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魏夢佳)他,致力於外語教材普及,為我國外語教材樹標立本,主持編寫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教材並研製《英語課程標準》,奠定了中國英語教材的基礎;他,是「電視英語教學」第一人,開啟大眾英語教學新時代,影響了千萬國人的英語學習;他,投身中國外語教育事業70載,為推動外語教育發展、促進英語教育普及貢獻卓著……
他就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家陳琳。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6歲的陳琳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以表彰其對中國外語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貢獻。
圖為陳琳9月6日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中國外語教育的開拓者
「偉人的生平使我們想起,我們能使自己的一生變得高尚。當我們辭別人間,能把足跡留在時間的流沙上。」在北京海澱區的住所裡,滿頭華發、精神矍鑠的陳琳中氣十足地用英語朗誦起他喜愛的詩歌。
熱愛英語、一輩子教英語、用英語,是這位師者「留下足跡」的方式。從1950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學校(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至今,他將一生都獻給外語教育事業,做出了多項開創性工作。
在70年的外語教育生涯中,陳琳一直致力於英語教材的編寫普及。1956年,他受教育部委託,牽頭編寫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英語教材《大學英語》。
上世紀60年代,在有關外語教育應實施「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方針的指示下,陳琳主持供全國使用的從小學到大學的「一條龍」式教材編撰工作,涉及英、俄、德、法、西、阿拉伯6個語種。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他再次主持國家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研製,這是我國第一套依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編寫的小初高「一條龍」英語教材。
「我是一輩子都搞『一條龍』。」陳琳說,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師培訓還是教材編寫,他一直致力於從學前到大學的外語教育。最近幾年,他還在負責我國高中英語教材的修訂工作。
另一項讓他頗感自豪的工作,則是成為「電視英語教學第一人」。1978年,我國首開《廣播電視英語課程》,以推動大眾英語普及。教育部指定陳琳擔任中央電視臺這檔節目的主講人,先後講授5年時間。
「那時我是自編、自演、自唱地教觀眾說英語,要編各種生活小故事,還唱讀一些英文歌曲和詩歌。」陳琳朗聲唱起當年他教的第一首英文歌《國際歌》。為增加節目效果,他還套上假髮套扮成外國友人,甚至和搭檔穿上泳裝,假裝在海邊用英語攀談。
節目一播出,很快在全國掀起全民英語學習的高潮,陳琳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當時,課程教材的銷售量僅在北京地區就達1500萬套。
「3UP」教授的小課堂和大課堂
陳琳有個外號:「Three UP Professor」(「3UP」教授)。因為他上課始終堅持「3UP」:第一,無論何時,年紀多大,上課一定要站著,即「Stand Up」,以表對學生尊重;第二,上課要有激情,聲音要大,即「Speak Up」;第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講課,絕不拖堂,即「Shut Up」。
「他確實是個很精彩的老師,富有創新精神。」80歲的北外英語學院退休教授張耘說,陳琳總是充滿激情,90多歲站在講臺上還是容光煥發。「沒有對事業的執著、責任和熱愛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讓我覺得,當老師是件特美好的事。」
課講得好、課堂互動多、氣氛活躍,是師生們對陳琳授課的印象。陳琳的學生、英語學院青年教師李今朝記得,老師講課總能寓教於樂,用角色扮演、唱歌等方式活躍課堂,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
「現在人們可能覺得這習以為常,但在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人還是啞巴英語、書本英語,都是摳語法、背單詞,多是『老師講、學生聽』,但陳老師是鼓勵學生多說、多練,引導其掌握『聽說讀看寫』多種技能。」李今朝介紹。
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充滿「煙火氣」,讓李今朝感到「很開眼」,突然有種「開竅」的感覺,「我第一次覺得原來語言可以這麼活生生的,他對我之後的教學影響很深。」
「他經常說,外語一定要學以致用,學校的小課堂要和社會的大課堂相結合,希望能提高市民的外語水平。」陳琳的好友柯馬凱說。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組委外語顧問,在8年時間裡,陳琳成為北京年齡最大的志願者之一,大到翻譯申辦奧運的文件,小到翻譯奧運各種標語口號,他都參與其中。同時,他還擔任「北京市民學外語工程專家顧問團」團長,帶團完成了首都公共場所標識、黨政機關和職務名稱、「中華菜譜」等文件英譯的糾錯和規範工作,編印出版3套規範性文件,為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做出貢獻。
「下輩子還要做英語老師」
雖近百歲,但陳琳仍步履穩健、思路清晰、聲音洪亮。修訂教材、寫書寫文章、開展教學培訓,他說自己「閒不下來」,「我的人生哲學很簡單,活著就要工作。」在朋友、同事眼中,陳琳特別好學、興趣廣泛、精力旺盛,好像「永遠都在探險」,在學生眼中,陳琳親切隨和,亦師亦友,「只要認準是對的事就去做,從沒什麼架子。」
李今朝說,陳老師對年輕教師特別照顧,讀博、教書、出書等,甚至家裡境況,他都要關心,還為她和其他教師爭取到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因為有腰傷,很長一段時間,陳琳疼痛難忍,腰直不起來,為此他先後做了3次大手術。2012年最近一次手術,他已90歲高齡,但仍堅持要做,聲稱「不能成為廢人」。手術前,他還立下「遺囑」,將身體器官全部捐獻以作教學研究之用。
在這份「遺囑」中,他寫道:「我70年教學生涯,上課時和講座中從來都是站立著。我願意我的遺骨永遠站立著,繼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服務!」
陳琳說,現在,他的目標是做一名「百歲教書匠」。「我做了一輩子老師,要是真有下輩子,還想當一個英語老師。」老人感慨道,「我覺得教書育人,使學生成長為對人民有益的人,這是最崇高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