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捨棄了自己最愛的科研領域和最可能出成果的時間,把人生最飽滿的十三年奉獻給了大學行政事業;有一個人,帶領一所大學西遷2500多公裡,歷經9年,卻在這個過程中把這所大學辦成了令國內外都刮目相看的「東方劍橋」;有一個人,為了保護故鄉的珍貴文物圖書,幾經周折,數封書信,義正辭嚴與政府官員據理力爭……
這個人就是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如今,他的銅像屹立在浙江大學圖書館門口,繼續用慈愛的目光看著他鍾愛的莘莘學子。
浙江省檔案館館藏的檔案表明,他的大半生和浙大、和故鄉緊密相連,他的愛一點一滴滲透在裡面。
檔案索引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1897年於杭州創辦的求是書院,1928年4月改稱浙江大學,7月冠以「國立」兩字。1936年至1949年竺可楨任校長期間,該校取得最突出的發展,奠定其成為名校的基礎。竺可楨到處招賢納才,因抗日戰爭爆發帶領全校師生西遷到貴州、重慶等地,在西遷途中絲毫沒有影響學生學業和教師科研水平,許多教授最輝煌的學術成就都在西遷途中取得,被來參觀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為「東方劍橋」。
教育不受黨政幹涉
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學習成績居全班第一。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獲得博士學位。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學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
1936年初,經陳布雷力薦,蔣介石邀請竺可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在與蔡元培商討過之後,向蔣介石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財政須源源接濟;二是校長有全權,不受黨政之幹涉;三是時間以半年為限。
在省檔案館館藏文史資料裡,竺可楨的學生陳訓慈記載說,竺接到邀請後,也曾猶豫過。他在1936年2月21日與蔣介石見面後,曾有半個月的猶豫躊躇時間。主要原因是他當時擔任氣象研究所所長一職,對氣象領域的研究一片鍾愛。如果去當校長,勢必減少科研時間。另外,他對當時的高校教育不太看好。
妻子張俠魂曾對陳訓慈等幾位同學說:「你們的老師說現在政治混亂,書生氣的人,校長不易做得好。而我說正因為當今教育情況不好,好人更應出來,才有改進希望。」竺可楨在日記裡也提到因為有「振興浙江省文化教育事業」的考慮,決定出任校長,並在就任後,一再為了學生為了學校延長自己的任期,最後竟在浙大工作了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