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為什麼偉大?

2021-02-23 來英書院


按:
今天,3月7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的誕辰,謹以此文表達緬懷之情。
大約九年前我寫了一篇簡短的紀念文章,文章中痛感當時中國大學辦學方向的扭曲,特別是對本科教育的不重視,深切懷念國立浙江大學時代,竺可楨長校期間確立的正確辦學方針以及卓著的辦學成就。
近兩年,大學似乎漸漸明白過來人才培養才是正業,當局也出臺各種舉措予以正本清源,力促中國大學儘快回到正軌。

著名教育家、科學家竺可楨先生(1890-1974)


如果沒有竺校長這樣一面的鏡子,我們也許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竺校長提出的那些辦學理念,我們似乎不僅能夠理解,而且也都能夠做得到:會想辦法延攬名師、會關心學生、會向政府爭取資源,……該做的也都做了,但人們似乎都不怎麼買帳,還是張口閉口竺校長好。

記得是2010年的3月14日,我代表學校去上海參加浙大校友會上海分會紀念竺校長120周年的座談會暨史料捐贈會。為了方便那些病休的老校友,會議地點就選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兩院院士陳吉餘、戴立信、潘鏡芙、幹福熹放棄雙休日的休息,趕到這裡。他們都是耄耋老人,體弱多病,其中倪式如校友是兩個兒子陪著坐輪椅來的。聽著他們對往事的敘述,很多年輕人都不由得熱淚盈眶。其實,作為普通的學生,人們記住竺校長的,除了那些載入史冊的豐功偉績,更多的是竺可楨長校的國立浙江大學為他們的一生帶來的變化。

我們的大學,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培養高水平的人才,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為世界培養具有高尚情懷和卓越能力的人才。在貴州遵義辦學時期的浙江大學,被世世代代銘記的不是當時有多少科研經費、有多少篇論文、有多少獎勵,而是在艱苦卓絕的辦學環境裡,大家同心同德、千方百計改善辦學條件,不遺餘力維護大學的尊嚴,給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以竺可楨為代表的學校領導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個人犧牲。


這些老校友的發言,不論是像陳吉餘、戴立信、幹福熹這樣在科學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院士,還是楊竹亭、阿章這樣在其他崗位上奉獻一生的老校友,談得最多的是,那樣惡劣的環境,竺校長居然請來了那麼多載入中國科學史、文化史和教育史的名家;他到處爭取經費,傾學校之所有建設實驗室和圖書館,給他們提供了當時所能有的最好教育,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西遷時期的浙大提供給學生的,不僅是名師的學識,還有名師追求真理、不計利害、求實奉獻的高尚情操。老校友們熱愛浙大、熱愛竺校長的全部理由,一句話,就是浙大給他們提供的精神動力和知識動力讓他們受益終生。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
「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這是竺校長最精闢的論述。今日大學的問題,並不是辦學的物質條件問題,而是竺校長反覆重申的師資素質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師資水平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忘記了,在造就和培養人才方面,教師應該具有何種素質。我們常常更多關注引進人才的科研表現,承擔過多少項目,有多少論文,獲過多少獎勵等等。而竺可楨時代的浙大所關心的是教師能夠給學生帶來什麼,他的學術水平是否足夠勝任教學,他的精神境界是否合乎教育的要求?這是兩條最高的標準,是關於教師素質的質的規定性。其他諸如是土鱉還是海歸,政治上左還是右,在行內名氣大小都不是主要的。

《竺可楨全集》

竺校長看重的教授,幾乎都具備了這兩個方面的素質,一是有真才實學,二是有不計利害追求真理的品質,對科學有信仰,不是急功近利、蠅營狗苟之輩。典型的如束星北先生。當時的浙大有多少這樣的教授,不求名不求利,沉浸在追求真理的事業之中,以自己對科學的極大熱誠感染和引領著學生的人生追求和知識趣味!

竺可楨在工作
竺校長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身處雲遮霧障的複雜情境以及山窮水盡的惡劣條件,仍然恪守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這一大學的根本職責,為此殫精竭慮,東奔西走,爭取一切必要的支持,甚至為此忍氣吞聲、委曲求全。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吸引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學者來到遵義,來到湄潭,在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環境中,創造了浙大歷史上的輝煌。


今天的校長們,需要重新確立的是對大學根本職責的認識。大學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拓展,從早期的養育人才,到後來的科學研究,再到社會服務,其辦學內容和工作空間都在不斷拓展,這是大學與時俱進的表現。但,大學之本,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培養高水平的學生,這是任何其他的機構所無法替代無法履行的職責。大學校長的職責就是為培養好學生創造一切應有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延攬名師、留住名師,為他們教書育人提供儘可能好的條件。一個校長只有做到這一點才算合格,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會被後人銘記。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圖書館前佇立的竺可楨全身銅像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月牙樓前方佇立的竺可楨全身銅像

五十條教育名言
彰顯竺可楨偉大教育家品質


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長期的辦學和科研過程中,特別是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對現代大學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念和思想,這些辦學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學教育之目的,在於養成一國之領導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討專門智識,而尤重於鍛鍊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確,獨立不阿,遇事不為習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從潮流,惟其能運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學教育者之富於常識也。

2、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進個人,還要能影響於社會。

3、大學的最大目標是在蘄求真理,要蘄求真理,必得鍛鍊思想,使人人能辨別真偽是非。

4、大學之最大目標是求真理。這可以說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說是道德的,所以道學問,即是尊德性。

5、一般人以為大學之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得專門之智識與技能,以為將來個人到社會中,從事謀生立業之基礎,而為國家著想,則系造就領袖人才,領導群眾以發展事業。

6、大學畢業生不當以錢為目的,要當以服務為主旨。

7、大學是培養未來各界領袖人才的地方。

8、大學因為包涵萬流,所以成其為大。

9、大學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達德,而涵濡於六藝之中。仁者愛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學有專長,而於大學中植其基。大學學生對各項基本知識,固應多所明了……其三,養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蘄教師逐字釋義。

10、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

11、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12、教育的發達,學風的優良,在人不在屋,所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若側重應用的科學,而置純粹科學、人文科學於不顧,這是謀食而不謀道的辦法。

14、若是一個大學單從事於零星專門知識的傳授,既乏學術研究的空氣,又無科學方法的訓練,則其學生之思想難收到融會貫通之效。

15、要使大學生能擔當得起日後建國的重任,單教他們具有專門技術是不夠的。

16、以人民為前提原則之下,大學無疑的應具有學術自由的精神。

17、在大學內通才教育與技術教育,理應並重。

18、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19、科學的目標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雖蹈危履險以赴之,亦所不釋。

20、科學家的態度,應該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絲毫不能苟且。

21、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這就是說,只求真理,不管個人的利害,有了這種科學的精神,然後才能夠有科學的存在。

22、科學可以左右一個社會的環境,同時一個社會的環境也可以影響科學的存亡盛衰。

23、所謂求是,不僅限於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隻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瞭然於心,然後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

24、研究科學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並非專重應用。但應用科學方法,利用厚生,至國家之富強之境,固亦不可忽視。

25、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誠」「勤」兩字來表示。……學生不浮誇,做事很勤懇,……風氣樸實。這種風氣,希望諸位把它保持。

26、浙大之前身為求是書院,希望諸位離校以後,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27、畢業同學,應以學業為重,雖在社會上工作,亦應勿可忘記學習。

28、蓋大自然即是一冊完好教本,一粒花種種入於地,由發芽而至成長、開花、結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長狀況,則所得何嘗不勝讀一冊自然教本也。

29、國家既如此優待諸君,諸君決不能妄自菲薄,忽視所以報國之道。國家給你們的使命,就是希望你們每個人學成,以將來能在社會服務,做各界的領袖分子,使我國家能建設起來成為世界第一等強國,日本或是旁的國家再也不敢侵略我們。諸位,你們不要自暴自棄說負不起這樣重任。

30、你們要做將來的領袖,不僅求得一點專門的知識就足夠,必須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頭腦,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氣概,沉思遠慮,不肯盲從的習慣,而同時還要有健全的體格,肯吃苦耐勞,犧牲自己努力為公的精神。這幾點是做領袖所不可缺乏的條件。

31、吾輩大學生尤應為一般人士的表率。

32、研究科學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並非專重應用。但應用科學方法,利用厚生,至國家之富強之境,固亦不可忽視。

33、要曉得學校教育,尤其是書本教育,不是惟一的教育。

34、要曉得最好的訓導是以身作則,這個理論,無論古代的庠序、書院,今日新式的大學,統可應用的。

35、諸位畢業離校以後,若要發揚光大你們的學問道德,必得能深思、能善疑,利用實驗方法來解決問題,要曉得天下事不進則退,不能發揚光大就是腐化。

36、諸位求學,應不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訓練如何能正確地訓練自己的思想。

37、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

38、做領袖的人物,不但要有專門技術,清醒頭腦,而且要肯吃苦,能犧牲一已,以衛護大眾與國家的利益。

39、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

40、凡是真知灼見的人,無論社會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獨行其是。

41、科學的方法,公正的態度,果斷的決心,統應該在求學時代養成和學習的。

42、力誡學生勿受浮動盲從之惡習,須從學業思想道德體育各方面努力,方可養成將來健全的社會領袖,為國家民族效勞。

43、立國雖暫,使蹈常習故,不求精進,即謂之老。立國雖久,使爭榮鬥盛,邁往無前,即謂之少。

44、盲從的習慣,我們應該竭力避免,……我們要做有主張有作為的人,這樣就非有清醒之頭腦不可。

45、年青的人,目光應遠大,要有英勇前進無畏的精神,處處應以國家社會為念。

46、時際非常,吾人之責任尤重!無論精神物質,兩不可忽。

47、思想同與肌肉,多予訓練,並能發達。

48、我們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須有明辨是非,靜觀得失,縝密思慮,不肯盲從的習慣,然後在學時方不致害已累人,出而立身處世方能不負所學。

49、現在的世界是競爭的世界,如果一個民族還是一味以享受為目的,不肯以服務為目的,必歸失敗。50、在目前競爭劇烈的世界,有了信仰心的民族和一個沒有信仰心的民族競爭,沒有信仰心的民族一定失敗的。……我們四萬幾千萬人各能同一信仰,則民族的復興不是難的事。這五十條名言勝過皇皇巨著,足可作為今天大學校長和師生們的座右銘!

竺可楨還是一個寫文章的高手,
他的《大自然的語言》
被選為人教版等多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的課文。

大自然的語言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裡,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中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中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竺可楨日記》被譽為民國四大日記之首

竺可楨先生自律極嚴,漫長的一生中堅持記日記,他的日記言簡意賅,極力保持客科學家嚴謹求實的態度,記錄自然、人文的事實,因此具有極高的價史料值。這些日記絕大多數保存完好,經專家十三載艱苦整理下正式出版,全部字數近居然多達1300餘萬字,堪稱中華民族古今日記中的巨無霸。

關於《竺可楨日記》,歷史學家是這樣評價的,
其內容所具備的豐富、複雜、珍稀、精悍諸種特點,遠非其他日記所能望其項背。……眾所周知,晚清有四大日記,即《越縵堂日記》《翁同龢日記》《湘綺樓日記》《緣督廬日記》。如果要選民國四大日記,以筆者個人十多年的閱讀經驗而言,這四大日記應該是《竺可楨日記》《顧頡剛日記》、金毓黻《靜晤室日記》《吳宓日記》(正續編)。《竺可楨日記》毫無疑問是首選,無人可企及」(引自《上海書評》) 還有人這樣評價:「《竺可楨日記》為1948-1949年這兩年特殊的歷史場景及芸芸眾生無意間畫了一幅如《清明上河圖》那樣恢宏的歷史長卷。或者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幅炮火紛飛籠罩之下的戰亂流離圖,天崩地塌,方死方生,各種各樣的人物在這股不可阻擋的歷史大潮流中沉浮飄移,給後世的史家研究提供了許許多多難得、鮮活的史料。」(張榮明語,2015-05-10 08:54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來英書院!

相關焦點

  • 寒假實踐|走進浙大先鋒人物竺可楨
    在浙江大學的校史館裡,啞彈製成的警鐘、竺可楨爺爺的事跡、校園西遷之路的艱難情境仿佛曆歷在目。在浙江大學校友林,一個個雕塑還原著西遷之路。為什麼在如此艱難的戰爭環境下還需要讀書、上課、學習?因為每一位浙大的學生身上肩負的是用知識改變祖國、振興祖國的使命!深入的歷史故事了解,讓隊員們對於先鋒人物竺可楨爺爺和浙江大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 竺可楨:中國科學史研究事業的奠基人
    1926年6月,《科學》雜誌發表的竺可楨《北宋沈括對於地學之貢獻與紀述》是最早全面論述宋代偉大科學家沈括對自然科學,特別是地學的重要貢獻的論文。同年8月,竺可楨受聘於南開大學,來到天津,與同為中國科學社社員的算學系教授錢寶琮成了志同道合的好同事、好朋友。
  • 竺可楨的留美生活
    竺可楨從紹興農村來,覺得儼然環花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但竺可楨卻並沒管統六爬有被陌生的都市生活所迷惑,樸實、好高玲線與學的他對此並沒有多大興趣。他依然象在家鄉一樣勤奮,每日刻苦學習,盡不小中儘量地吸收各種新鮮的知識。由於他學習戚績好,為人純樸,還當上了澄衷學堂的學生代表可題多可楨品性坦白古爽,只要他覺得對,心裡有什麼就說不會。
  • 我的老師竺可楨
    這一路,歷時兩年半,途經浙、贛、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裡,至1940年2月定居遵義、湄潭、永興止,在貴州堅持辦學七年,譜寫了一部偉大的「文軍長徵」史。1936年9月,上任後第一個新學期,竺可楨舉辦了一場新生談話會。在演講中,他把浙大的的精神歸納為「誠」和「勤」兩個字。
  • 竺可楨,大師的「求是」一生
    竺可楨先生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1890年3月7日出生在浙江紹興,1974年2月7日去世。竺可楨先生曾經任浙江大學校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奠定了中國的氣象學和地理學。同時,他也是一位文史大家,擅長從文史資料裡爬梳物候資料,把氣象、氣候的研究融入到歷史、文學當中。施愛東老師為「大家小書」編選的這本小冊子——《天道與人文》,就能體現竺可楨先生科學研究的這一特點。
  • 竺可楨
    竺可楨,篤行「求是」精神的「氣象學之父」。  1890年,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1909年,他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赴美留學,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起,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 《竺可楨全集》全部出齊 鴻篇巨製再現竺可楨—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位科學家,竺可楨在寫作方面也堪稱高產,他的著述和各類文字非常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竺可楨的學術論文、科普作品等多達600萬字以上,日記雖有散失,但保留下來的總量仍有1300多萬字。竺可楨的這一特點孫鴻烈深有體會。   1961年,孫鴻烈作為助理研究員剛剛從西藏綜合考察回來,竺可楨專門把他和另外一個同事叫到辦公室,詢問西藏考察情況。
  • 大學史上的竺可楨
    年5月)三篇文章論述最為集中,成為竺可楨論述「求是」精神的三篇經典。在《王陽明先生與大學生的典範》一文中集中闡述了王陽明「在艱危中立身報國的偉大精神」,[17]即愛國精神;在《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一文中集中闡述大學生「犧牲自己努力為公的精神」,[18]即犧牲精神;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一文集中闡述了「蘄求真理」的精神,
  • 竺可楨的「格局」
    有人說:民國時代,中國有兩個最好的大學校長,一個是北京大學的蔡元培,一個是浙江大學的竺可楨。這兩個人都有民主作風,都能做到珍視人才。竺可楨甚至因此被稱為「浙大保姆」。抗戰爆發後,浙江大學被迫內遷,學校先到建德後來又遷到廣西宜山。任教於這所大學的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因擔心家屬拖累,將妻兒從建德送回老家溫州。當浙大再遷到貴州遵義,終於穩定下來時,校長竺可楨建議蘇步青將家眷接去。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竺可楨認為,氣象是一個國家的主權,無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平常百姓生活中,氣象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應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之聘,竺可楨在南京北極閣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擔任所長,這成為落後的中國氣象科學的一次重要轉機,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便是那時出版。在隨後的8年裡,竺可楨親自踏遍中國,建立起一個個氣象觀測站 。
  • 辜鴻銘和竺可楨
    辜鴻銘對學生們說:「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辜鴻銘認為: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
  • 3月7日是竺可楨誕辰130周年,繼承就是最好紀念
    仍在攻讀博士的竺可楨,擔負著天下興亡的社會責任,以自己學到的先進知識和科研心得,為雜誌撰寫了許多科普和考證論文。他傳播自然科學理論、介紹國外的先進科技,宣傳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一心弘揚科學精神,倡言「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學成歸國,竺可楨旋即投身於科學救國的偉大事業之中。
  • 竺可楨的去與留
    對於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來說,1949年是尤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選擇留在了大陸;這一年,他離開了深愛的浙江大學。  江山易手之際,走還是留,成了擺在許多知識分子面前的一個難題,但竺可楨很早就決定了,不會隨國民黨去廣州或者臺灣。竺可楨長女竺梅1946年隨戀人胡鴻慈去了山東解放區,後來在大連不幸染病去世。
  • 竺可楨:傳感大自然的語言……
    在這個清貧之家裡,竺可楨漸漸長大著。  也許是自幼身體瘦弱的緣故,竺可楨性格溫和,喜歡安靜。聰穎的他在兩歲時已開始認字,3歲時就把街上的所有招牌認全了。父親竺嘉祥自己認字並不多,希望下一代多讀點書,對子女教育極嚴。比竺可楨大14歲的大哥竺可材考上了秀才,後回到東關在私塾裡教書,竺可楨未滿6歲就入這個私塾,在大哥的嚴厲教導下學習。
  • 竺可楨的抗戰年代
    竺可楨(1890—1974),近代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在抗戰期間,作為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領導學校千裡跋涉四次西遷,並將浙大建設成為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劍橋」的中華名校。為此,不遺餘力網羅優秀人才成為竺可楨一項不間斷的工作。1936年上任伊始,竺可楨多次登門拜請當時被視為「杭州瑰寶」的馬一浮任教浙大,並滿足馬提出的頗為苛刻的要求,但仍被懷疑「請邀之心非真誠」而不了了之。直到1938年,受到戰爭威脅的馬一浮提出要隨浙大遷移避難,竺可楨並未計較馬的多次失約,這位國學大師方得以入教浙大。
  • 作為父親的竺可楨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禮物中,不但包含著竺可楨對孩子好奇心和興趣的循循善誘,而且飽含著一位父親的舔犢之情。人們都知道竺可楨的日記可謂是一部物候學的百科全書。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翻看他的日記,還會發現這是一部父愛「行動指南」。竺可楨一年數次親自給孩子逐個量身高、稱體重,並且把這些數字記在日記裡,密切「監測」孩子們的身體成長情況。
  • 竺可楨後裔及浙大校友參觀泰和浙大西遷舊址
    位於泰和市民廣場的竺可楨銅像  吉安訊 (記者羅仁瑾攝影報導)這是一次精神的永鑄,也是一次深切的緬懷。4月1日,浙大80餘名校友以及竺可楨校長的後裔來到泰和縣,重返抗日戰爭時期浙大西遷故地,探尋老校長提出的求是精神,並參加在泰和縣舉行的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  當日上午,竺可楨銅像落成儀式在泰和市民廣場舉行。浙大校友、竺可楨後裔以及我市幹部群眾共200餘人參加儀式,為竺可楨校長銅像揭幕。  瞻仰竺可楨的銅像,仿佛老校長的音容樣貌就在眼前。
  • 竺可楨為何十次請辭浙大校長
    (1936年1月28日日記)其時也,竺可楨已在南京工作生活了十多年。(1936年2月10日日記)竺可楨在南京有兩處住宅,分別是珞珈路新居和雞鳴寺路舊居。以仍需按月還款推測,竺可楨擬出售的或為珞珈路新居。這年4月,竺可楨只身前往杭州,家還留在南京,直至次年8月南京遇炸,竺可楨才移家杭州,並偕家人隨校一路西遷,夫人俠魂和次子竺衡俱病歿泰和。待再次回到南京,已是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
  • 竺可楨的兩任太太
    1920年,時在東南大學的教授吳宓見證了竺可楨訂婚、結婚的全過程。    當年吳宓和竺可楨同留學美國,兩人結婚的情形類似———同是他人代妹尋夫而結婚,竺可楨比吳宓幸福美滿得多。
  • 「聖人」竺可楨
    在我看來,竺可楨對於浙江大學,做到了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       立德來看,竺可楨臨危受命,接任浙江大學校長,一做就是十三年,如非國土易幟,或許還會更長。他知行合一,尊師重教。他不僅將「求是」作為浙江大學校訓,其一生也始終踐行求是精神。作為浙大保姆,一生為浙大之發展嘔心瀝血,雖歷經戰亂而不易其志,雖經亡妻喪子不改其衷,此乃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