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2021-01-18 三農小冤家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

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

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進城務工後白加黑或者五加二的模式上班,很少有空餘的時間可以返鄉種地,這一部分的農民朋友就是不打算種地的。

隨著城鎮化進城的加快,偏遠的鄉村郊區逐步發展成城區,農村的土地一步步升值,有的成了工業園工廠、有的成了居住小區。在城鎮化進城的浪潮中,農村可供種植農作物的土地越來越少。而想大面積採取專業種植的農民無法機械化種地。

另外,生活環境的改變讓有的農民不再選擇種地。從事農業活動種地勞動強度比較大,長時間勞動有的人不能承受重體力,由於有更好的生活在等待著他們,即使放棄種地也有高檔次好品質的生活,所以不打算繼續種地。

民以食為天。糧食和土地是不可或缺的、相輔相成的。土地充足有願意種地的農民,糧食豐收的概率大大增加。而經濟快速發展,純正種地的農民人士逐步告別農業活動。對於不想種地的原因閱讀的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

上述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文字原創,圖片來之網絡!!謝謝。

相關焦點

  • 「撂荒」風景線,農民不種地,絕大部分原因就是「穀賤傷農」
    老一輩種地人,兢兢業業種地一輩子,而今觀點也變了,糧食夠吃就行。年輕稍微有點勞力的子女,也早已習慣外出打工的生活。老人想種地,老了種不了了;年輕人想種地,卻出現種地不賺錢的怪現象,養活不了自己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至少年輕人會這樣認為。
  • 種地辛苦還不掙錢,為何很多農民依然堅持?
    可是即便如此,父親依舊堅持種地,不願意外出打工,在父親的眼中堅持種地有以下幾點認識。種地自由相比於打工,農民種地會更加自由,沒有上班打卡、老闆的訓斥、三天兩頭的加班等等,這一切相對於農民來說都顯得毫無優勢。
  • 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
    導語: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在農村,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了,種地比以前輕鬆了不少,但是成本方面也相對提高了不少,再加上這兩年的農作物價格的不穩定,所以現在很多農民都說種地賺不到什麼錢了,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
  • 農民不喜歡種地,但又想盡辦法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原因就為這
    喜歡或不喜歡,不是農民們決定種不種地的理由。對於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種田就是他們的本分,為了生活,他們靠種田養活自己,養活一家人,哪有什麼喜歡不喜歡的,難道不喜歡就不種了嗎?那一家人吃啥?對於一項工作喜歡不喜歡,說一說,抱怨一下都沒關係。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現在普遍認為年輕人都不願種地,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農民說的話...
    現在年輕人不想種地都很正常,有很多人是可能覺得現在年輕人種地吃不了那個苦。其實不是。我說明一下原因。 第一 現在很多在家種地的掙的錢也未必有在外打工掙得多。就算是有錢掙日曬雨淋,也不想回來種地。當然除非種地很掙錢我想很多人還是想回家的。
  • 農民打工要比種地掙錢?都去打工的話怎麼辦?
    現在很多農民都外出打工了很多人就擔心說以後沒人種地怎麼辦?其實,大家完全不必擔心農村種地人越來越少是現狀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走向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01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以前,種地很多活都是靠人工,大家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忙農活,所以在很多人眼裡農民就是幹髒活累活的。
  • 農民難啊,都不願意種地這是為什麼,農民的回答讓我說不出話
    俗話說,種地是農民的根本,對農民來說,土地是一種財富,當時很多農民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也製造了很多矛盾。據統計,全國農民約9億人,耕地面積約18億畝。正是這些數據,保證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但現在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繪圖:劉念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代表委員熱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本報記者 李海濤 張鳳雲 鄧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問題日益凸顯。
  • 是什麼因素導致一些農民喪失種地積極性?
    糧食價格長時期低位,種田無效益讓農民對種地沒興趣曾經與很多農民交流,這些交流的農民群體還是那類種田能手型的,也就是說要論把田地的產量上去,誰也沒有他們在行。而農民家庭要種一家的責任田,兩季需要用的實際工日肯定不止四十天,而因為要照料田地,需要擱在家裡或因此耽誤在家裡的日子就更多!一句話,就是農民種地如果計算人工成本,種地的收益可以為0,甚至負數!這樣農業的農民,還怎能有想頭?
  • 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
    導語: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在農村有句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別人怎做,我怎做」,也就是說幹農活不需要太高的學問,不會種就模仿別人種植就行了,別人什麼時間播種、施肥、澆水、打藥,只需要跟著幹就可以了,所以說,作為農民還能有幾個不會種地的呢?
  • 80後不會種地,90後沒心思種地,將來誰來做種地的「接班人」?
    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待土地的態度也是動態變化的,在土地資源掌握在地主手中時,普通農戶渴望得到土地;實行土地「分田到戶」後,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了質的飛躍;在交公糧時期,開荒種地在農村更是很常見的事。
  • 「種地保」讓山東農民有了種地「雲管家」
    春分將至,山東濟寧市微山縣農民周傳亮一早就拿起手機,確認了一下即將開始春耕作業的幾個訂單,有條不紊地計劃接下來幾天的作業安排。「目前已接單待作業的訂單分別在江蘇泰州,山東濟寧市嘉祥縣、汶上縣以及滕州市。春耕作業高峰期就要到了,我得規劃一下路線,把已經接下的2000畝次訂單做好。」周傳亮說。
  • 農民種地用上了「快遞」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 媽媽教育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回家種地,當農民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她媽不經意的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不好好學,將來就只能回家接受你爺爺奶奶的3畝地,回家種地了,那活可很累。」這樣類似的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對孩子說過。反正我小時候是經常聽我父母或親戚朋友跟我說,說種地多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幹這些吃苦受累的活。我妻子肯定也沒少聽過,不然她也不會對孩子說這種話。當然父母說這樣的話肯定是出於好意,想激勵孩子努力學習。
  • 農民辛苦種地難,替農民說話更難
    農民辛苦種地,來滿足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面朝黃土背朝天,太辛苦,太難!我做為一個農民,一個農民養大的孩子,雖然我沒有經歷過父輩那種艱苦的日子,但我見過他們辛苦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特別是那些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農民,他們當時是早出晚歸,辛苦種地打糧,肩挑手提,他們的肩膀不知道用壞了多少扁擔,他們粗糙的雙手不知道被磨出過多少的血泡。
  • 農民不種地,糧食不夠吃的,土地撂荒,你怎麼看這件事?
    因為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成果使得全球幾十十億人有了糧食吃,至少解決了一部分人的飢餓問題。這些年袁老的研究成果不斷的推陳出新,使得水稻的產量逐年的上漲,可是水稻的價格卻是非常的低。因此他要在一些地方呼籲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抬高水稻的價格來保障農民的種地積極性,畢竟糧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一旦農民不種地,糧食出現不夠吃的現象,那就麻煩了。
  • 農民打工種地又節省,為什麼還是很窮,3句話戳中老農的心
    我們都知道,如今農村人民賺錢,除少數做生意外,大多數都是依靠種地和打工。但是,由於糧食價格多年來沒有太大上漲,糧食成本卻持續上漲,農民的土地成本增加了,但收益卻少得可憐。雖然農民能夠依靠種地,衣食無憂,這已經是農民可以達到的極限了。
  •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了,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走進農村看看,種地的積極性真的跌到了谷底。就拿我的老家來說,現在已經少有年輕人在家種地,能外出打工的都出去打工賺錢。相比較種莊稼一年的收入,在外面一個月的工資都能超過幾畝地的收入,對比一下的話,真的是寧願打工,也不會種地。不可否認的是,即使種地看似不掙錢,但依然是我們無法割捨的土地。拋開五千年的耕種文化情感不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糧食。即使種地不掙錢,也會有人種的。有句成語說的好:聊勝於無。
  •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崑山農民給新農人發獎學金
    據了解,「崑山新農人」委培生獎學金是15位崑山市新型職業農民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個助農獎學金項目,其目的是鼓勵更多的社會青年學農從農愛農,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也體現了新農人關愛接班人、前輩拉手後輩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