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幾個老農民閒聊,談到農村出現的土地撂荒行為,感覺現在是越來越多了,發展下去可能會影響到糧食的總產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這種擔憂有點以偏概全、以點帶面了,土地荒蕪問題確實存在,但我覺得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有關權威機構有一個統計概數,截止到2019年,全國總耕地面積大約是20.34億畝、撂荒耕地大概有1.12億畝,撂荒耕地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比例大概就是0.055%左右,也就是說,每100畝耕地裡,大約有0.055畝被撂荒,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說明事態還遠沒有發展到特別嚴重的地步。
雖然是這樣,但自古以來土地都是農民朋友們賴以生存的手段,在過去的農村,誰家要是有很多的土地,那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情,更是富貴的表現。所以古時候的土地革命、近代的「三反五反」以及鬥地主等,都是對土地重新分配,讓耕者有其田,可見土地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打工經濟的興起,土地出現了撂荒的現象,雖然這還不是主流問題,僅僅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比如種植成本過高、種植效益很低等問題,也許會演變成阻礙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以切實的解決,今后土地的荒蕪現象可能就會越來越多,說不定小問題就真正演變成了大問題了。那麼,對於農村出現的土地荒蕪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思路去逐步扭轉:
1、酌情提高糧食單價、大幅降低種植成本,以此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糧食價格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多年來各種物價都在上漲,唯獨糧食單價「幾十年如一日」穩定不動,讓種植戶感覺沒有盼頭;同時各項農用物資上漲較快,農民種地需要付出的投入過高,導致農民辛苦一年,不僅沒有賺頭,稍不注意還會虧損,必然就會挫傷農民朋友的種地積極性。
所以我認為糧食價格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指望有很大的漲幅,但求能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至少能夠讓農民辛苦種地後在心理上有一些盼頭;同時要控制農用物資的上漲幅度,不能讓其隨心所欲地亂漲,堅決打擊農用物資上的各種壟斷行為,以此降低農民種地的投入成本。
一方面讓糧食合理的上漲,另一方面讓農用物資回歸到合理價位,這樣做的結果,就必定能讓農民朋友真正減輕了種地的壓力和經濟負擔,同時也能夠增加收入了。我相信如果種地的收入能夠達到過去的2倍,那麼土地荒蕪現象就一定會大為減少了。
2、進一步增加農業補貼的力度,確保農民種地不會出現虧損。
我們對於農業的補貼措施,過去就在實行,但是我認為補貼的標準實在是太低,我們的農業人口眾多,雖然從全國的角度看,國家財政在補貼這一塊,確實是拿出了很多的資金,但是人均下來,其實並沒有多少,實在是不能激發出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我認為補貼標準還應該大幅增加,同時也要真正補貼給實際種地的農民,光有農村戶口但並沒有種地的農民,就不能享受到補貼的優惠,這樣才能把有限的資金真正使用到「刀刃」上,讓得到補貼的種地農民真正能觸及到心靈、捨不得放棄。
3、要進一步完善土地的監管和獎勵機制。
以前農村出現撂荒土地的行為,相關農戶是會遭到處罰的,所以一般都不會輕易地荒蕪土地。我認為這個機制不僅不應該丟掉,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要通過制度的約束來促使撂荒現象的減少。
同時我也認為,機制的完善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懲罰方面,還應該建立起獎勵制度。對於無故撂荒土地的行為,要堅決予以嚴懲;但對於土地保護完好、長期堅持耕耘的表現,應給予適當的獎勵,只有建立起賞罰分明的土地管理機制,才能有效鼓勵起農民的種地積極性。
總結語
當代農村,土地荒蕪現象確實存在,雖然農民撂荒土地具有種種原因、目前土地荒蕪的總面積也不算太多,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傾向性問題,不能忽視,我們應積極主動、及時採取鼓勵措施扭轉這種傾向;同時農村發展也要注意科技引領,如果仍然堅持傳統的種植方式,在當今老齡化嚴重的新時期,肯定是不能適應農業實際需求的,「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源」,一定要確保糧食安全,決不能讓缺糧的現象發生!
大家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嗎?歡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