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百歲教書匠」!致敬中國英語教育泰鬥陳琳

2020-12-12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魏夢佳)他,致力於外語教材普及,為我國外語教材樹標立本,主持編寫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教材並研製《英語課程標準》,奠定了中國英語教材的基礎;他,是「電視英語教學」第一人,開啟大眾英語教學新時代,影響了千萬國人的英語學習;他,投身中國外語教育事業70載,為推動外語教育發展、促進英語教育普及貢獻卓著……

他就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家陳琳。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6歲的陳琳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以表彰其對中國外語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貢獻。

圖為陳琳9月6日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中國外語教育的開拓者

「偉人的生平使我們想起,我們能使自己的一生變得高尚。當我們辭別人間,能把足跡留在時間的流沙上。」在北京海澱區的住所裡,滿頭華發、精神矍鑠的陳琳中氣十足地用英語朗誦起他喜愛的詩歌。

熱愛英語、一輩子教英語、用英語,是這位師者「留下足跡」的方式。從1950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學校(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至今,他將一生都獻給外語教育事業,做出了多項開創性工作。

在70年的外語教育生涯中,陳琳一直致力於英語教材的編寫普及。1956年,他受教育部委託,牽頭編寫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英語教材《大學英語》。

上世紀60年代,在有關外語教育應實施「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方針的指示下,陳琳主持供全國使用的從小學到大學的「一條龍」式教材編撰工作,涉及英、俄、德、法、西、阿拉伯6個語種。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他再次主持國家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研製,這是我國第一套依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編寫的小初高「一條龍」英語教材。

「我是一輩子都搞『一條龍』。」陳琳說,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師培訓還是教材編寫,他一直致力於從學前到大學的外語教育。最近幾年,他還在負責我國高中英語教材的修訂工作。

另一項讓他頗感自豪的工作,則是成為「電視英語教學第一人」。1978年,我國首開《廣播電視英語課程》,以推動大眾英語普及。教育部指定陳琳擔任中央電視臺這檔節目的主講人,先後講授5年時間。

「那時我是自編、自演、自唱地教觀眾說英語,要編各種生活小故事,還唱讀一些英文歌曲和詩歌。」陳琳朗聲唱起當年他教的第一首英文歌《國際歌》。為增加節目效果,他還套上假髮套扮成外國友人,甚至和搭檔穿上泳裝,假裝在海邊用英語攀談。

節目一播出,很快在全國掀起全民英語學習的高潮,陳琳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當時,課程教材的銷售量僅在北京地區就達1500萬套。

「3UP」教授的小課堂和大課堂

陳琳有個外號:「Three UP Professor」(「3UP」教授)。因為他上課始終堅持「3UP」:第一,無論何時,年紀多大,上課一定要站著,即「Stand Up」,以表對學生尊重;第二,上課要有激情,聲音要大,即「Speak Up」;第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講課,絕不拖堂,即「Shut Up」。

「他確實是個很精彩的老師,富有創新精神。」80歲的北外英語學院退休教授張耘說,陳琳總是充滿激情,90多歲站在講臺上還是容光煥發。「沒有對事業的執著、責任和熱愛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讓我覺得,當老師是件特美好的事。」

課講得好、課堂互動多、氣氛活躍,是師生們對陳琳授課的印象。陳琳的學生、英語學院青年教師李今朝記得,老師講課總能寓教於樂,用角色扮演、唱歌等方式活躍課堂,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

「現在人們可能覺得這習以為常,但在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人還是啞巴英語、書本英語,都是摳語法、背單詞,多是『老師講、學生聽』,但陳老師是鼓勵學生多說、多練,引導其掌握『聽說讀看寫』多種技能。」李今朝介紹。

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充滿「煙火氣」,讓李今朝感到「很開眼」,突然有種「開竅」的感覺,「我第一次覺得原來語言可以這麼活生生的,他對我之後的教學影響很深。」

「他經常說,外語一定要學以致用,學校的小課堂要和社會的大課堂相結合,希望能提高市民的外語水平。」陳琳的好友柯馬凱說。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組委外語顧問,在8年時間裡,陳琳成為北京年齡最大的志願者之一,大到翻譯申辦奧運的文件,小到翻譯奧運各種標語口號,他都參與其中。同時,他還擔任「北京市民學外語工程專家顧問團」團長,帶團完成了首都公共場所標識、黨政機關和職務名稱、「中華菜譜」等文件英譯的糾錯和規範工作,編印出版3套規範性文件,為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做出貢獻。

「下輩子還要做英語老師」

雖近百歲,但陳琳仍步履穩健、思路清晰、聲音洪亮。修訂教材、寫書寫文章、開展教學培訓,他說自己「閒不下來」,「我的人生哲學很簡單,活著就要工作。」在朋友、同事眼中,陳琳特別好學、興趣廣泛、精力旺盛,好像「永遠都在探險」,在學生眼中,陳琳親切隨和,亦師亦友,「只要認準是對的事就去做,從沒什麼架子。」

李今朝說,陳老師對年輕教師特別照顧,讀博、教書、出書等,甚至家裡境況,他都要關心,還為她和其他教師爭取到了出國進修的機會。

因為有腰傷,很長一段時間,陳琳疼痛難忍,腰直不起來,為此他先後做了3次大手術。2012年最近一次手術,他已90歲高齡,但仍堅持要做,聲稱「不能成為廢人」。手術前,他還立下「遺囑」,將身體器官全部捐獻以作教學研究之用。

在這份「遺囑」中,他寫道:「我70年教學生涯,上課時和講座中從來都是站立著。我願意我的遺骨永遠站立著,繼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服務!」

陳琳說,現在,他的目標是做一名「百歲教書匠」。「我做了一輩子老師,要是真有下輩子,還想當一個英語老師。」老人感慨道,「我覺得教書育人,使學生成長為對人民有益的人,這是最崇高的職業。」

相關焦點

  • 與新中國外語教育同頻共振——記陳琳教授
    曾編寫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英語教材,主持中國第一套廣播電視英語教學節目,主編我國第一套小初高「一條龍」英語教材。入選「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和「2008年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聞人物」。201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三尺講臺 家國情懷
    多年後,他見到陳琳教授,依然激動得熱淚盈眶,動情地說:「陳老師,是您當年的英語啟蒙成就了我今天的事業!」「編寫教材是一件開創性工作,難度大意義也大」陳琳不僅堅守三尺講臺,還一直致力於英語大眾化普及,為推動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從教七十載:三尺講臺 家國情懷
    但字字句句感人肺腑、令人動容,寫滿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將一切奉獻給教育事業的決心和勇氣。  陳琳是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1922年出生,如今96歲高齡的他依然在英語教育領域孜孜耕耘、默默奉獻。  「今生來世都想從事教師這份職業」  「今生來世都想從事教師這份職業,因為做教師能接觸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整天和年輕人在一起,會發現自己也很年輕。」
  • 這位三UP教授開創了大眾英語教學的先河,而他人生目標就是成為一名...
    教育部近日授予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陳琳教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陳琳今年96歲,70年來,始終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我國的外語教育和改革,他常說:是黨的教育讓他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他要為祖國的教育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 北外陳琳:皇家英語響徹中國上空
    他說外語要從小學起,要按照「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的方針改革,希望高校能帶頭開展英語、日語、法語等多語種的教學和科研活動。陳琳清楚地記得為了貫徹周總理的指示,北外很快在附校開設了六個外國語專業,成為當時開設外語專業種類最多的外語附屬學校。對於周總理提出的「一條龍」的形象比喻,陳琳更是記憶猶新。正是周總理這一影響深遠的指示令他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我國基礎英語教育。
  • 北外96歲老教授仍為英語教育孜孜耕耘:只要活著,就要工作
    陳琳是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1922年出生,如今96歲高齡的他依然在英語教育領域孜孜耕耘、默默奉獻。「今生來世都想從事教師這份職業」「今生來世都想從事教師這份職業,因為做教師能接觸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整天和年輕人在一起,會發現自己也很年輕。」
  • 2016英語教育行業年度大會圓滿收官
    12月16日下午,由中國日報社主辦、二十一世紀英語教育傳媒承辦的「不忘初心 堅守教育」2016英語教育行業年度大會在中國日報社陽光大廳榮耀上演。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曲瑩璞在歡迎辭中開宗明義,他表示,英語教育界在這一年中所取得的非凡成績離不開各位教育界同仁對英語教育事業的全心付出,而未來我國英語教育的進步仍然有賴於各位的繼續堅守。希望大家利用英語教育行業年度大會這個平臺敞開心扉,暢談教育的初心與夢想。隨後,94歲高齡的英語教育泰鬥、北京外國語大學陳琳教授為大會致開幕辭。
  • 新教師先要當好教書匠
    在培訓講座上,分管局長動員新教師要爭做教育家,不當「教書匠」。會後,筆者委婉地向他提出了不同看法。筆者認為,新教師發展目標固然要高遠,但他們先要進得了課堂,教得了學生,即先要當好教書匠。面對這種現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教研機構應多措並舉抓落實。首先,要加強鞏固新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等教育。可以宣傳他們身邊的優秀教師事跡,作為榜樣引導新教師安心從教,儘快勝任教育教學角色,慢慢發展且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其次,要激勵新教師脫穎而出。學校要為新教師配備師德、師能雙重導師,為他們提供當班主任和教研組長的機會,鼓勵他們上傳教學實錄、上課視頻等,提高教學技能。
  • 拜訪儀徵「父子傳臚」後人陳琳
    我問候他身體時,他爽朗地說,我活到100歲完全沒有問題,我不僅要活到100歲,還要工作到100歲,活出質量、活出精彩!早在1955年,即受命主編新中國第一套高校英語系通用外語教材《大學英語》。曾擔任由周恩來、陳毅同志倡導的「一條龍外語教學」工作的負責人。參加《毛澤東選集》英譯本翻譯工作,協助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籌建,1978年主持新中國第一屆向全國播放的電視廣播英語課程,並撰寫教材。從教50年中,除擔任大學英語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外,還致力於成人教育工作。
  • 平陽6位泰鬥級人物!|平陽縣|泰鬥|馬星野|西晉|張鋆|南雁鎮|太康|...
    本文就按年代先後專門介紹一下近現代從平陽走出來的泰鬥級人物。01象棋泰鬥謝俠遜謝俠遜(1887-1987),名宣,小名卿源,原字弈算,後改字俠遜,以字行,號爛柯山樵。平陽縣騰蛟鎮鳳巢社區人,後移居平陽縣城。著名象棋大師,百歲棋王。
  • 平陽6位泰鬥級人物!
    本文就按年代先後專門介紹一下近現代從平陽走出來的泰鬥級人物。 01 象棋泰鬥謝俠遜 著名象棋大師,百歲棋王。 謝俠遜四歲初知象棋門徑,六歲領悟棋理,九歲通曉棋譜,十歲全縣稱雄,十三歲與溫州棋魁陳笙戰成平手,名噪東甌。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獲全國象棋個人冠軍;1928年被推為全國棋壇總司令,稱「中國棋王」。 1929年至1931年,三次西洋棋大賽中,斬關奪隘,勢如破竹,連連奪冠,揚威世界。
  • 人民日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從教七十載——三尺講臺 家國情懷
    但字字句句感人肺腑、令人動容,寫滿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將一切奉獻給教育事業的決心和勇氣。陳琳是我國著名外語教育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1922年出生,如今96歲高齡的他依然在英語教育領域孜孜耕耘、默默奉獻。&34;&34;說起為什麼當老師,滿頭白髮的陳琳笑得爽朗,答得乾脆。
  • 這項榮譽,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先生實至名歸
    當百歲高齡的許淵衝先生拄著拐杖登上頒獎舞臺,並且中氣十足、慷慨激昂地發表感言時,全場氣氛達到高潮。許淵衝先生發表獲獎感言許淵衝先生說,曾經有英國學者認為中國詩詞英譯必須要讓英國人來做,而他認為恰恰相反,「中國人不但不比外國人差,還比外國人強。」
  • 血壓變化這麼大,教書匠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幾天,教書匠連發了兩條動態,有圖無真相:簡短捷說,話說上周五的晚上,教書匠與同事們歡聚一堂共進晚餐。忙碌了快一年了,大家把酒言歡,好不快活,推杯換盞,不在話下。且說,一杯高度白酒下肚,教書匠忽感腹部不適,遂去衛生間蹲坑。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教書匠解手完畢,欲回包間之際,說時遲 那時快,突然,身體仿佛鬼使神差似的不聽大腦使喚了!說不出話,也走不了路。
  • 老師們,讓我們都做新時代的「教書匠」吧
    現在想想,過去稱我們為「教書匠」 ,那簡直是抬舉我們了。因為拿工匠精神比起來,自己離「匠」還差得太遠。 以後,要做一個真正教書匠,得敬業! 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很大,感覺自己認真對待教學、對待教研,反而還不落好,倒不如大家都做好好先生,不去太計較教學中的問題。雖然教學效果一直以來也不差,但是,在「精」方面,肯定有些折扣了。 哪個行業的「求精」,離不了有經驗的前輩的傳幫帶,也離不開年輕人的活絡的頭腦,要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真正的「求精」。 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在「精」上多做文章了。
  • 張悅、何壽平、張麗珍拜望水業泰鬥許保玖先生
    今年底,我國水業泰鬥許保玖先生將迎來百歲華誕。懷著對老人的無比崇敬之情,5月24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理事長張悅,中國水網創始人何壽平、張麗珍及E20環境平臺一同前往拜會許先生。
  • 穿透歲月的智者力量——敬祝水業泰鬥許保玖先生百歲華誕
    水業泰鬥許保玖先生數十載「布道」生涯 孜孜不倦 筆耕不綴許保玖先生生於1918年12月31日,1942年從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而立之年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衛生工程碩士學位
  • 「教書匠」勿忘做「大先生」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的講話可謂一針見血、振聾發聵,直接戳中了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同時,也為每一位高校教師如何堅守為師之道打了一支「清醒劑」,講話告誡高校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做搬運知識的「教書匠」,更要做塑造學生品格的「大先生」。   那麼如何才能使「教書匠」提檔升級為「大先生」呢?
  • 陳琳死因隨風逝 一縷相思寄陳琳
    11日,「陳琳摯友追思會」在北京星光現場舉行。當晚,包括那英、韓紅、楊坤、張靚穎等歌手、音樂人,陳琳的親人、歌迷共400餘人,以及150位媒體記者共同見證了這一場特別的演唱會。大家都撇開對陳琳死因的困擾,一縷相思情寄陳琳,追思會場面溫暖。當晚的追思會演出,以陳琳形象的視覺動畫開場,配有歌迷的深情旁白。其後在主持人李靜的帶領下,全體牽手共致祈禱詞,並以那英演唱的一曲《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揭開追思會的序幕。演唱中,那英幾度哽咽,就連李靜、戴軍、李霞、柯藍四位主持也忍不住眼淚。
  • 專家為中國外語教育改革把脈 實現英語教育"一條龍"
    11月22日,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1位外語教育專家在北京師範大學對中國外語戰略和外語教育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認為,中國外語戰略和外語教育改革不僅涉及到社會各界對外語教育的認知和態度,還關乎國家的「軟實力」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