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祥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的臺商也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來到大陸。現任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王慶祥於1983年由臺南來到廣州,時光荏苒,在海峽兩岸往來經貿已經三十四個年頭。六十七歲的他,近幾年逐漸放下經營了大半生的製造業,交給企業團隊管理,自己開始在廣州花都區的百畝土地上創建大新文創園區和大新美術館。
臺南的人文地理和旋妮風光孕育一方水土,一方人情風俗,深植於民間的儒家文化精神自是潛移默化於無形。王慶祥幼年便學習書法,由於經營生意幾近荒廢,後又因緣際會向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顧問、藝術家李錫奇先生學習探討現代藝術十餘年。並在6年前,報讀暨南大學的 EMBA 博士課程,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觀念。
2013年年初,在廣州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六年的王慶祥為促進兩岸藝術文化交流,萌生在廣州花都區建立文創園的念想。2015年王慶祥在臺南啟動「一年三家,三十年一百家」的「藝術森林計劃」,資助藝術家成立私人美術館,2016年初,他成立大新美術館並舉辦兩岸藝術交流展,展覽期間,藝術家李錫奇向他提議,「既然要推廣藝術,何不把這些錢拿來辦個獎?年輕人要有這20萬太難了」,於是催生出「2016大新創作獎」。
今年11月12日剛剛開幕的"複眼 2017大新兩岸青年藝術創作群展」及 「2016大新創作獎之獲得者王永學個展」 。其中參展的34位藝術家中,大陸參展藝術家20位、臺灣14位,展出100多件油畫、綜合材料、雕塑、裝置藝術作品等。更是把王慶祥「木棉花與鳳凰花的夢想」(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鳳凰花則是臺南的市花)扎紮實實的變成了現實。
兩岸青年藝術創作交流基地
兩岸青年藝術交流基地
王慶祥的父輩都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祖籍是江西贛州,「可能是清代在鄭成功從臺南登陸臺灣的時候過去的,已經幾百年了。因為族譜、牌位裡都有記載。」深埋在血緣中的文化之根在冥冥之中作用於他現在推動的兩岸文化交流事業。
在他租賃50年的百畝土地周邊,又有臺商聚集的石頭記園、曼古園等等毗鄰而居,連成一片,未來或將形成理想中的文化小鎮。
「我做這個事,是心有餘力。因為我年紀大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但是不能全部用,我跟我老婆講做公益美術館的事,她蠻大度,她說你賺的錢你自己花唄。我會把賺的錢拿出30%去幹這個事。」由於是完全以一己之力而為,沒有收入, 只有支出的公益事業。王慶祥希望可以讓來廣州觀光的人來參觀,另外,提供給兩岸青年藝術家作為免費吃住,進行創作的駐留項目。藝術家的作品也不用回饋給美術館,是純粹輕鬆的駐留創作,就像回家的感覺。
兩岸青年藝術創作交流基地當代館
但是能維持多久,王慶祥心中沒底,「我跟我老婆講過我們還在,還有能力幹,幹到什麼時候,跟生命體一樣有生就有死,總有一天會結束的。但是什麼時候結束不知道,繼續做。我兒子有這個情懷當然最好,如果他沒有這個情懷,或者是有另外的想法我們也不勉強,但是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還是做。」
目前,大新美術館初具規模,兩岸年輕藝術家來的多了,王慶祥的公益事業,也受到廣州市政府的重視。廣州市政府、市臺辦也看到這個情況,由區臺辦提案落地,向市臺辦提申請,再經國臺辦最終核准,如果核准成功,未來正式的名稱或是「兩岸青年藝術交流基地」。
大新美術館外景
由製造業向文創轉型的臺商
1983年,王慶祥和朋友取道香港來到廣州,在考察六年後,1989年,在臺南做勞保安全眼鏡的王慶祥,選擇有深水港的廣州作為生產出口之地,二十八年間的變化令人唏噓。「我剛到這裡的時候,只有菜園、豬舍、魚塘,現在有百棟高樓了。當年,工廠招募30個工人,有300個人在排隊,現在要30個人,兩個人請不到。各個產業發展變化非常大,工作機會也很多了。現在大陸外匯存底4兆,遠遠超過當時的100個億。大陸改革開放3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產業的發展了,供需環境也在變化,「以前做的和現在做的產品如果不變,根本沒有辦法生存,所以我們開始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王慶祥作為大舜企業的董事長在二十八年間,不斷的帶領企業邁向照明、光學電子、酒店、美術館多元不同的新領域。
如果說由製造業向酒店服務業是王慶祥帶領企業的一次產業轉型,但打造文創園區和美術館卻與產業轉型無關。「這件事的主體是兩岸交流,內容是藝術跟文化,這裡面沒有生意關係。我常常講交流不只是官方做,民間更要做,誰有餘力誰就要做這個事情。」王慶祥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文化交流,打造出不同於一般高樓林立的都市化的景觀,而是有溫度,宜居的文化氛圍。
臺商大都做工業出身,慢慢在轉型,在大新文創園的周邊有做珠寶的「石頭記」的礦物園,有曼谷銀博物館,是做銀飾加工的,逐漸以收藏品做銀博物館,轉型做服務業。由工廠轉變成的文創、服務業形態。「或許以後,這裡變成珠寶特色小鎮,珠寶做好轉變成觀光旅遊經典。」在王慶祥的理想中,希望每家臺商企業都可以有一家藝術館、博物館、美術館,觀光者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藝術品。並且,對駐留創作的個別藝術家每個月收藏他一個作品,也是一種資助,確保藝術家的創作。同樣,兩年一度的「大新創作獎」有20萬獎金,獲獎作品會留在美術館做典藏,也是一種贊助方式。
來自海峽兩岸的34位青年藝術家與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顧問 藝術家李錫奇(第一排左)、大新美術館創辦人王慶祥(第一排右)合影
藝術森林計劃 廣州&臺南藝術雙城記
「我到羅浮宮看到小孩子趴在地上,老師在這邊講解一幅畫,那個情景讓我覺得很美,這個比錢還重要。」因此2015年王慶祥在臺南啟動了環城 「藝術森林計劃」,資助藝術家成立私人美術館,王慶祥希望可以一年成立三家,三十年成立一百家,已經有六家,他個人承諾資助十家。
「我倡議臺南企業家與藝術家對接,藝術家成立的美術館又是可以住的個人工作室,已經第六屆了。在臺南的小巷子裡, 30年後有100家,100年後看臺南就是個美術館城市,是挺美的畫像。」「藝術森林計劃」中每個藝術家美術館起始的空間、裝修費用的一半由企業家提供,不需要回報企業家任何藝術品。未來藝術家美術館的運營,由藝術家獨自承擔。
「臺南的小巷子裡很多一棟一棟的房子,二樓三樓可以做藝術家工作室和住處,一樓可以做展示的美術館。」王慶祥希望這樣的計劃,不僅可以贊助藝術家的創作,同時也起到藝術教育的兩個功能存在:藝術家的美術館,要為周邊的小學生、中學生提供講解服務;第二,要跟收藏家對話,讓收藏者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成為好朋友,藝術作品就有了不一樣的溫度。
後記
「情懷是不可以講的,講出來就不是情懷了,講出來就沒有意義了。「藝術森林計劃」和大新美術館是王慶祥在有生之年要一直做下去的事業,同時還在忙碌著天河臺協慈善基金會、暨大慈善基金會等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