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臺灣會館。(資料圖片)
據臺灣「旺報」的報導,據歷史統計,清代有37名臺灣人參加科舉考試,取得了高中入學考試資格,他們大多去北京參加考試,住在北京臺灣會館。這座代表臺灣文化的建築也在迎來了裝修開放10周年,他是北京市中著名的「臺灣之家」。
北京臺灣會館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資料圖片)
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軍分區陳永華在臺設立學校,並在臺南創辦孔廟(臺灣第一所學校);在施琅收集鄭氏之後,從開始,有臺灣學者渡海來福州參加地方考試,京城參加統考。
公元前後,為了方便臺灣進京考試,臺灣的官員和京臺灣的鄉紳發起了購買和修建會館的行動,與其他省份一樣,會館是學者進京的落腳點。
中華全國臺聯創始協會會長林麗韞與當時的北京市臺聯長蘇輝共同打開了臺灣會館的大門。(資料圖片)
《馬關條約》將臺灣切割成日本,舉國上下一片譁然,正是在臺灣會館裡,臺灣學者子汪春袁等人號召中國人民反對割讓土地,談判和平。
到光緒末年,科舉制度於被廢除,臺灣會館改為京城的臺灣同胞聚集地。從清朝封建專制到改革開放,從孫中山辛亥革命到大陸解放,臺灣會館見證了滄桑的歷史。即使在以後,他也變成了一座住宅樓,直到才被大陸重視,恢復為公共場所。
在2014,臺灣會館在高雄佛陀紀念館《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舉行。(資料圖片)
以來,臺灣會館改擴建,對海峽兩岸意義重大,世界各地華人反響熱烈,大陸中央有關部門,特別是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給予全力支持。臺灣會館由原來的540平方米的四合院擴建為相鄰的會館和禪寺,改為3800平方米的地上和地下建築,同時,北京庭院添加了臺灣建築特色,如拱廊、拱形牆和玻璃裝飾。
是京臺交流的重要場所
臺灣會館重新開放。北京市臺聯設立北京市臺灣同胞交流服務中心,管理臺灣會館。分為京臺交流展區、貴賓接待區、多功能展區和民俗文化體驗區。前門老北京商圈所在地與沐同胞、血緣和親屬,成為京臺交流的重要場所。
至首屆臺灣學生重走科舉之路訓練營」在臺灣會館舉行。(資料圖片)
除了建立一個正常的臺灣視頻展覽場地外,青山的收穫是豐碩的。十年來,臺灣會館舉辦兩岸活動500多場,接待兩岸各界參觀交流近10萬人次。由菁英和溫馨感動臺灣的聚會所聚集的絡繹不絕的參觀、精彩的文化交流、學術論壇,展現了臺灣會館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核心價值。
另一個京臺灣人的家
臺灣會館已經是京臺灣人的另一個家了,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殿堂和京臺交流的紐帶。臺灣會館也贏得了海峽兩岸的信任。
1,北京市國臺辦授予臺灣會館《北京市對臺交流基地》;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批准設立北京臺灣會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臺灣會館反映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情感,濃縮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向心力,發展的每一步都得益於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厚愛,他也象徵著兩岸同心同德,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