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地有沒有前途,種了30年地的農民說出了實情,很現實

2020-12-22 潮汕曉東

現在隨著各種物價的上漲,糧食上漲其實是比較小的。但是還是有許多城市的人抱怨米價漲得太快,但是真正種地的農民,真的能掙到錢嗎?其實這是一個值得許多人深思的問題,其實現在農民種地根本就不能掙錢,而且還要聽天由命。

農村

比如在沿海地區不能有颱風,而且還有在收稻穀之際不能有暴雨。假如剛好遇到惡劣天氣,大半年的投入農藥化肥,基本上就打了水漂。種出的糧食經過收購商廠家層層的剝削,糧價已經壓得非常低了,平均1.2元一斤,但是通過層層加工,起碼要賣2.6塊錢一斤或更貴。但是這些收入可不是種糧食的農民加的,這就是廠家還有中間商掙差價。一畝田年景好能有1000斤幹穀子,一般要在平原地帶才有這種收成。

農村

內陸省市一家人還能有幾畝地,假如是廣東農村一家人一畝地都沒有,都是幾分幾分的算。一般南方地區水稻收割兩季220,種子80左右,各種農藥50多點,耕田兩季150左右,栽水稻秧260。小麥油菜種植150,這就是一畝地投入,一畝穀子1200,一畝油菜1280,小麥700斤一畝。一畝田一年2500左右毛收入,900的投入,如果全部自己幹,除了農藥種子,兩個農民辛苦一點一年能種八畝田,收入13000多點,合一個月1000多點,如果再算上除草等人工,現在還要僱農機收割。其實農民沒能掙到多少錢,特別是在一些沿海省份的農民,如果靠種地的話,那一家人真的要餓死。內陸省份的農民還可以,一家人種個好幾畝地,但是算來算去,平均一個月下來收入個2000塊錢算多了。

農村

聽一個種了30年地的老農民為我們計算了光在田裡面種糧食,水稻,他說一年的收入最多是24,000塊錢,種地也需要投入資金還有人工管理,不然你以為一塊地就能長出糧食來,城裡人抱怨糧食太貴,但是農民從來沒有哪一個靠種地發財的。

農村

所以就不奇怪了,為什麼許多地方寧願田地荒著也沒人種地,全家人到城市打工,一個人工資一個月能掙個四五千塊錢。總比在家裡種地那麼辛苦,還沒有保障吧。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會選擇種地這條路,因為這是一條絕路,種地一輩子,一輩子永遠無法翻身。

相關焦點

  • 包工頭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300元一天難招到人,農民說出了實情
    農村人外出務工成為主流,留在農村種地的多是40歲以上的,80後、90後幾乎很少還留在農村種地的,大批農村人湧入城市找工作,可是奇怪的是,有些工資高的工種卻難招到人。農民朋友說出了實情,其實不是不想幹,而是不值得幹。1、300元一天的工作勞動強度太大有經驗的農民工都知道,工地上面難得有300元一天的工作,一般都是技術工種,如果不是技術工,普通工種也能給到300元一天的話,那工作時長必定是十幾個 小時,這樣高強度的工作,誰能吃得消?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家門口就是地,俄羅斯農民種地就是方便!地廣人稀,隨便種
    天暖花開後,俄羅斯農民也開始春耕了,這是一組俄羅斯農民種地的實拍。圖為日前,俄羅斯Gorki村的農民正在田間忙碌。據悉,俄羅斯70%的人口都在城裡,而農村只有30%,這種情況正好與我們相反。幾年前,俄羅斯政府許諾只要移民到遠東地區,每個人都可以得到1公頃即45畝的土地,但幾乎沒有人積極響應,一來是因為農民本來就少,二來是遠東太冷太偏,況且農民手中有的是土地,根本不稀罕。圖為正在種地的俄羅斯農民。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農民種地是不用化肥的,因為他們採取的是「輪耕」的方式,今年種的是這片土地,明年就讓它休息,然後在另外一塊土地上耕種。
  • 為啥農村現在認乾爹乾媽的人越來越少,老農說出了實情
    為啥農村現在認乾爹乾媽的人越來越少,老農說出了實情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在以前很多農村都有這樣一個習俗,就是認乾爹和乾媽。當時這個習俗在農村裡面是非常廣泛流行的,但是農村人乾爹或者乾媽的話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時候可能因為小孩子出生日期、體弱多病等多種原因,父母都會找個比較合適的人來當孩子的乾爹乾媽。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這個習俗也漸漸沒有了,那麼為啥農村現在認乾爹乾媽的越來越少呢?老農說出了實情,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
  • 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
    導語:種地不賺錢,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這3句話」道出原因!在農村,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了,種地比以前輕鬆了不少,但是成本方面也相對提高了不少,再加上這兩年的農作物價格的不穩定,所以現在很多農民都說種地賺不到什麼錢了,為什麼農民還一直種著?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繪圖:劉念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代表委員熱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本報記者 李海濤 張鳳雲 鄧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問題日益凸顯。
  • 為什麼農村的房子會有燕子來築巢,意味著什麼呢?老農說出實情
    為什麼農村的房子會有燕子來築巢,意味著什麼呢?老農說出實情燕子作為一種非常有靈性的小鳥,一直都是被大家人類的。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要是自家屋簷下有燕子來築巢,他們往往都會非常開心,因為在很多老人的認知裡,燕子來築巢可能就意味著好事要將近了。
  • 在農村,種地明明只賠不賺,老人們只要身體允許,還使勁種,為啥
    農民出去打工,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城市站住腳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有一手「拿手絕活」,只不過90%的農民都沒有,所以很多人地方沒少換,工作沒少找,最終也沒能混出個名堂。說起來「拿手絕活」,農民並不是沒有,只是在城市用不上罷了。
  • 專訪從上校到農民:種地不是紙上談兵
    有投入才能產出,從經濟學角度看,無疑這是個無底洞,也是無數創業者必經之路。種地不是紙上談兵,殘酷的現實,讓他最初的情懷之夢走得有點艱巨。稻米香萬家,誰知其中味? 人的一生,總在不斷地做夢,又不斷地啟程。在蒼白的現實面前,已經分辨不出哪是滄桑海之水,哪是桑田之雲。唯有不斷地從當下出發,披荊斬棘,風雨兼程。
  • 農民種地用上了「快遞」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 農民種地有多大利潤,夠現在的生活開支嗎?
    我國人均地少是國情,畝產利潤低是現實,糧食價格低是事實。所以一般種植自家的土地都沒什麼利潤,不夠現在的生活開支。以南方家庭為例,一個家庭的良田一般不超過3畝地,南方糧食一般種植水稻,水稻價格一般在一塊三四,畝產一般不過千斤,一般種地兩季。三畝,每斤一塊三,一千斤,兩季也才7800元。其中種植成本有種子,農藥化肥,農機,人工就算每季每畝只需要500元的成本,成本也要3000元。
  • 大家都是如何看待女博士石嫣,不當博士,竟然回農村種地的現象?
    而石嫣從博士畢業之後選擇回農村種地,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因為高學問是讓所有人都特別佩服的,但是她卻放棄好好的學位,竟然跑到農村種地,那你們是怎麼看待她的呢?網友1:石媽博士回農村種地,這是人才回流的表現。對她學的專業我一竅不通,但從石嫣博士回農村種地這件事,看到了中國農村的希望。
  • 農民難啊,都不願意種地這是為什麼,農民的回答讓我說不出話
    俗話說,種地是農民的根本,對農民來說,土地是一種財富,當時很多農民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也製造了很多矛盾。據統計,全國農民約9億人,耕地面積約18億畝。正是這些數據,保證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但現在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 在農村被稱為「小耳朵」的衛星鍋為何停用,專家說出實情
    在之前的農村因為通訊不是很發達,先進的技術也傳達不到,所以農民們沒有什麼機會能夠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人們想要了解什麼外面的訊息大部分是通過村上的大喇叭,村長或者是其他幹部通過喇叭廣播給他們。再到後來村裡面有了電視,農民們每天晚上閒暇的時候通過看電視來放鬆一下。
  • 專科學歷到底有沒有用?大學輔導員說出了實情,這三點很現實
    專科學歷到底有沒有用?大學輔導員說出了實情,這三點很現實隨著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多,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也是持續上漲,很多本科生畢業都是失業在家,大學生的就業情況的不容樂觀,專科生失業率更是極高,這時候很多人覺得專科學歷已經沒有用了,那麼事實真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嗎?大學輔導員說出了專科的三大優勢,讓人感覺很現實。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是什麼因素導致一些農民喪失種地積極性?
    糧食價格長時期低位,種田無效益讓農民對種地沒興趣曾經與很多農民交流,這些交流的農民群體還是那類種田能手型的,也就是說要論把田地的產量上去,誰也沒有他們在行。據這樣的農民坦承,像南方種水稻,一般可以安排早、晚兩季,那麼早稻就可以抵一年種植水稻所需的物料性成本。然後晚稻就可以作為一個農民家庭的收入了,賺一季是這些裡手型農民的共識!那麼真有賺一季糧食的效益嗎?其實,即使這些裡手型的種糧能手,能夠把早稻整到收成八百上千斤一畝,晚稻獲到上一千斤的產量,但是他們這樣的效益核算仍然是沒有考慮勞動力成本的。
  • 種地之愁,留守之痛,娶妻之難,養老之苦。農民就會滿懷希望
    而是要解農民所苦,幸福才是正道。其實他們的幸福不在遠方。全源自於故鄉:農村。生活在孤立的農村,伴著好山好水,卻也伴著數不盡的難。其中這 4 種苦,農民都感同身受 :種地虧本之愁,留守孩子之痛。娶妻結婚之難,鄉村養老之苦。
  • 她,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到農村種地當農民,如今年收入近千萬
    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那就是去農村當農民種地。女博士種地在很多人眼裡確實是不可思議,但是她卻做出了足以讓人目瞪口呆的成績,年收入近千萬。這位女博士的名字叫石嫣,是河北省保定人,可能有很多人認為她從事農業工作,是因為她從小長在農村,因此想回饋農村。
  •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了,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走進農村看看,種地的積極性真的跌到了谷底。就拿我的老家來說,現在已經少有年輕人在家種地,能外出打工的都出去打工賺錢。相比較種莊稼一年的收入,在外面一個月的工資都能超過幾畝地的收入,對比一下的話,真的是寧願打工,也不會種地。不可否認的是,即使種地看似不掙錢,但依然是我們無法割捨的土地。拋開五千年的耕種文化情感不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糧食。即使種地不掙錢,也會有人種的。有句成語說的好:聊勝於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