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風景線,農民不種地,絕大部分原因就是「穀賤傷農」

2020-12-10 掌御生活

撂荒,不再新鮮的一詞,是當今農村一道奇異的「風景線」。糧食投產越低、越難賣出的地方,撂荒越是嚴重

沒有官方數據、也沒有準確的民間數據,只有眼見為實的數據。幾乎每個省都有不同程度地撂荒,是的,撂荒已經是一個普遍性現象。

「夠自己吃的就行」,這是很多農民的真實想法

一方面我們的專家還在辛辛苦苦地培養新品種試圖提高單產,增加5%就宣布為重大成功;另一方面,農戶播種季節,播種面積都不能保證,對那點可憐的增產,農戶不可能看上眼。

老一輩種地人,兢兢業業種地一輩子,而今觀點也變了,糧食夠吃就行。年輕稍微有點勞力的子女,也早已習慣外出打工的生活。老人想種地,老了種不了了;年輕人想種地,卻出現種地不賺錢的怪現象,養活不了自己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至少年輕人會這樣認為。

「穀賤傷農」是導致農田撂荒的根本原因

農民辛苦一年的收入,不及在城裡打工一月的收入,賠本的買賣是不會有人幹的。中國大部分農民是淳樸的,但他們不是傻的,他們也會計算最簡單的投入和產出結果。

或許,老一輩的種地就是為了活著。而今,年輕人種地也是為了活著。能不能活著,如何活著,活成什麼的標準才算是能活下去的標準。

現在網絡太發達了,年輕人看得見自己打工收入遠遠高於種地收入。看得到歐美日韓國家,臺灣省等地區農民種地收入是內地20倍以上,看得到農民和公務員是一樣待遇,看得到農民在我國就是一種身份,而不是一種職業。

有一天年輕人願意種地了,一定是農民待遇起來了;農民不再是一個身份符號,而是一個能真正賺到錢的職業。

拋荒棄地,詐騙四起,土地上的「新生意」

與撂荒稍微不同的是,有些有想法的關係戶,將農戶農田整合在一起。並不是真正喜歡種地,而是看中了種地背後,高昂的國家農業補貼。

是的,騙補貼比種地更賺錢,而你只需要有關係即可。至於分成只是19/28、37/46相應比例而已。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完全可以做假數據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利潤最大化的生意。

鄉村振興、農民回鄉種地、不應該只是經濟困難時候的口號而已。當然,沒關係的你,還是老老實實外出吧,別輕易入農業的局。

掌御生活與您一起,農民農副產品直供城市社區走起!

相關焦點

  • 「命根子」變雞肋,農民棄耕撂荒耕地的原因,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實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是仔細地看了農民的留言的,對於自己的棄耕撂荒耕地的行為,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外乎是生產出來的糧食銷售價格低,農資成本的投入高,一年辛苦到頭還掙不了幾個錢,如果遇見欠年,還有虧本的風險;再個就是人多地少,種地的收入不夠家庭開支等。
  • 農民不種地,糧食不夠吃的,土地撂荒,你怎麼看這件事?
    因此他要在一些地方呼籲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抬高水稻的價格來保障農民的種地積極性,畢竟糧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一旦農民不種地,糧食出現不夠吃的現象,那就麻煩了。 這也使得一些農民感覺得有了種地的積極性,畢竟地對於農民來說還需要重,因為農民把地看作自己的命一樣。農民要是種地不僅僅是為了賣錢,而主要是為了負擔自己的責任,更是為了自己的消費。家有餘糧,心中不慌,這就是農民信奉的教條,尤其今年冠狀病毒疫情更體現了這句俗語的重要性。
  • 糧食到底什麼價格,才能讓農民種地掙錢、工人吃糧不貴?說出來你別...
    但現在糧食價格非常的低迷,讓農民種地不賺錢,農民失去了種糧的積極性,甚至出現了土地撂荒的現象。「穀賤傷農」,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農民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有時甚至出現了虧損的現象。
  • 穀賤傷農!10斤糧食換不到1杯奶茶,為何種地不賺錢!
    但是我們從社會區別來看,其實目前中國還有差不多7億農民。但是這7億農民絕大多數都沒有在農村種地,為什麼?因為種地賺不到錢!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按道理來講,如何養活這麼多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也感謝袁隆平老先生,提高了糧食畝產,使得我們在可耕地面積不樂觀的情況下也養活了如此龐大的人群,並且我們的物質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 穀賤傷農,農民應該怎麼辦?
    「穀賤傷農」及糧食豐收反而會帶來農民收入下降,是風調雨順是,農民收穫的糧食數量加,但賣糧收入反而減少的現象。其經濟學邏輯是——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糧食豐收使得糧食價格下降,並且糧食價格下降程度大於糧食產量增加程度。
  • 收入增長了100多倍,糧價漲了不到10倍,穀賤傷農不種糧
    保糧食供給和保農民收益,兩頭都要兼顧,不然會「穀賤傷農不種糧」。01終於有人這樣說了!曾經農民可以種地自給自足,靠著一畝三分地能滿足自家的開支。但是現在不行了,種地,賣糧食能賣幾個錢,生一場病,這一料莊稼是不是就白種了?
  • 農民種地用上了「快遞」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土地撂荒越來越多,可能危及糧食產量,這3招或許能遏制這種勢頭
    有關權威機構有一個統計概數,截止到2019年,全國總耕地面積大約是20.34億畝、撂荒耕地大概有1.12億畝,撂荒耕地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比例大概就是0.055%左右,也就是說,每100畝耕地裡,大約有0.055畝被撂荒,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說明事態還遠沒有發展到特別嚴重的地步。
  • 經濟學怪圈:穀賤傷農、米貴傷民,怎麼破?
    對於"穀賤傷農、米貴傷民"各行各業又作何解釋呢? 一、 "穀賤傷農、米貴傷民"究竟是個什麼問題 一到秋收,農民就忙起來了,對於他們而言,遇到一個豐產的好年景決定了一年的收成。
  • 穀賤傷農,讓糧食減產?不會
    全民財經每日話題:今天跟大家嘮嘮穀賤傷農的事兒有一個現象,不知道細心的朋友有沒有發現。就是當糧食大豐收的時候,反而讓農民收入更低。按照我們正常思維來說,農民應該是渴望豐收的。就像今年印度的蝗災,顆粒無收,三哥們餓的眼睛泛綠光,這就說明農民本質上是盼望豐收的。但是呢,經濟學裡又有個說法,穀賤傷農。豐收時節,農民收入反而下降,這就讓農民伯伯左右為難了,我這到底應不應該豐收呢?首先說說穀賤傷農是什麼意思?
  • 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
    導語: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在農村,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了,種地比以前輕鬆了不少,但是成本方面也相對提高了不少,再加上這兩年的農作物價格的不穩定,所以現在很多農民都說種地賺不到什麼錢了,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種地辛苦還不掙錢,為何很多農民依然堅持?
    提要:種地不掙錢,為何還有農民在堅持糧價很低,種地也確實不賺錢,常年種糧精打細算的父親說一畝地種植比較好的情況下,純粹種植糧食的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老家共計10畝地,父母兩個人耕種的收入也就是一萬元。
  • 農民不喜歡種地,但又想盡辦法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原因就為這
    喜歡或不喜歡,不是農民們決定種不種地的理由。對於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種田就是他們的本分,為了生活,他們靠種田養活自己,養活一家人,哪有什麼喜歡不喜歡的,難道不喜歡就不種了嗎?那一家人吃啥?對於一項工作喜歡不喜歡,說一說,抱怨一下都沒關係。
  • 家門口就是地,俄羅斯農民種地就是方便!地廣人稀,隨便種
    天暖花開後,俄羅斯農民也開始春耕了,這是一組俄羅斯農民種地的實拍。圖為日前,俄羅斯Gorki村的農民正在田間忙碌。據悉,俄羅斯70%的人口都在城裡,而農村只有30%,這種情況正好與我們相反。幾年前,俄羅斯政府許諾只要移民到遠東地區,每個人都可以得到1公頃即45畝的土地,但幾乎沒有人積極響應,一來是因為農民本來就少,二來是遠東太冷太偏,況且農民手中有的是土地,根本不稀罕。圖為正在種地的俄羅斯農民。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農民種地是不用化肥的,因為他們採取的是「輪耕」的方式,今年種的是這片土地,明年就讓它休息,然後在另外一塊土地上耕種。
  • 專訪從上校到農民:種地不是紙上談兵
    隔著手機微屏幕,即使沒有酒,一點不影響聊天。其實每個人都有故事,人生如寄,滄桑如酒,酒是喧鬧的,人是寂寞的。一個人願意與你交換心事,吐露衷腸,訴說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無疑作為傾聽者,我是幸運的。在筆者眼裡,王憲軍脫下軍裝做農民的創業故事沒有盪氣迴腸片段情節,只有一腔報國的樸實情懷。那就是,讓更多普通人吃上健康放心的糧食。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繪圖:劉念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代表委員熱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本報記者 李海濤 張鳳雲 鄧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問題日益凸顯。
  • 「種地保」讓山東農民有了種地「雲管家」
    春分將至,山東濟寧市微山縣農民周傳亮一早就拿起手機,確認了一下即將開始春耕作業的幾個訂單,有條不紊地計劃接下來幾天的作業安排。「目前已接單待作業的訂單分別在江蘇泰州,山東濟寧市嘉祥縣、汶上縣以及滕州市。春耕作業高峰期就要到了,我得規劃一下路線,把已經接下的2000畝次訂單做好。」周傳亮說。
  • 農民辛苦種地難,替農民說話更難
    農民辛苦種地,來滿足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面朝黃土背朝天,太辛苦,太難!特別是那些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農民,他們當時是早出晚歸,辛苦種地打糧,肩挑手提,他們的肩膀不知道用壞了多少扁擔,他們粗糙的雙手不知道被磨出過多少的血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