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撂荒越來越多,可能危及糧食產量,這3招或許能遏制這種勢頭

2020-12-17 灑脫農人

最近與幾個老農民閒聊,談到農村出現的土地撂荒行為,感覺現在是越來越多了,發展下去可能會影響到糧食的總產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這種擔憂有點以偏概全、以點帶面了,土地荒蕪問題確實存在,但我覺得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有關權威機構有一個統計概數,截止到2019年,全國總耕地面積大約是20.34億畝、撂荒耕地大概有1.12億畝,撂荒耕地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比例大概就是0.055%左右,也就是說,每100畝耕地裡,大約有0.055畝被撂荒,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說明事態還遠沒有發展到特別嚴重的地步。

雖然是這樣,但自古以來土地都是農民朋友們賴以生存的手段,在過去的農村,誰家要是有很多的土地,那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情,更是富貴的表現。所以古時候的土地革命、近代的「三反五反」以及鬥地主等,都是對土地重新分配,讓耕者有其田,可見土地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打工經濟的興起,土地出現了撂荒的現象,雖然這還不是主流問題,僅僅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比如種植成本過高、種植效益很低等問題,也許會演變成阻礙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以切實的解決,今后土地的荒蕪現象可能就會越來越多,說不定小問題就真正演變成了大問題了。那麼,對於農村出現的土地荒蕪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思路去逐步扭轉:

1、酌情提高糧食單價、大幅降低種植成本,以此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糧食價格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多年來各種物價都在上漲,唯獨糧食單價「幾十年如一日」穩定不動,讓種植戶感覺沒有盼頭;同時各項農用物資上漲較快,農民種地需要付出的投入過高,導致農民辛苦一年,不僅沒有賺頭,稍不注意還會虧損,必然就會挫傷農民朋友的種地積極性。

所以我認為糧食價格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指望有很大的漲幅,但求能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至少能夠讓農民辛苦種地後在心理上有一些盼頭;同時要控制農用物資的上漲幅度,不能讓其隨心所欲地亂漲,堅決打擊農用物資上的各種壟斷行為,以此降低農民種地的投入成本。

一方面讓糧食合理的上漲,另一方面讓農用物資回歸到合理價位,這樣做的結果,就必定能讓農民朋友真正減輕了種地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同時也能夠增加收入了。我相信如果種地的收入能夠達到過去的2倍,那麼土地荒蕪現象就一定會大為減少了。

2、進一步增加農業補貼的力度,確保農民種地不會出現虧損。

我們對於農業的補貼措施,過去就在實行,但是我認為補貼的標準實在是太低,我們的農業人口眾多,雖然從全國的角度看,國家財政在補貼這一塊,確實是拿出了很多的資金,但是人均下來,其實並沒有多少,實在是不能激發出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我認為補貼標準還應該大幅增加,同時也要真正補貼給實際種地的農民,光有農村戶口但並沒有種地的農民,就不能享受到補貼的優惠,這樣才能把有限的資金真正使用到「刀刃」上,讓得到補貼的種地農民真正能觸及到心靈、捨不得放棄。

3、要進一步完善土地的監管和獎勵機制。

以前農村出現撂荒土地的行為,相關農戶是會遭到處罰的,所以一般都不會輕易地荒蕪土地。我認為這個機制不僅不應該丟掉,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要通過制度的約束來促使撂荒現象的減少。

同時我也認為,機制的完善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懲罰方面,還應該建立起獎勵制度。對於無故撂荒土地的行為,要堅決予以嚴懲;但對於土地保護完好、長期堅持耕耘的表現,應給予適當的獎勵,只有建立起賞罰分明的土地管理機制,才能有效鼓勵起農民的種地積極性。

總結語

當代農村,土地荒蕪現象確實存在,雖然農民撂荒土地具有種種原因、目前土地荒蕪的總面積也不算太多,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傾向性問題,不能忽視,我們應積極主動、及時採取鼓勵措施扭轉這種傾向;同時農村發展也要注意科技引領,如果仍然堅持傳統的種植方式,在當今老齡化嚴重的新時期,肯定是不能適應農業實際需求的,「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源」,一定要確保糧食安全,決不能讓缺糧的現象發生!

大家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嗎?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農民不種地,糧食不夠吃的,土地撂荒,你怎麼看這件事?
    因為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成果使得全球幾十十億人有了糧食吃,至少解決了一部分人的飢餓問題。這些年袁老的研究成果不斷的推陳出新,使得水稻的產量逐年的上漲,可是水稻的價格卻是非常的低。因此他要在一些地方呼籲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抬高水稻的價格來保障農民的種地積極性,畢竟糧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一旦農民不種地,糧食出現不夠吃的現象,那就麻煩了。
  • 榆中縣上花岔鄉四措並舉推進撂荒地整治
    自開展耕地撂荒整治行動以來,榆中縣上花岔鄉堅持把農村耕地撂荒整治攻堅行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採取加強領導、宣傳動員、分類施策、督促檢查等四項措施,全力推進耕地撂荒整治行動,促進農業興旺、農民富裕、農村發展。
  • 「命根子」變雞肋,農民棄耕撂荒耕地的原因,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實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是仔細地看了農民的留言的,對於自己的棄耕撂荒耕地的行為,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外乎是生產出來的糧食銷售價格低,農資成本的投入高,一年辛苦到頭還掙不了幾個錢,如果遇見欠年,還有虧本的風險;再個就是人多地少,種地的收入不夠家庭開支等。
  • 古交市閒置撂荒地治理按下快進鍵
    連日來,古交市邢家社鄉瓦屋溝行政村中前瓦屋溝、郎溝、仙嶺這三個自然村約200戶村民陸續領到了各自的土地流轉租金,此前,他們的這些土地已閒置撂荒多年。
  • 時事地理 | 糧食危機,到底有多可怕?(一)
    其中也許是因為經濟效益原因,轉向了種植經濟作物,但也有工業及城市建設等佔用土地。這都是值得我們警醒的,因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載體,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要穩定和提高我國的產糧能力,實現糧食安全,解決全國人民吃飯的問題,必須保障耕地安全。
  • 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為何糧食產量卻不及中國的一半?
    殊不知,印度次大陸的土地特別肥沃,幾乎所有土地都可用作耕種,印度耕地面積1.6億公頃,中國耕地面積1.2億公頃,印度的耕地面積其實比中國還多。雖然印度耕地足足比中國多了0.4億公頃,但印度的糧食年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2017年,中國糧食產量6.17億噸,印度大約是2.8億噸。也就是說,幾乎相同的人口,印度人每年只產出了我們一半的糧食。
  • 美國耕地比中國多,為啥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國家,產量穩定在6億噸以上,美國,雖然耕地面積比中國要多出許多,但是全年產量僅有5億噸左右。看到這樣的數據很多國人表示自豪。這個數據,我們的耕地面積只有18億畝多一點,換算成公頃(除以15)就是1.2億公頃。那麼,美國耕地面積要比中國大,為什麼糧食產量不如中國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美國在農業生產方面,與我國糧食生產以三大主糧不同,美國的種植業生產更加多樣化,從高粱、大麥到苜蓿牧草都有大量種植,美國是各種農作物都生產,所以主糧方面的生產就不如中國數量多了。
  • 「撂荒」風景線,農民不種地,絕大部分原因就是「穀賤傷農」
    糧食投產越低、越難賣出的地方,撂荒越是嚴重。沒有官方數據、也沒有準確的民間數據,只有眼見為實的數據。幾乎每個省都有不同程度地撂荒,是的,撂荒已經是一個普遍性現象。「夠自己吃的就行」,這是很多農民的真實想法一方面我們的專家還在辛辛苦苦地培養新品種試圖提高單產,增加5%就宣布為重大成功;另一方面,農戶播種季節,播種面積都不能保證,對那點可憐的增產,農戶不可能看上眼。
  • 嵐縣:土地託管「託」出好「錢景」
    ,把農戶自主經營模式轉變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土地撂荒的困境,最大限度激發土地活力,實現土地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還在他們公司打工賺錢,農閒時節還能在外邊打工掙錢,一年能收入七八萬元錢。
  • 賀雪峰:土地和農村依然是中國穩定的根基
    但由於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和蝗災,今年以來的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受到極大影響。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本周警告,新冠疫情會引致大規模的糧食危機,令遭受嚴重飢餓的人數增至2.65億。糧食安全得到高度重視,4月初,中國多地農村如湖南永州、江西贛州、井岡山等地傳出嚴懲耕地撂荒。耕地拋荒是否普遍,其原因是什麼呢?保證耕地面積對糧食安全維護有何意義呢?
  • 2019糧食產量「好嗨呦」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好嗨呦」,這是2019年的網絡熱詞,田間地頭辛苦勞作的農人們或許並不清楚這個詞的含義,然而,豐收時的場景與心情,還真能用「好嗨呦」來概括。
  • 紫貝赤稻 撂荒地上稻花香
    野生的赤稻種子,產量極低,所以一直沒有得到普遍的推廣種植。但其藥用價值早就被發現了,有村民告訴記者,當地體弱多病者,往往會聽從老人的建議,去尋找這種野生赤稻,長期食用能夠改善體質,增強人的免疫力。  天然有機健康米  紅米又被稱為糙米,相對於普通的白米而言,米粒小,口感偏硬,並不如白米般軟糯,不過米香濃鬱。
  • 民和縣李二堡鎮:全膜種植讓撂荒地變成「高產田」
    「共產黨的政策實話好,地膜免費供應,種上的玉米旱澇保收,今年種的5畝玉米,畝產都上了1000多斤,用玉米秸稈還用來餵牛餵羊,牛羊出欄後就變成了錢。」聊起全膜玉米的好處,馬米尼如是說。馬米尼一家3口人,是李二堡鎮範家村裡的貧困戶。
  • 黑土地變毒土 土壤汙染致糧食年產減100億公斤
    大地之殤一·黑土地之悲  佔全國糧食總產五分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一個並不為多數人了解的嚴峻事實是,支撐糧食產量的黑土層卻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減少了50%,並在繼續變薄,幾百年才形成一釐米的黑土層正以每年近一釐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層或將在幾十年後消失殆盡,東北這一中國最大糧倉的產能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
  • 汕尾陸豐這個鎮1500多畝撂荒耕地變畝產1200斤大米,創收200多萬
    今年,內湖鎮紮實推進撂荒復耕工作,有效治理和解決耕地撂荒問題,實現滅荒復耕,助力糧食生產。如今,流轉承包的1500多畝撂荒耕地變良田,晚稻喜獲豐收。據了解,內湖鎮轄區總面積42平方公裡,現有耕地面積20000多畝。
  • 2015.04: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對糧食生產影響的實證分析
    d=3,通過模型考量此變動引起的糧食產量回歸值的增減,以此衡量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對糧食產量的影響。d=3變動為d=2的影響,最後匯總得到土地制度變遷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這基本印證模型對全國數據分析的結果:在忽略土地流轉通過農業生產性投入提高對糧食產量產生的間接影響下,土地流轉制度對糧食產量的直接影響與單純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效果大體相當,在考慮到間接影響的情況下,土地流轉制度對糧食產量的正面影響要超過單純聯產承包責任制。
  • 遂寧:做好「農業多貢獻」這篇大文章
    讓農業多做貢獻,對於農業大市遂寧而言,糧食擴面增產與生豬產能恢復提升正在大步向前。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糧豬安天下」作為頭等大事,圍繞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糧油、畜禽等特色產業,全力完成「農業多貢獻」任務,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 農村土地8年後就到期了,農民到時還有土地所有權嗎?
    關於第二輪土地承包期的問題,看來大家還存在不少的誤解啊,今天就為大家解答一下相關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接下來,我會逐個回答你的這兩個問題,其他的朋友可以好好看一看,對你們以後會有所幫助。第一,農村重新分地至少要8年以後。
  • 如何處理農業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讓農民安心種田?
    一個對中國農業知之甚少的門外漢,也敢在這煞有介事地大談農業,真的讓人貽笑大方。或許言重了,但問題的提出真的罔顧了基本事實,不得不在這有所指出。請看基本事實:根據國家相關權威部門給的數據,國家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提醒國人不必為糧食安全擔憂(當然,人們為慎重起見,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心理無疑值得褒獎)。
  • 有場發布會|我國糧食取得歷史性「十六連豐」,今年確保產量超1.3...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今年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特別是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米袋子」、「菜籃子」供給保障有力,在四個方面表現還是比較突出的。一是糧食生產形勢好。目前,我國小麥從南到北大多處於抽穗揚花灌漿期,整體長勢好於去年,也好於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