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給任克斌提供服務的平遙縣和之瑞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擁有200多臺農機和200名專業人員,服務面積超過13萬畝,覆蓋全縣150餘個村莊。
「今年每畝託管費的補貼會提高到50元以上,我們的服務面積預計達到20萬畝。」聯合社負責人王江濤說,這能有效減少土地撂荒。
洪洞縣是全國農業生產託管項目試點縣之一,目前已發展了10家具備「一站式」託管服務能力的專業合作社,覆蓋140個行政村,今年計劃完成託管服務面積11.1萬畝。
洪洞縣採用的是電話託管模式。「各縣情況不一樣,我們這裡很多老人沒有智慧型手機,電話訂單更容易操作。」該縣農村經營管理中心主任樊江平說。
農業生產託管需要支付更多費用,但農民仍樂於接受這種服務。洪洞縣左北村村民曹五奎說,這讓他不用像過去那樣「拴」在地裡,有更多時間出去打工,收入比種地要高出好幾倍。
洪洞縣輝瑞農機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具有良好信譽的託管服務主體,目前有各類農機具130臺,為5800戶農民代種4.5萬畝耕地。「農業生產託管讓100多名農民變成了職業農機手,全程提供耕、種、防、收服務。」合作社理事長張根平說,去年小麥畝產量比農民自己耕種時增加了200斤以上,雖有年景差異,但專業化種植起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