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然而如何主動出擊,改變被動局面呢?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歷史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方面,要求西方發達國家承擔節能減排的主要責任,捍衛自己的發展權利。同時,要及時揭露批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及其專家暴露出的種種醜聞,大膽質疑該機構言之鑿鑿的所謂「全球暖化」是不是人為虛構的謊言。

  然而,質疑歸質疑,在事關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忠於科學、探求真理。面對全球氣候變化走向,中國要繼續發出自己強有力、負責任的聲音。而這種聲音的背後,必須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宏大的歷史視野。這就要求中國科學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人云亦云,形成並傳播自己獨立的見解主張。實際上,我國科學家有這樣的優良傳統,而享譽世界的著名物候學家竺可楨先生就是這一傳統的開創者。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蘇聯科學家曾提出地球正步入一個小冰期的全球冷化理論,曾經讓很多人相信,而竺可楨先生卻通過自己的獨立研究,證明這種診斷不過是「杞人憂天」。竺可楨在其學術名著《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第一次系統研究了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氣溫變化,根據竺可楨研究,中國近5000年來共經歷了4個冷暖變化時期:

  1.前3000年—前1100年,夏商時期,是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溫暖時期,氣溫比今天可能高2攝氏度,黃河流域有野象生存。

  2.第一個寒冷期: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寒冷期。

  3.第二個溫暖期,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戰國和秦漢王朝建立。

  4.第二個寒冷期。公元初年—600年。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下,長江流域開始成為中國文明的中心地區。

  5.第三個溫暖期,600年—1000年,唐宋溫暖期。

  6.第四個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宋元寒冷期。北方遊牧民族活動頻繁,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族中央王朝——元朝。

  7.明清兩朝小冰期時期。

  竺可楨指出,以中國來看,氣溫在數千年歷史中以數百年為周期上下波動是十分正常的,一時的氣溫升高或者降低都不能說明氣溫變化會永遠如此。總的看來,在中國歷史上,溫度高時不是問題,反而溫度低時,因空氣中水汽量減少,時常導致大規模的乾旱,植物生長減慢導致糧食減產而有發生毀滅性災難和動亂的可能。商周、兩漢和唐宋時期的氣溫都比現在高得多,卻是華夏文明的奠基期、發展期和成熟期,而元明清以來,氣溫的下降造成的北方遊牧民族南侵則成了中原文明的緊箍咒。

  中國有著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歷史,留下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幾千年不曾間斷的天象氣候方面的詳細記錄,這為今天開展氣候變化的周期性規律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西方輿論就低碳問題向中國頻頻發難,而與此同時西方學界在氣候變暖問題上弄虛作假的醜聞不斷曝光的今天,中國實在是太需要像竺可楨先生這樣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研究和客觀立場,有世界胸懷和歷史大視野的科學家了。

  我們必須警惕在所謂低碳關注的背後,是否暗藏著針對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某種「低碳陷阱」,即以所謂低碳環保來扼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更關鍵的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絕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聲音。中國需要有竺可楨先生那樣的科學家,以自己的獨立研究和真知灼見形成自己的理論和話語體系,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上,維護中國未來的發展權利,也維護世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發展權利。

  (珏 曉)

相關焦點

  • 竺可楨:一位戰略科學家的時代高度
    竺可楨先生作為我國氣象、氣候事業的奠基人,受到了國內外氣象學界的推崇。他在70高齡的晚年著述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仍然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經典之作,膾炙人口。竺可楨先生在杭州解放的前夕,由於浙江大學學生地下黨組織的營救,傳奇式地離開學校,擺脫了劫持去臺灣的危險,北上參加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並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 北極氣候專家齊聚廣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惠婷):加拿大駐穗領事館和挪威駐穗領事館14日在廣州舉辦「從氣候變化到綠色發展研討會」,北極和廣州的距離一下拉近,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尋找解決方案,成為了與會者討論的熱點。挪威奧斯陸大學國際氣候及環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Maria Sand博士是北極監測與評估項目的專家組成員,研究北極地區短時段存在的氣候施力因素。她介紹,今年2月北極的冰融化得非常快形成孔洞,冰層越來越薄產生了漂移,陳年的海冰不停融化,海平面繼續上升。衛星觀測數據顯示,中國華南地區每一年海平面上升3-6毫米。
  •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共同行動
    在巴黎市長伊達爾戈的號召下,倫敦、洛杉磯、香港、開普敦、波哥大等世界40多個大城市的市長日前匯聚巴黎,圍繞「為氣候共同合作」的主題,探討應對空氣汙染和氣候變化新舉措。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他還負責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物候學》著作,指出了物候學的研究對象、任務、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為物候學在中國普及教育作出貢獻。當前我國物候研究遇到一定的困難,但只要我們不懈努力,竺可楨先生開創的現代物候學事業必將取得新的成就。關鍵詞:竺可楨,物候,物候學進展竺可楨先生是我國現代地理學、氣象與氣候學的一代宗師,是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 竺可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曾被授予羅馬尼亞科學院名譽院士。1967年,入選英國編印的《國際名人錄》。2008年11月16日,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1962年6月,他以7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入研究,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崔清新、張藝)在北京舉行的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4日通過並發表了《北京宣言》,強調為了人類長久的福祉,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確保人類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說,這次會議有利於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加強國際海洋合作。
  • 人民日報和音:應對氣候變化需要雄心和決心
    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各國都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增強信心,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並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129年前的今天竺可楨出生:建成了「東方劍橋」的科學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老驥伏櫪)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小傳:胡適預言活不過20歲,建成了「東方劍橋」的科學家
  • 馬拉喀什浮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全景圖」
    中新社馬拉喀什11月13日電 (記者 李曉喻 俞嵐)正在此間舉行的馬拉喀什氣候大會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全景圖」越發清晰。中國政府「決心已定」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巡視員謝極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正在採取更加有力的行動推動二氧化碳減排。
  • 科學家竺可楨不為人知的傳奇人生 (2)
    就在這一年的夏季,竺可楨調進了南京高師,也就是在這一年,他與當時中國第一個女性乘飛機上天的張俠魂結婚,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婚姻。張出身望族,畢業於上海女校,湖南人,後來竺可楨功成名就,離不開妻子張俠魂的支持。1938年夏,日寇入侵中國,浙江大學被迫西遷,當時身為校長的竺可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遷校工作上,無暇照顧妻子。這年8月3日,張俠魂因患痢疾病逝。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領導小組的具體工作,並於2008年設置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統籌協調和歸口管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相繼建立了應對氣候變化職能機構和工作機制,負責組織開展本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10年,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框架內設立協調聯絡辦公室,加強了部門間協調配合;調整充實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提高了應對氣候變化決策的科學性。
  • 新華社評論員: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題: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論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重要講話   新華社評論員   「讓我們繼往開來、並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 竺可楨,大師的「求是」一生
    竺可楨先生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1890年3月7日出生在浙江紹興,1974年2月7日去世。竺可楨先生曾經任浙江大學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奠定了中國的氣象學和地理學。同時,他也是一位文史大家,擅長從文史資料裡爬梳物候資料,把氣象、氣候的研究融入到歷史、文學當中。施愛東老師為「大家小書」編選的這本小冊子——《天道與人文》,就能體現竺可楨先生科學研究的這一特點。
  • 中美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一場艱難的戰鬥,需要全球所有國家,不分大小,無論貧富,共同參與。9月下旬,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他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有望展示出更加強烈的意願和決心,與其他國家一道,幫助我們的星球贏得這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鬥。
  •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大國擔當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大國擔當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的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明確了方向,開啟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新階段。
  •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中國倡議
    高玉林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三點倡議,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這是中國積極落實和踐行《巴黎協定》的新宣示,是中國對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新倡議,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智慧、作出中國貢獻的新展現,也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的新作為。五年前,各國領導人以最大的政治決心和智慧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有重要促進作用。
  • 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中國承諾」彰顯大國擔當
    聯播+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目前,氣候變化仍是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儘管2020年全球都在應對新冠疫情的嚴峻考驗,但「全球變暖不會因疫情停下腳步,應對氣候變化一刻也不能鬆懈」。
  • 加州期待與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加強合作
    他認為,基於中國和其他大國正穩步推進氣候治理,美國總統川普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或有所轉變。 6月初,布朗還將赴北京出席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多國政府代表和相關國際組織的負責人也將赴華參會,共商應對氣候變化之策,推動全球向清潔能源經濟過渡。加州州長辦公室表示,州長期待此行與中國加強在氣候、貿易等領域方面的合作。
  • 名人趣事:嚴謹治學的竺可楨
    竺可楨(1890~1974),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他在氣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學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注重收集中國和世界氣候變化資料,對5000年來的氣候變遷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撰寫了《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論文,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 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科學應對
    當「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公眾口中的熱詞時,當世界各國都在為減緩氣候變化而努力時,當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時,當世界各國重要會議都聚焦氣候變化時,作為普通公眾,我們有必要知道到底什麼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了哪些事件的發生,我們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等基本概念和科學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