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歷史的長河中,不知道有多少文人騷客與英雄志士湮沒無聞,牛人們史書有傳,幸運兒史書留名。
其中有不少歷史人物,留下的故事並不多,但是卻有詩文傳世。今天說的這個汪莘並不是非常出名,但是他有《方壺存稿》流傳下來,讓我們多少了解一些他的故事。
宋詞中描寫黃山的作品非常少,汪莘的作品是少見的佳作。
一、布衣詩人汪莘
汪莘(1155~1227),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他是南宋時期的布衣詩人 。
據說汪莘「為學不屑於場屋聲病之文」,既然不參加科舉,自然難以獲得功名。宋寧宗嘉定年間「有詔求言」,因此汪莘有機會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汙之弊。可惜並沒有得到認可與答覆。汪莘一生白衣,晚年築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
《方壺存稿》中王應麟寫的序言說:
文士以逸民特招,如老泉以歐公,後山以坡公,至於韓子蒼之流,皆不由科目進。栁塘居士遇文公於慶元,遇西山於嘉定,而上不遇,豈二公不能為歐蘇哉?
蘇老泉(蘇軾的父親蘇洵)因歐陽修得以入仕,陳師道因蘇軾得以入仕,包括韓駒這類人,都不由科舉而入仕。但是汪莘在慶元、嘉定年間,分別受到朱熹、真德秀的賞識,卻沒有機會入仕,難道是這二位不如歐陽修與蘇軾嗎?
從這一段話中可以感覺出, 汪莘似乎希望像李白、陳師道、杜甫等人那樣,因自己的文才而受到掌權者青睞而不經科舉而做官。不過,這個願望終生沒有實現。
二、兩個汪莘
南宋著名詩人呂本中有詩《贈汪莘叔野》:
汪子宦不達,四海漫聲名。有弟極磊落,氣宇和而清。三冬文史足,十年書劍成。出言見瓌穎,府庫森五兵......下略。
這首詩是寫給汪莘的,不過呂本中(1084年-1145年)去世的時候,本文介紹的汪莘(1155~1227)還沒有出生。這是另外一個汪莘。
《四庫總目提要》中的額《江西通志·人物誌》介紹過這個汪莘:
汪莘字叔野,革弟。篤學有志,喜為歌詩。東萊諸呂、豫章諸洪競稱之。登建炎二年丙科,歴洪州司理,舉清白第一。
這個汪莘字叔野,通過科舉入仕。他似乎是北宋著名詩人汪革(1071-1110)的弟弟。汪革有兩句話很出名: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做。
三、汪莘與朱熹
上文中,有一句話:「栁塘居士遇文公於慶元「,文公是指朱熹。汪莘的《方壺存稿》中有一篇文章《辭晦庵朱侍講書》,這是寫給朱熹的一封信。
1194年,是宋寧宗即位之年,朱熹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汪莘《辭晦庵朱侍講書》中寫到:
財不待先生而富,兵不待先生而強,惟主上父子之間,諸公所不能濟者,待先生而濟.....
宋寧宗的父親宋光宗與爺爺宋孝宗發生了「過宮之事」,汪莘書中所言可能是這件事。
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禪位給宋光宗趙惇,結果這個宋光宗卻常年不去看望宋孝宗。1194年六月,宋孝宗重病去世,光宗始終未去重華宮問疾,也不執喪,朝中騷動。結果大臣們與皇太后合計請宋光宗退位,宋寧宗即位,改年號為慶元。
這年八月,朱熹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因此汪莘寫信給朱熹提到此事。書呆子朱熹入朝僅僅46天就把宋寧宗和權臣執政韓侂胄惹惱了,被罷職出京。
八年以後,朱熹在建陽去世。
汪莘曾有詩《懷朱晦庵先生》:
道在羲皇孰斷金,至人出處合天心。青山白雲有生路,流水落花無足音。世外太古日色靜,洞中一片春風深。自憐晚輩服膺久,亦許杖屨來相尋。
這是一首拗體詩,春風深、來相尋是三平尾,世外太古日色靜,是少見的七連仄。
四、汪莘的報國之心
宋寧宗嘉定年間「有詔求言」,汪莘三次上書朝廷言事,可見他一直有報國之心。從其幾首詩中也能看出端倪。
1、《遊甘露寺》:
扁舟京口意躊躇,北固峰頭淚滿裾。聞道昔時兵可用,未知今日事何如。傷心南渡英雄盡,屈指中原歲月疏。待見太平心始足,不妨歸去老樵漁。
甘露寺,在長江南岸的京口北固山上,辛棄疾曾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可知此處是南北疆界。
扁舟京口意躊躇,北固峰頭淚滿裾。此意因何而躊躇以至於淚滿裾呢?登高遙望,想起當年宋金用兵之時,自然「傷心南渡英雄「都已經老盡,何時才能收復中原呢?
辛棄疾南渡以後不久,宋孝宗北伐大敗,於是和金國籤署了隆興和議。主戰派再也沒有得到重用。以至於辛棄疾感嘆道: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2、《夜興_》
倚天長劍為誰收,欲獻君王鎮九州。世事漫隨紅日下,壯心空逐碧江流。雁橫西【寒】偏愁客,菊綻東籬始當秋。抖擻向來塵土夢,便提蓑笠上漁舟。
雁橫西【寒】偏愁客,網絡上都是【寒】這個字,老街估計應該是仄聲的【塞】字。這應該是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李賀有詩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主席《沁園春·長沙》,可作為兩首詩的註解: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汪莘雖有書生豪氣,但是現實中確是這番情景:世事漫隨紅日下,壯心空逐碧江流。
頸聯一抑一揚:雁橫西【塞】偏愁客,菊綻東籬始當秋。秋光正好,不如賞菊釣魚去吧:抖擻向來塵土夢,便提蓑笠上漁舟。
這兩首詩表達的意思差不多,壯志空老,朝廷苟安,不如忘卻煩惱,徜徉於山水之間。
不過,南宋君臣未必「太平心始足」。把朱熹罷免的宋寧宗與韓侂胄在開禧二年(1206年)發動北伐,結果又一次以慘敗告終。
後來韓侂胄被殺,函首入金,宋金之間又籤訂了屈辱的嘉定和議。
五、宋詞中最好的黃山詞
有人評價,汪莘的《沁園春·憶黃山》是最好的黃山詞,其實這首詞未必多麼好,只不過宋人極少寫黃山而已: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長鎖清秋。對孤峰絕頂,雲煙競秀;懸崖峭壁,瀑布爭流。洞裡桃花,仙家芝草,雪後春正取次遊。親曾見,是龍潭白晝,海湧潮頭。當年黃帝浮丘,有玉枕玉床還在不?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翠微霜曉,仰盼龍樓。砂穴長紅,丹爐已冷,安得靈方聞早修?誰知此?問源頭白鹿,長畔青牛。
我記得曾經有人問,「不」這個字什麼時候作平聲用,這首詞就是個例子:
有玉枕玉床還在不?
不,在這裡就是平聲,在詩韻中屬於【十一尤】,和「否」同義。因為否是仄聲,因此用平聲的「不」來代替。
汪莘常年隱居黃山,此山因傳說是黃帝棲真飛升之地,因此名曰黃山。詞中寫的很多景點,都和黃帝、浮丘公有關。如洞裡桃花,指煉丹峰的煉丹洞中的桃花;源頭白鹿,長畔青牛, 傳說浮丘公曾在黃山駕鶴馴鹿,有青牛曾在翠微寺邊入水。
結束語
從汪莘給朱熹的信,以及其上書朝廷之事,可見汪莘有積極的入世之心。不清楚他為什麼不想參加科舉,終南捷徑不是那麼好走的。
汪莘在1227年去世,他如果再堅持7年,到1234年,就能看到金國的覆滅了。
結束時,按慣例填一首詞為作業,今天偷個懶,錄入一首舊作《沁園春·武當山》:
單柱擎天,二水縈迴,萬嶽覲朝。嘆仙風道骨,了無塵思;雄臺偉殿,都在雲霄。白練爭流,翠微奪目,煙靄蒼茫苔徑迢。登臨處,看玉虛潔淨,太嶽清寥。 幸哉 盛世重交,會真武頒書作筆邀。欲驅毫灑墨,初升浩氣;盤龍聚鳳,晚照妖嬈。可惜蘇辛,徒傷李杜,造化難參俱折腰。空相對,恁垂天巨軸,恨倚天橋。
其實我沒有去過武當山,那一年暑假老婆帶著孩子去遊覽過,他們回來後,我寫的這首詞。
@老街味道
格律詩中「出」字不是平聲,作詩的時候是不是要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