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用上了「快遞」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給任克斌提供服務的平遙縣和之瑞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擁有200多臺農機和200名專業人員,服務面積超過13萬畝,覆蓋全縣150餘個村莊。

  「今年每畝託管費的補貼會提高到50元以上,我們的服務面積預計達到20萬畝。」聯合社負責人王江濤說,這能有效減少土地撂荒。

  洪洞縣是全國農業生產託管項目試點縣之一,目前已發展了10家具備「一站式」託管服務能力的專業合作社,覆蓋140個行政村,今年計劃完成託管服務面積11.1萬畝。

  洪洞縣採用的是電話託管模式。「各縣情況不一樣,我們這裡很多老人沒有智慧型手機,電話訂單更容易操作。」該縣農村經營管理中心主任樊江平說。

  農業生產託管需要支付更多費用,但農民仍樂於接受這種服務。洪洞縣左北村村民曹五奎說,這讓他不用像過去那樣「拴」在地裡,有更多時間出去打工,收入比種地要高出好幾倍。

  洪洞縣輝瑞農機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具有良好信譽的託管服務主體,目前有各類農機具130臺,為5800戶農民代種4.5萬畝耕地。「農業生產託管讓100多名農民變成了職業農機手,全程提供耕、種、防、收服務。」合作社理事長張根平說,去年小麥畝產量比農民自己耕種時增加了200斤以上,雖有年景差異,但專業化種植起了關鍵作用。

相關焦點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問題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與此同時,也要繼續重視普通農戶的生產發展。
  • 「種地保」讓山東農民有了種地「雲管家」
    春分將至,山東濟寧市微山縣農民周傳亮一早就拿起手機,確認了一下即將開始春耕作業的幾個訂單,有條不紊地計劃接下來幾天的作業安排。「目前已接單待作業的訂單分別在江蘇泰州,山東濟寧市嘉祥縣、汶上縣以及滕州市。春耕作業高峰期就要到了,我得規劃一下路線,把已經接下的2000畝次訂單做好。」周傳亮說。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農民辛苦種地難,替農民說話更難
    農民辛苦種地,來滿足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面朝黃土背朝天,太辛苦,太難!我做為一個農民,一個農民養大的孩子,雖然我沒有經歷過父輩那種艱苦的日子,但我見過他們辛苦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特別是那些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農民,他們當時是早出晚歸,辛苦種地打糧,肩挑手提,他們的肩膀不知道用壞了多少扁擔,他們粗糙的雙手不知道被磨出過多少的血泡。
  • 農民種地防不勝防,做到這幾點,才能絕對放心
    現在外出務工人員務工的情況越來越明顯,農民種地問題產生了擱置,種地一年的收成倒不如務工兩三個月的工資高,所以種地積極性在明顯降低,農民在種地上變得不上心,但如果在種植管理上做到以下幾點,種地也不用操太多心。
  • 是什麼因素導致一些農民喪失種地積極性?
    糧食價格長時期低位,種田無效益讓農民對種地沒興趣曾經與很多農民交流,這些交流的農民群體還是那類種田能手型的,也就是說要論把田地的產量上去,誰也沒有他們在行。據這樣的農民坦承,像南方種水稻,一般可以安排早、晚兩季,那麼早稻就可以抵一年種植水稻所需的物料性成本。然後晚稻就可以作為一個農民家庭的收入了,賺一季是這些裡手型農民的共識!那麼真有賺一季糧食的效益嗎?其實,即使這些裡手型的種糧能手,能夠把早稻整到收成八百上千斤一畝,晚稻獲到上一千斤的產量,但是他們這樣的效益核算仍然是沒有考慮勞動力成本的。
  • 「撂荒」風景線,農民不種地,絕大部分原因就是「穀賤傷農」
    老一輩種地人,兢兢業業種地一輩子,而今觀點也變了,糧食夠吃就行。年輕稍微有點勞力的子女,也早已習慣外出打工的生活。老人想種地,老了種不了了;年輕人想種地,卻出現種地不賺錢的怪現象,養活不了自己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至少年輕人會這樣認為。
  •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崑山農民給新農人發獎學金
    據了解,「崑山新農人」委培生獎學金是15位崑山市新型職業農民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個助農獎學金項目,其目的是鼓勵更多的社會青年學農從農愛農,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也體現了新農人關愛接班人、前輩拉手後輩的良好社會氛圍。
  • 種地辛苦還不掙錢,為何很多農民依然堅持?
    提要:種地不掙錢,為何還有農民在堅持糧價很低,種地也確實不賺錢,常年種糧精打細算的父親說一畝地種植比較好的情況下,純粹種植糧食的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老家共計10畝地,父母兩個人耕種的收入也就是一萬元。
  • 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
    導語: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在農村有句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別人怎做,我怎做」,也就是說幹農活不需要太高的學問,不會種就模仿別人種植就行了,別人什麼時間播種、施肥、澆水、打藥,只需要跟著幹就可以了,所以說,作為農民還能有幾個不會種地的呢?
  •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談種地」以後誰來種地?
    過去是幾十年大集體種地把基本上生產的糧食,農民都以交公糧的方法無私奉獻,全部支援了國家建設。後來農民雖然不交公糧了,可是現在農民種地生產的糧食,完全是無有勞動付出報酬,甚至還會賠錢繼續供應給國家各行各業建設生活用糧。因為過去種地生產糧食的農民,現在他們已經老了種不動土地,無有辦法去生產糧食了。
  • 農民到底是在家種地好,還是去打工好?
    就目前的情況,種地因為糧價偏低、成本過高、自然條件差、生產技術落後等因素的影響,產生的效益確實不如人意,農民辛辛苦苦種糧一年的收益,可能抵不上外出打工一個月。這也促使大部分農民不願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而選擇外出打工。這對於大部分農民工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有比較好的身體、有肯吃苦的勁頭、有較強的意志力,一般都能有不錯的待遇。
  • 農民打工要比種地掙錢?都去打工的話怎麼辦?
    現在很多農民都外出打工了很多人就擔心說以後沒人種地怎麼辦?其實,大家完全不必擔心農村種地人越來越少是現狀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走向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01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以前,種地很多活都是靠人工,大家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忙農活,所以在很多人眼裡農民就是幹髒活累活的。
  • 農民難啊,都不願意種地這是為什麼,農民的回答讓我說不出話
    俗話說,種地是農民的根本,對農民來說,土地是一種財富,當時很多農民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也製造了很多矛盾。據統計,全國農民約9億人,耕地面積約18億畝。正是這些數據,保證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但現在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 專訪從上校到農民:種地不是紙上談兵
    這裡的土壤是屬於寒地黑土,非常肥沃,營養豐富,用清澈見底的河水灌溉,用的是草原上的牛羊糞便發酵成的農家肥和有機肥,我們的土地就沒有用過一粒化肥,幾年來生產的有機大米,經檢測未檢出農藥殘留,無重金屬汙染,這樣的檢測結果是非常好的。有機大米市場是20多一斤。「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想讓更多的人吃到安全的糧食,自產自銷,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樣,可以讓更多人以十元一斤就可以吃上好米。
  • 一張紙上的玄機:43歲女農民用手機種地,數字農業正從「盆景」變...
    由於電量不足,無人機從低空急墜,砸到梨園的樹冠上。 一個月前,上海崇明島西北角一片160畝的梨園裡,女主人曹宇鋒剛開始操作無人機,狀況百出。農民曹宇鋒把手機操作無人機的要點寫到一張紙上近日,記者再次去到梨園,門口已經豎起"翠冠梨數字基地——上海首個盒馬村"的牌子。
  • 家門口就是地,俄羅斯農民種地就是方便!地廣人稀,隨便種
    天暖花開後,俄羅斯農民也開始春耕了,這是一組俄羅斯農民種地的實拍。圖為日前,俄羅斯Gorki村的農民正在田間忙碌。據悉,俄羅斯70%的人口都在城裡,而農村只有30%,這種情況正好與我們相反。幾年前,俄羅斯政府許諾只要移民到遠東地區,每個人都可以得到1公頃即45畝的土地,但幾乎沒有人積極響應,一來是因為農民本來就少,二來是遠東太冷太偏,況且農民手中有的是土地,根本不稀罕。圖為正在種地的俄羅斯農民。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農民種地是不用化肥的,因為他們採取的是「輪耕」的方式,今年種的是這片土地,明年就讓它休息,然後在另外一塊土地上耕種。
  • 看完美國農民的這些裝備,我決定辭職種地
    約翰迪爾承認,這項VR展示技術沒什麼實際用處,只是為了讓城裡人體驗一下田地裡的高科技,感受一下農民坐著自動駕駛拖拉機種地,究竟是一種多麼無聊透頂的體驗。農田裡的自動駕駛技術 2016年,美國2/3的大農場都用上自動駕駛技術。
  • 農村種地有沒有前途,種了30年地的農民說出了實情,很現實
    但是還是有許多城市的人抱怨米價漲得太快,但是真正種地的農民,真的能掙到錢嗎?其實這是一個值得許多人深思的問題,其實現在農民種地根本就不能掙錢,而且還要聽天由命。但是這些收入可不是種糧食的農民加的,這就是廠家還有中間商掙差價。一畝田年景好能有1000斤幹穀子,一般要在平原地帶才有這種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