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20-12-13 中國臺灣網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明倫堂是清代臺灣最高學府,有多位進士出自於此。(中評社 趙家麟攝)

  人民網9月16日電 據中評社報導,兩岸首次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即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中國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臺灣會館負責人鄭大指出,清代臺灣總共出了33位進士,第一位是陳夢球,他是建臺南孔廟的陳永華的兒子(康熙33年,1694年),最後一位是汪春源(光緒29年,1903年)。33位進士當中,臺南佔了11位,彰化有8位,嘉義有5位。

  由臺南市文化協會、北京臺灣會館聯合主辦,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協辦的「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18日下午將在臺南市孔廟開幕,展覽會場安排在孔廟旁的武德殿(前東海書院舊址)。

  兩岸專家學者將於17日在成大舉行「科舉制度在臺灣」學術研討會,並聯繫到8位清代進士的後人如大陸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汪毅夫的曾祖父是臺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等兩岸共10多人都參與盛會,還將安排在興濟宮的官廳有一場臺灣進士後人面對面的座談會。

[責任編輯:段雯婷]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twwtougao@163.com

聯繫電話:010-83998731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高雄開幕
    人民網訊 近日,由北京市臺聯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圖書館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式在該校圖書館舉行。樹德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昭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曾宗德、圖書館館長蘇怡仁等相關院系領導、部分師生出席了開幕式,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一行九人也專程赴臺開展了文化參訪與調研。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 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在臺灣世新大學開展
    本次臺灣世新大學校園巡展由大量圖文、拓片史料等組成,內容包括科舉制度在臺灣的設立和發展、北京孔廟明清進士題名碑碑林中清代33位臺灣進士的部分拓片、大小金榜、進士齒錄等史料,知名臺灣進士介紹以及科舉制度對臺灣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等,再現「臺灣進士」這一群體的風採和成就。
  • 「福建船政」特展臺北揭幕 珍貴文物首次亮相臺灣
    中國臺灣網12月23日臺北消息   為期六個多月的「福建船政——清末自強運動的先驅」臺灣特展22日下午在臺北長榮海事博物館揭開帷幕。170多件福建船政文物及其他展品首次亮相臺灣。
  • 歷史同根,文化同行 ——北京市臺聯舉辦網上「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籍進士專題展」
    北京市臺聯基於臺灣會館的特殊地位,通過不斷挖掘、搜集兩岸歷史文化資料,遍訪兩岸臺灣進士遺蹟,整理兩岸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匯集編撰了33位清代臺籍進士史料,組織專題展在兩岸巡迴展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融合。科舉制度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其對國家統一、文化傳播等都產生過積極作用。
  • 汪毅夫到臺南家鄉尋根訪祖 進行學術文化交流
    臺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蘊含著豐沛的歷史和人文資源。現任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祖籍臺南,其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臺灣最後一位進士。9月13日至18日,汪毅夫會長赴臺南參訪,並出席多項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  這是汪毅夫會長第三次訪問臺南。2007年2月,時任福建省副省長,也是福建省紅十字會會長的汪毅夫,曾專程到臺南尋根訪祖。
  •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兩岸文物藏品首次「合璧」《船政與臺灣》特展 2014-06-26 17:55: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吸引了兩岸媒體的關注 。 馬宣 攝《船政與臺灣》特展,6月17日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拉開帷幕。. 馬宣 攝   中新網福州6月26日電 (馬宣)由兩岸聯手舉辦的紀念「沈葆楨撫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現正在臺灣臺北、高雄展出。
  • 臺南崑山科大師生熱議兩岸家庭老照片展(組圖)
    中國臺灣網12月12日臺南消息12月11日,由《兩岸關係》雜誌社主辦,北京東方天歌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辦,臺灣中州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協辦的「家國·傳情·團圓」——兩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在臺南市崑山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行了第二場展覽的開幕式
  • 兩岸文物交流方興未艾
    2003年6月15日星期日播出  主持人 李紅:文物是一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物證,中國的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海峽兩岸的共同財富。為了更好地發掘和保護歷史文物,從1992年開始,兩岸文博界開展了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天我們演播室特意邀請到兩位嘉賓,來聊一聊兩岸文博交流的一些話題。
  • 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135年前,臺灣秀才許南英第三次到福州參加鄉試,船到馬江時即興寫下這首詩。如今,身為清代著名詩人和愛國將領許南英的曾孫女,許沛在新近復建揭牌的福州臺灣會館內看到這段記載文字時,感動不已。「看到那麼多先輩當時在兩岸之間奔波、交流,很感動,也證明了臺灣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佛教文物展」
    北京訊為迎接北齊漢白玉佛首,2015年5月23日至8月20日,國家文物局在臺灣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省佛教文物展」。2016年3月,佛首與佛身將回歸大陸,在北京舉行儀式後入藏河北博物院。 迎接臺灣高雄佛光山向大陸捐獻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佛首,包括原陳列於河北博物院曲陽石雕展展廳的北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佛身等77件精美文物參加了「河北省佛教文物展」。 1998年,臺灣的一位先生在海外見到一尊佛頭,根據造型、面目、雕刻技法及頸部新茬斷痕等,推測為河北流失的北齊佛像。
  •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圖)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圖) 2014年08月04日 11:29:57  來源:東南網
  •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
    臺南市眷村美食文物展,年貨有大陸家鄉味。  據中評社報導,辭歲迎新年,邁入第10年的臺南市眷村年貨大街美食文物展,提供臺南民眾趕辦家鄉味年貨,香腸、燒臘、山東餅,口味大江南北,也有在地創新研發的傳統美食。眷村文物展,鍋碗瓢盆櫥櫃,樣樣都呈現了老兵及眷屬的歲月點滴。  臺南市老舊軍眷村改建工程幾乎已經完成,舊眷村拆除待盡,取代的新興高層社區。
  • 故宮博物院七大展千餘件珍貴文物「十一」亮相太原
    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記者 蘇向東) 故宮博物院7項專題大展,1000餘件珍貴文物將於10月1日亮相太原博物館。展示主題包括清代萬壽盛典、明清官式建築、宮廷琺瑯器、明代御窯瓷器、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書法和畫作等。「這是故宮歷史上到地方城市辦展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展覽也是太原博物館開館後的首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 保生文化連兩岸民心(行走臺灣)
    歷代帝王多為其追賜封號、擴建廟宇,保生文化從閩南逐漸傳開,明清之時傳到臺灣。位於臺南的學甲慈濟宮是一座有著357年歷史的古廟,其所供奉的保生大帝像已有800餘年歷史。董事長王文宗向記者介紹,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民眾將神像從福建白礁慈濟宮請出,隨軍渡海至臺南,立廟祭拜,自此保生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
  • 兩岸聯手首次在臺展出船政文物藏品
    兩岸聯手首次在臺展出船政文物藏品 2014-06-16 18:29: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這批藏品將與臺灣方面相關文物及藏品合璧,首次在兩岸聯手舉辦的紀念「沈葆楨撫臺140周年——《船政與臺灣》」特展上集中與公眾見面。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與臺灣海軍軍官學校校友文教基金會將聯合展出相關文物及藏品。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北京臺灣會館反映了兩岸的感情
    北京市臺灣會館。(資料圖片)據臺灣「旺報」的報導,據歷史統計,清代有37名臺灣人參加科舉考試,取得了高中入學考試資格,他們大多去北京參加考試,住在北京臺灣會館。這座代表臺灣文化的建築也在迎來了裝修開放10周年,他是北京市中著名的「臺灣之家」。北京臺灣會館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資料圖片)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軍分區陳永華在臺設立學校,並在臺南創辦孔廟(臺灣第一所學校);在施琅收集鄭氏之後,從開始,有臺灣學者渡海來福州參加地方考試,京城參加統考。
  • 寶島行腳:認識臺灣,從臺南開始(圖)
    1661年鄭成功在臺灣登陸後,將其改名為福建老家的地名「安平」。延平郡王祠,奉祀鄭成功及其部將,清初建成。據說,為了表達對鄭成功的敬意,建築者全部由從其老家福建來的工匠擔任。  鄭成功被臺灣人尊為「開山聖祖」,臺南許多文物古蹟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僅如此,臺南民間還有許多傳說也跟鄭成功有關。臺南人早餐要喝二味湯,即牛肉湯和蝨目魚湯,這蝨目魚名字的由來據說就跟鄭成功有關。
  • 【雅昌專稿】王慶祥:廣州&臺南藝術雙城記 培植兩岸藝術森林
    王慶祥幼年便學習書法,由於經營生意幾近荒廢,後又因緣際會向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顧問、藝術家李錫奇先生學習探討現代藝術十餘年。並在6年前,報讀暨南大學的 EMBA 博士課程,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觀念。2013年年初,在廣州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六年的王慶祥為促進兩岸藝術文化交流,萌生在廣州花都區建立文創園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