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臺協會長王慶祥:臺青大陸打好基礎再創業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通過建設美術館,推動兩岸文化事業的深度交流,我願意拿出業務經營所得中的一部分資金來推動這項事業。」漫步廣州市花都區大新美術館,廣州市臺協會長王慶祥一邊帶領記者參觀,一邊介紹自己在陸發展的經歷。

  在廣州經商近30年的王慶祥,主要經營光學、照明、眼鏡等業務。2016年起,在廣州、臺南兩地,他積極支持創建美術館,推動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並於2018年,當選為廣州市臺協第十三屆會長。

  打造百畝美術館 搭建文化交流新平臺

  王慶祥說:「這幾年我開始逐漸放下自己經營了大半生的製造業,交給企業團隊和孩子打理。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臺協會和美術館。」

  2016年,王慶祥在廣州市花都區創建了佔地面積達到100多畝的大新美術館。吸引曾英棟、張英超、鄭宏南等數十位兩岸藝術家駐足,並在美術館潛心創作。通過舉辦比賽展覽,吸引兩岸藝術創作者參賽參展。遊客可以免費參觀美術館,欣賞館中豐富的藝術作品。

  「我希望通過建設這個美術館,凝聚兩岸青年藝術家,增進更多互動與交流,使之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因為心有餘力,所以我願意把賺的錢拿出30%來推動這項事業。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王慶祥介紹,大新美術館為兩岸青年藝術家提供免費吃住以及創作空間,這裡更像是一個藝術的村落,藝術家的作品也不用回饋給美術館,是純粹輕鬆的「駐村」創作。

  王慶祥認為,以美術館為載體,通過兩岸藝術家「駐村」、創作獎評選及座談會等交流形式,使兩岸文化交流是更具深度、更具持續性。特別是兩岸的藝術家在美術館「駐村」,因為時間短則半個月,長則兩三個月,他們之間通過一起創作和相處所產生的感情自然會比淺淺的一面之緣更加深厚。

  同等待遇提供機遇 廣州臺協創新宣介

  2月28日,《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發布實施。其中12條是針對臺資企業,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條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31條措施』的出臺是大陸的美意,各地也紛紛出臺具體實施辦法。比如,廣州市出臺的『廣州60條』,在『31條』的基礎上更加細化、具體化。」王慶祥以「廣州60條」為例做介紹, 「廣州60條」中第6條提到,廣州每年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支持臺資企業科技創新與臺灣青年創新創業;第42條,鼓勵臺灣大學生來穗實習見習就業,廣州每年為臺灣大學生提供不少於1200個就業崗位和300個實習崗位等,這些措施都細化到具體數字。

  為做好「31條措施」「廣州60條」的宣介,讓更多臺灣同胞知悉掌握政策,廣州市臺協花了一番心思。「制定的政策好,傳播宣介工作也要跟上。僅憑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將政策傳達至四面八方,在政策宣介的工作上,廣州市臺協下設的政策推薦委員會發創新宣導方式,採取各分會派員共同參與到廣州市臺協的政策宣導工作中,並將學習領會的內容帶回分會,向更多的其他會員講解。通過這樣的運作,讓廣大會員能夠熱絡起來,共同參與到臺協的平臺中來。王慶祥說:「我們今年還將開設課堂,專門指導臺商臺企申報政策中提到的稅收優惠、獎勵,企業如何能夠升級成為新興產業等等,著力為臺商臺企最關心的問題解疑答惑。」

  臺青「登陸」謀發展 求學實習步步來

  在與臺灣朋友、臺協會員交往交流的過程中,王慶祥發現, 「31條措施」「臺灣居民居住證」等政策的推出,令眾多臺胞倍感欣喜,特別是年輕人。在求學、實習、就業、生活等方面給予了很多支持和便捷,提振了臺灣青年「登陸」發展的信心。但結合自身在陸發展的經歷,他建議,臺灣青年「登陸」,不要急於創業,先求學、實習、就業,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之後再創業會更加穩妥。

  「1989年我到廣州投資,但是第一次踏入大陸是在1983年。決定到大陸投資興業,我經過長達6年的考察和思考。」王慶祥解釋,之所以思慮這麼久,是因為在他看來,臺灣與大陸既有同文同宗的淵源,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政策法律、人情世故方面也略有差別。既然決定要在大陸發展,就需要先了解熟悉大陸各方面的情況,這一經驗同樣適用於現在想要「登陸」發展的臺灣青年。

  王慶祥感嘆:1983年踏入大陸,目之所見與如今大陸的面貌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臺灣青年現在「登陸」與我們當年面對的情況也不相同,他們更需要沉下心來,通過求學實習,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逐漸熟悉大陸,拓寬渠道,為今後創業奠定基礎。 (記者 汪明珠)

  來源:中國臺灣網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灣年輕人:大陸其實很發達,對臺青創業就業的補助實實在在
    參加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聯合採訪活動的兩岸記者,今天上午來到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匯龍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探訪臺青在廣州的發展現狀。作為大陸改革開放前沿地,廣州吸引了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前來學習、就業、創業,在「眾創五號空間」「廣州光機電研究院」和「廣州匯龍信息產業園」等3個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引領下,廣州形成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區級的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
  • 廣州搭平臺 臺青來創業
    大洋網訊 昨日,廣州市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揭牌暨「青創杯」第七屆廣州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臺灣賽區(以下簡稱「青創杯」臺灣賽區)頒獎儀式在白雲區匯龍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舉行。市臺辦負責人介紹,服務中心以「立足廣州、輻射灣區、融合兩岸、服務臺青」為宗旨,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首家由政府支持、社會化運作的綜合性臺青服務平臺。
  • 臺灣青年福建投資眾創空間 助力臺青大陸創業
    圖片來源於《福建日報》  作為福建省首家由臺灣青年投資、運營的眾創空間,臺創星秀臺灣青年創業孵化基地致力於協助島內青創項目落地福建,為臺青搭建起到福建創業的橋梁——  築巢引鳳  最近,臺青李文財忙於奔走閩臺兩地。
  • 「恵臺31條」持續釋放利好 大陸成臺灣青年創業熱土
    據了解,自今年2月底《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恵臺31條」)推出後,臺灣青年赴大陸創業的熱情愈發高漲,到訪蘇州的臺青數量成倍增長。  「以前臺青在大陸的創業項目會面臨股權投資等諸多困難,項目的生存率也很低。」蘇州市姑蘇區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青年會(簡稱「臺青會」)會長吳文智表示,「恵臺31條」的推出為臺灣青年赴大陸創業釋放了非常友善的信號。
  • 蘇州金雞湖臺青創業園啟動 助力臺灣青年實現創業夢
    作為專門為臺灣青年打造的創業孵化基地及兩岸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項目首期啟動面積2858平方米,分為孵化區及創業加速區,可以提供辦公、會議、洽談、路演、培訓,以及導師輔導、政策諮詢、投融資對接等一系列創業服務。當天,首批12家新興科技企業與金雞湖臺青園集體籤約,臺青園還與6位資深創業輔導導師籤訂合作協議,助力創業者成長。
  • 從創業到就業:各方助力臺青大陸逐夢
    周宏達說,聖德斯貴希望藉此進入大陸市場,進而走向全球市場。自2016年首次成功舉辦以來,一年一度的「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已累計吸引了2200多個境內外優質項目參賽,成為助力青年群體實現創業夢想的重要舞臺。突如其來的疫情,並未減少臺灣青年創業者的參賽熱情。
  • 滬政協委員建言助臺青「落滬」就業 更好融入大陸
    正在召開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盟員陳樂在受訪時表示,希望選擇在上海就業的臺青更好融入大陸,發展自我。近年來,臺青「大陸熱」持續升溫。以臺灣地區高校應屆畢業生為例(每年人數在30萬以上),至少有四成以上有意願離臺工作,其中的首選地點就是大陸。而上海作為海峽兩岸交流的前沿,更是備受臺青青睞,已成為臺青到大陸工作和生活首選地之一。
  • 「臺青第一雲家園」線上發力 助力臺商臺企轉型
    柯承妘說  說到「臺青第一雲家園」,就不得不提在福州創業多年的臺青李正能。作為福州臺創創業導師,「臺青第一雲家園」的創辦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李正能推廣輔導教材的計劃暫時擱淺,但他沒有閒著,與臺青夥伴們陸續進行了十場臺貨直播。他也希望利用「臺青第一雲家園」中直播平臺和知識平臺分享的方式,推動臺青在大陸的事業發展。
  • 福州市臺協會25周年 在閩臺胞與大陸同發展
    中新社福州12月28日電 題:福州市臺協會25周年 在閩臺胞與大陸同發展作者 鄭江洛「隨著『31條措施』『26條措施』等惠及臺胞政策措施的出臺和落實,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臺胞來到福建,進行學習、投資和創業
  • 青創關注 | 「臺青第一雲家園」線上發力 助力臺商臺企轉型
    【解說】說到「臺青第一雲家園」,就不得不提在福州創業多年的臺青李正能。作為福州臺創創業導師,「臺青第一雲家園」的創辦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李正能推廣輔導教材的計劃暫時擱淺,但他沒有閒著,與臺青夥伴們陸續進行了十場臺貨直播。他也希望利用「臺青第一雲家園」中直播平臺和知識平臺分享的方式,推動臺青在大陸的事業發展。
  • 德陽青創園用優質「創業服務包」解決臺青創業7大痛點
    德陽青創園負責人許淵順表示,園區經過2年運營,發現臺青登陸創業最常面臨7大痛點:1.不了解大陸的資本市場;2.不了解如何寫商業計劃書;3.不熟悉如何在大陸做品牌、營銷、市場推廣;4.不熟悉大陸的工商財稅法;5.不熟悉如何運營大陸電商;6.不熟悉大陸相關法規政策;7.有熱情卻很難決定創業項目。如何破除痛點?
  •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下稱臺創園)正成為創業臺灣青年融入大陸的「第一站」。11月下旬,在四川舉行的川渝粵臺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上,多地臺創園負責人均表示,未來需融合發展,方能更好地助臺灣青年逐夢大陸。圖為交流會現場。 陳治普 攝  此次交流會是疫情以來大陸開展的最大規模臺灣青年就業創業交流活動,將持續至28日。來自四川、重慶、廣東、上海的超百名臺灣青年,在成都、德陽、重慶等城市參訪臺創園,參加項目路演。
  • 【雅昌專稿】王慶祥:廣州&臺南藝術雙城記 培植兩岸藝術森林
    王慶祥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的臺商也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來到大陸。現任廣州市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王慶祥於1983年由臺南來到廣州,時光荏苒,在海峽兩岸往來經貿已經三十四個年頭。六十七歲的他,近幾年逐漸放下經營了大半生的製造業,交給企業團隊管理,自己開始在廣州花都區的百畝土地上創建大新文創園區和大新美術館。
  • 廈門湖裡區「惠臺政策」解讀 助力臺青在廈圓夢
    圖為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扶持政策解讀會現場 黃詠綢 攝中新網廈門11月24日(黃詠綢)24日,由廈門湖裡區委臺港澳辦主辦的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扶持政策解讀「宣傳周」活動,在廈門雲創智谷啟動。首場解讀會走進創新創業基地,吸引了在廈臺青、臺商等上百人參與。會上,廈門湖裡區委臺港澳辦的工作人員,結合案例宣講解讀湖裡區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實施辦法,包括扶持內容、標準、申報與認定程序。在場臺青臺商還可以領取相關惠臺政策宣傳材料。臺青金於峰十分關心此次解讀會,一早就來到活動現場。
  • 廈門敞開胸懷擁抱臺灣青年 越來越多臺青愛上廈門
    轉變角色  資深臺青為初來臺青服務  和蒼沛夫妻不同,臺青範姜鋒笑稱自己是從「打工族」一路奮鬥成「創業族」。9年前,他作為臺幹,被公司派來廈門。見證大陸的高速發展後,他投身創業大潮,為臺青在廈創業服務。
  • 臺灣青年浙江玉環「趕集」 稱到大陸創業正當時
    「臺青周末集市」開市 浙臺(玉環)經貿合作區供圖中新網台州12月12日電(記者 範宇斌)12日,「臺青周末集市」在浙臺(玉環)經貿合作區正式開市。一位臺灣青年受訪時表示,目前大陸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扶持臺灣青年的創業政策,並建立了眾多專門針對臺灣青年的創業空間,加之大陸廣闊的市場前景,現在到大陸創業可謂正當其時。
  • 新時代大陸惠臺政策實效初顯
    一年來,在大陸惠臺政策激勵下,兩岸貿易往來克難前行,再創新高,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流持續深化。其中臺灣同胞來往大陸首次突破600萬人次,「首來族」達40萬,均創歷史新高。同時,臺生報考大陸高校人數、臺青來大陸就業人數以及由大陸就業創業機構提供服務的新增臺企數量,都保持兩位數增長。
  • 15名臺青入住廈門市公租房 廈門將常態化開展申請工作
    廈門佳好集團行政經理、臺青賴星晃笑著說。昨日,15名臺灣青年拿到了廈門市公共租賃房的鑰匙。臺青租住公租房,這在大陸是首創。  首批15名臺灣青年入住的公租房位於翔安區洋塘居住區(翔安區新店鎮鼓鑼三裡)和同安區濱海公寓(同安區濱海新城中部東頭埔西路)。這是兩處市級公共租賃房,均帶裝修,配備有空調、熱水器等電器,床、桌椅、櫥櫃、沙發等家具齊全,承租人只需簡單布置就可以拎包入住。
  • 廣州形成「60+15+10」惠臺政策體系
    記者從市臺辦了解到,今年以來,廣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論述,落實中央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全力推動國臺辦「31條」「26條」、助力臺企「11條」「粵臺48條」和廣州市「60+15」惠臺政策措施落實落細,全面開展「三送兩助」(送政策、送平臺、送服務,助力開拓市場、助力轉型升級)工作,積極為臺商臺胞臺青來穗創業就業生活提供全方位、高品質服務,進一步推動穗臺兩地心靈契合、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