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長竺可楨(一)

2021-02-23 浙江大學

有一個人,捨棄了自己最愛的科研領域和最可能出成果的時間,把人生最飽滿的十三年奉獻給了大學行政事業;有一個人,帶領一所大學西遷2500多公裡,歷經9年,卻在這個過程中把這所大學辦成了令國內外都刮目相看的「東方劍橋」;有一個人,為了保護故鄉的珍貴文物圖書,幾經周折,數封書信,義正辭嚴與政府官員據理力爭……

這個人就是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如今,他的銅像屹立在浙江大學圖書館門口,繼續用慈愛的目光看著他鍾愛的莘莘學子。

浙江省檔案館館藏的檔案表明,他的大半生和浙大、和故鄉緊密相連,他的愛一點一滴滲透在裡面。

檔案索引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1897年於杭州創辦的求是書院,1928年4月改稱浙江大學,7月冠以「國立」兩字。1936年至1949年竺可楨任校長期間,該校取得最突出的發展,奠定其成為名校的基礎。竺可楨到處招賢納才,因抗日戰爭爆發帶領全校師生西遷到貴州、重慶等地,在西遷途中絲毫沒有影響學生學業和教師科研水平,許多教授最輝煌的學術成就都在西遷途中取得,被來參觀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為「東方劍橋」。

教育不受黨政幹涉

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學習成績居全班第一。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獲得博士學位。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學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

1936年初,經陳布雷力薦,蔣介石邀請竺可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在與蔡元培商討過之後,向蔣介石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財政須源源接濟;二是校長有全權,不受黨政之幹涉;三是時間以半年為限。

在省檔案館館藏文史資料裡,竺可楨的學生陳訓慈記載說,竺接到邀請後,也曾猶豫過。他在1936年2月21日與蔣介石見面後,曾有半個月的猶豫躊躇時間。主要原因是他當時擔任氣象研究所所長一職,對氣象領域的研究一片鍾愛。如果去當校長,勢必減少科研時間。另外,他對當時的高校教育不太看好。

妻子張俠魂曾對陳訓慈等幾位同學說:「你們的老師說現在政治混亂,書生氣的人,校長不易做得好。而我說正因為當今教育情況不好,好人更應出來,才有改進希望。」竺可楨在日記裡也提到因為有「振興浙江省文化教育事業」的考慮,決定出任校長,並在就任後,一再為了學生為了學校延長自己的任期,最後竟在浙大工作了13年。

相關焦點

  • 120周年校慶在即,浙大獲贈老校長竺可楨存世全部日記原件
    將在5月21日迎來120周年校慶的浙江大學,日前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由老校長竺可楨之子竺安代表全家捐獻的55冊《竺可楨日記》原件。捐贈協議籤署現場。竺可楨(1890年~1974年)是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1936年~1949年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他將「求是」作為校訓,提出中國的大學必須培養合乎今日需要、有用的專門人才。「父親的日記曾被史學界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的名人日記之一。」9日下午,88歲的竺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日記從1937年開始,直到1974年父親去世前一日,共900萬字。
  • 竺可楨怎樣當浙大校長?
    校長郭任遠勾結軍警入校逮捕了12個學生自治會代表,因此爆發了驅逐郭任遠的罷課鬥爭。罷課持續了一個月,蔣介石親臨浙大平息學潮。為了緩和人心,他接受陳布雷的建議,任命竺可楨為浙大校長,從而揭開了浙大歷史的新一頁。  1936年4月,聲望卓著的科學家竺可楨就是在前任浙大校長郭任遠被學生趕走的背景下,在爭得校長獨立用人權、當局不得幹預的許諾後,走馬上任的。
  • 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1935年12月9日,平津各高校發起「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響應。12月24日,「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因阻學生遊行,被迫辭職」。
  • 竺可楨為何10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竺可楨,1936年     1935年12月9日,平津各高校發起「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響應。
  • 竺可楨的「格局」
    今天是竺可楨老校長誕辰126周年紀念日。1890年的今天,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出生。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十三年,建樹卓著。馬一浮為人孤傲耿介,蔡元培做北京大學校長時,曾多次禮聘他,被其拒絕;蔣介石邀請他到南京談話,他當作耳邊風;浙江大學也曾約他來任教,亦未成功。後來由於日寇不斷內侵,馬一浮生存環境急劇惡化,他於1938年寫信給當時在江西的浙大校長竺可楨,委婉表達了想來浙江大學任教的心願。竺可楨不計前嫌,將其聘為「國學講座」。
  • 李杭春|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問之,據云目前亦無一書架,其不讀書可知矣。內部裝修甚好,但草木無增加,但高大不少矣。後面添一磚屋,系衛隊用。(1945年10月14日日記)這是後話,回到1936年。2月11日晚8時,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翁文灝(詠霓)到訪,正式告知擬請出任浙大校長之提議。
  • 竺可楨初任浙大校長,為何引起反彈成立「驅竺團」?
    「竺可楨校長聘請教師容納各種不同的學派,只要學問精湛,熱衷於教育事業,皆兼容並蓄。」(楊衛《竺可楨「求是」精神指引浙大》)   就任校長之初,他利用以前就職的東南大學內訌後教授四散之機,引進胡剛復、梅光迪、張其昀、王季梁、陳訓慈等一批學者,並委以重任,曾引起浙大師生的疑慮和不滿。
  • 竺可楨
    浙江大學原校長  竺可楨,男,漢族,中共黨員,1890年3月出生,浙江紹興人。生前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候學創始人。  竺可楨,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1890年,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1909年,他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赴美留學,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起,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 竺可楨的兩任太太
    竺可楨功成名就,張俠魂功不可沒。後來,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與張家的支持也有一定的關係。而吳宓在好友的介紹下與其妹陳心一結婚後,有了三個女兒,又和陳心一離婚,追求毛彥文,未果,吳宓一生以此為憾。    張俠魂出身望族,畢業於上海女校,湖南人,性格活潑開朗,文章書法都很有功底。婚後,張俠魂隨竺可楨來到武漢。從此,竺可楨結束了在食堂、飯館吃飯的單身生活。
  • 我的老師竺可楨
    11月19日,校務會議正式通過了竺可楨的提議,確立求是為浙大校訓。在1939年2月4日對一年級新生訓話中,他再次強調,「到如今『求是』已定為我們的校訓。何謂求是?英文是Faith of Truth。美國最老的大學哈佛大學的校訓,意亦是『求是』(Veritas),可謂不約而同。」
  • 竺可楨喪妻:泫然挽「俠魂」
    後來,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與張家的支持也有一定的關係,在竺可楨的主持下浙江大學一躍成為世界名校。而吳宓在好友的介紹下與其妹陳心一結婚後,有了三個女兒,又和陳心一離婚,追求毛彥文,未果,吳宓一生以此為憾。張俠魂小姐出身望族,畢業於上海女校。張小姐是湖南人,性格活潑開朗,文章書法都很有功底。婚後,張俠魂隨竺可楨來到武漢。
  • 竺可楨後裔及浙大校友參觀泰和浙大西遷舊址
    4月1日,浙大80餘名校友以及竺可楨校長的後裔來到泰和縣,重返抗日戰爭時期浙大西遷故地,探尋老校長提出的求是精神,並參加在泰和縣舉行的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  當日上午,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在泰和市民廣場舉行。浙大校友、竺可楨後裔以及我市幹部群眾共200餘人參加儀式,為竺可楨校長銅像揭幕。  瞻仰竺可楨的銅像,仿佛老校長的音容樣貌就在眼前。
  • 2010-03-26 浙江大學竺可楨研究課題組
    一、高瞻遠矚的辦學理念1936年4月25日,竺可楨在正式就任浙大校長的當天,就發表了《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演講,精闢地闡述了他多年深思熟慮所形成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首先,他提出「大概辦理教育事業,第一須明白過去的歷史,第二應了解目前的環境。」
  • 竺可楨為什麼偉大?
    記得是2010年的3月14日,我代表學校去上海參加浙大校友會上海分會紀念竺校長120周年的座談會暨史料捐贈會。為了方便那些病休的老校友,會議地點就選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其實,作為普通的學生,人們記住竺校長的,除了那些載入史冊的豐功偉績,更多的是竺可楨長校的國立浙江大學為他們的一生帶來的變化。
  • 科學家竺可楨不為人知的傳奇人生 (2)
    隨後,竺可楨通過陳布雷向蔣介石提出擔任浙江大學的三個條件:第一,財政須源源接濟;第二,校長有用人全權,不受政黨幹涉;第三,時間以半年為限。就這樣,1936年4月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政治會議正式通過由竺可楨擔任浙大校長的決定,同年4月25日,46歲的竺可楨正式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一職。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曾經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出生在浙江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2歲時,竺可楨就開始了識字,尚年幼便博覽群書,在接觸宋代詩人陸遊蕩氣迴腸的詩句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後,他萌發了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
  • 竺可楨:傳感大自然的語言……
    然而浙江大學有幸,遇到了這樣一位極富人格和學格魅力的校長,迅速成長為中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之一;中國的大學教育有幸,在她那剛起步不久的發展歷史中,由此又增添了令國人自豪的重彩一筆。  多少年後,一位曾聆聽過竺可楨講學、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浙大學子,憶起老校長的音容笑貌,如是說道:「好似杏花疏影裡響起的笛聲,那樣嘹亮與悠揚,將日月星辰都打開了。」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8月26日,校長竺可楨赴杭州附近的東天目山考察,決定設分校和臨時辦事處,接納一年級新生報到。之後杭州形勢緊張,11月5日侵華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大決定全校集中遷往建德。在舉校西遷之前,竺可楨10月初已先行赴建德覓址,並派人籌建臨時校舍。
  • 竺可楨 毛澤東讓他管天
    七十二歲入黨,郭老贈詩盛讚  公元一九六二年六月,竺可楨老以七十二歲高齡入黨
  • 竺可楨:被稱為「浙大保姆」的科學家
    竺可楨日記有三個特點。 一是歷史跨度長。記日記的習慣貫穿了竺可楨的一生。竺可楨開始記日記是在哈佛大學讀書時期,但1923年在東南大學任教時,一次學校失火將他的早年日記焚毀,1923年至1935年間的日記則遺失在抗戰西遷之後。因此,現在留存下來的竺可楨日記只有1936年以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