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初任浙大校長,為何引起反彈成立「驅竺團」?

2020-12-19 騰訊網

  (上:青年束星北,下:1974年束星北。圖片來源:新浪網)

  摘要:少數教職員發洩私憤,指責竺可楨為「竺可憎,陽假學者之美名,陰行植黨營私之醜計,查有實據者計有九大罪狀」。

  竺可楨沒有因為本人專業,就重點扶持地學或氣象學;也沒有因為本人留美,就忽視留歐或未留學的人才。他擇才向來不考慮哪個學校畢業、哪個學派,皆可吸納,沒有門戶之見,更不搞近親繁殖。「竺可楨校長聘請教師容納各種不同的學派,只要學問精湛,熱衷於教育事業,皆兼容並蓄。」(楊衛《竺可楨「求是」精神指引浙大》)

  就任校長之初,他利用以前就職的東南大學內訌後教授四散之機,引進胡剛復、梅光迪、張其昀、王季梁、陳訓慈等一批學者,並委以重任,曾引起浙大師生的疑慮和不滿。蘇步青教授就直言,竺校長剛到浙大時,「帶了一大批東南大學的師生來浙大擔任院長、系主任和秘書等,因此,我認定他辦不好浙大。」(蘇步青《與竺可楨校長共事十三年)

  少數遭到辭退的教職員更是發洩私憤。1937年5月,校內出現《驅逐竺可楨宣言》,落款為「國立浙江大學驅竺團」,稱:「竺可憎,陽假學者之美名,陰行植黨營私之醜計,查有實據者計有九大罪狀」,例如「巧立名目,中飽貪婪」,「任職一年,未成半事」,「廣植私人,把持校務」,「哈佛為經,東南(註:指東南大學)為緯」,「浪費過巨,入不敷出」等,甚至稱陳訓慈(註:陳布雷弟弟,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求學時,是竺學生)為「太上校長」。

  竺可楨斷定乃農學院「免職教員所作」,「其中所述除蔣伯謙兼職無錫學院系確切外,均系憑空捏造」,與梅光迪「閱後,一笑置之,視若狂吠而已」。(《竺可楨日記》,1937年5月11日)

  起用東南大學舊同事過多過急,竺可楨當時有反省:「餘以引用至浙大之人,東大色彩太重……故在可能範圍內不欲再加東大之人」(《竺可楨日記》,1936年5月26日);「在浙大同事中,最多時東大、南高畢業生到了四十人之多,連我自己也覺到這是要不得的一事。」(竺可楨《思想自傳》)好在實踐證明,從東南大學引進的都是人才,充實了浙大的師資。

  原浙大的名師同樣獲得他的重用。因「驅郭運動」(註:竺可楨前任校長郭任遠)而辭職離校的物理系主任張紹忠和兩位教師束星北、何增祿,竺可楨一一請了回來。

  既不是浙江大學也不是東南大學的人才也有出頭之日。談家楨回憶,「當時國內高校派系林立,壁壘森嚴,我是教會學校(註:東吳大學)出身的,想進國立大學任教,不那麼容易。竺可楨聽說後,立刻給我寄來了聘書。」

  畢業於滬江大學的涂長望、畢業於燕京大學的譚其驤、畢業於上海交大的王仁東,先後被竺可楨聘來浙大並重用。竺可楨就任當年,就聘請山東大學物理系主任王淦昌為物理系教授,廣西大學張肇騫為植物學教授,山東大學張聞駿和周承祜、上海制釘公司經理錢祥標、北平大學胡碩蓀和劉準業、中山大學程耀椿為工學院教授,中央稻麥改進所盧守耕為農學院院長,廣西大學徐天錫為農學院教授,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馮言安為園藝系主任等。(竺可楨《一年中之計劃與方針》)

  化工系教授王仁東在浙大沒有任何背景。1938年因不願留在上海淪陷區工作和生活,攜妻帶兒經香港、海防、河內、同登、鎮南關(今友誼關)、南寧、柳州等地,投奔遷至廣西宜山的浙大任教。他先後在浙大開課7門,因課上得好,深受學生歡迎,次年就被竺可楨破格由副教授聘為教授。他十分崇敬有知遇之恩的竺可楨,常對兒子王寬福(後也任浙大教授)說:「竺校長為人正直、愛才如命、唯才是舉,浙大有今日之聲譽是與竺校長的貢獻分不開的。」(王寬福《竺可楨校長的個人魅力》)

  (2018年12月9日02:41一稿,12月15日21:18二稿,【山水微言·249-2】。本文為《竺可楨:「東方劍橋」之父──「師表校魂」大學校長系列竺可楨史評之事功篇》連載第6節。)

相關焦點

  • 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1935年12月9日,平津各高校發起「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響應。12月24日,「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因阻學生遊行,被迫辭職」。
  • 竺可楨為何10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竺可楨,1936年     1935年12月9日,平津各高校發起「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得到全國各地學生的響應。
  • 李杭春|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尤其新中國成立前的部分,完整地記錄了一位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辦學情懷,以及戰火硝煙裡執掌一所高校體會的五味;而其長校浙大13年間的去與留,直可謂遍歷周折,費盡思量,頗引人懷想。直至1949年4月29日,竺可楨在確認浙大師生能保安全,自己已無留浙大之理由之後,決立時避開。從1936年4月26日到校視事至此,竺可楨接長浙大13年整。竺可楨的想要擺脫浙大,無論是為半年之約,還是為不願放棄的氣象事業,都很能讓人理解。但其中因學生不聽勸阻罷課、遊行而提交的幾次辭呈,或許可以讓我們對這位校長的心事更多一份猜想。
  • 竺可楨怎樣當浙大校長?
    浙大學生對民主、科學的追求深深植根在「求是」學風之中,「五四」以來的歷次學生運動中,他們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1935年,浙大學生最早響應 「一二九」運動,12月11日就聯合全杭州學生冒雪上街遊行示威,並準備赴南京請願。校長郭任遠勾結軍警入校逮捕了12個學生自治會代表,因此爆發了驅逐郭任遠的罷課鬥爭。罷課持續了一個月,蔣介石親臨浙大平息學潮。
  • 竺可楨與胡剛復的浙大情緣
    1936年春,竺可楨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力邀胡剛復同往浙大共事。胡剛復慨然允諾,辭去上海交通大學、大同大學校務,與竺可楨共同承擔起為浙大「立學教人」的重任。  是年4月21日,竺可楨、胡剛復同赴浙大。當時學校「除新教室以外,其餘房屋如物理系、圖書室房屋均破爛不堪,天雨即漏。圖書室存書只5萬餘冊,化學室在校外,亦租人家的破舊房子,生物室系新建平房」。
  • 竺可楨後裔及浙大校友參觀泰和浙大西遷舊址
    4月1日,浙大80餘名校友以及竺可楨校長的後裔來到泰和縣,重返抗日戰爭時期浙大西遷故地,探尋老校長提出的求是精神,並參加在泰和縣舉行的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  當日上午,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在泰和市民廣場舉行。浙大校友、竺可楨後裔以及我市幹部群眾共200餘人參加儀式,為竺可楨校長銅像揭幕。  瞻仰竺可楨的銅像,仿佛老校長的音容樣貌就在眼前。
  • 120周年校慶在即,浙大獲贈老校長竺可楨存世全部日記原件
    將在5月21日迎來120周年校慶的浙江大學,日前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由老校長竺可楨之子竺安代表全家捐獻的55冊《竺可楨日記》原件。捐贈協議籤署現場。竺可楨(1890年~1974年)是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1936年~1949年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他將「求是」作為校訓,提出中國的大學必須培養合乎今日需要、有用的專門人才。「父親的日記曾被史學界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的名人日記之一。」9日下午,88歲的竺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日記從1937年開始,直到1974年父親去世前一日,共900萬字。
  • 「浙大保姆」竺可楨:花了十三年,讓一個二流大學變成一流大學
    這種行為也引起了竺可楨的強烈反感,每次洋老師喊到他的編號127時,他總是慢條斯理地站起來,眼神裡寫滿憤怒。他用微不足道的行為無聲地來表示自己的不滿以及抗議。大街上的阿貓阿狗都有名字呢!在學校老師竟然都不叫學生名字!這是一種輕視和侮辱!可是他又有什麼辦法,他只是一名學生,難道跑去找校長甩臉子?
  • 竺可楨:被稱為「浙大保姆」的科學家
    這樣就突破了原出版計劃的預定卷數,也反映出竺可楨先生「誠、勤」一生留下的豐富精神遺產。 2004年3月,《竺可楨全集》編委會主任路甬祥院士指出,《竺可楨全集》的出版,將為研究20世紀中國科學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會史提供永久性的基礎資料。特別是近1300萬字的《竺可楨日記》,在竺可楨生前從未示人,此次編輯出版時全部收入其中,是極其珍貴的史料。
  • 老校長竺可楨(一)
    「東方劍橋」;有一個人,為了保護故鄉的珍貴文物圖書,幾經周折,數封書信,義正辭嚴與政府官員據理力爭…… 這個人就是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 檔案索引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1897年於杭州創辦的求是書院,1928年4月改稱浙江大學,7月冠以「國立」兩字。1936年至1949年竺可楨任校長期間,該校取得最突出的發展,奠定其成為名校的基礎。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為保全學校和尋求一個安定的教學環境,浙大開始準備避難遷移事宜。8月26日,校長竺可楨赴杭州附近的東天目山考察,決定設分校和臨時辦事處,接納一年級新生報到。之後杭州形勢緊張,11月5日侵華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大決定全校集中遷往建德。在舉校西遷之前,竺可楨10月初已先行赴建德覓址,並派人籌建臨時校舍。
  • 44年前的今天,中國物候學創始人、浙大保姆竺可楨逝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74年2月7日】44年前的今天,中國物候學創始人、浙大保姆竺可楨逝世竺可楨(1890曾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使之成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也被稱為「浙大保姆」。(位於浙大玉泉校區的竺可楨銅像)【庚子賠款的留學生】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05年,進入復旦公學中學部學習。
  • 竺可楨
    浙江大學原校長  竺可楨,男,漢族,中共黨員,1890年3月出生,浙江紹興人。生前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候學創始人。作為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戰烽火中,他率領浙大師生輾轉西遷,流亡辦學,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使浙大崛起為全國著名大學。作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組建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自1918年留學回國至逝世,他每天觀察並記錄物候和天氣,與宛敏渭合撰《物候學》。他執著追求,是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 竺可楨:傳感大自然的語言……
    當時,浙大校長郭任遠竟秉承國民黨省黨部旨意,招來軍警鎮壓學生,逮捕學生代表12人。此舉使廣大學生積壓已久的憤怒如火山一樣迸發出來,他們當即決定罷課,發表驅郭宣言,學生的行動得到大多數教職員的同情和支持,要求撤換校長,成了浙大全體師生的共同呼聲。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竺可楨被舉薦出任浙大校長。最初,他還一度猶豫不決,放不下摯愛的氣象研究工作,也不願陷入繁雜瑣碎的官場應酬中。
  • 我的老師竺可楨
    第二次上浙大,是在畢業之後,在無錫參加了校友會,接觸的校友越來越多。慢慢的,你能感受到浙大校友身上有一些共同的氣質和品質,追根溯源,我找到了竺可楨校長。第一次上浙大,為期四年,懵懵懂懂,渾渾噩噩。雖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是所獲並不多。我沒有培養起自己專業的能力,沒有建立人生的目標。在浙大這個平臺,開闊了視野,結交了朋友,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第二次上浙大,老師只有一個,那就是竺可楨校長。
  • 寒假實踐|走進浙大先鋒人物竺可楨
    因為每一位浙大的學生身上肩負的是用知識改變祖國、振興祖國的使命!深入的歷史故事了解,讓隊員們對於先鋒人物竺可楨爺爺和浙江大學有了更深的認識。第一站——浙江大學校史館、浙大校友林「我們來啦!」有了知識的儲備,隨後營員陸續開展了其他小隊活動環節。
  • 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 | 浙江大學西遷:竺可楨校長領導下的抗日救亡活動
    浙江大學立刻成立了「特種教育執行委員會」,校長竺可楨號召全校師生以拯救中華、轉移國運為己任,「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學生自治會發起了給前方將士捐獻棉背心活動,竺校長帶頭捐贈供制經費,撥出學校兩間房子作縫製場所,還與夫人同去縫製現場查看。由於八·一三「淞滬戰役」的失利,日寇侵略戰火迫近杭州。為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火種及精神血脈,1937年11月11日,竺可楨校長決定率領浙大師生踏上漫漫西遷路程。
  • 竺可楨 毛澤東讓他管天
    生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臺,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  他任浙大校長時,支持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國民黨特務罵浙大是「共產黨的租界」  他決定不去臺灣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國後出任中科院副院長,72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189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
  • 流金歲月:紀念竺可楨誕辰126周年
    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不僅關心國家的命運,而且擔心浙大的前途。他不時向人打聽北平及各大學校的情況,還密切關注南京各大學和武漢大學的動態。這些學校的動態都是社會變化的風向標。  1月8日,竺可楨請鄭石君、儲聞科二人前去南京,一方面向南京政府教育部、行政院反映浙大教職員工「困苦情形」,以及浙大拮据的狀況;另一方面探聽和了解南京各大學的最新發展情況。
  • 竺可楨:求是精神永放光芒
    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起,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