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農民劉沈廳:像寫論文一樣種地 「門外漢」變身「領頭羊」

2021-01-16 金臺資訊

劉沈廳在修剪柑橘枝丫。

劉沈廳(右)與前來取經的同行分享柑橘種植技術。

後浪檔案

劉沈廳是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李山村沈廳家庭農場農場主,自2016年回鄉創辦家庭農場至今已有4年。他在李山村流轉土地130畝,成為眉山首位擁有985高校碩士學位的職業農民。他從農業「門外漢」變身「土專家」,不僅攻克了多項柑橘種植難題,還將自家果園打造成為了示範樣板,並成為地方農業的領頭羊,如今,沈廳家庭農場柑橘年銷售收入超過100萬元。

返鄉種地四年後,眉山市首位擁有985高校碩士學位的青年職業農民劉沈廳,火了!

10月8日,在全國扶貧日來臨之際,央視新聞推出人物系列短視頻《小康新時代新青年》,首期節目中,作為眉山市彭山區沈廳家庭農場主的劉沈廳挽起袖子,在廣袤的柑橘林裡噴藥施肥,修剪枝丫,面對鏡頭,娓娓講述著自己的返鄉心得。

視頻一經播出,便迅速引發網友關注,在新浪微博,這位集學霸、名校、高學歷與農民等關鍵詞於一身的鄉村青年成了熱搜,不到5小時,微博的視頻點擊率便超過400萬次,點讚超過9萬次。

劉沈廳的熱度並不止於此,在當日晚間的《主播說聯播》節目中,主持人康輝用了近2分鐘來講述劉沈廳的故事以及關於他的討論。這位來自眉山的青年農民劉沈廳再次引發了現象級的關注和熱議。

作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才生,選擇回農村當農民,曾經的學霸在務農之路上有哪些心得體會,他的故事又能為當前轟轟烈烈的鄉村振興事業帶來哪些啟發和思考?帶著疑問,近日,記者來到沈廳家庭農場,走進了劉沈廳的果業世界。

1辭職當農民

學霸青年做出另類選擇

10月14日,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李山村沈廳家庭農場的果園裡,成片的柑橘樹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子。

「區上要召開一個晚熟柑橘產業的座談會,他一早就出門了。」果園內,正在鋤草的劉沈廳的父親劉玉明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告訴記者,一周來,劉沈廳幾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門,傍晚才回農場,要麼是跑母校電子科大找支持,要麼就是到商會辦講座,要麼就是到區上匯報工作,飯都沒時間吃。

撲了空的記者旋即趕往彭山區農業農村局,在那裡才找到了剛剛參加完座談會的劉沈廳。

劉沈廳家住彭山區鳳鳴街道平樂社區,這裡是緊鄰城區的一片農村地,父母以務農為生,閒暇之餘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

生於1989年的劉沈廳自小便是學習的好苗子,考上好大學,學門好專業,畢業後成為一名工程師或企業高管,是父母對劉沈廳的最大期待。

2008年,劉沈廳以668分的優異成績考入電子科技大學英才學院,跳出了農門。

初入大學的劉沈廳也曾定下目標,留在大城市,成為一名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專家或權威。2015年研究生畢業,劉沈廳不僅收穫了國家獎學金、百人會英才獎、成都榜樣·身邊好青年、「成電十大傑出學生」等榮譽,還獲得了公派加拿大皇家科學院繼續深造讀博士的機會,更成功留校成為一名高校輔導員。

但彼時,在劉沈廳的心裡,已經種下了另一顆「變個活法」的種子。

原來,2013年5月11日,在母親節的前一天,劉沈廳接到噩耗,母親突發腦溢血離世,自小與母親感情最為深厚的劉沈廳竟來不及和母親好好道別。母親的離去,讓劉沈廳體會到了親情的難能可貴,心裡漸漸萌生了紮根本土、報效家鄉、侍奉恩親的想法。

而恰在此時,作為農業大區的彭山區正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村改革運動,這裡不僅誕生了「四步機制、三方受益」土地規範流轉經驗和農村土地「兩權」抵押貸款經驗等示範全國的農村改革先進案例,更崛起了數以萬計的葡萄、晚熟柑橘和獼猴桃等特色農業基地,彭山的廣闊鄉村成為一片創業的熱土。

來自家鄉的田野變革激發了劉沈廳的創業熱忱,對親人的眷戀更牢固了劉沈廳返鄉的決定,2016年,畢業僅一年的劉沈廳辭去高校輔導員的職務,告別大都市,帶著行囊回到家鄉,同父親拿出全部家當,在距離老家數公裡遠的謝家街道李山村流轉了130畝地,當起了果農。

2創業第一場

因不懂技術險些血本無歸

時針倒撥回2016年年底,返鄉不久的劉沈廳和父親定下了「發展大計」:第一年種樹,第二年試掛果,第三年收穫,第四年全面步入正軌後,爭取年入百萬元。

在彼時的劉沈廳看來,農業是最簡單的行當,雖然自己不懂種地的門道,但請位土專家,便能輕鬆搞定生產的事情,自己只需要跑市場,找銷路,不出四年,農場便能走上正軌並產生效益。

2017年初,劉沈廳請來了當地知名的「土專家」,全權負責技術和生產,並分別在地裡種下了80畝獼猴桃和50畝柑橘苗子,每日澆水施肥,每月鋤草殺蟲,一切都那麼順利。

但5月後,突然發生了狀況。劉沈廳的80畝獼猴桃不知得了什麼病,半米高的苗子突然枯萎,起初劉沈廳以為是遭了蟲患,但刨開泥土才發現,苗子的根全都爛了。

劉沈廳找來區農業農村局的專家,檢查才知道,是有機肥的質量出了問題,導致獼猴桃苗燒根,80畝的苗子,一株也沒有保住。

像是晴天霹靂,返鄉不到半年,就遭遇如此慘痛教訓的劉沈廳心痛得幾天幾夜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次事故讓他明白,農業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這年7月,劉沈廳含著眼淚,拔掉枯死的獼猴桃樹苗,拿著政府協調得來的30萬元貸款,在地裡重新種上了晚熟柑橘耙耙柑(學名春見)。

3鑽研新農技

「門外漢」成農業「土專家」

為了不重蹈覆轍,劉沈廳決定親力親為,不僅自己搬到農場居住,更沒日沒夜地鑽研柑橘種植技術,拜省農科院柑橘專家陳克玲教授為師,狂補自身短板,呵護著一棵棵柑橘苗茁壯成長。不到一年時間,他便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並獲評「中級農技師」。

為了方便果園管理,劉沈廳僱用了10名60歲以上的種地「老把式」,但起初,大家對這個後生的種植理念並不認同。

2018年初,農場的一片柑橘樹突然出現「病斑」葉片,「老把式」們根據經驗判斷,是得了炭疽病,正準備施藥時,被劉沈廳叫住,劉沈廳抓起一把葉子,細看幾分鐘後得出結論,不是病菌感染而是被紅蜘蛛吃空了葉子的葉綠素,應該用殺蟎劑,按照劉沈廳的意見,噴灑殺蟎劑後,柑橘樹重獲了新生。

「老把式」們這才心服口服,「還是年輕人有一手!」

找到突破口的劉沈廳不僅掌握了柑橘種植要領,同時,他還依託在校時期搞科研的勁兒,像寫論文一樣對待這片土地,連續攻克了困擾當地柑橘界的多個難題。

2017年四川遭遇嚴重霜凍,給晚熟柑橘產區帶來災難性影響,很多果農損失慘重。為了避免悲劇重演,劉沈廳用了一個通宵,蹲在地裡搜集數據,研究柑橘被凍的原因,最終他發現,問題出在保溫紙袋上。因為彼時的柑橘保溫紙袋,在恆溫零下5度的情況下,只能保溫2-3小時,為此,必須提高柑橘保溫紙袋的防凍性能。

經過大量的田間調查和資料查詢,劉沈廳找到了進一步的解決辦法,只需對原有的柑橘保溫紙袋稍作改良,變單層紙袋為雙層紙袋,就能將柑橘的抗凍時間延長至5個小時。找到辦法的劉沈廳立即聯繫廠家,並提供了設計圖紙,造出了當地首批雙層保溫防凍紙袋,該項發現也榮獲了國家專利。

隨後兩年,劉沈廳憑藉做科研和寫論文的執著與專注,研究出了包括簡易滴灌和簡易大棚應用等在內的一整套柑橘管護小竅門,並利用休息時間,將這些新發現歸納總結,先後獲得了多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4挑起千鈞擔

帶領果農闖蕩大市場

隨著多項柑橘種植技術瓶頸的打破,使得劉沈廳家庭農場也創造了一個奇蹟——柑橘樹提前一年實現量產,果園僅用3年時間便走完普通果園4年甚至更長的發展之路。沈廳家庭農場也迅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19年,農場售果30多萬斤,實現營收150多萬元。

奇蹟的產生,讓彭山的果農們刮目相看,取經者絡繹不絕。

此時,走出低谷的劉沈廳不僅毫無保留地為取經同行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指導大家科學種植,兩年來,眉山乃至全省各地,已有5000餘畝柑橘基地免費用上了劉沈廳的技術,在沈廳家庭農場周邊,已有數十戶農戶在劉沈廳的幫助下種上了優質的柑橘。一時間,「碩士農民講情義」的美談在彭山鄉間流傳。

經過多年經營,彭山果業發展規模達17萬畝,覆蓋葡萄、柑橘、獼猴桃、柚子等數十個品類,但仍面臨技術參差不齊,勞動力極度短缺,農資行情混亂,信息不對稱,基礎設施發展跟不上等問題。

快速發展的彭山果業亟須一位懂技術,有經驗的「領頭羊」。

誰來挑起推動彭山果業轉型升級的大任?政府和行業都將目光投向了在業界擁有較好口碑的劉沈廳。

2019年10月,劉沈廳被一致推選為彭山區果業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和11位行業帶頭人一起,挑起了全區果業轉型升級的重擔。

今年2月初,正值上市時節的彭山晚熟柑橘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面臨果商進不來,柑橘出不去的難題,眼看著柑橘即將滯銷,劉沈廳同商會骨幹成員一道,創新實施「零接觸式」柑橘銷售新模式。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僅用了不到一周時間,便從無到有地建起了一個「線上 線下」的柑橘銷售中轉站,依靠中轉站,採購商不用到地、外地車不用進鎮、人員不用聚集,這一創新舉措,讓彭山的柑橘在半個月內便銷售750萬公斤,並穩定了全區的柑橘價格,讓500多位農場主免於返貧。

5拾起老本行

他要用網際網路改變農業

受中轉站「三不接觸」銷售模式的啟發,今年3月,劉沈廳向當地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請戰,充分發揮自己「老本行」優勢,用兩個多月的時間主導開發出了「彭山數字農業服務平臺」。

「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整合了當前直播、小程序、公眾號等新媒體矩陣資源,讓500多位商會會員「種前規劃得當、種中技術提升、種後銷售無憂」;通過這一平臺,政府從以前「制定政策、宣傳政策、落實政策」的包攬模式,變成了「制定政策、協調資源、反饋完善」的總攬模式,客商和消費者獲得了「購前諮詢、購中配套、購後無憂」的一站式購買服務,讓整個行業可實現信息互聯互通,產業共榮共生。

「該平臺構建了彭山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新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全產業鏈共榮共生發展的新模式。」彭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杰茜對此讚嘆不已。

這次大膽的試水,打開了劉沈廳的另一扇創業之門:用起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專業優勢,打造一個更為現代化的果園,顛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劉沈廳準備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運用大數據、AI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一個佔地面積百餘畝的智慧果園項目,讓農業更加智能化。

從最初的毅然返鄉,到創業第一場的黯然收場,再到鑽研農業技術成為「土專家」的「柳暗花明」,劉沈廳也清晰地看到,在當今時代,農業早已不是簡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也不是簡單的挖土、播種、施肥和收穫的機械勞作,它的背後是食品科學、生命科學甚至是商品經濟的大文章。

再有四個月,地裡的晚熟柑橘就要豐收了。劉沈廳暢想:那時,上百畝的園子放眼看去,肯定很美……(溫選鵬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樊邦平 文/圖)

相關焦點

  • 蜀你最能|碩士農民劉沈廳:像寫論文一樣種地
    家人不理解、老師同學不理解、周圍的所以人都在質疑他,一個寫論文的突然要去拿鋤頭,他能行嗎。就連學校裡的老師同學也在嘲笑劉沈廳不務正業,但劉沈廳卻悄悄定下了「發展大計」:第一年種樹,第二年試掛果,第三年收穫,第四年全面步入正軌後,爭取年入百萬元。
  • 【跑好我們這一棒】熱搜之外的「學霸農民」:希望更多高層次人才...
    四川新聞網眉山12月22日訊(記者 王灩雨 攝影報導)今年國慶長假剛過完,央視新聞推出的人物系列短視頻《小康時代新青年》,就讓眉山市彭山區的職業農民劉沈廳上了一把熱搜。  劉沈廳,「80後」中共黨員,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碩士研究生。
  • 馬雲湖畔大學開學演講:做企業要像農民種地一樣
    開學典禮上,馬雲校長為每一位五期新生親手佩戴校徽,他在面向全校師生的開學致辭中強調,做企業要像農民耕地一樣,不要追求強和大,而要追求活得好,活得久。以下是馬校長的開學致辭節選:前幾天我剛去了西點軍校,感觸非常之深。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繪圖:劉念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代表委員熱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本報記者 李海濤 張鳳雲 鄧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問題日益凸顯。
  • 農民種地用上了「快遞」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985碩士回老家當農民,女友和他分手,他年入百萬終於爭了口氣
    一、畢業於重點大學,不當白領當農民。 劉沈廳從小成績優異,高考時順利地考上了電子科技大學,在大學期間各種獎項拿到手軟,獲得了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專利獎等各種獎項。 按照道理來說,這樣一位優秀的學霸,要麼在五百強企業找一份體面的工作,要麼留校任教。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
    導語: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在農村有句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別人怎做,我怎做」,也就是說幹農活不需要太高的學問,不會種就模仿別人種植就行了,別人什麼時間播種、施肥、澆水、打藥,只需要跟著幹就可以了,所以說,作為農民還能有幾個不會種地的呢?
  • 「種地保」讓山東農民有了種地「雲管家」
    春分將至,山東濟寧市微山縣農民周傳亮一早就拿起手機,確認了一下即將開始春耕作業的幾個訂單,有條不紊地計劃接下來幾天的作業安排。「目前已接單待作業的訂單分別在江蘇泰州,山東濟寧市嘉祥縣、汶上縣以及滕州市。春耕作業高峰期就要到了,我得規劃一下路線,把已經接下的2000畝次訂單做好。」周傳亮說。
  • 「撂荒」風景線,農民不種地,絕大部分原因就是「穀賤傷農」
    老一輩種地人,兢兢業業種地一輩子,而今觀點也變了,糧食夠吃就行。年輕稍微有點勞力的子女,也早已習慣外出打工的生活。老人想種地,老了種不了了;年輕人想種地,卻出現種地不賺錢的怪現象,養活不了自己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至少年輕人會這樣認為。
  • 農民打工要比種地掙錢?都去打工的話怎麼辦?
    現在很多農民都外出打工了很多人就擔心說以後沒人種地怎麼辦?但如今的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各種機械化,現在很多事情都不再需要人工來完成,現在耕地有耕地機、噴藥有噴藥機、農作物收割有收割機……機械完全可以代替一部分勞動力,所以不像以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業人口減少,種地人越來越少也是正常的。
  • 農民辛苦種地難,替農民說話更難
    農民辛苦種地,來滿足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面朝黃土背朝天,太辛苦,太難!我做為一個農民,一個農民養大的孩子,雖然我沒有經歷過父輩那種艱苦的日子,但我見過他們辛苦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特別是那些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農民,他們當時是早出晚歸,辛苦種地打糧,肩挑手提,他們的肩膀不知道用壞了多少扁擔,他們粗糙的雙手不知道被磨出過多少的血泡。
  • 是什麼因素導致一些農民喪失種地積極性?
    糧食價格長時期低位,種田無效益讓農民對種地沒興趣曾經與很多農民交流,這些交流的農民群體還是那類種田能手型的,也就是說要論把田地的產量上去,誰也沒有他們在行。據這樣的農民坦承,像南方種水稻,一般可以安排早、晚兩季,那麼早稻就可以抵一年種植水稻所需的物料性成本。然後晚稻就可以作為一個農民家庭的收入了,賺一季是這些裡手型農民的共識!那麼真有賺一季糧食的效益嗎?其實,即使這些裡手型的種糧能手,能夠把早稻整到收成八百上千斤一畝,晚稻獲到上一千斤的產量,但是他們這樣的效益核算仍然是沒有考慮勞動力成本的。
  •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了,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走進農村看看,種地的積極性真的跌到了谷底。就拿我的老家來說,現在已經少有年輕人在家種地,能外出打工的都出去打工賺錢。加上國家對農村種地的補貼,即使種最普通的玉米大豆小麥之類的農作物,也是不虧錢的,您說是嗎?說到這裡,難道農民種地真的不掙錢嗎?我看也未必,那些靠土地發家致富的大有人在。農村的村莊挨得比較近,農田也一樣。
  • 手記︱ 「門外漢」終將變身「內行家」
    託克遜縣紀委監委派駐(派出)機構新進人員多數為紀檢監察工作的「門外漢」,面對新形勢下對紀檢監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大家在工作中普遍感到無形的壓力,危機感、求知慾並存。在古麗婭身上我看到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和狠勁,小到一句文書表述,大到一個條款運用,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從最初的無從下手,到最終的組捲成冊,在幹中學、學中幹,一遍做不好就兩遍,甚至更多遍。
  • 她,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到農村種地當農民,如今年收入近千萬
    這些頂尖人才是引領這些行業的領頭羊,是每一個行業裡的標杆人物。當然,可能在很多人的眼裡,人才的工作總是很體面的:比如在外企、在金融領域、在高科技領域等等。但是今天要說的這位頂尖人才卻選擇了在農業領域深耕,並且大放異彩。我們接著來看這位頂尖人才,她是一位女博士,畢業於我國的頂級學府清華大學。就是這樣一位前途無量的女博士。
  •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崑山農民給新農人發獎學金
    據了解,「崑山新農人」委培生獎學金是15位崑山市新型職業農民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個助農獎學金項目,其目的是鼓勵更多的社會青年學農從農愛農,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也體現了新農人關愛接班人、前輩拉手後輩的良好社會氛圍。
  • 農民種地防不勝防,做到這幾點,才能絕對放心
    現在外出務工人員務工的情況越來越明顯,農民種地問題產生了擱置,種地一年的收成倒不如務工兩三個月的工資高,所以種地積極性在明顯降低,農民在種地上變得不上心,但如果在種植管理上做到以下幾點,種地也不用操太多心。
  • 家門口就是地,俄羅斯農民種地就是方便!地廣人稀,隨便種
    天暖花開後,俄羅斯農民也開始春耕了,這是一組俄羅斯農民種地的實拍。圖為日前,俄羅斯Gorki村的農民正在田間忙碌。據悉,俄羅斯70%的人口都在城裡,而農村只有30%,這種情況正好與我們相反。幾年前,俄羅斯政府許諾只要移民到遠東地區,每個人都可以得到1公頃即45畝的土地,但幾乎沒有人積極響應,一來是因為農民本來就少,二來是遠東太冷太偏,況且農民手中有的是土地,根本不稀罕。圖為正在種地的俄羅斯農民。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農民種地是不用化肥的,因為他們採取的是「輪耕」的方式,今年種的是這片土地,明年就讓它休息,然後在另外一塊土地上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