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實踐|走進浙大先鋒人物竺可楨

2020-12-27 瀟湘晨報

杭州市長壽橋小學四葉草小隊

隊員:黃一翀、孫晨昊、李添翼、程子豪、王子珊、姚屹澤、宋恩澤、夏若茵

1月21日,來自杭州市長壽橋小學四葉草小隊黃一翀、孫晨昊、李添翼、程子豪、王子珊、姚屹澤、宋恩澤、夏若茵走進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通過參觀校史館、了解先鋒人物竺可楨、開展先鋒微發布、進行「您心目中的先鋒人物」問卷調查等活動深入了解與浙江大學有關的先鋒人物,感受有著120年文化歷史沉澱的名校所蘊含的正能量。

紅領巾學先鋒我先行

「求是精神」、「浙大西遷」、「振興中國」……這些看似離孩子們日常生活有一些距離的故事在「紅領巾學先鋒 先鋒精神心間記」主題活動中有了生動的存在。在浙江大學的校史館裡,啞彈製成的警鐘、竺可楨爺爺的事跡、校園西遷之路的艱難情境仿佛曆歷在目。

在浙江大學校友林,一個個雕塑還原著西遷之路。為什麼在如此艱難的戰爭環境下還需要讀書、上課、學習?因為每一位浙大的學生身上肩負的是用知識改變祖國、振興祖國的使命!深入的歷史故事了解,讓隊員們對於先鋒人物竺可楨爺爺和浙江大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第一站——浙江大學校史館、浙大校友林

「我們來啦!」

有了知識的儲備,隨後營員陸續開展了其他小隊活動環節。問卷調查環節,隊員們選取了浙大師生熟悉的孫中山、竺可楨、錢三強,走進校園的大街小巷現場詢問、記錄並匯總結果。先鋒微發布環節,每一名隊員都勇敢地走上講臺,分享印象最深的竺可楨的事跡、語錄,銘記並傳承先鋒精神。先鋒精神永流傳環節,隊員們製作了環保書籤,記錄了竺可楨爺爺的先鋒精神,希望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提醒身為少先隊員的我們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第二站——問卷調查進行時

「您心目中的浙大先鋒人物是誰?」

下午,假日小隊的成員們參觀了浙江大學機器人基地,並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動手組建了機器汽車,在感受祖國科技日新月異的同時,通過實踐感知學以致用的樂趣。先鋒人物在書本中、在課堂上、也在生活中,對於在浙江大學一整天的學先鋒活動中,隊員們也有著自己的感悟。

第三站——先鋒人物微發布

「從小學先鋒 長大當先鋒」

黃一翀:竺可楨的名字並不是第一次聽說,我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科學家,但不知道原來他還是傑出的教育家。在浙大西遷之路的探尋中,我跟隨文字、圖片、影像了解了很多,也更加明白了我們現在讀書的意義。先鋒人物的偉大之處不在於為自己努力,而在於他們心中裝著人民、裝著祖國。

孫晨昊:浙江大學的紫金港校區真大真美啊!我們在竺可楨爺爺的雕像前仔細觀察,他目視前方,老師說他在看著學校的圖書館,因為那裡是知識的寶庫。在先鋒人物竺可楨爺爺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李添翼:先鋒人物聽起來很遙遠,但在今天我們小隊了解的先鋒人物竺可楨先生離我們一點也不遠。他是浙江大學歷史上最有名的校長,是每一位浙大師生心目中的先鋒人物。「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少先隊員我也要好好學習,把先鋒精神的正能量傳遞下去!

程子豪:在先鋒微發布會上,我上臺講述了自己印象最深的竺可楨爺爺的故事,就是在浙大西遷的途中,大家依然在晚上還要上課,對於知識的渴望和學習令人感動。我以為雕像上的蝙蝠只是一個藝術品,沒想到真實的歷史照片中書籍就是放在這樣的山洞裡,大家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學習,太感動了。

先鋒精神永流傳,「小書籤承載大精神」

王子珊:我們在竺可楨爺爺的雕像前仔細觀察,他目視前方,老師說他在看著學校的圖書館,因為那裡是知識的寶庫。先鋒人物的偉大之處不在於為自己努力,而在於他們心中裝著人民、裝著祖國。竺可楨爺爺是氣象學之父,他曾在國內建立了擁有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測量站的中國氣象觀測網。我在浙江大學的校園裡看到了不少氣象站,我要向他學習,服務人民,做好榜樣。

姚屹澤:先鋒人物總是能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力量。在竺可楨爺爺的先鋒故事了解和發布中,我深深地被打動。浙江大學的校訓「求是」精神也來自他的提出。他是「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在竺可楨看來,大學需要培養出「公忠堅毅,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為祖國振興而學習,這種先鋒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長大我也要成為一名服務人民的現代先鋒。

宋恩澤:「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這句竺可楨爺爺的話讓我聯想到了杭州各行各業在第一線工作的身邊的先鋒人物。最美司機吳斌、孔勝東,他們都在平方的崗位上,但是像竺可楨爺爺一樣,一心為人民服務。我想這就是先鋒人物的共同點。

夏若茵:在浙江大學歷史上的先鋒人物中,竺可楨爺爺應該是浙大老師和學生心目中的第一位。校園裡有他的雕像,還有以竺可楨名字命名的教學樓。我們今天通過了解他的生平事跡、故事分享、問卷調查等活動,感受到了他的付出、他的專業、他的偉大。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把堅持不懈求真知的精神傳承、傳播。

第四站——科技先鋒我來學

「機器汽車,出發吧!」

錢江晚報「寒假實踐」成果徵集令小貼士:

徵集時間:即日起到2020年2月10日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竺可楨與胡剛復的浙大情緣
    1936年春,竺可楨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力邀胡剛復同往浙大共事。胡剛復慨然允諾,辭去上海交通大學、大同大學校務,與竺可楨共同承擔起為浙大「立學教人」的重任。  是年4月21日,竺可楨、胡剛復同赴浙大。當時學校「除新教室以外,其餘房屋如物理系、圖書室房屋均破爛不堪,天雨即漏。圖書室存書只5萬餘冊,化學室在校外,亦租人家的破舊房子,生物室系新建平房」。
  • 竺可楨:被稱為「浙大保姆」的科學家
    這樣就突破了原出版計劃的預定卷數,也反映出竺可楨先生「誠、勤」一生留下的豐富精神遺產。 2004年3月,《竺可楨全集》編委會主任路甬祥院士指出,《竺可楨全集》的出版,將為研究20世紀中國科學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會史提供永久性的基礎資料。特別是近1300萬字的《竺可楨日記》,在竺可楨生前從未示人,此次編輯出版時全部收入其中,是極其珍貴的史料。
  • 竺可楨怎樣當浙大校長?
    為了緩和人心,他接受陳布雷的建議,任命竺可楨為浙大校長,從而揭開了浙大歷史的新一頁。  1936年4月,聲望卓著的科學家竺可楨就是在前任浙大校長郭任遠被學生趕走的背景下,在爭得校長獨立用人權、當局不得幹預的許諾後,走馬上任的。這是浙大學生「一二九」運動中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果實。
  • 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次年1月21日,蔣介石由陳布雷陪同視察浙江大學,並委陳布雷、許紹棣與浙大校務委員會處理善後。據陳訓慈稱,首推竺可楨往長浙大者正是時以教務長名義主持臨時校務會的鄭曉滄;而竺可楨知道自己「躺槍」,是在1月28日的午餐餐桌上:中午肖堂與曉峰約在美麗川中膳,到詠霓、謝季華、馮景蘭(懷西)等。
  • 竺可楨初任浙大校長,為何引起反彈成立「驅竺團」?
    蘇步青教授就直言,竺校長剛到浙大時,「帶了一大批東南大學的師生來浙大擔任院長、系主任和秘書等,因此,我認定他辦不好浙大。」(蘇步青《與竺可楨校長共事十三年)   少數遭到辭退的教職員更是發洩私憤。
  • 竺可楨後裔及浙大校友參觀泰和浙大西遷舊址
    位於泰和市民廣場的竺可楨銅像  吉安訊 (記者羅仁瑾攝影報導)這是一次精神的永鑄,也是一次深切的緬懷。4月1日,浙大80餘名校友以及竺可楨校長的後裔來到泰和縣,重返抗日戰爭時期浙大西遷故地,探尋老校長提出的求是精神,並參加在泰和縣舉行的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  當日上午,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在泰和市民廣場舉行。浙大校友、竺可楨後裔以及我市幹部群眾共200餘人參加儀式,為竺可楨校長銅像揭幕。  瞻仰竺可楨的銅像,仿佛老校長的音容樣貌就在眼前。
  • 竺可楨為何10次請辭浙大校長
    次年1月21日,蔣介石由陳布雷陪同視察浙江大學,並委陳布雷、許紹棣與浙大校務委員會處理善後。據陳訓慈稱,首推竺可楨往長浙大者正是時以教務長名義主持臨時校務會的鄭曉滄;而竺可楨知道自己「躺槍」,是在1月28日的午餐餐桌上:      中午肖堂與曉峰約在美麗川中膳,到詠霓、謝季華、馮景蘭(懷西)等。
  • 李杭春|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2月11日晚8時,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翁文灝(詠霓)到訪,正式告知擬請出任浙大校長之提議。在竺可楨看來,戰爭將至、危機四伏的時局,對學校師生自然是巨大威脅;而若站在大學主事者角度,一個安放不下一張安靜書桌的校園,更是萬難維持的。因之,竺可楨隨即有如下表示:餘謂在此時局,難保於三四月內不發生戰事,京杭兼顧勢所不能,故餘不願就,若能於浙大有所補益,餘亦願竭全力以赴之也。
  • 竺可楨
    作為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戰烽火中,他率領浙大師生輾轉西遷,流亡辦學,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使浙大崛起為全國著名大學。作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組建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自1918年留學回國至逝世,他每天觀察並記錄物候和天氣,與宛敏渭合撰《物候學》。他執著追求,是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 44年前的今天,中國物候學創始人、浙大保姆竺可楨逝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74年2月7日】44年前的今天,中國物候學創始人、浙大保姆竺可楨逝世竺可楨(1890竺可楨也被稱為「浙大保姆」。(位於浙大玉泉校區的竺可楨銅像)【庚子賠款的留學生】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05年,進入復旦公學中學部學習。1908年,美國正式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引發到美國的留學潮。
  • 竺可楨的去與留
    1936年,素有蔣介石文膽之稱的陳布雷推薦竺可楨出任浙大校長。經過慎重思考和多方諮詢,又與蔡元培等人商量,竺可楨提出了三個條件,即「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幹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出人意料的是,這些條件大都兌現了,唯當年約定的「半年為限」一延再延,一直拖到了1949年。
  • 浙大竺可楨學院大三男生 兩年半獲得34門科目滿績
    眼下,大學已經放寒假了,這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也陸續發送到了同學們的手機上。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最近出了一個超級牛的學生,自動化專業大三學生展祥皓,他在短短兩年半大學生涯中,71門科目考試中,獲得了34門科目滿績的神奇成績(23門是主修課或專業課,其他11門是輔修或通識基礎課)。他是浙大近幾年來獲得滿績最多的學生之一。
  • 「浙大保姆」竺可楨:花了十三年,讓一個二流大學變成一流大學
    再說這浙大的一班人馬,對於突如其來的新校長,其實一開始也是拒絕的。在蘇步青的《懷念竺可楨先生》中寫道:「竺先生初來浙大時,我對他是有看法的。因為他這個學者,有好幾位大官僚的姻親。來到浙大後又帶來了大批東南大學的師生,分任院長、系主任和教授等等。」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為此,不遺餘力網羅優秀人才成為竺可楨一項不間斷的工作。1936年上任伊始,竺可楨多次登門拜請當時被視為「杭州瑰寶」的馬一浮任教浙大,並滿足馬提出的頗為苛刻的要求,但仍被懷疑「請邀之心非真誠」而不了了之。直到1938年,受到戰爭威脅的馬一浮提出要隨浙大遷移避難,竺可楨並未計較馬的多次失約,這位國學大師方得以入教浙大。
  • 浙大公布竺可楨獎學金「學神天團」,2.8萬本科生僅12人獲獎
    自1986年起設立的竺可楨獎學金,是浙大最高層次的獎學金,全校每年僅評選出12名本科生、12名研究生。 浙大在校本科生,大約是2.8萬人。考入浙大的學生,都是各省學霸。竺可楨獎學金評選,可謂優中選優的「學神天團」。
  • 99%學生不知道:浙大竺可楨有多難考?2020新生報名開啟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成立於2000年5月,是以浙大竺可楨老校長之名命名,學院前身為創辦於1984年的原浙江大學(工科)混合班。竺可楨學院是浙江大學對優秀本科生實施「特別培養」和「精英培養」的榮譽學院,是實施英才教育、培養優秀本科生的一個重要基地。 學院依託學校強大的學科和高水平師資,採用多元化培養模式和個性化培養方案,為優秀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潛能充分發掘提供朝氣蓬勃、張弛有度的發展空間,為培養戰略性科學家、創新性工程科技人才、高科技創業人才及各界領袖人物打好堅實基礎。
  • 120周年校慶在即,浙大獲贈老校長竺可楨存世全部日記原件
    將在5月21日迎來120周年校慶的浙江大學,日前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由老校長竺可楨之子竺安代表全家捐獻的55冊《竺可楨日記》原件。捐贈協議籤署現場。竺可楨(1890年~1974年)是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1936年~1949年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他將「求是」作為校訓,提出中國的大學必須培養合乎今日需要、有用的專門人才。「父親的日記曾被史學界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的名人日記之一。」9日下午,88歲的竺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日記從1937年開始,直到1974年父親去世前一日,共900萬字。
  • 辜鴻銘和竺可楨
    竺可楨生於一八九零年,浙江人。竺可楨學習很好,很有才華,為中國近代氣象學和物理學做很大貢獻,大師級人物。竺可楨在浙江大學當了十幾年的校長,培育人才無數,和蔡元培、蔣夢麟、羅家倫並列為民國四大高校校長,名頭很響。這些不足以彰顯竺可楨的風骨。他的風骨體現在那次「文軍長徵」上。淞滬會戰開始,日軍襲擊杭州,浙大已經難以正常上課。
  • 2010-03-26 浙江大學竺可楨研究課題組
    竺可楨的辦學理念、教育方針、系科建設安排、師資隊伍建設、貧困學生資助、後勤保障、學生社團活動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以及他廉潔奉公,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一生倡言和踐行求是的豐功偉績,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新時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借鑑。
  • 我的老師竺可楨
    第二次上浙大,是在畢業之後,在無錫參加了校友會,接觸的校友越來越多。慢慢的,你能感受到浙大校友身上有一些共同的氣質和品質,追根溯源,我找到了竺可楨校長。第一次上浙大,為期四年,懵懵懂懂,渾渾噩噩。雖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是所獲並不多。我沒有培養起自己專業的能力,沒有建立人生的目標。在浙大這個平臺,開闊了視野,結交了朋友,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第二次上浙大,老師只有一個,那就是竺可楨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