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你最能|碩士農民劉沈廳:像寫論文一樣種地

2020-12-18 騰訊網

這裡是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李山村的沈廳家庭農場,剛到12月,這130畝的柑橘樹,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子。雖然是2016年才建起來的家庭農場,可中央電視臺已經多次報導,而這都是因為這裡的農場主劉沈廳,一個返鄉創業的職業農民。

劉沈廳,2015年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不僅收穫了國家獎學金、百人會英才獎、成都榜樣·身邊好青年、「成電十大傑出學生」等榮譽,還獲得了公派加拿大皇家科學院繼續深造讀博士的機會,更是留在了電子科技大學工作。

在劉沈廳讀大學的這幾年了,他的家鄉彭山區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土地流轉和大學生返鄉創業都成為全國農村改革示範案例,更成為了葡萄、柑橘、獼猴桃特殊農業基地。28歲的劉沈廳內心創業的熱情和對家人的眷戀讓這個年輕人做出來返鄉的決定。

2016年底,劉沈廳辭去高校工作,離開了成都,回到老家彭山,成為了眉山第一個擁有985高校碩士學歷的職業農民,大家都叫他碩士農民。家人不理解、老師同學不理解、周圍的所以人都在質疑他,一個寫論文的突然要去拿鋤頭,他能行嗎。就連學校裡的老師同學也在嘲笑劉沈廳不務正業,但劉沈廳卻悄悄定下了「發展大計」:第一年種樹,第二年試掛果,第三年收穫,第四年全面步入正軌後,爭取年入百萬元。

就這樣,劉沈廳和父親拿出全部家當,在老家附近的村子流轉了130 土地,當起了果農。為了分擔風險,劉沈廳用80畝地栽種獼猴桃,剩下五十畝地種柑橘。可劉沈廳的致富夢還沒有開始,一個月的時間,這個果園裡的門外漢,就嘗到了他農民生涯的一個苦果。

劉沈廳

不到一個月,然後就是發現有些梢出來就是已經這麼長了。但是它逐漸就開始發蔫,然後就慢慢的慢慢的死掉,當時以為是天氣的原因,或者說其他的原因。

這之後,周圍的人更覺得拿搞科研、寫論文的人是種不好地的。劉沈廳本想在老家大幹一場證明給鄉親們看的,可沒想這麼快就摔了個大跟頭,非但沒掙著錢,還損失了十幾萬。這次獼猴桃的意外,讓劉沈廳備受打擊,也徹底地改變了這個學霸碩士對農業的看法。從那之後,劉沈廳搬到農場居住,把80畝獼猴桃全部換種成了柑橘,還拜省農科院柑橘專家教授為師,參加各種農業培訓,並通過網絡線上學習、線下交流等方式,潛心鑽研柑橘種植技術。長期學習的基礎,讓劉沈廳很快掌握了柑橘的種植養護技巧。

通過不斷的交流學習,劉沈廳在果樹的養護方面也越來越有心得,在少施、薄施、勤施的基礎上,還針對自家農場、土壤的特性,規劃出了適合自家柑橘生長的施肥管理方案。慢慢沉浸其中的劉沈廳在水果種植養護領域越來越有心得,他拿出在學校時期搞科研的勁兒,像寫論文一樣認真對待這片土地,突破多項柑橘種植技術瓶頸。針對掛果太多,果子要把樹枝壓彎、壓斷的情況,傳統的方法都是在果樹中間插一根竹竿,用尼龍繩一頭綁住枝條,一頭拴在竹竿上的方法保護果樹。但竹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仍然承受不住果子的重量。針對這種情況,劉沈廳設計了適用於柑橘種植的簡易大棚,正在他的柑橘園進行試用。

劉沈廳針對果樹種植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更是大膽地做出改變和嘗試。傳統專業的滴灌設備極易發生堵塞,堵塞之後只能更換滴頭,既麻煩又浪費成本。劉沈廳想了個辦法,直接在管道上扎孔,水和肥料通過管道上的小孔向上噴灑碰到葉片又彈落,加大了水肥的噴灑面積。既充當了葉片肥又能夠降低葉片溫度,通過微噴的方式,噴灑出形成霧狀的水肥同時也為果樹營造出了一個小氣候。一個簡單的小改變,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劉沈廳將自己的簡易滴灌、簡易大棚以及他研發的冬季晚熟農產品雙層絕熱防霜凍袋都申請了專利,並毫無保留地和果農們分享,在眉山市乃至全省已免費推廣超5000畝地。在果樹養護領域,劉沈廳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前來向他請教學習的果農也越來越多。

除了主動上門請教學習的果農,劉沈廳只要一聽到附近果農遇到了困難,就會主動上門幫助大家解決一些資金、技術、渠道方面的問題,把自己的經驗和資源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從一無所知地踏入全新領域,四處碰壁一無所獲,卻在三四年內迅速成長,在果樹種植養護領域成為眉山市乃至全省的領頭羊;劉沈廳在幫助大家的過程中,也接觸到了越來越多像他一樣的願意付出、願意幫助大家的年輕人,於是劉沈廳組建了微夢志願服務隊。

越來越多向劉沈廳這樣的既有鄉愁情懷,又有才學和擔當的年輕人自願加入他的隊伍中,年輕人的活力、思維,以及年輕人對待農業的理念,已經作為一股新鮮的力量,正持續注入到農業發展的過程當中。也讓更多人明白了,年輕人不僅僅能拿筆桿子,更能種好田壩子。劉沈廳將所學用到實處,用實際行動展示了小康時代新青年的實幹熱情和創新精神。

相關焦點

  • 學霸農民劉沈廳:像寫論文一樣種地 「門外漢」變身「領頭羊」
    劉沈廳在修剪柑橘枝丫。劉沈廳(右)與前來取經的同行分享柑橘種植技術。後浪檔案劉沈廳是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李山村沈廳家庭農場農場主,自2016年回鄉創辦家庭農場至今已有4年。他在李山村流轉土地130畝,成為眉山首位擁有985高校碩士學位的職業農民。
  • 985碩士回老家當農民,女友和他分手,他年入百萬終於爭了口氣
    經過思考之後,劉沈廳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四川眉山種柑橘,這個決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於是劉沈廳就成了眉山第一個985碩士畢業,卻回家當農民的。 劉沈廳對農業知之甚少,剛開始他以為只要請一些專家幫助,就可以克服技術上的問題,但是後來經過幾次沉重的打擊後,這位985碩士決定自己親自上陣研究,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自己的果園終於有了不小的起色。現在劉沈廳的果園已經是一個綜合性的大果園,種了包括獼猴桃等各種果樹。現在的劉沈廳已經是年銷售額達到百萬的大果園園主了。
  • 【跑好我們這一棒】熱搜之外的「學霸農民」:希望更多高層次人才...
    四川新聞網眉山12月22日訊(記者 王灩雨 攝影報導)今年國慶長假剛過完,央視新聞推出的人物系列短視頻《小康時代新青年》,就讓眉山市彭山區的職業農民劉沈廳上了一把熱搜。  劉沈廳,「80後」中共黨員,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碩士研究生。
  • 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
    導語:農民會種地不如懂種地,8畝大蔥能賣20萬,還要繼續「捂」。在農村有句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別人怎做,我怎做」,也就是說幹農活不需要太高的學問,不會種就模仿別人種植就行了,別人什麼時間播種、施肥、澆水、打藥,只需要跟著幹就可以了,所以說,作為農民還能有幾個不會種地的呢?
  • 馬雲湖畔大學開學演講:做企業要像農民種地一樣
    開學典禮上,馬雲校長為每一位五期新生親手佩戴校徽,他在面向全校師生的開學致辭中強調,做企業要像農民耕地一樣,不要追求強和大,而要追求活得好,活得久。以下是馬校長的開學致辭節選:前幾天我剛去了西點軍校,感觸非常之深。
  • 農民種地用上了「快遞」
    新華社太原4月12日電(記者呂夢琦、解園)近年來,農業生產託管在各地推廣,很多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地,下個電子訂單或者打打電話,各種服務立馬送到田間,耕不見種、收不見糧,顆粒就已歸倉。  對山西省平遙縣曹村72歲的村民任克斌來說,近幾年最發愁的就是種地,自己和老伴年紀都大了,孩子又在企業上班,家裡的14畝地已成了負擔。  去年,任克斌聽說縣裡在搞農業生產託管,就在手機上下載了App,「種地難」迎刃而解。他現在已經很少到地裡去,在手機上動動手指頭,從耕到收都有人打理,啥也不操心,一年也能掙幾千元。「我種了一輩子地,想不到還有這麼個種法。」他說。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繪圖:劉念  讓更多農民愛種地會種地  ——代表委員熱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本報記者 李海濤 張鳳雲 鄧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誰來種地、地怎麼種」問題日益凸顯。
  •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範例 | 正在寫論文的你不容錯過
    進入到論文撰寫環節的同學只是完成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好多打怪升級的環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撰寫一篇到時候答辯能通過的論文。在寫的時候主要面臨幾個問題我是誰(誰讀在職誰知道)?我從哪兒來(論文如何編)?我要到哪兒去(到時候如何忽悠)?
  •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寫什麼?如何寫?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寫什麼?如何寫?碩士論文的開篇報告主要是向指導委員會解釋你的碩士論文要寫些什麼,為什麼和如何寫。這裡有幾個方面:首先,你寫什麼?這應該包括將在你的主題中探討的問題。由於目前缺乏研究,你必須要學習。所以,你在碩士論文中寫的是基於文獻綜述,而不是你想寫的。如果你不做評論,很可能你的主題已經被其他人深深地完成了。其次,為什麼要寫這個?這主要是為了說明你選擇的意義。可以說,在理論上,你發現了別人的缺點和研究差距,所以你做了,有理論價值。
  • 農民都回農村種地,能推動社會發展嗎?
    原因就是他們比農民過得好,從幾千年的發展史來看,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從事最繁重體力勞動的農民或者農牧民,他們都是生產製造最底端的那一層,然而他們又是最重要的,試問,哪個朝代,哪個國家又能離開農民這一階級,農民的地位,文化素養確實不怎麼高,但這一切都不能否定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今日的中國,農民佔到了9億之多,農民的力量偉大吧!
  • 「撂荒」風景線,農民不種地,絕大部分原因就是「穀賤傷農」
    「穀賤傷農」是導致農田撂荒的根本原因農民辛苦一年的收入,不及在城裡打工一月的收入,賠本的買賣是不會有人幹的。中國大部分農民是淳樸的,但他們不是傻的,他們也會計算最簡單的投入和產出結果。或許,老一輩的種地就是為了活著。而今,年輕人種地也是為了活著。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最辛苦的農民,一輩子種地,為何一年到頭沒錢花?
    農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勞最辛苦的一個工種,但是付出卻往往與收穫不成正比,到頭來還是一貧如洗,一年365天,沒有休息日,沒有假期,、夥食費等,其實一個月能落在手裡的並沒有多少錢。此刻你不得不感慨農民種的啥啥啥都不值錢。
  • 海歸女碩士回村當農民,村民當反面教材,和北大學子養豬不一樣?
    近日,湖南婁底就出了一位大學生「農民」。她是26歲海歸碩士肖源,在國外攻讀了7年的文學專業。本來她回國後應該是選擇在大城市的CBD裡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她卻打破常規,直接回到了老家婁底做起了農民。她這個「農民」可不簡單,應該是個大富農了,一下子承包了2400畝的荒山,跨越6個村,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 臺灣碩士論文:《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該論文探討自己無法寫出一篇研究生論文的原因。核桃哥表示「這也行!」 不止核桃哥,許多研究生感同身受,紛紛表示「怎麼沒找我訪談」!其實之前也出現過類似這樣的神作。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一篇名為《網絡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碩士論文,讓很多網友大呼神奇。
  • 農民辛苦種地難,替農民說話更難
    農民辛苦種地,來滿足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面朝黃土背朝天,太辛苦,太難!特別是那些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農民,他們當時是早出晚歸,辛苦種地打糧,肩挑手提,他們的肩膀不知道用壞了多少扁擔,他們粗糙的雙手不知道被磨出過多少的血泡。
  •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
    有人說現在農民種地越來越不掙錢了,有什麼好辦法改善嗎?走進農村看看,種地的積極性真的跌到了谷底。就拿我的老家來說,現在已經少有年輕人在家種地,能外出打工的都出去打工賺錢。加上國家對農村種地的補貼,即使種最普通的玉米大豆小麥之類的農作物,也是不虧錢的,您說是嗎?說到這裡,難道農民種地真的不掙錢嗎?我看也未必,那些靠土地發家致富的大有人在。農村的村莊挨得比較近,農田也一樣。
  • 「雲雀」「龍犬」「熊貓」……你猜,農民老董怎麼種地?
    在浙江嘉興桐鄉市,如今,科技感十足的現代農業發展紅火,不僅生產效率高了,農產品品質高了,而且農民收入也不斷增加。接下來就看看桐鄉農民老董這五年的種地故事。浙江嘉興桐鄉市烏鎮正福村村民 董永澤:原來也想像不到農業會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你看像我們的光譜巡航機器人、非接觸式的品質評價機器人,包括採摘機器人都已經納入到我們現在研發的系統當中來了。
  • 「種地保」讓山東農民有了種地「雲管家」
    春分將至,山東濟寧市微山縣農民周傳亮一早就拿起手機,確認了一下即將開始春耕作業的幾個訂單,有條不紊地計劃接下來幾天的作業安排。「目前已接單待作業的訂單分別在江蘇泰州,山東濟寧市嘉祥縣、汶上縣以及滕州市。春耕作業高峰期就要到了,我得規劃一下路線,把已經接下的2000畝次訂單做好。」周傳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