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今天,3月7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的誕辰,謹以此文表達緬懷之情。
大約九年前我寫了一篇簡短的紀念文章,文章中痛感當時中國大學辦學方向的扭曲,特別是對本科教育的不重視,深切懷念國立浙江大學時代,竺可楨長校期間確立的正確辦學方針以及卓著的辦學成就。
近兩年,大學似乎漸漸明白過來人才培養才是正業,當局也出臺各種舉措予以正本清源,力促中國大學儘快回到正軌。著名教育家、科學家竺可楨先生(1890-1974)
如果沒有竺校長這樣一面的鏡子,我們也許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竺校長提出的那些辦學理念,我們似乎不僅能夠理解,而且也都能夠做得到:會想辦法延攬名師、會關心學生、會向政府爭取資源,……該做的也都做了,但人們似乎都不怎麼買帳,還是張口閉口竺校長好。記得是2010年的3月14日,我代表學校去上海參加浙大校友會上海分會紀念竺校長120周年的座談會暨史料捐贈會。為了方便那些病休的老校友,會議地點就選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兩院院士陳吉餘、戴立信、潘鏡芙、幹福熹放棄雙休日的休息,趕到這裡。他們都是耄耋老人,體弱多病,其中倪式如校友是兩個兒子陪著坐輪椅來的。聽著他們對往事的敘述,很多年輕人都不由得熱淚盈眶。其實,作為普通的學生,人們記住竺校長的,除了那些載入史冊的豐功偉績,更多的是竺可楨長校的國立浙江大學為他們的一生帶來的變化。
我們的大學,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培養高水平的人才,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為世界培養具有高尚情懷和卓越能力的人才。在貴州遵義辦學時期的浙江大學,被世世代代銘記的不是當時有多少科研經費、有多少篇論文、有多少獎勵,而是在艱苦卓絕的辦學環境裡,大家同心同德、千方百計改善辦學條件,不遺餘力維護大學的尊嚴,給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以竺可楨為代表的學校領導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個人犧牲。
這些老校友的發言,不論是像陳吉餘、戴立信、幹福熹這樣在科學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院士,還是楊竹亭、阿章這樣在其他崗位上奉獻一生的老校友,談得最多的是,那樣惡劣的環境,竺校長居然請來了那麼多載入中國科學史、文化史和教育史的名家;他到處爭取經費,傾學校之所有建設實驗室和圖書館,給他們提供了當時所能有的最好教育,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西遷時期的浙大提供給學生的,不僅是名師的學識,還有名師追求真理、不計利害、求實奉獻的高尚情操。老校友們熱愛浙大、熱愛竺校長的全部理由,一句話,就是浙大給他們提供的精神動力和知識動力讓他們受益終生。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
「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這是竺校長最精闢的論述。今日大學的問題,並不是辦學的物質條件問題,而是竺校長反覆重申的師資素質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師資水平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忘記了,在造就和培養人才方面,教師應該具有何種素質。我們常常更多關注引進人才的科研表現,承擔過多少項目,有多少論文,獲過多少獎勵等等。而竺可楨時代的浙大所關心的是教師能夠給學生帶來什麼,他的學術水平是否足夠勝任教學,他的精神境界是否合乎教育的要求?這是兩條最高的標準,是關於教師素質的質的規定性。其他諸如是土鱉還是海歸,政治上左還是右,在行內名氣大小都不是主要的。《竺可楨全集》
竺校長看重的教授,幾乎都具備了這兩個方面的素質,一是有真才實學,二是有不計利害追求真理的品質,對科學有信仰,不是急功近利、蠅營狗苟之輩。典型的如束星北先生。當時的浙大有多少這樣的教授,不求名不求利,沉浸在追求真理的事業之中,以自己對科學的極大熱誠感染和引領著學生的人生追求和知識趣味!
竺可楨在工作
竺校長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身處雲遮霧障的複雜情境以及山窮水盡的惡劣條件,仍然恪守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這一大學的根本職責,為此殫精竭慮,東奔西走,爭取一切必要的支持,甚至為此忍氣吞聲、委曲求全。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吸引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學者來到遵義,來到湄潭,在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環境中,創造了浙大歷史上的輝煌。
今天的校長們,需要重新確立的是對大學根本職責的認識。大學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拓展,從早期的養育人才,到後來的科學研究,再到社會服務,其辦學內容和工作空間都在不斷拓展,這是大學與時俱進的表現。但,大學之本,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培養高水平的學生,這是任何其他的機構所無法替代無法履行的職責。大學校長的職責就是為培養好學生創造一切應有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延攬名師、留住名師,為他們教書育人提供儘可能好的條件。一個校長只有做到這一點才算合格,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會被後人銘記。浙江大學玉泉校區圖書館前佇立的竺可楨全身銅像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月牙樓前方佇立的竺可楨全身銅像
五十條教育名言
彰顯竺可楨偉大教育家品質
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長期的辦學和科研過程中,特別是在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期間,對現代大學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念和思想,這些辦學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學教育之目的,在於養成一國之領導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討專門智識,而尤重於鍛鍊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確,獨立不阿,遇事不為習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從潮流,惟其能運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學教育者之富於常識也。
2、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進個人,還要能影響於社會。
3、大學的最大目標是在蘄求真理,要蘄求真理,必得鍛鍊思想,使人人能辨別真偽是非。
4、大學之最大目標是求真理。這可以說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說是道德的,所以道學問,即是尊德性。
5、一般人以為大學之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得專門之智識與技能,以為將來個人到社會中,從事謀生立業之基礎,而為國家著想,則系造就領袖人才,領導群眾以發展事業。
6、大學畢業生不當以錢為目的,要當以服務為主旨。
7、大學是培養未來各界領袖人才的地方。
8、大學因為包涵萬流,所以成其為大。
9、大學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達德,而涵濡於六藝之中。仁者愛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學有專長,而於大學中植其基。大學學生對各項基本知識,固應多所明了……其三,養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蘄教師逐字釋義。
10、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
11、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12、教育的發達,學風的優良,在人不在屋,所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若側重應用的科學,而置純粹科學、人文科學於不顧,這是謀食而不謀道的辦法。
14、若是一個大學單從事於零星專門知識的傳授,既乏學術研究的空氣,又無科學方法的訓練,則其學生之思想難收到融會貫通之效。
15、要使大學生能擔當得起日後建國的重任,單教他們具有專門技術是不夠的。
16、以人民為前提原則之下,大學無疑的應具有學術自由的精神。
17、在大學內通才教育與技術教育,理應並重。
18、據吾人的理想,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
19、科學的目標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雖蹈危履險以赴之,亦所不釋。
20、科學家的態度,應該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絲毫不能苟且。
21、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這就是說,只求真理,不管個人的利害,有了這種科學的精神,然後才能夠有科學的存在。
22、科學可以左右一個社會的環境,同時一個社會的環境也可以影響科學的存亡盛衰。
23、所謂求是,不僅限於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求是的路徑,中庸說得最好,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單是博學審問還不夠,必須審思熟慮,自出心裁,獨著隻眼,來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瞭然於心,然後盡吾力以行之,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
24、研究科學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並非專重應用。但應用科學方法,利用厚生,至國家之富強之境,固亦不可忽視。
25、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誠」「勤」兩字來表示。……學生不浮誇,做事很勤懇,……風氣樸實。這種風氣,希望諸位把它保持。
26、浙大之前身為求是書院,希望諸位離校以後,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27、畢業同學,應以學業為重,雖在社會上工作,亦應勿可忘記學習。
28、蓋大自然即是一冊完好教本,一粒花種種入於地,由發芽而至成長、開花、結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長狀況,則所得何嘗不勝讀一冊自然教本也。
29、國家既如此優待諸君,諸君決不能妄自菲薄,忽視所以報國之道。國家給你們的使命,就是希望你們每個人學成,以將來能在社會服務,做各界的領袖分子,使我國家能建設起來成為世界第一等強國,日本或是旁的國家再也不敢侵略我們。諸位,你們不要自暴自棄說負不起這樣重任。
30、你們要做將來的領袖,不僅求得一點專門的知識就足夠,必須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頭腦,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氣概,沉思遠慮,不肯盲從的習慣,而同時還要有健全的體格,肯吃苦耐勞,犧牲自己努力為公的精神。這幾點是做領袖所不可缺乏的條件。
31、吾輩大學生尤應為一般人士的表率。
32、研究科學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並非專重應用。但應用科學方法,利用厚生,至國家之富強之境,固亦不可忽視。
33、要曉得學校教育,尤其是書本教育,不是惟一的教育。
34、要曉得最好的訓導是以身作則,這個理論,無論古代的庠序、書院,今日新式的大學,統可應用的。
35、諸位畢業離校以後,若要發揚光大你們的學問道德,必得能深思、能善疑,利用實驗方法來解決問題,要曉得天下事不進則退,不能發揚光大就是腐化。
36、諸位求學,應不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訓練如何能正確地訓練自己的思想。
37、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
38、做領袖的人物,不但要有專門技術,清醒頭腦,而且要肯吃苦,能犧牲一已,以衛護大眾與國家的利益。
39、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
40、凡是真知灼見的人,無論社會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獨行其是。
41、科學的方法,公正的態度,果斷的決心,統應該在求學時代養成和學習的。
42、力誡學生勿受浮動盲從之惡習,須從學業思想道德體育各方面努力,方可養成將來健全的社會領袖,為國家民族效勞。
43、立國雖暫,使蹈常習故,不求精進,即謂之老。立國雖久,使爭榮鬥盛,邁往無前,即謂之少。
44、盲從的習慣,我們應該竭力避免,……我們要做有主張有作為的人,這樣就非有清醒之頭腦不可。
45、年青的人,目光應遠大,要有英勇前進無畏的精神,處處應以國家社會為念。
46、時際非常,吾人之責任尤重!無論精神物質,兩不可忽。
47、思想同與肌肉,多予訓練,並能發達。
48、我們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須有明辨是非,靜觀得失,縝密思慮,不肯盲從的習慣,然後在學時方不致害已累人,出而立身處世方能不負所學。
49、現在的世界是競爭的世界,如果一個民族還是一味以享受為目的,不肯以服務為目的,必歸失敗。50、在目前競爭劇烈的世界,有了信仰心的民族和一個沒有信仰心的民族競爭,沒有信仰心的民族一定失敗的。……我們四萬幾千萬人各能同一信仰,則民族的復興不是難的事。這五十條名言勝過皇皇巨著,足可作為今天大學校長和師生們的座右銘!
竺可楨還是一個寫文章的高手,
他的《大自然的語言》
被選為人教版等多個版本的語文教科書的課文。大自然的語言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裡,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中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但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油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中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竺可楨日記》被譽為民國四大日記之首
竺可楨先生自律極嚴,漫長的一生中堅持記日記,他的日記言簡意賅,極力保持客科學家嚴謹求實的態度,記錄自然、人文的事實,因此具有極高的價史料值。這些日記絕大多數保存完好,經專家十三載艱苦整理下正式出版,全部字數近居然多達1300餘萬字,堪稱中華民族古今日記中的巨無霸。
關於《竺可楨日記》,歷史學家是這樣評價的,「其內容所具備的豐富、複雜、珍稀、精悍諸種特點,遠非其他日記所能望其項背。……眾所周知,晚清有四大日記,即《越縵堂日記》《翁同龢日記》《湘綺樓日記》《緣督廬日記》。如果要選民國四大日記,以筆者個人十多年的閱讀經驗而言,這四大日記應該是《竺可楨日記》《顧頡剛日記》、金毓黻《靜晤室日記》《吳宓日記》(正續編)。《竺可楨日記》毫無疑問是首選,無人可企及」(引自《上海書評》) 還有人這樣評價:「《竺可楨日記》為1948-1949年這兩年特殊的歷史場景及芸芸眾生無意間畫了一幅如《清明上河圖》那樣恢宏的歷史長卷。或者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幅炮火紛飛籠罩之下的戰亂流離圖,天崩地塌,方死方生,各種各樣的人物在這股不可阻擋的歷史大潮流中沉浮飄移,給後世的史家研究提供了許許多多難得、鮮活的史料。」(張榮明語,2015-05-10 08:54 澎湃新聞)歡迎關注來英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