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年前的今天竺可楨出生:建成了「東方劍橋」的科學家

2020-12-19 騰訊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老驥伏櫪)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小傳:胡適預言活不過20歲,建成了「東方劍橋」的科學家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商人家庭。他從小特別愛學習,1905年(15歲),考入上海的澄衷學堂。1909年(19歲),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學習土木工程,成績居全班第一。

1910年(20歲),竺可楨考取美國「庚子賠款」第二期留美公費生。他選擇進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畢業後,他轉入哈佛大學地理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28歲),獲博士學位。

回國後,他先後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任教,講授地理和天文氣象課。他自編講義,內容新穎豐富,緊跟當時最先進的研究成果,深得學生愛戴。

1925年(35歲),竺可楨進入商務出版社任編輯。1926年,被聘為私立南開大學教授。1929年(39歲),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

(竺可楨與妻子張俠魂的結婚照)

1936年到1949年,竺可楨擔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在他的努力下,浙江大學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當人稱為「東方劍橋」。

他被公認為「浙大學術事業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範,浙大的靈魂。校訓「求是」即是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請人作曲作詞。

1948年(58歲),他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蔣介石撤離上海時,特意派蔣經國接竺可楨去臺灣,結果被竺可楨斷然拒絕。

新中國成立後,竺可楨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籌建中科院地理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62年,他以7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竺可楨)

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竺可楨被公認為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的全家福)

竺可楨在上海澄衷中學讀書時,矮小瘦弱,一副病懨懨的樣子。當時一個叫胡洪騂的同學,在背後與人打賭說:「竺可楨活不過20歲。」竺可楨無意中聽到這句話,驚出一身冷汗,從此開始鍛鍊身體。這位叫胡洪騂的同學,不是別人,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胡適。

後來1910年,竺可楨和胡適都被錄取為第二期留美公費生,兩人在船上相遇。已經20歲的竺可楨,提起當年胡適的「打賭」。胡適仍不肯認輸,說:「你雖然已經活過了20歲,但看你的形容,你無論如何活不過花甲(60歲),更不可能比我還長壽!」

在美國留學時,胡適又說,「你要是活到了60歲,我在你的壽筵上當著你所有親友的面給你磕三個響頭;你要是比我活得長,你可以在我的屍體屁股上踢一腳!」

1949年,竺可楨留在大陸,胡適去了臺灣,兩人天各一方。竺可楨60大壽時,胡適沒能來磕三個響頭。1962年,胡適逝世時,竺可楨也沒能在他的屁股上踢一腳。不過這段趣聞,則在中國的文化科學界廣為流傳。

(晚年竺可楨)

竺可楨傾注了大量心血,開創了中國的氣象事業。1927年,蔡元培創辦中央研究院,竺可楨籌建了氣象研究所,並擔任所長。同年,他在南京建立了中國近現代第一個國家氣象臺——北極閣氣象臺,並培養了一大批氣象科學家。

(1955年,水土保持檢查組赴山西考察,左二為竺可楨)

竺可楨建成了我國氣象觀測網的雛形。1930年,研究所繪製了東亞天氣圖,並發布天氣預報和颱風預報。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自主的天氣預報。

竺可楨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在颱風、季風、中國區域氣候、農業氣候、物候學、氣候變遷、自然區劃等領域,都取得過輝煌的成就。

同時,竺可楨也是我國現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實踐家。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竺可楨常說:「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做什麼樣的人?」

每年浙大新生入學,這兩個問題印在大學錄取通知書上;每年畢業生離校,這兩個問題印在畢業紀念冊上。

竺可楨的「求是」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浙大學子。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262篇作品,營員「老驥伏櫪」的第16篇作品)

相關焦點

  • 被胡適預言短命,竺可楨活到84歲,還將浙大建成「東方劍橋」
    竺可楨,你要是活到60歲,我就在你60歲壽誕上給你磕3個響頭。要是你比我活得長,你可以在我遺體屁股上踢一腳。」「行。你可得記住今天說的話啊!」這個被胡適「短命警告」的人叫竺可楨,一個較真求是、說到做到的人,跟胡適一樣,也是一代傳奇。
  • 44年前的今天,中國物候學創始人、浙大保姆竺可楨逝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74年2月7日】44年前的今天,中國物候學創始人、浙大保姆竺可楨逝世竺可楨(1890曾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使之成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也被稱為「浙大保姆」。(位於浙大玉泉校區的竺可楨銅像)【庚子賠款的留學生】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05年,進入復旦公學中學部學習。
  • 竺可楨:一個「管天」的人,卻用13年把二流學校變成「東方劍橋」
    他最牛氣的是在他擔任浙大校長的13年中,把一所地方性二流大學變成世界一流學府,甚至被譽為「東方劍橋」。他也因此被大家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他就是竺可楨。但在無數浙大人心中,在這眾多燦若星辰的名字中,排在首位的,一定是竺可楨老校長。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他從小就特別愛看書,5歲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進了當地唯一一所小學讀書。
  • 大學史上的竺可楨
    [20] 四、締造東方劍橋竺可楨擔任校長時期,尤其是西遷辦學時期的浙江大學名師雲集,科研氛圍濃鬱,取得眾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些甚至具有劃時代意義。理學院科研成果十分突出。通過訪問考察,李約瑟博士對浙大在西遷辦學期間、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所形成的濃鬱學術空氣,師生科研水平之高,科研成果之豐富,感到十分驚嘆,盛讚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聯合辦學的西南聯大是「東方的牛津」,而浙大是「東方的劍橋」。
  • 竺可楨,大師的「求是」一生
    竺可楨先生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1890年3月7日出生在浙江紹興,1974年2月7日去世。竺可楨先生曾經任浙江大學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奠定了中國的氣象學和地理學。同時,他也是一位文史大家,擅長從文史資料裡爬梳物候資料,把氣象、氣候的研究融入到歷史、文學當中。施愛東老師為「大家小書」編選的這本小冊子——《天道與人文》,就能體現竺可楨先生科學研究的這一特點。
  • 科學家竺可楨不為人知的傳奇人生 (2)
    1940年3月15日,竺可楨經人介紹與陳汲結婚,陳是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畢業生,生性賢惠,品貌端莊,與竺可楨相伴一生。在南京高師,竺可楨被聘為文史地部教授,講授氣象學,同時還講授理化部的微積分和農科的地質學。當時,竺可楨所在的文史地部分文學、哲學、歷史、地理4系,地理系不僅專門化課程少,而且與傳統的「輿地科」相差無幾。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        人才為先,精英薈萃成就「東方劍橋」        1936年任校長時,竺可楨即強調「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並表示要「竭誠盡力,豁然大公,以禮增聘國內專門的學者」。
  • 竺可楨怎樣當浙大校長?
    為了緩和人心,他接受陳布雷的建議,任命竺可楨為浙大校長,從而揭開了浙大歷史的新一頁。  1936年4月,聲望卓著的科學家竺可楨就是在前任浙大校長郭任遠被學生趕走的背景下,在爭得校長獨立用人權、當局不得幹預的許諾後,走馬上任的。這是浙大學生「一二九」運動中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果實。
  • 竺可楨:一位戰略科學家的時代高度
    竺可楨先生解放前任浙江大學校長十三年(1936~1949年),在那烽火狼煙的抗戰年代,他把這所「流亡大學」創辦成「東方劍橋」,為新中國培育和儲備了大批人才,已經有過不少的報導。他又曾在中央研究院創建氣象研究所,開拓東亞季風和物候學的研究,為新中國的氣象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精英和骨幹。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 《竺可楨全集》全部出齊 鴻篇巨製再現竺可楨—新聞—科學網
    這一切都源於14年前的一封信。這封信是2000年在紀念竺可楨誕辰110周年之時,施雅風、葉篤正等十餘位院士和老科學家寫給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的。在信中,科學家們表達了組織編纂《竺可楨全集》、全面反映竺可楨學術成就和人文精神的期望。
  • 竺可楨
    浙江大學原校長  竺可楨,男,漢族,中共黨員,1890年3月出生,浙江紹興人。生前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候學創始人。  竺可楨,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1890年,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1909年,他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赴美留學,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起,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 老校長竺可楨(一)
    有一個人,捨棄了自己最愛的科研領域和最可能出成果的時間
  • 「聖人」竺可楨
    在我看來,竺可楨對於浙江大學,做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這些治學治校的理念,應該為浙大乃至所有高校所遵循。       立功來看,抗戰八年,竺可楨率浙大師生西遷辦學,披肝瀝膽,堅持七年。
  • 竺可楨:傳感大自然的語言……
    即使是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時期,身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依然致力於學校的教學、科研事宜,這所流亡大學不但沒有被日寇消滅,反而創建起了更加完備的學科設置,成為當時中國僅有的兩所綜合性大學之一,被英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評價為可與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媲美的「東方劍橋」。  今年,是竺可楨誕辰124周年、逝世40周年。
  • 很多人認為排名第三的浙江大學,當年為何被稱為「東方劍橋」?
    該網友說:浙大是東方劍橋,第三沒疑問。這個發言獲得近百個點讚,可見,很多人對於浙大第三是很認同的。那麼,該網友說的浙大是「東方劍橋」,是怎麼回事呢?浙大在民國時代就已經是當時四大名校之一,抗戰時代西遷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在那裡辦學七年。
  • 竺可楨:被稱為「浙大保姆」的科學家
    這樣就突破了原出版計劃的預定卷數,也反映出竺可楨先生「誠、勤」一生留下的豐富精神遺產。 2004年3月,《竺可楨全集》編委會主任路甬祥院士指出,《竺可楨全集》的出版,將為研究20世紀中國科學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會史提供永久性的基礎資料。特別是近1300萬字的《竺可楨日記》,在竺可楨生前從未示人,此次編輯出版時全部收入其中,是極其珍貴的史料。
  • 我的老師竺可楨
    第二位,是1936年擔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並率領浙大師生完成西遷辦學壯舉的竺可楨,沒有他,浙江大學可能會被中斷,浙江大學也不會形成「求是」校訓,不會有被稱為中國最美大學校歌的《大不自多》,國立浙江大學就不會形成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文化和傳承。第三位,是1988年至1995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的路甬祥校友。
  • 竺可楨的去與留
    對於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來說,1949年是尤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選擇留在了大陸;這一年,他離開了深愛的浙江大學。  江山易手之際,走還是留,成了擺在許多知識分子面前的一個難題,但竺可楨很早就決定了,不會隨國民黨去廣州或者臺灣。竺可楨長女竺梅1946年隨戀人胡鴻慈去了山東解放區,後來在大連不幸染病去世。
  • 名人起名文化之竺可楨:可為國家之棟梁
    竺可楨(18901974),我國現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一名桃李滿天下的著名教育家。我們來聊一聊,和竺可楨起名有關的小故事,以及竺可楨起名背後所代表的涵義是什麼?竺可楨桃李滿天下竺可楨在浙江大學任校長13年,其中8年是在帶領浙大師生躲避戰禍,舉校西遷中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