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眉山市彭山區謝家街道李山村的沈廳家庭農場,剛到12月,這130畝的柑橘樹,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子。雖然是2016年才建起來的家庭農場,可中央電視臺已經多次報導,而這都是因為這裡的農場主劉沈廳,一個返鄉創業的職業農民。
劉沈廳,2015年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不僅收穫了國家獎學金、百人會英才獎、成都榜樣·身邊好青年、「成電十大傑出學生」等榮譽,還獲得了公派加拿大皇家科學院繼續深造讀博士的機會,更是留在了電子科技大學工作。
在劉沈廳讀大學的這幾年了,他的家鄉彭山區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土地流轉和大學生返鄉創業都成為全國農村改革示範案例,更成為了葡萄、柑橘、獼猴桃特殊農業基地。28歲的劉沈廳內心創業的熱情和對家人的眷戀讓這個年輕人做出來返鄉的決定。
2016年底,劉沈廳辭去高校工作,離開了成都,回到老家彭山,成為了眉山第一個擁有985高校碩士學歷的職業農民,大家都叫他碩士農民。家人不理解、老師同學不理解、周圍的所以人都在質疑他,一個寫論文的突然要去拿鋤頭,他能行嗎。就連學校裡的老師同學也在嘲笑劉沈廳不務正業,但劉沈廳卻悄悄定下了「發展大計」:第一年種樹,第二年試掛果,第三年收穫,第四年全面步入正軌後,爭取年入百萬元。
就這樣,劉沈廳和父親拿出全部家當,在老家附近的村子流轉了130 土地,當起了果農。為了分擔風險,劉沈廳用80畝地栽種獼猴桃,剩下五十畝地種柑橘。可劉沈廳的致富夢還沒有開始,一個月的時間,這個果園裡的門外漢,就嘗到了他農民生涯的一個苦果。
劉沈廳
不到一個月,然後就是發現有些梢出來就是已經這麼長了。但是它逐漸就開始發蔫,然後就慢慢的慢慢的死掉,當時以為是天氣的原因,或者說其他的原因。
這之後,周圍的人更覺得拿搞科研、寫論文的人是種不好地的。劉沈廳本想在老家大幹一場證明給鄉親們看的,可沒想這麼快就摔了個大跟頭,非但沒掙著錢,還損失了十幾萬。這次獼猴桃的意外,讓劉沈廳備受打擊,也徹底地改變了這個學霸碩士對農業的看法。從那之後,劉沈廳搬到農場居住,把80畝獼猴桃全部換種成了柑橘,還拜省農科院柑橘專家教授為師,參加各種農業培訓,並通過網絡線上學習、線下交流等方式,潛心鑽研柑橘種植技術。長期學習的基礎,讓劉沈廳很快掌握了柑橘的種植養護技巧。
通過不斷的交流學習,劉沈廳在果樹的養護方面也越來越有心得,在少施、薄施、勤施的基礎上,還針對自家農場、土壤的特性,規劃出了適合自家柑橘生長的施肥管理方案。慢慢沉浸其中的劉沈廳在水果種植養護領域越來越有心得,他拿出在學校時期搞科研的勁兒,像寫論文一樣認真對待這片土地,突破多項柑橘種植技術瓶頸。針對掛果太多,果子要把樹枝壓彎、壓斷的情況,傳統的方法都是在果樹中間插一根竹竿,用尼龍繩一頭綁住枝條,一頭拴在竹竿上的方法保護果樹。但竹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仍然承受不住果子的重量。針對這種情況,劉沈廳設計了適用於柑橘種植的簡易大棚,正在他的柑橘園進行試用。
劉沈廳針對果樹種植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更是大膽地做出改變和嘗試。傳統專業的滴灌設備極易發生堵塞,堵塞之後只能更換滴頭,既麻煩又浪費成本。劉沈廳想了個辦法,直接在管道上扎孔,水和肥料通過管道上的小孔向上噴灑碰到葉片又彈落,加大了水肥的噴灑面積。既充當了葉片肥又能夠降低葉片溫度,通過微噴的方式,噴灑出形成霧狀的水肥同時也為果樹營造出了一個小氣候。一個簡單的小改變,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劉沈廳將自己的簡易滴灌、簡易大棚以及他研發的冬季晚熟農產品雙層絕熱防霜凍袋都申請了專利,並毫無保留地和果農們分享,在眉山市乃至全省已免費推廣超5000畝地。在果樹養護領域,劉沈廳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前來向他請教學習的果農也越來越多。
除了主動上門請教學習的果農,劉沈廳只要一聽到附近果農遇到了困難,就會主動上門幫助大家解決一些資金、技術、渠道方面的問題,把自己的經驗和資源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從一無所知地踏入全新領域,四處碰壁一無所獲,卻在三四年內迅速成長,在果樹種植養護領域成為眉山市乃至全省的領頭羊;劉沈廳在幫助大家的過程中,也接觸到了越來越多像他一樣的願意付出、願意幫助大家的年輕人,於是劉沈廳組建了微夢志願服務隊。
越來越多向劉沈廳這樣的既有鄉愁情懷,又有才學和擔當的年輕人自願加入他的隊伍中,年輕人的活力、思維,以及年輕人對待農業的理念,已經作為一股新鮮的力量,正持續注入到農業發展的過程當中。也讓更多人明白了,年輕人不僅僅能拿筆桿子,更能種好田壩子。劉沈廳將所學用到實處,用實際行動展示了小康時代新青年的實幹熱情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