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和竺可楨

2021-02-13 虛聲

實例之二:辜鴻銘式。

辜鴻銘生於一八五七年,比王國維年長二十歲,和康有為算同一時代的人。如果說王國維的行為很難理解,辜鴻銘只能用怪異來形容。

論學問,辜鴻銘和那個時代的大師們一樣熟讀經史子集;不僅如此他還熟讀西方各種經典著作,文如莎士比亞,理如培根。他熟悉精通九種外語,從英文、德文、發文到希臘文、拉丁文,無所不包,可以無障礙閱讀西方各個文明段的書籍。如果他願意,他可以把西方任何流派的思想引進,成為鼎鼎大名的學者。

這樣一個人,在他了解西方文明之後,卻堅守東方文明。他沒有像胡適那般把奉自由主義為至寶,也沒有像陳獨秀那樣信仰共產主義,更沒有像王國維那般自殺。他試圖把《論語》等著作翻譯到西方世界,向西方宣揚東方文明,並收穫熱烈的掌聲。辜鴻銘對學生們說:「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

辜鴻銘認為: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

面對低谷,辜鴻銘,選擇了堅持。

但辜鴻銘的學問和才華不足以影響那個時代。因為按照辜鴻銘的想法,他除了喜歡孔子那一套,他還喜歡娶小老婆,還喜歡小腳女人。所以當他拖著常常的大辮子在北大校園遭到嘲笑時反擊:「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言辭雖然精彩,僅此而已。更像老古董逗樂而已。

實例之三:竺可楨式。

竺可楨生於一八九零年,浙江人。

竺可楨學習很好,很有才華,為中國近代氣象學和物理學做很大貢獻,大師級人物。

竺可楨在浙江大學當了十幾年的校長,培育人才無數,和蔡元培、蔣夢麟、羅家倫並列為民國四大高校校長,名頭很響。

這些不足以彰顯竺可楨的風骨。他的風骨體現在那次「文軍長徵」上。

淞滬會戰開始,日軍襲擊杭州,浙大已經難以正常上課。竺可楨把浙大新生搬遷到天目山,繼續上課。時間是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一號。

會戰失敗,浙大再一次面臨危機。竺可楨再次把學校西遷到(浙西)建德,繼續上課。

日軍西進,國民黨遷都,竺可楨帶領浙大師生從建德出發,途徑金華、蘭溪、常山、玉山、南昌,到江西吉安,繼續上課。

一九三八年,江西不再安全。竺可楨再次帶領師生西去,搬遷到廣西宜山,宜山宜水不宜人。師生們毫無怨言,繼續上課。

一九三九年,宜山不再安全,竺可楨再次帶領浙大遷移,出廣西,入貴州,在遵義、湄潭落腳,繼續上課。

兩年多的時間,竺可楨帶領浙大師生輾轉於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六省,形成五千裡,名副其實的文長徵。他們沒有交通工具,全憑自己。他們不僅僅是走了,還要搬運大量的實驗器材和書籍。不僅如此,他們還幫助相關單位轉移文物,比方說參與轉移《四庫全書》。但他們沒有退縮。

沿途風餐露宿,條件艱苦,很多人生病,還有人失去。竺可楨的結髮之妻就在那個時段死去。但是他們沒有退縮,堅決前行。

日軍曾經針對遷徙中的浙大師生喪心病狂的轟炸。但是他們沒有退縮,沒有被嚇倒,堅決前行。他們堅定的腳步擺脫了陰影,鍛造了自己的風骨,迎來光明。他們詮釋了中華民族為何可以抗擊風險、存留至今。隊伍中的一些人日後名動海內外,比方說蘇步青。

竺可楨,無所畏懼。他的行為,看見了希望。

從自殺的王國維、到堅守的辜鴻銘、到無所畏懼的竺可楨可以看出,中國的精英在蛻變。不論是哪一種人,都付出了很大代價,內心充滿煎熬,靈魂接受考驗。

如何描述這些大師們呢?

出版社因為種種原因拖拖拉拉一年多。他們的擔心有兩個,其一是我沒有經歷過市場檢驗,我的這個寫作思路和他們接觸過的不同,他們判斷不準;其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我對歷史周期律的描述,他們認為我在映射現實,怕承擔風險。我徹底無語。

   但我不能看著它埋沒。原因也有兩個,其一,這是我兩年高強度思考勞動的成果,我要拿到版權,把我的思想傳播出去;其二,更為重要的一點,我認為它是有價值的。它的思維方式和視角都是嶄新的。儘管不可避免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我認為它是嚴謹而有趣的。所以我自己把它弄出來,相當於自費出版。它一定不會讓朋友失望。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自己的微店「虛聲界」,可直接點擊下面的原文連結。

    微店地址連結:http://weidian.com/s/899437740?wfr=qfriend

    微店二維碼掃描:


    

    因為量少,所以成本攤開就高一點。按照出版程序走,這麼少的量應該定價六十五元,我按照這個價格的八折,每本五十二元。不論購買基本,運費一律十五元(江浙滬低於十五,北京廣東那邊十五左右,東北西南西北高於十五)。

    我在此承諾:凡是賣書的朋友可享受我寫的所有電子書。

    之前寫的電子書版本,包括《不被理解的毛澤東》完整修改版,稍後精教版,以及其它(談時政和歷史)文章。

    之後寫的所有電子版,包括《民國夢和民國》(為保護版權,更新完畢之後才能發》精教電子版,接下來按照歷史周期律運轉寫的各國歷史電子版和精教電子版,其它(談時政和歷史)的文章。

    個人認為這個版本的文章是值得收藏的。它數量有限,也是我發行的第一批書。它不是最完美的,卻是我親手修改校對賣出,耗費力氣最多的。

   朋友購買這樣一套書,相當於購買今後我寫的所有電子版文章。

   如有疑問,可以在這裡留言,也可以加我微信。

      有疑問的朋友也可以加我微信詢問。

    微信號,18721432616

     

          如果朋友們想留言,可以掃描這個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辜鴻銘與南洋大學
    面對英駐滬總領事華倫的傲慢,盛宣懷邀請辜鴻銘出來談判。當其貌不揚的辜鴻銘直接操英語對西方國家在華行為加以切責,使各國使節大跌眼鏡。聽著聽著,列強使節居然插嘴與辜鴻銘討論起沙士比亞﹑拜倫和哥德來了。針對德國領事的狂言,辜鴻銘還用德語反擊說,與中華文明相比,德國人才是地地道道的野蠻人。他還列舉外籍傳教士在中國大地上的暴行事實。
  • 辜鴻銘:學貫中西的「文化怪傑」
    長期的遊學經歷讓辜鴻銘對西洋文明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成為名副其實的西洋通,同時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批判精神的熱血青年。隨著他的閱歷增長,他開始有意識地維護東方文化的傳統,反擊西方的文化歧視。中法戰爭前夕,他被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納入府中,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0多年的文襄幕府生涯,同時也開始了他了解、拜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歷程。
  • 辜鴻銘自述懼內上頭條
    辜鴻銘與妻女合影 (天津《北洋畫報》)《辜鴻銘怕太太的供狀》 (上海《立報》)◎肖伊緋辜鴻銘為中國近代著名的「狂士」,向以倨傲狂放名世,似乎當世諸人均難入其「法眼值得一提的是,這張辜氏與其妻女的合影,近年來常被用作所謂辜氏與妻妾的合影,還言之鑿鑿的稱合影中的人物為「辜鴻銘和他的妻子淑姑(左)、小妾吉田貞子(中)」,乃至長期以訛傳訛,被視作辜氏高調倡行「一夫多妻制」的鐵證。查閱到《北洋畫報》這篇原版圖文報導之後,這則「謠傳」應當就此破滅了罷。同版與此圖配發的還有一篇短文,題為《辜鴻銘與其妻》。
  • 【人物】民國大家之辜鴻銘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 竺可楨
    自1918年留學回國至逝世,他每天觀察並記錄物候和天氣,與宛敏渭合撰《物候學》。他執著追求,是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竺可楨,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1890年,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1909年,他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赴美留學,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 辜鴻銘的啟示 背經典,學語言!
    我看到國外小學生的背誦量比中國小學生更少,連乘法口訣也不再重要,四年級的教材中就配套了函數型的計算器,背誦詩歌美文則幾乎早已經絕跡,這樣人家的學生也在年年成長,可見背誦大概真的是沒什麼用處了。近日讀了一本嚴光輝寫的《辜鴻銘傳》,封面上就是一個乾癟老頭,戴著西瓜帽,拖著長辮子,長袍上油膩痰跡顯得油光閃亮。但這樣的一個糟老頭,卻有著不同凡響的人生經歷和趣聞軼事。
  • 竺可楨的「格局」
    今天是竺可楨老校長誕辰126周年紀念日。1890年的今天,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出生。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十三年,建樹卓著。蘇步青擔心費用不菲,竺可楨當即給了他2000元,並找到當時的浙江省主席朱家驊,請他寫一份手諭:「沿途軍警不得盤查,一律放行。」蘇步青的妻子是日本人,竺可楨擔心萬一在途中被人發現,很可能被中國老百姓打死。有了竺可楨的細心關照,蘇步青的妻兒終於平安到達貴州。竺可楨對國學大師馬一浮的禮遇更被傳為佳話。
  • 辜鴻銘和胡適:他們的思想水火不容,但他們也有共同語言,怕老婆
    民國時期也有兩位出名地怕老婆的大人物,就是辜鴻銘和胡適。 這個「新人物」一來,「舊人物」辜鴻銘就和他槓上了。 並且他們各有名言留世: 辜鴻銘:老婆不怕,還有王法嗎? 胡適:怕老婆的國度,將是更民主的國度。 辜鴻銘有一中國妻子和日本姨太太。人家是大妻小妾爭風吃醋,他家裡卻是妻妾一心、槍口對夫,時不時地要對付一下辜鴻銘。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學風嚴謹、毅力堅韌,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
  • 看辜鴻銘如何學習西文
    第二年布朗才開始給辜鴻銘講解《浮士德》。他認為越是晚講,了解就越深,因為經典著作不同於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夠一聽就懂。這段時間裡辜鴻銘並沒有停頓對《浮士德》的記誦,已經可謂「倒背如流」了。  學完《浮士德》,辜鴻銘開始學「莎士比亞」的戲劇。布朗為辜鴻銘定下了半月學一部戲劇的計劃。八個月之後,見辜鴻銘記誦領會奇快,計劃又改為半月學三部。
  • 竺可楨的去與留
    1936年,素有蔣介石文膽之稱的陳布雷推薦竺可楨出任浙大校長。經過慎重思考和多方諮詢,又與蔡元培等人商量,竺可楨提出了三個條件,即「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幹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出人意料的是,這些條件大都兌現了,唯當年約定的「半年為限」一延再延,一直拖到了1949年。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為保全學校和尋求一個安定的教學環境,浙大開始準備避難遷移事宜。8月26日,校長竺可楨赴杭州附近的東天目山考察,決定設分校和臨時辦事處,接納一年級新生報到。之後杭州形勢緊張,11月5日侵華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大決定全校集中遷往建德。在舉校西遷之前,竺可楨10月初已先行赴建德覓址,並派人籌建臨時校舍。
  • 作為父親的竺可楨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禮物中,不但包含著竺可楨對孩子好奇心和興趣的循循善誘,而且飽含著一位父親的舔犢之情。人們都知道竺可楨的日記可謂是一部物候學的百科全書。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翻看他的日記,還會發現這是一部父愛「行動指南」。竺可楨一年數次親自給孩子逐個量身高、稱體重,並且把這些數字記在日記裡,密切「監測」孩子們的身體成長情況。
  • 辜鴻銘與英譯《大學》出版之謎
    其中文科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分別為:嚴復(1854—1921),辜鴻銘(1856—1928),伍光健(1867—1943)(見房兆楹、杜聯喆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燕京書社,1941年,第242頁)。眾所周知,三人均在歐洲遊學多年後回到中國,且皆以翻譯上的成就而受到學界矚目。不同的是,嚴和伍是向內輸入西方近代學理和知識的高產翻譯家,而辜鴻銘則是向外輸出中國文化與傳統的執著代言人。
  • 探訪惠安辜鴻銘紀念室:辜氏族親的兩岸情緣
    日前,在惠安縣螺陽鎮上坂村辜鴻銘紀念室,一群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齊聲吟誦詩詞,朗朗童聲傳遍村莊。據介紹,辜鴻銘祖籍惠安,螺陽上坂村是其父輩們生活和居住過的地方,為了紀念這位近代史上傑出的國學大師,近年來,當地的辜氏宗親每逢傳統節日,都會舉行紀念辜鴻銘中華詩詞吟誦會。
  • 重讀「」中國人的精神「」,一個「實驗主義」愛國者:辜鴻銘
    有人批判清朝的一妻多妾舊制,辜鴻銘指著桌子說說你看這茶具,1把茶壺配4個茶杯,多完美,1個茶杯配4個茶壺就沒法喝了。雖然辜鴻銘的一些說法有標新立異之嫌,但他卻的確是貨真價實的國學大師。辜鴻銘其實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沒畢業,那時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不是因為他的茶壺論和他喜歡纏足女人的重口味,主要是他在書中對大清的慈禧太后讚不絕口
  • 民國大師辜鴻銘:納妾合理的9個理由
    辜鴻銘對中國文化非常推崇,他認為中國文化將拯救世界,稱中國文化精深、博大和淳樸。 他認為中國人和法國人一樣都非常優雅。 甚至像八股文這樣的東西,他也沒有反對,他只是說:八股文是一種空洞但無害的東西。
  • 辜鴻銘教你如何學習才能學貫中西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託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 我的老師竺可楨
    1936年9月,上任後第一個新學期,竺可楨舉辦了一場新生談話會。在演講中,他把浙大的的精神歸納為「誠」和「勤」兩個字。他說,「浙大的前身是求是書院和高等學堂,一脈相傳,都可以誠勤兩字代表它的學風,學生不浮誇,做事很勤懇,在社會上的聲譽亦很好。
  • 辜鴻銘嘲諷胡適:美國中下層英語 不配教學
    1907年,當蔡元培在辜鴻銘之後三十年來到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的大名在萊比錫已經無人不知,儼然東方文化的代言人,以至於西方人有「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這也許是蔡元培當上北大校長後力排眾議禮聘這位學長的原因,因為那時的辜鴻銘大概是全中國唯一一位世界性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