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與家人
3月7日,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竺可楨誕辰127周年紀念日。
對於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來說,1949年是尤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選擇留在了大陸;這一年,他離開了深愛的浙江大學。
江山易手之際,走還是留,成了擺在許多知識分子面前的一個難題,但竺可楨很早就決定了,不會隨國民黨去廣州或者臺灣。竺可楨長女竺梅1946年隨戀人胡鴻慈去了山東解放區,後來在大連不幸染病去世。1949年6月9日,竺可楨正在上海,當時上海已經解放,有人突然造訪,據竺可楨日記記載:「未四點有人扣門,開視見一軍人,服解放軍裝,細視知為鴻慈,一別三年餘矣。坐定餘詢梅在何處?鴻慈雲已物故矣。驚駭莫名。餘最後接梅信在去年四月間寄平兒照片,函中(約)和平後再相見,不料竟成永訣。」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竺可楨無離開的打算,父女約定和平後再見。
1936年,素有蔣介石文膽之稱的陳布雷推薦竺可楨出任浙大校長。經過慎重思考和多方諮詢,又與蔡元培等人商量,竺可楨提出了三個條件,即「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幹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出人意料的是,這些條件大都兌現了,唯當年約定的「半年為限」一延再延,一直拖到了1949年。十幾年間,竺可楨帶領浙大四次西遷,顛沛流離,將一所地方大學辦成了全國聞名的「東方劍橋」,竺可楨對此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1949年後,竺可楨打算一直留在浙大維持局面。4月26日,他聽說滬上軍警闖入上海交大逮捕學生,深為憂慮,於是連續造訪了浙江省政府及保安司令部,直到得到「決不入浙大捕人」的保證方始安心。4月28日,教育部長杭立武電催竺可楨去滬,說「有要事相商」,29日又來電催促,在這種背景下,竺可楨獨自一人離浙。
竺可楨離開的時候大雨如注,似乎在暗示著什麼。原定當天下午2點40分的火車,直到晚上11點14分才發車,車廂裡大都是潰散的國民黨官兵,據竺可楨日記描述,這些人皆神情頹廢,毫無鬥志。第二天中午12點半,火車始達上海西站,車站人滿為患,竺可楨最後只能從車窗跳出脫身。下午3點與杭立武見面,杭提出要他到臺灣或者廈門,這就是電報中所說的「要事」。竺可楨當即拒絕了杭立武的要求,並提出辭去浙大職務。隨即竺可楨安排隨從人員回杭州,轉告夫人陳汲「決不去臺灣或廣州」。
竺可楨在上海期間,傅斯年、杭立武等不斷催其去臺。5月6日,竺可楨偶遇蔣經國,蔣也勸他去臺灣,但竺可楨還是婉言謝絕了。據浙大學生謝覺民回憶,多年以後蔣經國與他一起吃飯,曾當面告訴他:「當年我奉父親命,邀請令師竺可楨先生前來臺灣,可惜他未能前來。」
竺可楨與蔣介石父子及國民黨淵源頗深,蔣氏父子與國民黨許多高層人物諸如陳布雷、陳立夫、朱家驊等皆浙人,和竺可楨有同鄉之誼,他們在經費、用人等方面對浙大都有很大的照顧。但在1949年這個重要的關口,竺可楨還是與這些交往多年的舊交分道揚鑣了。
對浙大深厚的感情是竺可楨留下的主要原因,但他的這個選擇也與共產黨人對他的態度息息相關。關於此事,當時擔任中共浙大黨支部負責人的許良英多年後回憶說:「1949年元旦,我們用『中共杭州工委』的名義給他(指竺可楨)和一批開明的教授發賀年信,並發動學生為他60歲壽辰開展全校祝壽活動。」
5月26日,上海已經解放,竺可楨發現外面平靜如常,公共汽車照常行駛,解放軍在路執勤,紀律絕佳,也不擾民,竺可楨驚訝、新鮮的感覺在其日記中隨處可見。
6月中旬,中研院被接收;7月,竺可楨應邀北上參加科學會議,來到闊別十幾年的古都北平;隨後又去東北解放區參觀、訪問。此間,竺可楨與陶孟和、吳有訓等人聯名給旅居海外的舊時同事和友人寫信,告訴他們,「於人民政府領導下,各方面奮力建設均獲相當進展」,動員他們回來參加「新中國建設」。在這段時間裡,竺可楨不斷聽到浙大師生要求他回校的聲音,有人甚至發起了請他回浙的籤名活動。對於這一切,竺可楨在日記中記下了他的感受:「餘甚為感動。」
開國大典後不久,竺可楨得知自己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協助郭沫若工作,不可能再回浙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