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不喜歡種地,但又想盡辦法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原因就為這

2021-01-12 陌上花開且緩歸

喜歡或不喜歡,不是農民們決定種不種地的理由。

對於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種田就是他們的本分,為了生活,他們靠種田養活自己,養活一家人,哪有什麼喜歡不喜歡的,難道不喜歡就不種了嗎?那一家人吃啥?

對於一項工作喜歡不喜歡,說一說,抱怨一下都沒關係。可是因為喜歡或不喜歡而決定幹不幹,那就先得有足夠的財務自由,可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哪有這個經濟底氣呀!

現在有比種田更好的賺錢途徑。

雖然明知種地不賺錢,但在以前農耕社會,大多數農民可以說是別無選擇,不種地,一家人連活路都沒了。現在可比以前好多了,還有打工這條路,賺的也比種地多多了。

農民去往城裡打工,不管是在工地上還是在工廠裡,只要你認真幹,每月至少也能拿上兩三千,比起在地裡幹活可好多了。

而且種田不怎麼賺錢不說,因為它還受天氣制約,遇上老天爺不賞臉的年份,有時辛苦付出反倒會血本無歸。不比打工,只要你努力把工作做好,每月都有固定收入,而且很多都是多勞多得。

可是,即使常年在外打工,很多農民們也不會就此荒廢了田地,他們得守住自己的田地,原因就在於:

家中有老人的,田地就自己種著,種點糧種點菜,一家人一年的糧食蔬菜就有了,就不用另花錢去買了,雖然不賺錢,但能省錢呀!如果有的多,再拿到集市上去賣,還能賺幾個零花錢。

一家人如果都在外打工,家裡田地沒人種,也會給需要的鄰居先種著。別看很多農民現在舉家在外打工,但他們也清楚,年老了,他們還是要回農村的。那時候,家裡如果還有地,就可以種糧種菜,節約很大一筆生活成本。

而且農民們心裡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城裡打工,雖然目前看來賺得比在農村種田多,但這畢竟不是鐵飯碗,哪天說砸就砸了。

農村才是自己的根,就算城裡賺不到錢了,還可以回農村,守著幾畝地,至少不會餓死,這也算是條退路。

根據我國現行土地管理法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閒置、荒蕪耕地,農村耕地如果連續兩年沒使用,也就是拋荒兩年,就會被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回。

農民們可不想以後,不管是葉落歸根,還是無奈失業回村,卻面臨無地可種的局面。不管喜歡不喜歡種地,現在當務之急得先把地守著。

相關焦點

  • 農民種一畝三分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我就問父親每年我都會把收麥子請人的錢給打回來,你們為什麼不請人啊?父親說了句,現在還能幹等幹不動了再請人,能省一點就省一點錢唄。一畝水稻收1200斤,一斤水稻1.5元,一畝小麥收1000斤,一斤1.2元,一個人一畝三分地,算算一個人一年收入多少錢?父親算了一會說,水稻一畝地1800元,小麥一畝地1200元,一共3000元,一畝三分地應該是3900元。
  • 農民種一畝三分地一年能賺多少錢?這祖孫二人算給你看
    實在是幹不動了。」奶奶打好洗臉水讓爺爺洗臉。佳佳看著爺爺艱難的彎下腰洗臉,心疼的問爺爺幹什麼去了?爺爺說收割水稻啊!佳佳問爺爺別人都用小坦克(聯合收割機),我們為什麼不用啊?爺爺說為了省錢唄。爺爺看到孫子心情格外的好,於是就撫摸著孫子的頭讓佳佳幫自己算一算帳。小坦克收一畝地水稻需要80塊錢15分鐘收割完,有專車把水稻送回家運費20元。
  • 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好
    一個農民本來有自己地,自己的生活,但是他想要更多的地,就賣掉全部家當去伏爾加河對岸買更便宜的地。地一天1000盧布,即交1000盧布,那麼這一天他走過的所有的地都歸他。這個農民為了得到更多的地,瘋狂的奔跑,最後累死了,別人把他埋了,也僅僅只需要六英尺那麼一小塊。我想託爾斯泰是警告世人,我們需要的不多,不要太貪婪。
  • 農民靠僅有的一畝三分地能發家嗎?
    問:農民靠僅有的一畝三分地能發家嗎?先把發家的界定搞請楚,究竟在一年中掙多少錢才算發家。有的人期望值並不高,現在一年掙一萬塊錢就認為是發家,有的人不滿足,掙一百萬才算發家,掙九十九萬就很失落。如果,三口之家在一年中能掙三十萬算是發家,掙二十九萬都不算,那在一畝三分地上一年能收穫十萬就算發家,達不到十萬就不是發家。回來再說在一畝三分地上經營什麼能一年純收入十萬。搞養殖,一畝地豬舍能養一百頭豬,一畝三分地每年能出欄一百三十頭豬,如果一頭豬賣三千,除去成本剩八百塊錢的話,一畝三分地一年就能收入十萬塊錢,三口人三畝九分地總收入三十萬,就算發家。
  • 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好處壞處哪個多?- 478
    我不能聽從商場的宣傳,他們嘴裡,不管新舊技術、實用不實用,都是好的。只用我弄明白了,才敢去買。這個例子看起來真是很司空見慣,可是仔細想一想,原因就是現在的商業環境沒有道德可言,我們不得不自己來辨別這些謊言。時間長了,我們都麻木了,所以這些非正常的現象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 80後不會種地,90後沒心思種地,將來誰來做種地的「接班人」?
    隨著農業稅的減免,農民種地思想有了新變化,不再刻意追求糧食產量,而是追求品質,再加上農村年輕人外出闖蕩明顯增多,不少人家把一些偏遠的、貧瘠的地塊閒置了。從經濟效益角度考慮,對普通農戶來說,外出務工獲得的收入要明顯高於種地的,「90後」、「00後」願意種地的更不多。那麼將來誰來種地?該怎麼種?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 我們的一畝三分地
    從省行黨委到駐村工作隊 , 從各級支部到全行員工 , 遼寧工行人用赤誠澆灌這片貧瘠的土地,把貧困農民視作自己的親人,把貧困地區當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耕耘和堅守:修路、建方塘、打水井,反租到包,陽光大棚,特色農業 …… 六年來,這一畝三分地已經被工行人打理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
  • 俺的一畝三分地
    俺是一個實誠人,對這句老話深信不疑!哈哈,一旦入錯行,只有將錯就錯啦! 我家正可謂八輩貧農,2003年借著全民戰勝非典的萬丈豪情我們順勢完成了高考!離一本錄取線差8分,但足以讓父母揚眉吐氣!他們渴望兒子光耀門楣,走出農村永遠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與這一畝三分地打交道!當然那是他們一廂情願...
  •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談種地,90後不會種地,以後誰種地?
    我們這四個人,都是農民出生,戶口都在農村,而且家裡都還有田地。但是,我們四個人中,除了我在休假時會回家幫父母幹農活以外,他們仨壓根就不談種地這回事,因為我們這位80後的老大,家裡已經沒有種莊稼了。而另外兩位90後的師傅,他們根本就不會種地。
  • 同是種地打工,為啥農民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村幹部3句話戳中重點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這一二十年以來,農村大變樣了,農村的公共設施越來越完善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一個層次。對於經濟條件稍好點的家庭,已經購置了小車,住起了小洋房。而現在,絕大多數的農民還是靠種地打工來謀生,按理說同是種地打工,農民貧富差距不會太大的,為啥真實情況卻不是這樣的?村幹部3句話戳中重點!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農民種地有多大利潤,夠現在的生活開支嗎?
    我國人均一畝三分地是國情,北方相對人均得多,南方相對人均地少。可惜的是北方的氣候條件不太適合農作物生長,這就出現了一種這樣的情況,北方得多,畝產成本高,畝產利潤少,風險大。而南方戶均不過兩畝六分地,就算畝產利潤相對比北方高,但由於地少,總體也沒什麼利潤。
  • 父親那一畝三分地
    妻子見大門緊鎖著,就去隔壁阿姨家閒聊,方才得知父親又去他那一畝三分地了。我帶著女兒向後面的麥田走去。遠遠地看見父親正彎著腰,在麥田裡忙碌著。「爺爺,爺爺!」聽到女兒的叫喊,父親抬頭見是我們,連忙將手在衣服上拍了又拍,快步走出麥田,來到女兒身邊,拉著女兒,前後左右地打量一番說:「我孫女兒長高了、漂亮了,但就是有點瘦,往後要多吃點,好長胖點!「看,今年收成又會很不錯!」
  • 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
    導語: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我村裡的韓大叔是一位中年農民,雖然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酷愛學習,過去愛看書報,現在整天通過網絡搜索相關知識。韓大叔也很少外出打工,他家裡一共有8畝地,每年就靠經營8畝地生活。韓大叔種地和別人不一樣,他每年種什麼都要參考去年的市場價格。也正是因為韓大叔種地與眾不同的方法,他種植出來的農作物總能提高收益。
  • 基層青年幹部該怎樣理解「一畝三分地」
    春節假期結束,在河北返回重慶工作的車站,文化程度不高的父親一句「不要留戀家裡這一畝三分地」,讓我不由聯想起自身工作,思緒良多。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 「一畝三分地」結出「增收果」
    □本報記者董新英 以往,村民是不了解「庭院經濟」這個詞兒的。在村民口中,無論自家的小園兒多大,都習慣叫它「一畝三分地」。「就房前屋後那一畝三分地能幹啥啊?種點時令蔬菜自家吃唄。」沒成想,這「一畝三分地」和扶貧、增收掛上鉤,還真種出了花兒、結出了果兒。
  • 農民到底是在家種地好,還是去打工好?
    好與不好要根據個人能力、個人追求來決定,往往你認為好的,別人不一定適合;相反,你認為不好的,在別人看來卻是最佳選擇。所以,好與不好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目前的情況,種地因為糧價偏低、成本過高、自然條件差、生產技術落後等因素的影響,產生的效益確實不如人意,農民辛辛苦苦種糧一年的收益,可能抵不上外出打工一個月。這也促使大部分農民不願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而選擇外出打工。這對於大部分農民工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有比較好的身體、有肯吃苦的勁頭、有較強的意志力,一般都能有不錯的待遇。
  • 禪耕農場被破壞, 誰動了少林寺的「一畝三分地」?
    據了解,這座禪耕農場是少林寺僧眾的主要「勞動場所」,用僧人的話來講,耕地也是禪修,這塊不大不小的「一畝三分地」也是少林寺禪修的主要資產。然而在5月10日上午,位於少林寺塔林南邊的少林寺禪耕農場菜地,被一群自稱是「嵩山管理委員會執法人員」的人強行破壞。菜地裡面用來為黃瓜、豆角等蔬菜搭架子的設施,以及用來灌溉的滴灌設施,被這些身著藍色工作服的執法人員強行拆除、損壞。
  • 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 走上致富路
    中新網烏蘭察布11月18日電 題: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走上致富路作者王鳴遠「以前村民生活主要靠種地的收入,辛苦一年,很難攢下錢。現在村裡發展了肉牛養殖項目,村民有了其他收入。」
  • 不玩套路,我就願深耕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待幫完家裡的忙,閒下來的她覺得自己還是要找些事兒做。「我進入化妝品行業一是因為喜歡,二也算是『陰差陽錯』,但現在想來挺好的,說明我跟化妝品行業是命定的『緣』。」李傑的姐姐李敏對筆者補充說道,「我妹妹畢業時才十七歲,因為挺喜歡化妝品的,就想著在老家開一家小店,也算是一份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