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女兒終於上小學了,成為一個光榮的小學生了。
進入小學後,父母自然比較關心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的學習了。這不,前天晚上臨睡前,孩他媽就就開始給孩子上課,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她媽不經意的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不好好學,將來就只能回家接受你爺爺奶奶的3畝地,回家種地了,那活可很累。」
這樣類似的話,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對孩子說過。反正我小時候是經常聽我父母或親戚朋友跟我說,說種地多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幹這些吃苦受累的活。我妻子肯定也沒少聽過,不然她也不會對孩子說這種話。
當然父母說這樣的話肯定是出於好意,想激勵孩子努力學習。而且這類話從表面聽起來沒毛病,不好好學習,確實將來就只能是靠苦力賺錢。但是我卻聽著很彆扭,總感覺哪裡好像不對。
這兩天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才終於想明白這句話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這種教育孩子表面上看可以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從深層次來說,至少存在兩個嚴重問題:
1、職業歧視
不好好學習就去當農民?啥意思?意思不就是當農民的都是學習不好的,都是能力不行的,都是比較差的嗎?這不是典型的職業歧視嗎?
我還記得很早之前看過一個新聞,有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去上學,路過一個環衛工人,然後媽媽就順勢教育:「不好好學習,你就跟他一樣,天天掃大街」。這跟父母用農民來教育孩子是一回事,都是在歧視這些職業。
雖然說這種對職業的歧視一直以來都有,就連我那作為農民的父母也歧視自己的職業,但是作為父母,我們難道想培養這樣一個歧視別人的孩子嗎?不想培養一個有涵養,講究尊重平等、有愛心的孩子嗎?但凡父母想,父母就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任何職業都是我們社會所必須的,缺少誰都不行。只要用自己的勞動賺錢,都是值得尊敬的。
而且這種職業歧視,很可能影響你孩子的職業選擇。
你看看現在多少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拉不下臉來從底層做起,非得做那些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卻工資低的可憐的工作。有句話怎麼說的,「2000元你還想僱農民工?你只能僱個大學生」,這真是諷刺。而造成這種諷刺的原因是什麼?跟父母從小灌輸的這種職業歧視不無關係。
難道你希望你孩子將來抱有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寧願拿著1000-2000的工資,也不願去腳踏實地的去賺10000+?
2、灌輸安逸享樂之風,歧視吃苦耐勞
為什麼父母們認為農民、環衛工這類工作不好?就是因為這類工作又苦又累。那潛臺詞的意思就是吃苦受累不好,孩子要少出力,幹那些輕鬆愉快的活。
問題是,要想成功,哪有不吃苦受累的?如果總想逃避吃苦受累,那只有一個結果:一輩子都將吃苦受累。
看看現在的大學生,就是因為畢業了不想幹那些吃苦受累的活,總想幹那些又有面子又輕鬆的活,結果呢?一般就是畢業就失業,然後找個輕快又體面的工作,但是工資低的要命。直到幹了幾年後,才認清這個社會的現實,拋掉那種無意義的面子,開始踏踏實實的幹活。這就是大部分大學生的經歷。
假如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到吃苦受累的必要性,而不是總想逃避它,那麼孩子也就不會產生這種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幻想,總想幹那又輕鬆回報又高的活,也就少走一些彎路。
以後這類「不好好學習就幹農民」這類話少說,毫不客氣的說,將來不好好學習農民都幹不了。
如果你真想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孩子,你不妨換種方式,告訴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靠出賣體力賺錢。當然,這種賺錢方式需要你身體很棒,不然怎麼能幹的了重活。所以你既然不想用腦子,那就多鍛鍊身體」。然後給孩子制定個健身計劃,每天讓孩子做運動。孩子堅持一段時間,自然就會知道,幹什麼都不容易,都需要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