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行各業下大功夫謀求發展的今天,每個集體都提倡員工發揚「工匠精神」,期望將自己的行業精神發揚光大。
工匠精神,其精髓是敬業、求精、專注、創新。
過去,人們稱老師為「教書匠」。在這個「匠」裡,本來有對教師職業的輕視成分,可是,不曾想,幾十年之後,現在的「匠」,成了對行業精神至高無上的讚譽!
現在想想,過去稱我們為「教書匠」 ,那簡直是抬舉我們了。因為拿工匠精神比起來,自己離「匠」還差得太遠。
雖然自己也算熱愛教育事業,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工作責任心強,愛護學生,既教書又育人,可是,一直只把教師職業作為謀生之本,要是問我為啥選擇教師職業,我一定會說:為了掙一份微薄的收入,為了養活自己,養育孩子,孝敬父母。這些,都跟「敬」基本不搭邊。
什麼是「敬」?
那得對自己的職業心懷敬意,得跟面對「神」一樣虔誠,得像對待長者一樣畢恭畢敬。對這份職業,容不得褻瀆,哪怕只是心裡的;容不得輕慢,哪怕只是一絲的;容不得物質,哪怕是生活必須的。
對工作,不挑三揀四,對待遇,不計得失,對學生,愛護有加,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這,就是「匠」該有的情懷。
以後,要做一個真正教書匠,得敬業!
80年代中期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還真有點「求真務實」:潛心專研教材,精心編寫教案,認真批改作業,無償輔導學生。這樣工作了大概有五六年吧,感覺自己在教學中頗有些心得體會了。有一次學區教研課,一位年齡稍長的老師,講了一篇我非常熟悉的課文,一是我實習的時候上過,經過實習指導老師的指點,還算成功;加上前幾天我又上了一遍,所以在評課的時候,感覺自己有話可說,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給那老師提了一個小小的建議。這下可不得了了,老師直接翻臉,直到後來成了同事都不理睬我。
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很大,感覺自己認真對待教學、對待教研,反而還不落好,倒不如大家都做好好先生,不去太計較教學中的問題。雖然教學效果一直以來也不差,但是,在「精」方面,肯定有些折扣了。
哪個行業的「求精」,離不了有經驗的前輩的傳幫帶,也離不開年輕人的活絡的頭腦,要把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真正的「求精」。
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在「精」上多做文章了。
專注,就是致力於自己的本職工作,集中精力,心無旁騖。表現在工作中,就該摒棄一切的私心雜念,在自己的專業裡,精耕、深耕,爭取做出好成績。
想起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常常被旁的事情所累,比如家庭事物,比如同事之間的關係,比如糾結是否做班主任,比如渴望評職稱,比如許多與教學無關的事務,都讓自己沒能在教育領域專注地工作。
看來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了!
這幾年,我們學校搞「先學後教」教學模式,一些老師以年齡大為由,消極怠慢,當然也包括我;學習推廣「班級優化大師」的使用,覺得太複雜了懶得使用;學校舉行教研活動,千推萬阻不願上課;年級組搞課題研究,躲躲閃閃,生怕成為「主研」……如此種種,更別說搞教育教學創新了!
致使很多教師教學手段老化,教學質量平平,不能與時俱進,所以面對新時代的孩子束手無策,黔驢技窮。這樣的教師,迫切需要的就是教育理念、教育技能的創新!
有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成果的老師,才是真正的「教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