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土地和農村依然是中國穩定的根基

2020-12-10 企業觀察網

眼下穀雨已過,春耕生產工作進入關鍵時期。但由於持續至今的新冠疫情和蝗災,今年以來的全球糧食生產和貿易受到極大影響。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本周警告,新冠疫情會引致大規模的糧食危機,令遭受嚴重飢餓的人數增至2.65億。


糧食安全得到高度重視,4月初,中國多地農村如湖南永州、江西贛州、井岡山等地傳出嚴懲耕地撂荒。


耕地拋荒是否普遍,其原因是什麼呢?保證耕地面積對糧食安全維護有何意義呢?近日,時代財經專訪了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賀雪峰教授。


賀雪峰指出,拋荒現象現在較為普遍,主要是農產品價格走低,農民為了調節生產進行季節性拋荒。目前沒法對全國拋荒的耕地面積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但若假定現有土地拋荒面積比較大的話,則說明中國糧食增產的潛力非常大。


賀雪峰表示,「糧食安全不會成為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農民。要慎防生產過剩,穀賤傷農。」


至於加速土地要素流傳是否會帶來侵佔耕地問題,賀雪峰認為,中國完成城市化最多還需要新增3000萬畝建設用地,其中佔用耕地也就大概2000萬畝。2000萬畝僅佔目前耕地保有量的大概1%,影響不了「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大局。


遏制拋荒,慎防「穀賤傷農」


時代財經:4月初,湖南永州、江西贛州等地傳出嚴懲耕地拋荒。目前耕地拋荒普遍嗎?主要發生在哪些區域?


賀雪峰:耕地拋荒比較普遍。拋荒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是季節性拋荒,原來種植三季現在只種兩季,或者是原本耕作兩季現在只種一季,雖然耕地有季節性拋荒,耕地生產能力卻是沒有問題的。例如,湖北有冬季種油菜的傳統,由於油菜價格持續走低,種油菜虧本,現在湖北絕大多數農戶不再種植冬季油菜了。


第二種情況是深山大川或是高寒地區,土地貧瘠,地塊細碎,灌溉困難,難以機械化,這些地方就會出現拋荒。這種土地拋荒與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是匹配的,是合理的。


第三種情況是大城市郊區農田沒人種出現拋荒,原因是大城市郊區有太多務工獲利機會,糧食價格太低,種糧收入遠低於務工收入,所以農民不願意種田。


總體來說,當前全國農村耕地拋荒比較普遍,主要是季節性拋荒,季節性拋荒不影響土地生產能力,屬於正常的市場調節行為,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戶就會提高複種指數。


時代財經:國家強調穩定糧食生產,做好春耕備耕,強化田間管理,奪取豐收。復耕是否對糧食安全有何意義?


賀雪峰:目前沒法對全國拋荒耕地面積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假定現有的耕地拋荒面積比較大的話,就說明中國糧食增產的潛力也很大。


拋荒說明土地沒有開足馬力生產糧食,現在糧食庫存卻是很充足的。最近十年中國糧食存儲量和產量持續走高。既有進口糧食的原因,也有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的原因。


糧食安全的根本不是生產出大量糧食,而是要「藏糧於技」。糧食增產來自於科技進步,來自於農業機械化。舉個例子,2014年武漢郊區拋荒很嚴重,有人購置了大馬力機械,當年開荒800多畝土地當年豐收。再比如,海水稻種植,鹽鹼地開發,都有很大增產潛力。


糧食安全應從兩個層面來認識:短期內,全球疫情下,國際糧食貿易可能受到影響,但中國有足夠的糧食儲備,能夠從容應對。從長期來看,中國人口峰值原來預計要達到15-16億,目前看來峰值不會超過14.5億,長遠來看糧食安全也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在短期糧食安全方面,中國增產糧食的能力也是非常強的。當前中國農業是石油農業時代,不再只是靠人力和畜力。


時代財經:使用行政手段要求復耕耕地,會帶來什麼?


賀雪峰:農民拋荒耕地、不願意種地,是因為種地不賺錢。最根本的原因是糧食供大於求。假如糧食少了,價格上來了,農民很快就會提高複種指數。


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重視糧食安全,要求農戶提高複種指數,尤其是嚴禁耕地拋荒,這是好事。不過我也擔心糧食種多了,供過於求、賣不出去,農民就要虧本,就會再次「穀賤傷農」。


前幾天美國的原油期貨交易,歷史性地跌入負數區間,降到-37.63美元一桶。一開始我無法理解,但後來仔細看報導發現,原來是原油沒地方存儲,這與牛奶不一樣,牛奶還能倒地下,石油不能倒到海裡。


同樣道理,糧食生產出來後要有倉庫儲存,國家糧庫儲存不了,無法收購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農民就要吃虧的。


時代財經:是否意味著復耕、提高產量等手段能確保糧食安全,但會導致農民收入減少?


賀雪峰:中國「三農」問題裡面,糧食安全問題只是一個方面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農民問題。


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一旦出現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農村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2008年金融危機對很多國家造成巨大衝擊,甚至帶來了社會動蕩。因為有農村這個後方,中國就具有很強的應對危機的能力。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農村再次成為了中國的穩定器。從城市返鄉的農民工,在農村生活,住自家的房子,幾乎沒有生活消費,日子過得很平穩。即使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農民照樣可以在農村生活得不錯。受疫情影響,很多返鄉農民留在農村種田,生活無憂。他們將之前拋荒多年的土地重新耕種起來,也增加了農業產出。


新冠疫情幾乎可以肯定會帶來全球經濟蕭條,但土地和農村依然是中國穩定的根基,農村為全國八億農民提供了退路,中國就有從容應對經濟蕭條的能力。


地方政府千萬不能為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把農民的土地權利剝奪了。要防止資本進入農村,借發展規模化經營和現代農業剝奪農民的土地權利。


時代財經:疫情後,是否要加大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力度?


賀雪峰:當下,我覺得沒有必要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今天全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中心都是在城市,在中國「卡脖子」的問題是高新技術,是產業升級的問題。


我們說振興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不是要把農村建的比城市更好,而是要保障農村基本的生產生活秩序。市場能夠解決的政府就不要去管,市場解決不了的,政府才去兜底。


靈活土地使用 統籌城鄉發展


時代財經:有觀點認為,耕地減少主要是土地增減掛鈎相關政策開了「口子」,使耕地沒有得到保護。你怎麼看?


賀雪峰:「土地增減掛鈎」全稱叫「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城市的建設用地的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掛鈎,主要是建設用地的增減,不涉及耕地。


最近這十幾二十年來,國內普遍焦慮於城市快速發展佔用大量農田。一般城市都建在三角洲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而三角洲地區都是土地最肥沃的平原地區。政府為了嚴格保護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這些做法確實對保護土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把嚴格保護農地絕對化。


城市有其發展規律,城市規劃是按城市發展規律進行的規劃。城市發展要佔用土地,城市規劃就需要土地規劃的匹配。很難想像在城市中心保留大片基本農田,因為這會對城市運轉造成效率損失。


目前中國的土地城市化已經接近尾聲,我個人預計,中國要完成城市化,最多還需要3000萬畝土地,其中大約2000畝耕地。這2000萬畝耕地的調整不會危及耕地的「18億畝紅線」。城市化完成了,農民進城了,很多農民就會騰退出宅基地。中國目前有2億多畝宅基地,只要騰退出一半就是一億多畝。


城市合理規劃,提高城市效益,可以節約出成千上萬億的資源,這些資源投入農地開發,統籌城鄉發展,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益。所以,我認為,土地保護不應是僵化的、絕對化的,要考慮城市發展階段和城市發展本身的規律。


時代財經:今年3月1日,國務院對用地審批權出臺了新政策對土地審批放權,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8省市試點對「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權下放到地方,原因是什麼?


賀雪峰:疫情後拉動經濟,要進行新基建,就需要更加靈活的建設用地審批。中央將部分建設用地審批權下放到省,是為擴大內需做準備的。


基本建設用地制度並沒有變化,建設用地審批權下放到省,僅僅是增加了靈活性。


時代財經:4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到:「在土地要素方面,著力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一是靈活產業用地方式,推動不同產業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二是靈活土地計劃指標管理,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該如何理解這一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的文件?


賀雪峰:作為市場要素的土地,主要指的是指建設用地,不是指農地,所以與糧食安全無關。


為保護耕地,中國對建設用地採取了比較嚴格的控制,導致建設用地相對稀缺。建設用地不僅成為生產要素,而且成為再分配要素。廣州一畝建設用地能拍出幾百萬、上千萬元的價格,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地價?第一,城市聚集效益使得某些特殊區位成為「超級地王」;第二,國家控制建設用地指標導致建設用地相對稀缺,稀缺產生價值。


城市建設佔用耕地,根據佔補平衡的原則,佔用耕地必須補充新增耕地。比如廣東省每年建設佔用耕地10萬畝,就需要補充10萬畝新開墾的耕地。佔補平衡在實踐中確實存在「以劣補優」的問題。


不過,正如前面說到的,中國土地城市化接近尾聲,即使城市化佔用了2000萬畝耕地沒有補充,這2000萬畝耕地也只相當於20億畝耕地的1%。而農民進城後,他們一半人退出宅基地就可以復墾出上億畝耕地。所以,我國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8億畝的紅線是沒有問題的。


(編輯:王星)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


相關焦點

  • 【讀+訪談】賀雪峰:動動土地制度,就能產個金娃娃,天下哪有這好事
    極端,也是賀雪峰獨特的詞彙,翻譯成另一種說法,就是不切實際的想像。「我們現在的很多改革或者改革的建議,會把土地制度搞得過於複雜。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像。」讀+:您在和他人的爭論中提出說「中國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觀點,您為什麼這樣說?
  • 賀雪峰:為什麼說中國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答黃小虎先生
    之所以在如此巨大規模的徵地拆遷和利益分配中未出現不可控的衝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總體來講,徵地拆遷給了農民合理補償,農民是願意徵地拆遷的。二是與中國土地制度的性質有關,即中國農村土地是生產資料,不是財產,並且土地是進行用途管制的,農地只能農用。
  • 《小農立場》:中國模式的微觀經濟基礎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居於世界第二位,許多學者將中國的成功經驗歸納為「中國模式」。中國模式有一條特別重要的經驗,即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轉型劇烈,但政治社會卻相對穩定。一般來講,考察宏觀上結構穩定的方式是到微觀經濟社會運行領域中去尋找答案。賀雪峰新著《小農立場》提供的就是這樣一種考察。既有的研究對於當前農民家庭微觀經濟運行邏輯揭示不足。
  • 賀雪峰:為什麼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農問題是圍繞著我國治理核心的根本問題,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關於三農問題的探索近代以來從未停止,無數學者前僕後繼為解決這一時代問題作出思考,賀雪峰便是其中一人。
  • 就土地「漲價歸公」與周其仁和賀雪峰商榷
    程雪陽 ∣ 文  「土地漲價是否應當歸公」是時下土地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周其仁、華生和賀雪峰幾位先生已經在這個問題上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見解,但爭論已久並沒有達成共識。上述幾位先生主要是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視角來討論這個問題,唯獨沒有法律和法學的視角,不免有所缺憾。因此本文著力從法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土地漲價要不要歸公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分析土地為何會增值,或者說土地增值的來源有哪些。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法學院的Eric T. Freyfogle曾經對土地增值做過一個較為中允的分類。
  •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更名社會學院,賀雪峰任首任院長
    劉春江宣讀了武漢大學黨委關於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更名為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的決定,並宣布了社會學院黨委和行政領導班子的任命。社會學院黨委書記李玉龍主持會議。社會學院院長賀雪峰講話,他回顧了武漢大學社會學學科的發展歷程,代表社會學院全體教職工感謝武漢大學黨委和行政的肯定和支持。他表示,未來社會學院全體教職工將加倍努力,將武漢大學社會學學科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學科,不負學校的重託和全體師生的期盼。
  • 中國農村的「老人農業」及其社會功能
    [12]賀雪峰.老人農業——留守農業的「半耕」模式[J].國家治理,2015(30):19-20.[13]葉敬忠.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基本立場、認識誤區與理論轉向[J].人口研究,2019,43(2):21-31.[14]夏柱智.以地養老: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選擇[J].南方人口,2018,33(5):65-73.
  • 賀雪峰:為什麼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那麼在意場面消費
    《最後一公裡村莊》是三農學者賀雪峰及其所帶領的學術團隊經年累月、身體力行深入中國鄉村地區,進行駐村實地調研與考察的學術總結,介紹了諸如村莊類型與區域分布,鄉村生活秩序構建等農村社會的諸多根本及基礎性的問題。本文摘自該書,原標題為《在熟人社會中激活階層研究》。
  • 國務院關於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情況的報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受國務院委託,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情況,請審議。    (一)延包後續完善工作紮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進一步穩定。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學習宣傳力度,採取電影、宣傳片、報紙、板報等多種形式,向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廣泛宣傳和培訓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農業部、林業局等部門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推動農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體系日趨完善。
  • 黃小虎:土地制度改革之爭
    對於要不要改革政府經營土地的制度,社會上有不同認識,學術界有2個代表人物:賀雪峰和趙燕菁教授。賀雪峰認為,政府經營土地形成土地財政,是中國土地制度紅利的體現,「是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兩場革命而形成的新中國最重要的制度財產」。這樣表述,是把具體的體制機制問題,上升到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上,不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
  • 孤魂野鬼式城愁與水中望月式鄉愁——兼與李昌平、賀雪峰、熊萬勝商榷|文化縱橫
    通過家庭聯產責任制和鄉鎮企業制度而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廣大農民工,開始在市場機制的牽引下出現了「孔雀東南飛」的狀況。這種狀況在21世紀頭十年達到了一個高峰,其直接後果是2011年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比例達到51.3%,首次超過了居住在鄉村的人口比例,且過了50%這一標誌線。當代中國開始進入到城市中國時代。
  • 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問題歷來是「三農」問題和農村改革發展的主線。解決好新時代的「三農」問題尤其是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必須在土地改革上繼續做深、做好文章。總而言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無論是產權制度產權市場建立,還是體制機制創新,每個環節的改革,其實質都是以激活農村土地要素和土地市場為重點,圍繞土地改革進行的。改革的終極目的是進一步理順和解決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問題,並且將持續影響和引領今後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
  • 為什麼中國需要發展農村土地銀行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鄉村振興戰略將重塑鄉村面貌,對於一個有7億人口的農村大國意義重大。中國鄉村全面振興之際,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  金融和實體經濟互為表裡,共生共榮。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金融長足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實體經濟深入發展也呼喚金融深化改革,提供更高水平更精準的服務。
  • 給農民土地永佃權可不可行?——于建嶸、陳志武對話中國農村土地制度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及中國的社會穩定和發展。首先是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依據我國憲法、民法、土地管理法和農業法的相關規定,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體現為三級制的「農民集體所有」——即「村農民集體所有」、「鄉(鎮)農民集體所有」和「村內兩個以上的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農民集體所有」。也就是說,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法定主體是三個層級的「農民集體」。
  • 堅持和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這個制度優勢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事關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推進「三農」工作必須樹立的底線思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遵循的大邏輯。然而,有的人以土地私有權的世界主流為依據,認為土地私有化是我國農村土地改革的唯一出路。這樣的見解異常武斷,不符合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這個最大實際,必須旗幟鮮明地給予反對。
  • 農村社會結構已發生重要變化
    其中,「中農」戶的比重依然是10%,最多不過20%,老弱病殘的農戶要佔到絕對多數   在城市化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從土地中脫離出來,進城務工經商。在農村資源不斷流出的背景下,農村為什麼還可以保持秩序?這需要我們對農村社會結構進行仔細調查分析。
  • 農村空巢老人是如何生活的
    受訪專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燕舞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胡善菊本報記者江大紅如何安度晚年,是城市和農村老人共同面臨的難題。由於農村人口基數大,年輕人進城務工,農村老齡化現象甚至比城市更嚴峻。當我們在享受城市便利和繁華時,農村老人過得如何?
  • 賀雪峰:鄉村振興要重點關注這兩類村莊的發展問題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賀雪峰教授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提出要準確全面認識不同類型村莊的變化特徵,科學有序地推動鄉村發展,尤其是要處理好鄉村振興與城市化之間的關係,為農民進城提供良好條件與基本保障,為維護農村基本生產生活秩序保駕護航。
  • 【薊門決策】村官的紅與黑:農村黑惡勢力樣本調查
    為了應戰,村支書王曉雷派出二十多人,分別持鎬把等兇器駕駛多臺車輛趕到約定地點,用車撞擊對方的轎車,接著用鎬把、鐵管、砍刀猛砸亂砍。最終,對方被嚇跑,王曉雷取得了砂石的控制權。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發現,利益是農村村官涉黑的主要動力。他也把農村以二八開分為了兩大類:即有資源的村莊(不足20%)和沒有資源的村莊(佔80%以上)。
  • 賀雪峰:為什麼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
    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是因為北方農村兄弟之間很容易變成競爭關係,尤其是在結婚娶媳婦這樣的人生大事上,兄弟之間幾乎一定是競爭性的,其競爭性就在於競爭父母積蓄的資源。——賀雪峰:為什麼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一、農村彩禮越來越高已成一大公害,北方農村尤其是黃淮海地區,彩禮普遍超過10萬元,而且,不僅需要彩禮,而且需要在城市買房買車,才有談婚論嫁的資格。父母為兒子娶上媳婦,沒有五、六十萬元的花費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