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育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回家種地,當農民

2020-09-06 神通奶爸

今年我家女兒終於上小學了,成為一個光榮的小學生了。

進入小學後,父母自然比較關心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學習了。這不,前天晚上臨睡前,孩他媽就就開始給孩子上課,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她媽不經意的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不好好學,將來就只能回家接受你爺爺奶奶的3畝地,回家種地了,那活可很累。」

這樣類似的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對孩子說過。反正我小時候是經常聽我父母或親戚朋友跟我說,說種地多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幹這些吃苦受累的活。我妻子肯定也沒少聽過,不然她也不會對孩子說這種話。

當然父母說這樣的話肯定是出於好意,想激勵孩子努力學習。而且這類話從表面聽起來沒毛病,不好好學習,確實將來就只能是靠苦力賺錢。但是我卻聽著很彆扭,總感覺哪裡好像不對。

這兩天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才終於想明白這句話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這類話語的問題

這種教育孩子表面上看可以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從深層次來說,至少存在兩個嚴重問題:

1、職業歧視

不好好學習就去當農民?啥意思?意思不就是當農民的都是學習不好的,都是能力不行的,都是比較差的嗎?這不是典型的職業歧視嗎?

我還記得很早之前看過一個新聞,有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去上學,路過一個環衛工人,然後媽媽就順勢教育:「不好好學習,你就跟他一樣,天天掃大街」。這跟父母用農民來教育孩子是一回事,都是在歧視這些職業。

雖然說這種對職業的歧視一直以來都有,就連我那作為農民的父母也歧視自己的職業,但是作為父母,我們難道想培養這樣一個歧視別人的孩子嗎?不想培養一個有涵養,講究尊重平等、有愛心的孩子嗎?但凡父母想,父母就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任何職業都是我們社會所必須的,缺少誰都不行。只要用自己的勞動賺錢,都是值得尊敬的。

而且這種職業歧視,很可能影響你孩子的職業選擇。

你看看現在多少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拉不下臉來從底層做起,非得做那些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卻工資低的可憐的工作。有句話怎麼說的,「2000元你還想僱農民工?你只能僱個大學生」,這真是諷刺。而造成這種諷刺的原因是什麼?跟父母從小灌輸的這種職業歧視不無關係。

難道你希望你孩子將來抱有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寧願拿著1000-2000的工資,也不願去腳踏實地的去賺10000+?

2、灌輸安逸享樂之風,歧視吃苦耐勞

為什麼父母們認為農民、環衛工這類工作不好?就是因為這類工作又苦又累。那潛臺詞的意思就是吃苦受累不好,孩子要少出力,幹那些輕鬆愉快的活。

問題是,要想成功,哪有不吃苦受累的?如果總想逃避吃苦受累,那只有一個結果:一輩子都將吃苦受累。

看看現在的大學生,就是因為畢業了不想幹那些吃苦受累的活,總想幹那些又有面子又輕鬆的活,結果呢?一般就是畢業就失業,然後找個輕快又體面的工作,但是工資低的要命。直到幹了幾年後,才認清這個社會的現實,拋掉那種無意義的面子,開始踏踏實實的幹活。這就是大部分大學生的經歷。

假如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到吃苦受累的必要性,而不是總想逃避它,那麼孩子也就不會產生這種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幻想,總想幹那又輕鬆回報又高的活,也就少走一些彎路。

總結

以後這類「不好好學習就幹農民」這類話少說,毫不客氣的說,將來不好好學習農民都幹不了。

如果你真想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孩子,你不妨換種方式,告訴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靠出賣體力賺錢。當然,這種賺錢方式需要你身體很棒,不然怎麼能幹的了重活。所以你既然不想用腦子,那就多鍛鍊身體」。然後給孩子制定個健身計劃,每天讓孩子做運動。孩子堅持一段時間,自然就會知道,幹什麼都不容易,都需要付出努力。

相關焦點

  • 農民的孩子學習不好怎麼辦?考不上大學就要回家種地嗎?
    」「我不管,我不幹了!」真的一分鐘也不想在地裡呆了。我一屁股坐在地上不幹了,我才不管有錢沒錢,上學不上學呢。「妮啊,其實媽媽真的不指望你幹多少活,每天都讓你來地裡幹活是想讓你知道,農民多麼辛苦。如果你不好好上學,你就會和媽媽一樣每天都要下地幹活。」
  • 種地之愁,留守之痛,娶妻之難,養老之苦。農民就會滿懷希望
    而是要解農民所苦,幸福才是正道。其實他們的幸福不在遠方。全源自於故鄉:農村。生活在孤立的農村,伴著好山好水,卻也伴著數不盡的難。其中這 4 種苦,農民都感同身受 :種地虧本之愁,留守孩子之痛。娶妻結婚之難,鄉村養老之苦。
  • 「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掃大街!」對孩子說過這話的父母,你錯了
    旁邊坐著的兒子很是不解,轉而詢問媽媽原因。「你看見了吧!我希望你明白,你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跟他一樣沒有出息,只能做這些卑微的工作!」然而,這位媽媽的「教育夢」還沒有成功,就已經破滅了。老人是集團總裁,閒暇時間出來修剪花木,卻被男孩的媽媽認為是老園丁。
  • 從前爸爸對我說,不好好學習,就在農村種地!如今我對兒子這樣說
    9月1日,學生們陸續開學,經過了上半年疫情影響的特殊學期,又過了一個長長的暑假,家長們都欣喜的把孩子送回學校,鬆一口氣的同時,也不忘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八個字,伴隨著我們度過學生生涯,上小學時,教室後面的牆上,就貼著這八個紅色的大字,時刻提醒著學生要好好學習。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六年級學生作文《汗水》: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會做一輩子農民
    六年級第七單元的語文試卷,最後一題的作文是在「淚水」、「汗水」、「雨水」……(其他雜七雜八的「水」)中選擇一個作為本次作文的題目,讓學生寫一篇不少於450個字的作文。「我原本的成績不怎麼好,我爺爺奶奶因為沒有多少文化水平,所以他們兩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這樣的文字,很樸實,也為下文具體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我跟爺爺奶奶扛著鋤頭上山了,走了好一陣子,可還沒有到我們家的田間地頭,這時的我已經氣喘籲籲了。『終於到了!』我不禁大喊一聲,我現在恨不得立馬坐下來休息兩個小時,可奶奶的話阻止了我的想法——『快點過來挖地瓜了!』」
  • 女碩士留學7年回村種地,被當成神經病,大學生回家務農有錯嗎?
    —顏之推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將來學有所成找個好工作就不用辛苦在農田在工地工作,或許在大多數人眼裡農民和工人是如今社會最底層的存在,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如今幸福的生活離不開工農們的辛勤勞動。其實隨著我們國家農業的發展已經慢慢走向了智能化、現代化,傳統農民已經很難能應對得了現如今現代化農業發展趨勢,換句話說,如果不好好讀書可能將來我們連種田的資格都沒有!
  • 農民和農民工不存在了,中國的發展會怎樣?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裡的「教育」原意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現在的家長把「教育」單單認成了文化課教育。這句話我不知道是誰說的,但這句話影響力非常大,家長們把這句話銘記在心。但你們思考過這句話造成的後果嗎?這句話會對中國今後的發展造成什麼影響?
  • 80後不會種地,90後沒心思種地,將來誰來做種地的「接班人」?
    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待土地的態度也是動態變化的,在土地資源掌握在地主手中時,普通農戶渴望得到土地;實行土地「分田到戶」後,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了質的飛躍;在交公糧時期,開荒種地在農村更是很常見的事。
  • 一位媽媽寫給孩子的一封信,有很多值得父母學習的地方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封一位媽媽寫給自己孩子的信。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到底有什麼好處?如果有幸願意看到這個文章,請認真把他。孩子我一直都知道,每天早晨叫你起床,叮囑你上課要認真學習,認真寫作業。
  • 10歲女兒哭鬧不學習,這位媽媽陪孩子玩了兩天,孩子竟主動學習
    文|柯米(本文為柯米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美爸美媽們轉載分享)每當孩子放學回家,好多家長首先叮囑孩子的就是:「趕緊寫作業去!」簡簡單單的幾個字背後隱藏著多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但是又有多少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心情,放學後能夠心甘情願好好讀書學習的呢?
  • 記者採訪農民伯伯,讓他們別考慮投資房地產,要好好種地(後續)
    上次採訪回顧****************************************************農民伯伯,祖國政策好了,義務教育使得每個孩子都能有學上,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們都是來自農村,您們是不是很高興呢?:不! 為什麼呢?買不起房嗎? :是的!
  • 聽話孩子,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
    俞敏洪把母親的話告訴了那個小夥伴,小夥伴跑去問了他的媽媽。然而回來後卻無奈地告訴俞敏洪,媽媽說,考了兩年都考不上,就是這個命了,以後就在家種地吧。就這樣,那個小夥伴接過了母親手裡的鋤頭,就像他的父輩一樣,一生與黃土為伴。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勞動力對一個家庭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再苦再累,俞敏洪的媽媽也沒有讓兒子荒廢學業。
  • 種地辛苦還不掙錢,為何很多農民依然堅持?
    提要:種地不掙錢,為何還有農民在堅持糧價很低,種地也確實不賺錢,常年種糧精打細算的父親說一畝地種植比較好的情況下,純粹種植糧食的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老家共計10畝地,父母兩個人耕種的收入也就是一萬元。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江西省委副書記尚勇代表也建議,要進一步完善土地確權相關具體政策,在尊重農民意願、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明確以戶為單位的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不因人口增減而改變,採取土地確權確股而不確定具體地塊的方法,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
  • 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
    導語: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在農村,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了,種地比以前輕鬆了不少,但是成本方面也相對提高了不少,再加上這兩年的農作物價格的不穩定,所以現在很多農民都說種地賺不到什麼錢了,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
  • 辛苦種地一年,野豬一夜毀完,農民只能自認倒黴?
    原標題:農民辛苦一年,野豬一夜毀完:如何在保護野生動物和保護農民利益中找到平衡?首發:1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雄鷹「打也不敢打,防也防不住」「眼看著莊稼被糟蹋」「很多人都不敢種地了」……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一些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
  • 是什麼因素導致一些農民喪失種地積極性?
    糧食價格長時期低位,種田無效益讓農民對種地沒興趣曾經與很多農民交流,這些交流的農民群體還是那類種田能手型的,也就是說要論把田地的產量上去,誰也沒有他們在行。如果將種田一季的糧食收成,滿打滿算也就一千五百元左右,只能抵得上十個左右的工日。一個家庭承包地平均在四畝左右,一季收成抵四十個工日。而農民家庭要種一家的責任田,兩季需要用的實際工日肯定不止四十天,而因為要照料田地,需要擱在家裡或因此耽誤在家裡的日子就更多!一句話,就是農民種地如果計算人工成本,種地的收益可以為0,甚至負數!這樣農業的農民,還怎能有想頭?
  • 「媽媽,那個人好髒啊」:當孩子形容農民工時,你是怎麼回答的?
    當然,她媽媽也跑不掉「備受矚目」。面對全車廂人的目光,又瞥見那位農民工渾身的不自在,這位媽媽一時手足無措,滿臉大寫的尷尬。「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等著當農民工行了。」「別離那個人那麼近,你也想撿破爛?」我詢問他們,對於用貶低某些職業來教育孩子的方式,比如「你不聽話就等著掃大街」這樣的話語欠妥的看法。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家長認為那是實話,用來嚇唬孩子無可厚非。
  • 孩子不愛學習,還在苦口婆心地教育?這位父親的做法改變孩子一生
    那時候為了供他上學,媽媽在縣城裡租了房陪讀,一邊做些小生意,爸爸一個人在家種地。但是他的成績並不好,所以有了厭學情緒,媽媽百般勸阻都沒用,只好告訴了爸爸。爸爸從鄉下趕過來,就問了一句:不想上了?他沒說話,點了點頭。爸爸二話不說就收拾東西把他領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