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村長大的。
小時候,媽媽經常帶著我去地裡摘棉花,太陽很大,感覺又累又熱又無聊。
我苦苦央求媽媽:「娘,咱回家吧,回家吧、回家吧、回家吧!」
媽媽很嚴肅地告訴我:「不能回家,必須把棉花摘完再走,否則,晚上小偷看見了一地白,就會給棉花偷走的。沒有了棉花,就沒辦法賣錢,沒有了錢,就沒辦法上學,不上學,就要一輩子摘棉花。」
「我不管,我不幹了!」真的一分鐘也不想在地裡呆了。我一屁股坐在地上不幹了,我才不管有錢沒錢,上學不上學呢。
「妮啊,其實媽媽真的不指望你幹多少活,每天都讓你來地裡幹活是想讓你知道,農民多麼辛苦。如果你不好好上學,你就會和媽媽一樣每天都要下地幹活。」
「妮啊,等去學校了,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出人頭地,這是咱農民唯一的出路,你可要好好把握啊。」媽媽語重心長地跟我說著大道理。
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你不好好上學,就要回家種地,再累再熱也要在地裡幹活!」
我的爸爸媽媽,每天都要下地幹活,我只要星期休息或者放假也都會被爸爸媽媽拉到地裡幹活,他們每天也都會告訴我,「不上學,就要種地;考大學,是農民孩子的唯一出路。」
在父母這樣的用心良苦下,我在學習上真的一點點都不敢懈怠。
記得,高中時期,我的同學的爸爸是縣裡的書記,家裡很有錢,她總是會把她喜歡的小說、雜誌拿到學校看。我是對文字非常感興趣的,看到那些花花綠綠自己買也買不起的新雜誌,非常地想看。
她和我關係也不錯,也非常願意讓我看,但是每次拿到書的時候,我心中總是冒出一句話,「你現在最重要的是學習,其他的什麼都不能看,尤其是小說,耽誤學習。」
這句話,是我媽媽整天嘮叨給我聽的,估計一輩子也忘不了了。
於是,我忍了又忍,一眼課外書都不看,每天都做老師發的題,晚上十一二點睡覺,早上五點起床,中午午休十分鐘,這幾乎是我全部的高三生活。
我是一個勤奮的孩子,但並不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即便很努力了,仍舊考了一個普通的二本學校。但這對於幾乎沒有大學生的農村老家來說,已經是天大的喜事。
父母很高興,終於如願以償,自己家的孩子終於有出息了,終於可以飛黃騰達了。
可誰知,剛剛大學畢業後,我便違抗父母(長那麼大,第一次違抗父母,還是那麼堅決),遠嫁了。嫁到了農村,而且是一名全職媽媽,沒有工作。
父母的期望,一落千丈。父母的良苦用心毀於一旦,滿滿的都是傷。
我深知自己不是一個好孩子,不是父母的驕傲,也曾經深深地自責、內疚。
然而,自卑、自責、內疚、虧欠等等都是一些負面的心理情緒,對於自己都是一種內耗,會侵蝕自己的身心健康。
只有走出過去,活在當下,才能夠成長、成熟、幸福。
一項調查表明,如果你太看重結果,那麼你達到目標得到的幸福只能維持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你又會又會回到原先的幸福水平上;同樣,你失望一段時間後,你也會回到原先的幸福水平上。
因而,想要獲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就不要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最後的成果,而是一起享受學習的過程。
讓我們一起放下執念,好好地深思,孩子上學這一問題吧。
當下,我有兩個女兒,大的在上小學,小的在上幼兒園。大女兒,每天放學後都有作業,有的時候會很多,我就會適當地給她減少一點,不讓她有學習壓力。
通過我的個人成長與心理學的學習,我發現,很多農村人到現在仍舊有「農民的孩子,考大學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就要回家種地」這種觀念,一直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
首先,現在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時代變遷很大,義務教育已經普及,大學也在一步步擴建,走向普及。在這樣一個多樣性的時代,上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老公初中畢業,但是他仍舊憑著自己的電焊技術走向了質檢、廠長的位置。
我表弟也是初中畢業,他在杭州上班學習了計算機編程,回來後自己開公司,在鄭州買房買車。
有的人可能知道「無戒」,她在簡書做的寫作夏令營,很受歡迎,她同樣是高中畢業,沒上大學。
因此,現在城市交通便利,即便是考不上大學,也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其次,現在都是機械化時代,即便是回家種地,也不是一件壞事。保持一顆平常心,辛苦得勞作,農村人也可以過得幸福滿滿。
在我家附近,就有很多人來租地種菜、種花,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只要能種出果實,就可以豐收。
最後,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家長害怕孩子學習不好,家長焦慮,進而會把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焦慮,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厭學。
家長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孩子本身上,而不是學習成績上。讓孩子逐步認識到:「我是誰?」、「我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青春期,孩子要逐步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發展,也就是明白以上兩個問題,否則的話,孩子在走向社會以後,就會感覺無助、無措、焦慮,他不知道怎樣才能變成成年人。
就像我一樣,沒有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大學畢業後,思維是混亂的,我不知道將來要幹什麼,就草草嫁人了。
在這裡,我建議,所有的農民家長,不要再用「不好好學習,就要回家種地」這種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要多多關注孩子他自己的想法,讓他認識到,「他是一名學生」,將來「他可以做他自己理想的職業,比如種地、花匠、建築師、司機、廚師、設計師、畫家、歌唱家、數學家、科學家、售貨員等等」。
不要讓自己心裡沒有完成的那塊遺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要讓自己的焦慮與壓力傳遞給孩子。
想要做到,就必須自己變得健康、快樂、樂觀,也就要,學著讀書、放鬆、提高。
家長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是自我成長。
走出過去,活在當下,一起努力吧!
這裡是全職媽媽心理吧,由作者「遼遠」個人原創,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