬,辛苦勞作。
  • 中國農民總結的種地順口溜,我服了!
    中國農民總結的種地順口溜,我服了! 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 地沒賴地,戲沒賴戲; 地在人種,戲在人唱。 掃帚響,糞堆長。
  • 學霸農民劉沈廳:像寫論文一樣種地 「門外漢」變身「領頭羊」
    他在李山村流轉土地130畝,成為眉山首位擁有985高校碩士學位的職業農民。他從農業「門外漢」變身「土專家」,不僅攻克了多項柑橘種植難題,還將自家果園打造成為了示範樣板,並成為地方農業的領頭羊,如今,沈廳家庭農場柑橘年銷售收入超過100萬元。返鄉種地四年後,眉山市首位擁有985高校碩士學位的青年職業農民劉沈廳,火了!
  • 農民都回農村種地,能推動社會發展嗎?
    從歷史發展長河中,我們可以洞察到,每一個朝代的更替,好象都是由農民發起的,這很讓人誤會,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改變,朝代的更替,似乎都離不開農民這個角色,為什麼在過去,有從商的商人,也有從事手工製作的手工業者,他們為什麼不起來造反呢?
  • 「種地保」讓山東農民有了種地「雲管家」
    春分將至,山東濟寧市微山縣農民周傳亮一早就拿起手機,確認了一下即將開始春耕作業的幾個訂單,有條不紊地計劃接下來幾天的作業安排。「目前已接單待作業的訂單分別在江蘇泰州,山東濟寧市嘉祥縣、汶上縣以及滕州市。春耕作業高峰期就要到了,我得規劃一下路線,把已經接下的2000畝次訂單做好。」周傳亮說。
  • 農民不種地,糧食不夠吃的,土地撂荒,你怎麼看這件事?
    因此他要在一些地方呼籲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抬高水稻的價格來保障農民的種地積極性,畢竟糧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一旦農民不種地,糧食出現不夠吃的現象,那就麻煩了。 這也使得一些農民感覺得有了種地的積極性,畢竟地對於農民來說還需要重,因為農民把地看作自己的命一樣。農民要是種地不僅僅是為了賣錢,而主要是為了負擔自己的責任,更是為了自己的消費。家有餘糧,心中不慌,這就是農民信奉的教條,尤其今年冠狀病毒疫情更體現了這句俗語的重要性。
  • 組圖:百穀紅軍村 (3)
    組圖人們敬仰先烈,尊稱這片英雄的土地為「紅軍村」。  在紅軍村,記者遇到了93歲的老赤衛隊員韋秀妹,當年,她作為赤衛隊員,利用菜籃子給紅軍傳遞情報,並且親眼見過張雲逸大將。韋秀妹儘管已經90多歲了,但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她為記者講述了當年紅軍村以及赤衛隊的一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