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80後,家裡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自己也是,初中都沒有畢業,沒什麼文化。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也沒有一個好的工作,2009年的時候學了電氣焊,也算是一個手藝人了,大廠了基本上進不去,因為沒有文憑,所以就跑跑工地,其實工地上的工資還是很高的,現在我的家庭條件也算不錯了,吃喝不愁了,手裡也有點積蓄了。
去年的一天,工地停電在家休息的時候,父親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了,進門就跟在做飯的媽媽說「明年咱們也請人給咱們收麥子吧!直接給運到家裡來,實在是幹不動了。」母親打好洗臉水讓父親洗臉。
我看著父親艱難地彎下腰洗臉,心裡的滋味猶如翻江倒海的酸痛。我就問父親每年我都會把收麥子請人的錢給打回來,你們為什麼不請人啊?父親說了句,現在還能幹等幹不動了再請人,能省一點就省一點錢唄。
一畝水稻收1200斤,一斤水稻1.5元,一畝小麥收1000斤,一斤1.2元,一個人一畝三分地,算算一個人一年收入多少錢?父親算了一會說,水稻一畝地1800元,小麥一畝地1200元,一共3000元,一畝三分地應該是3900元。
父親知道這是毛收入,並且不算工錢,種地投資的種子錢,耕地錢,播種費,拌種費,農藥錢,化肥錢,澆水費,收割費等等加起來應該是毛收入的2/3。也就是說一個農民一畝三分地不算工錢一年的純收入是1300元。一個月就是108元,一天3.6元。
一個農民的平均收入是一天3.6元,這還是沒有天災人禍糧食豐收的情況,如果遇到天災減產怎麼生活?那他們為什麼還要種地呢?因為不種地這3.6元也沒有,現在超過60歲的老人不允許打工,哪個用人單位都不敢用60歲以上的老人。但是他們沒有養老金、退休金、醫療保險,所以農民老了以後只能在家種地掙這3.6元養老。
農民不傻,在家裡要能過好,誰願意背井離鄉,到工地揮汗如雨,到流水線上當機器?現實是,種一年承包地往往還不如打工一個月掙得多。就算經濟形勢不好,暫時回老家了,青年一代農民工寧肯打零工、宅著,甚至去偷、去搶也不種地。你當然可以把他們批判一番,說他們過慣了城市生活,「心野了」。
實際根兒上在於種地維持不了一家人生存,什麼都保障不了,費那勁幹嘛?種地,在很多地方幾乎成了留守人口(主要是留守老人)的專利。老人進城賣力氣沒人要,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種大半輩子地了,總不能眼看它荒著吧,換倆錢,平時買個油鹽醬醋,過年能給孫輩發發壓歲錢也好。所謂農村凋敝,往往就是這樣的情形。
有人可能會說,種糧食掙錢少,我種經濟作物行不行,我搞養殖行不行?對不起,只要還是一畝三分地,不管種什麼或者養什麼,都沒戲。我很小的時候,還有走村串戶收雞、收豬、收蛋、收蓖麻的,現在送上門人家都不收。這年頭,農業要的就是規模經營,利潤太薄、人力太貴,競爭激烈,不成規模分分鐘幹不下去。
我們將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是什麼?一方面人多地少,農業附加值低,小的要上學,老的要看病,生活要改善,不可能靠小農經營。所以往掙錢的地方、掙錢的行業裡鑽,是農民很自然的選擇。另一方面,工業化和滾滾市場大潮,也給農民提供了在城鎮就業的機會。
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小農經濟在中國已經走到頭了,曾經的老皇曆不管用了,工業化和市場經濟時代,農業肯定要有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