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的去與留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竺可楨與家人

  3月7日,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竺可楨誕辰127周年紀念日。

  對於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來說,1949年是尤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選擇留在了大陸;這一年,他離開了深愛的浙江大學。

  江山易手之際,走還是留,成了擺在許多知識分子面前的一個難題,但竺可楨很早就決定了,不會隨國民黨去廣州或者臺灣。竺可楨長女竺梅1946年隨戀人胡鴻慈去了山東解放區,後來在大連不幸染病去世。1949年6月9日,竺可楨正在上海,當時上海已經解放,有人突然造訪,據竺可楨日記記載:「未四點有人扣門,開視見一軍人,服解放軍裝,細視知為鴻慈,一別三年餘矣。坐定餘詢梅在何處?鴻慈雲已物故矣。驚駭莫名。餘最後接梅信在去年四月間寄平兒照片,函中(約)和平後再相見,不料竟成永訣。」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竺可楨無離開的打算,父女約定和平後再見。

  1936年,素有蔣介石文膽之稱的陳布雷推薦竺可楨出任浙大校長。經過慎重思考和多方諮詢,又與蔡元培等人商量,竺可楨提出了三個條件,即「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幹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出人意料的是,這些條件大都兌現了,唯當年約定的「半年為限」一延再延,一直拖到了1949年。十幾年間,竺可楨帶領浙大四次西遷,顛沛流離,將一所地方大學辦成了全國聞名的「東方劍橋」,竺可楨對此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1949年後,竺可楨打算一直留在浙大維持局面。4月26日,他聽說滬上軍警闖入上海交大逮捕學生,深為憂慮,於是連續造訪了浙江省政府及保安司令部,直到得到「決不入浙大捕人」的保證方始安心。4月28日,教育部長杭立武電催竺可楨去滬,說「有要事相商」,29日又來電催促,在這種背景下,竺可楨獨自一人離浙。

  竺可楨離開的時候大雨如注,似乎在暗示著什麼。原定當天下午2點40分的火車,直到晚上11點14分才發車,車廂裡大都是潰散的國民黨官兵,據竺可楨日記描述,這些人皆神情頹廢,毫無鬥志。第二天中午12點半,火車始達上海西站,車站人滿為患,竺可楨最後只能從車窗跳出脫身。下午3點與杭立武見面,杭提出要他到臺灣或者廈門,這就是電報中所說的「要事」。竺可楨當即拒絕了杭立武的要求,並提出辭去浙大職務。隨即竺可楨安排隨從人員回杭州,轉告夫人陳汲「決不去臺灣或廣州」。

  竺可楨在上海期間,傅斯年、杭立武等不斷催其去臺。5月6日,竺可楨偶遇蔣經國,蔣也勸他去臺灣,但竺可楨還是婉言謝絕了。據浙大學生謝覺民回憶,多年以後蔣經國與他一起吃飯,曾當面告訴他:「當年我奉父親命,邀請令師竺可楨先生前來臺灣,可惜他未能前來。」

  竺可楨與蔣介石父子及國民黨淵源頗深,蔣氏父子與國民黨許多高層人物諸如陳布雷、陳立夫、朱家驊等皆浙人,和竺可楨有同鄉之誼,他們在經費、用人等方面對浙大都有很大的照顧。但在1949年這個重要的關口,竺可楨還是與這些交往多年的舊交分道揚鑣了。

  對浙大深厚的感情是竺可楨留下的主要原因,但他的這個選擇也與共產黨人對他的態度息息相關。關於此事,當時擔任中共浙大黨支部負責人的許良英多年後回憶說:「1949年元旦,我們用『中共杭州工委』的名義給他(指竺可楨)和一批開明的教授發賀年信,並發動學生為他60歲壽辰開展全校祝壽活動。」

  5月26日,上海已經解放,竺可楨發現外面平靜如常,公共汽車照常行駛,解放軍在路執勤,紀律絕佳,也不擾民,竺可楨驚訝、新鮮的感覺在其日記中隨處可見。

  6月中旬,中研院被接收;7月,竺可楨應邀北上參加科學會議,來到闊別十幾年的古都北平;隨後又去東北解放區參觀、訪問。此間,竺可楨與陶孟和、吳有訓等人聯名給旅居海外的舊時同事和友人寫信,告訴他們,「於人民政府領導下,各方面奮力建設均獲相當進展」,動員他們回來參加「新中國建設」。在這段時間裡,竺可楨不斷聽到浙大師生要求他回校的聲音,有人甚至發起了請他回浙的籤名活動。對於這一切,竺可楨在日記中記下了他的感受:「餘甚為感動。」

  開國大典後不久,竺可楨得知自己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協助郭沫若工作,不可能再回浙大了。

相關焦點

  • 竺可楨的留美生活
    竺可楨從紹興農村來,覺得儼然環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但竺可楨卻並沒管統六爬有被陌生的都市生活所迷惑,樸實、好高玲線與學的他對此並沒有多大興趣。他依然象在家鄉一樣勤奮,每日刻苦學習,盡不小中儘量地吸收各種新鮮的知識。由於他學習戚績好,為人純樸,還當上了澄衷學堂的學生代表可題多可楨品性坦白古爽,只要他覺得對,心裡有什麼就說不會。
  • 蔣經國勸竺可楨赴臺,竺反勸:依我看,您也不必去了
    在蔣介石授意下,教育部部長杭立武向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發來電報,勸他先赴上海,「早做打算」。竺可楨拖延不去。竺可楨此後,蔣介石又安排國民黨總裁辦公室軍事組組長王東原找到張其昀(時任浙大文學院院長兼史地系主任,後曾赴奉化溪口追隨蔣介石父子左右) ,指派張其昀勸竺可楨到上海去。竺可楨反勸張其昀留在大陸。
  • 1949之春:爭奪竺可楨
    到了這種政權交替的關口,像竺可楨這樣的著名知識分子,是國共兩黨爭取與爭奪的對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政治風向的一部分,他們處境微妙複雜,也險象四伏。國民黨方面要拉他去臺灣,而且通過不只一條渠道向他表達。教育部長杭立武在他來上海的第一天就要他去臺灣,但是他沒有答應。後來,他的老友傅斯年從臺灣來電,邀請他去臺灣大學,他予以辭謝。這回,是蔣經國當面向他傳遞蔣介石的意思,讓他去臺灣。
  • 竺可楨 毛澤東讓他管天
    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自己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宏偉大廈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嚴謹的學風、堅韌的毅力以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生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臺,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  他任浙大校長時,支持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國民黨特務罵浙大是「共產黨的租界」  他決定不去臺灣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國後出任中科院副院長,72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189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
  • 老校長竺可楨(一)
    檔案索引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1897年於杭州創辦的求是書院,1928年4月改稱浙江大學,7月冠以「國立」兩字。1936年至1949年竺可楨任校長期間,該校取得最突出的發展,奠定其成為名校的基礎。
  • 竺可楨的兩任太太
    1920年,時在東南大學的教授吳宓見證了竺可楨訂婚、結婚的全過程。    當年吳宓和竺可楨同留學美國,兩人結婚的情形類似———同是他人代妹尋夫而結婚,竺可楨比吳宓幸福美滿得多。
  • 科學家竺可楨不為人知的傳奇人生 (2)
    浙江大學西遷時,在很多方面束星北對竺可楨表現出不滿,並曾多次頂撞竺可楨,責其沒能耐去弄錢。竺可楨聽後總是大度地一笑了之,從不認為是挑戰校長的權威。因為有本事,所以束星北的脾氣也很大。1942年10月下旬,在湄潭校園(浙大校總部在貴州的遵義,理學院等在湄潭)中曾經發生了束星北毆打杜道周的事件。當年浙大物理系學生於明遠曾回憶:「在我的印象裡,束星北很像傳奇中英雄豪傑式的人物。
  • 129年前的今天竺可楨出生:建成了「東方劍橋」的科學家
    1910年(20歲),竺可楨考取美國「庚子賠款」第二期留美公費生。他選擇進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畢業後,他轉入哈佛大學地理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28歲),獲博士學位。
  • 竺可楨與胡剛復的浙大情緣
    竺可楨與胡剛復均為庚款留美生,並於1913年同時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雖然研究領域不同,但兩人志趣相投,感情甚篤。      1936年春,竺可楨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力邀胡剛復同往浙大共事。胡剛復慨然允諾,辭去上海交通大學、大同大學校務,與竺可楨共同承擔起為浙大「立學教人」的重任。  是年4月21日,竺可楨、胡剛復同赴浙大。當時學校「除新教室以外,其餘房屋如物理系、圖書室房屋均破爛不堪,天雨即漏。圖書室存書只5萬餘冊,化學室在校外,亦租人家的破舊房子,生物室系新建平房」。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為此,不遺餘力網羅優秀人才成為竺可楨一項不間斷的工作。1936年上任伊始,竺可楨多次登門拜請當時被視為「杭州瑰寶」的馬一浮任教浙大,並滿足馬提出的頗為苛刻的要求,但仍被懷疑「請邀之心非真誠」而不了了之。直到1938年,受到戰爭威脅的馬一浮提出要隨浙大遷移避難,竺可楨並未計較馬的多次失約,這位國學大師方得以入教浙大。
  • 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1935年12月9日,平津各高校發起「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響應。12月24日,「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因阻學生遊行,被迫辭職」。
  • 大學史上的竺可楨
    迫於全校師生的壓力,國民政府教育部不得不於1936年撤去郭任遠校長職務,決定由浙籍留美歸國博士、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4月21日,竺可楨抵達國立浙江大學,並著手開始整頓校務。他革除程郭以來的專制辦學體制,限制國民黨黨部權力,廢止軍事管理處,實行以民主辦學、教授治校為基本特徵的校長領導下的校務會議制。
  • 竺可楨的「格局」
    有人說:民國時代,中國有兩個最好的大學校長,一個是北京大學的蔡元培,一個是浙江大學的竺可楨。這兩個人都有民主作風,都能做到珍視人才。竺可楨甚至因此被稱為「浙大保姆」。抗戰爆發後,浙江大學被迫內遷,學校先到建德後來又遷到廣西宜山。任教於這所大學的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因擔心家屬拖累,將妻兒從建德送回老家溫州。當浙大再遷到貴州遵義,終於穩定下來時,校長竺可楨建議蘇步青將家眷接去。
  • 我的老師竺可楨
    竺可楨校長的兩問,成為很多浙大校友一生都在思考的命題。1938年11月1日,竺可楨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範》的演講。張俠魂出身望族,文章書法很有功底,是竺可楨的愛妻和知己,喪妻之痛可想而知。竺可楨在日記中留下了對愛妻的追思,「生別可哀死更哀,何堪鳳去只留臺。西風蕭瑟湘江渡,昔日雙飛今獨來。結髮相從二十年,澄江話別意纏綿。豈知一病竟難起,客舍夢回又泫然。」雖然受到如此打擊,竺可楨校長毅然決然,繼續前行。1938年9月中旬,剛剛埋葬了自己的妻兒,就又率浙大師生離泰和遷往廣西宜山。
  • 竺可楨喪妻:泫然挽「俠魂」
    1920年,時在東南大學的教授吳宓見證了竺可楨訂婚結婚的全程。當年吳宓和竺可楨同留學美國,兩人結婚的情形類似--同是他人代妹尋夫而結婚,竺可楨比吳宓幸福美滿得多。《吳宓自編年譜》中提到這段往事寫道:「張默君(張俠魂的姐姐)來波城(波士頓),為妹擇婿,得竺君『年少美才』,甚喜。商談結果,竺君與張妹訂婚。竺君今年回國,任國立東南大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與張妹結婚。雖未見面而訂婚、結婚,結果亦甚圓滿。」竺、張之婚何只圓滿,竺可楨的功就,張俠魂功不可沒。
  • 竺可楨
    竺可楨,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1890年,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1909年,他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赴美留學,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起,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 作為父親的竺可楨
    後來,老三經常去書店翻閱化學讀物,進入初中後更立志學化學,他就是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的色譜學專家竺安。竺安的「化學夢」雖然是從父親給二哥的禮物中萌生的,但他的科學啟蒙離不開父親為他準備的一份專屬「畢業禮」。那是在他小學畢業時,竺可楨送的一本法布爾的《科學故事》。竺安曾多次回憶起這本書如何在他幼小心靈中種下科學的種子:「那是一本通俗的科普讀物。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學風嚴謹、毅力堅韌,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
  • 竺可楨為何10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竺可楨,1936年     1935年12月9日,平津各高校發起「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響應。
  • 竺可楨:傳感大自然的語言……
    沿著他的人生軌跡,讓我們去探求一位歷經清朝、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老科學家的精神世界。  「中國以農立國,我要學農科」  1890年3月7日,浙江省紹興東關鎮,一戶竺姓的普通小商人家裡,傳出嬰兒的哭聲,男主人竺嘉祥迎來了他和妻子顧氏的第六個孩子。雖然開有一家小米店,但由於子女多,本金微少,竺家的生活一直較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