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閆曉靜:以日常物構建對話中西的「第三空間」

2021-01-11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閆曉靜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華人女性藝術家,從中國來到加拿大求學、生活多年,新移民的身份讓她具有了對自身文化背景的再思考,她將作品作為一種對群體性新身份的自我確立和認同。近年來,閆曉靜利用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共有之物」作為元素,例如珍珠、松針、靈芝等材料,希望創作一系列能夠在不同文化語境下被觀眾所理解,同時又能各自解讀的作品,作為連接中西方文化的第三語義場。

閆曉靜是江蘇人,現居多倫多,2000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裝飾專業,2004年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喬治布朗學院首飾專業,2007年畢業於美國印第安納賓夕法尼亞大學雕塑專業,獲藝術碩士學位。她曾兩次受邀為多倫多藝術博覽會創作代表該博覽會的主題作品。

2018年1月19日在蘇州博物館開幕的「祥瑞——閆曉靜個展」,讓我們看到了閆曉靜以國際化的視野和女性身份的角度,對中國傳統中世界觀的敏銳體察。本次展覽的主題「祥瑞」看似更具有重神秘文化的色彩,在古代指吉祥的徵兆,被中國古代傳統認為是表達天意的、對人有益的偶然發生的自然現象,如天現彩雲,地湧靈芝,奇禽異獸出現等等。這些表達天意的偶然性現象,被認為是對人類做出符合天道順行的行為的嘉獎。

在展覽中,閆曉靜用當代藝術作為媒介方式,有意為之,將自然的、具有偶然性的祥瑞用人工的方式製造和呈現出來。她借用了中國歷史上對於自然解讀的一些約定俗成的說法,移花接木的進行了可視性的轉化。

例如靈芝在中國文化中寓意祥瑞,服用靈芝有長生之效。在加拿大的森林中,人們同樣採擷靈芝作為觀賞植物。閆曉靜有感於靈芝的文化屬性,用雕塑翻模的手法製作了一株株青銅靈芝,在蘇州博物館的牆上蔓延開來。藝術家用青銅的恆久性寓意靈芝的長生,將曇花一現的靈物進行固化。

▲《靈芝》2014年,青銅,尺寸不等

其後,閆曉靜還對靈芝這一材料進行延伸創作,她長期培養各種菌類靈芝,以自我繁衍的方式嵌入到作品之中。在作品《靈芝女孩》製作過程中,閆曉靜將靈芝孢子埋藏進雕塑的少女人偶形模具中,在適當的溫度和溼度下培育,靈芝的菌絲開始發芽,在「人」的身體上生長開來。閆曉靜告訴雅昌藝術網,自己用靈芝思考生與死的關係,靈芝即可以為人帶來養生的功效,同時人的身體腐朽與沉靜,成為靈芝的養分,這種互相滲化,來自於土壤,也必然回歸與土壤。《靈芝女孩》這種異乎尋常的半人半物的生命體,使觀者陷入一種生與死,恐怖與吉祥的弔詭之中。

▲《靈芝女孩》2016 – 2017年,

靈芝和木屑,尺寸不等

在作品《蟬之歌》中,閆曉靜將數以千計的蟬蛻刷上金漆,懸吊起來,以蟬蛻做成旋轉的樓梯。樓梯和橋是連接兩個空間的,橋是平行的,樓梯是上下的,有連接天地人的概念。中國古人認為「蟬通三界」,蟬可以在地下生活3至17年,接著爬出來,蛻殼、飛走,再古代陪葬中會讓死去的人口含玉蟬。希望能夠幫助人超越輪迴。

▲《蟬之歌》

閆曉靜用數萬顆大小不一的珍珠,模仿水蒸氣的顆粒懸掛於空中,重組巨大的雲煙之圖,勾勒那些虛無縹緲的輪廓。水蒸氣在大氣環流中由於溫度差異凝結形成的自然現象,在古代,雲的形狀,顏色和位置,都具有一系列深刻的寓意象徵。比如彩雲,華蓋雲,龍虎鳳雲,皆呈祥,可謂祥雲綿綿,瑞氣滔滔。對於自然偶然性所進行的象形和諧音的使用,作為一套特殊的圖像方法論被廣泛使用。這種根源於象形文字的思維方式,將天象和風水的符號化與概念指示的意義相互連結,也與當代藝術中觀念繪畫的圖和意的擴充,詞與物的映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靈雲》

閆曉靜在展覽中用靈芝—雲氣,固體—流動,人為—自然,內在—外在,組織了一系列矛盾而又互相聯繫的比照。藝術家用來自於自然的日常材料,攪拌著歷史、民間信仰和科學圖形之間的關係,調動人的視覺、味覺、記憶等不同器官,引人猜想不同年代間對宇宙和時空的認知模型。展覽以女性特有的婉約幽深的隱喻,絢爛素雅的視覺,錯綜複雜的觸碰了能量與時空,數學與維度,科學與神聖性之間的那些不解的難題。

▲《水-墨-石》 影像

正如策展人付曉東女士所言:在引力波記錄頻繁,基因密碼破解,上帝粒子現身,人工智慧通過圖靈測試的今天,自然宇宙的神秘之處正在被一點一點的揭示,使我們對自我和身處的這個世界產生了一系列重新認知的角度。如何在今天面對「土著傳統」?如何在科學的語境下重新解讀神話?如何恢復自然的魅力?成為突破專門化學科性的知識系統升級之後,穿越學科壁壘,跨越古今,超越東西文化間隔的一條必經之路。

閆曉靜坦言,她在移民生活之後,帶著既定的文化身份、對故鄉的記憶、以及新生活的融入,試圖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在東方古代神話觀與西方科學實證的方法論之間構建起開放、包容的對話點。

雅昌藝術網: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靈芝、牽牛花、蟬等一系列在東方文化中屬靈、同時又存在於西方自然環境中的的作品元素的?

閆曉靜:我從三四年前開始關注靈芝,年輕的時候很少想過生死的問題,在成長過程中,有些親人和朋友不斷離世,我就會意識到生和死對於人的影響,便開始關注對這方面的命題。原來我認為古人修仙、追求長生不老是一件荒謬的事,後來就開始逐漸理解這種行為和心態。我就把一件真的靈芝翻模,做成鑄銅的,用材料的永恆性強調長生的概念。鑄銅的靈芝表面布滿綠繡,已經像年輪一樣的紋路,去表現滄桑感、歷史感。

後來我想對靈芝進行進一步延伸,不僅停留在材料的替換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看別人人自己種植蘑菇,就想自己是否也能種靈芝,於是在網上搜集了一些資料,開始嘗試。

先做了一個泥塑的人,再翻模變成玻璃鋼的模具,將高溫蒸煮後的木屑與靈芝的孢子粉,以及麵包屑等營養物混合,塞入模具,靈芝孢子就開始慢慢生長,呈現白色,白色是靈芝的菌絲,當整個變白之後,就從模具當中拿出來,放在塑料大棚中,加入加溼器控制生長,就生長出靈芝出來。當靈芝生在到我需要的視覺效果時,再把它烤乾,人為停止它們的生長。

《入口》這件作品也是在探討生與死的問題。牽牛花也叫夕顏花,早晨開放,晚間凋謝,生命在一天內走完,短暫的生命代表一天的循環。我把牽牛花開放的瞬間用新的材料替換,和青銅靈芝的概念一樣,捕捉了一個瞬間。把生長的瞬間變成永恆。

▲《入口》2017年,塑料管,紙和藤條,

尺寸可變

雅昌藝術網:你運用的這些材料在加拿大當地文化中也具有通靈的色彩嗎?

閆曉靜:也不全是,有些也是很普通的日常物,有些則有特定的語義。加拿大也是移民國家,生活在那裡的人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辦展的時候,不同的觀眾會告訴我,在他們文化當中的不同意思,讓我覺得很有趣。所以我做作品並非只是給中國觀眾看,或者給外國觀眾看,我希望材料本身有一種包容性,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去解讀。

當然也有一些共性的符號,例如梯子,它代表著「空間的連接」、「人生的不同階段」、「天堂之梯」等寓意,不同文化的人都可以理解。

說起「橋」與「梯子」,它們屬於連接兩端的媒介,屬於一種第三空間,不屬於任何一方,但是他是連接他們的。與我而言,我也是處於一個第三空間,夾在兩種文化之間,但是處在這一空間,你可以置身事外地去審視兩種不同的文化。所以我這樣的移民,從樂觀角度說,幸運地擁有這樣的新視角。

▲《蟬之歌》 蟬蛻 魚線 金漆,

2.7m X2.7m X 2.8m, 2017

雅昌藝術網:移民的文化身份是如何影響你對創作的思考的?

閆曉靜:在出國前,我很喜歡外國的當代藝術,沒有採用過中國傳統的東西。出國之後,內心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產生一種思鄉情。周圍所有的人都在不經意間提醒「我是一個中國人」。被貼上身份標籤之後,我就開始不知覺地質疑,個體的身份到底是誰?我到底該幹什麼?我同時發現我並不完全理解西方的一些理論,同樣表達這個含義的時候,我要用具有中國背景、中國元素的作品去闡釋,就會更理解一些。

我在國外也和說中英雙語的朋友交談,交談中交雜著兩種詞彙,我發現我們在選擇用中文、或者用英文詞彙表達的時候,這種選擇本身的無意識其實已經附會了某種含義。

所以我就慢慢地開始傾向於用自己熟悉的「詞彙」。我所運用的作品材料、展陳方式都是我的「詞彙」,我每天也在研究新的材料、新的方式,加入到「詞彙」中。在選擇材料的時候,會選擇我認為熟悉的,在翻譯的時候會有我的傾向的,會考慮到東方和西方都能接受的東西,例如「蟬」、「松針」、「珍珠」、「靈芝」。是大家都知道的材料,是中國和西方土地上都存在的自然物。

我將這些自然物在當代語境下重新闡述,既和中國傳統文化有強烈的關聯性,也在西方語境下同樣具有符號含義。例如珍珠很有東方色彩,出現在中國人的首飾中。珍珠這件作品是從觀雲的行為中生發出來的,無論是中西方,人們看到雲,會對雲的形象產生各種聯想,解讀。有人覺得祥雲像「假山」、像「水」,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又像飛躍的獵豹等動物,和柔美的水產生對比,所以作品以一種朦朧的構成帶給觀眾聯想。

松針也是共有的,蘇州博物館有松樹,會落下松針;我在加拿大的家裡也有松樹。我對自然材料的運用是貫穿始終的,在本次展覽中有用松針做的刺繡帘子。松樹有長壽的寓意,和靈芝也有相關性在。

▲《靈雲》局部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為什麼把目光投向「祥瑞」有關的?

閆曉靜:後來把作品攏到一起之後才想到這個主題,起名字的時候想找一個在學術和大眾之間都可以契合的點。「祥瑞」這個詞非常傳統,很多中國年輕人都不用。但我們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重新創作,賦予它一種新的解讀。

雅昌藝術網:你是想要把「祥瑞」等在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通過當代藝術的方式進行可視化的呈現?

閆曉靜:很多天然的植物其實也是在人工控制下產生的。天降祥瑞在古代被視為一種吉兆,用來取悅統治者,但現在有很多解讀知道它們也是可控的。所以我製造的祥瑞,是一種人控的偶發性,我想要人工控制下培育靈芝。

加拿大人很喜歡戶外活動,喜歡遠足,我們會在森林裡看到各種各樣的靈芝。他們不吃靈芝、但是吃蘑菇。中國古人對自然是很敬畏的,但是現代人又不夠敬畏,對自然不斷破壞。我在加拿大人哪裡學到對自然的敬畏和回歸,所以在作品中也更多地對自然和人的關係進行解讀。

▲閆曉靜在創作中

雅昌藝術網:你的作品中探討的人和自然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閆曉靜:我們現代人以人為中心的解讀自然。即使是保護自然,也是站在自己利益的立足點。我也在懷疑,什麼是文化,哪些是需要傳承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生產一種文化,作為生活在海外的華人,我們這一特殊群體,是在製造一種中西交融的新文化,我們是否也能傳承這種屬於我們的文化。

雅昌藝術網:謝謝。

相關焦點

  • 雅昌專稿 | 書者盧俊舟:直覺和本能下的「空間再造」
    同時,這些大大小小分黑布白的空間感和韻律感在書寫的過程中和完成後更加凸顯出來。:有評論說您的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一種「空間感」的呈現,您如何看待?盧俊舟:「視覺藝術」都是關乎造型,書法是以文字作為創作載體,用線條構成來表現,形成的框架結構也就自然表達了創作者對空間的理解。實際上藝術空間的演變或者藝術形式感的變化,都跟我們的社會進程和生活空間的變化有關。就當下來看,藝術創作的語境相比歷史是更加快速更迭的時期,而在未來還會有更多變化形式的出現。
  • 【雅昌專稿】周大為:我想讓所有人知道Cc 知道這是周大為的品牌
    據悉,第二篇章「社會情緒·外部表現」將以現場聲音和表演的形式呈現,而第三篇章則將外部的身體表現延伸至情緒內部的生理反應,以此刺激觀眾們的腦幹、杏仁核、內外分泌腺等廣泛的神經結構。對於展覽命題,周大為做以回應:「每個人對『社會情緒』都有自己的感受。與其說這是一場藏品展,不如說讓作品本身說話。我並不是要用展覽告訴大家我的收藏脈絡,觀眾可以自己找到線索,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 【雅昌專稿】凌菲菲:滬上雙館的運營之道
    前排左起:李山、查國鈞、沈天萬、錢培琛、陳巨源、徐思基、王健爾)上海當代藝術30年文獻展:重啟現代主義(1979—1985)展覽現場  對話明圓美術館、明當代美術館創辦人凌菲菲  雅昌藝術網:十多年前,上海民營和私人美術館不多,您是為何決定創辦一座美術館的
  • 【雅昌專稿】蜷川實花:攝影是我創作的原點
    蜷川實花作品 mika ninagawa, Courtesy of Tomio Koyama Gallery對話蜷川實花雅昌藝術網:舉辦此次展覽的契機是?蜷川實花:最近五年來,我一直想在上海舉辦展覽。在此之前,我們有過其他的計劃,但最終沒有實現。
  • 雅昌得藏在線拍旨在構建一個新的拍賣生態
    參與3月雅昌得藏在線春拍的入駐商戶中邦天地(北京)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機構負責人表示:「這次應該是中國拍賣歷史上第一次有專業組織的以在線形式出現的春拍活動!在線拍賣拉近了藏家與拍賣公司間的距離,它不受空間和個人時間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時間參與競價,免去了不必要的舟車勞頓。對於商家而言省去了高昂的場地租金人工勞務費用,用高清圖片呈現拍品的全貌也減少了對拍品在運輸展覽等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壞。
  • 【雅昌專稿】國內藝術機構的非營利之路(下):非營利的理想與矛盾
    【雅昌專稿】國內藝術機構的非營利之路(上):在中國的非營利法則廣州時代美術館  理想與「民非」  在昨天的《國內藝術機構的非營利之路(上)》裡,我們大篇幅引用現行的法律法規同為地產行業出身的凌菲菲告訴雅昌藝術網。  由於地產生意,凌菲菲結識了一些藝術家。最早,有人建議她開一家畫廊。「你這兒前面靠著音樂學院,後邊有上海中國畫院,周圍文化氛圍很好,要不拿出一些空間做個畫廊吧?」凌菲菲沒做過畫廊,但她動了心,不過,正當她著手做時,陳佩秋先生的一席話改變了她的想法。「陳老先生說:『你這個空間那麼大,就該做個美術館啊。』」
  • 【雅昌專稿】「上海對話」論壇把脈市場風向標:聽聽大咖們怎麼說?
    ▲ 「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藝術品行業發展年會暨『上海對話』論壇」2017年8月18日,「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藝術品行業發展年會暨『上海對話』論壇」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隆重舉行。此次論壇由文化部外聯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會作為指導單位,由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聯合主辦。
  • 【雅昌專稿】周斌:一場持續365天的「自我改造」計劃
    擴展閱讀: 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 藝術家周斌去年的8月7日,周斌在西安終南山開始了《365天創作計劃》的首件作品。 ▲《尾隨》 行為藝術,2016年8月25日,中國成都公共空間 過程:自中午12點起到午夜零時,駕車尾隨計程車(每輛計程車尾隨其至無法尾隨時隨機更換目標。車載行駛記錄儀記錄全過程)。
  • 【雅昌專稿】張學孔:從臺北到高雄,藝博會的雙重責任
    導言:來自世界各地7個國家,近80家畫廊、400餘位藝術家、數千件藝術作品齊聚臺灣,為期四天的第三屆ART FORMOSA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日前以新臺幣六千萬元的優異銷售成績完美落幕,為臺灣本土藝術市場、前輩藝術家以及正在積極發展中的當代藝術,再度增添了新的動能。「經過三年耕耘,福爾摩沙藝博迎來了品牌發展的全面升級。」
  • 雅昌專稿 | 青銅大展「吉金鑑古」亮相芝加哥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Mirroring China’s Past: Emperors and Their Bronzes展覽時間: 2018.2.25~2018.5.13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圖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拓展事務執行總裁、亞洲藝術部普利茲專席主任和中國藝術策展人汪濤教授為普利茲克建築獎出資人普利茲克先生父子等嘉賓講解
  • 【雅昌專稿】從中國到日本 「金繕」中的匠人精神與陶瓷美學
    幸兵衛窯本館幸兵衛窯第六代 加藤卓男(1917-2005年)加藤卓男 青釉草花文四方器 三彩四方「瑠璃光」到了幸兵衛窯第三代,對明宣德青花更是情有獨鍾。第四代、第五代幸兵衛也燒制了大量青瓷、青花、赤繪、天目等中國風格的陶瓷藝術精品。幸兵衛窯的第六代掌門人加藤卓男,受日本宮內廳委託,復原、製作正倉院的唐三彩。
  • 【雅昌專稿】並非水墨的十種可能之馮斌、蔡廣斌: 以自身經驗出發...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展覽海報上個月,「麓山美術館當代水墨10:並非水墨的十種可能」將中國當代水墨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仇德樹、谷文達、李津、張羽、王天德、劉慶和、
  • 【雅昌專稿】劉宇的大橋收藏:當我回頭看,它已經是一個時代
    雅昌藝術網:促成您去做關於武漢長江大橋藏品和文獻收藏的契機是什麼?劉宇:最開始我的關注方向事實上是上世紀50年代的美術文獻,並沒有很明確地想到要去做長江大橋的文獻整理。一方面在於這些資料歷經數代輾轉傳到我的手中,資料上的手寫的筆記、注釋就已經記錄或者轉譯了很多不同時代的環境、情境,它可能會成為我研究另一個視覺現象的重要線索;另一方面,我們當下的檔案館、圖書館儘管留存資料很多,但是真正被各方面專業學者開發得還很不夠,對於留在自己手中的資料,我還是很有信心能夠在相對充裕的時間、空間中比較充分地發揮它們的價值。
  • 【雅昌專稿】鍾經新:希望臺北藝博會可以帶動臺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
    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 鍾經新女士雅昌藝術網:今年很多初到臺北藝博會現場的人,第一個直觀感受是展區布局非常「大器」,展廳方面做了哪些變化?鍾經新:對,大器,這其實也是我的目標。這其中有一個提案,可能是文化部門旗下的一些機構,譬如美術館或者替代空間,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展出機會。另外,我想做一個巡迴展。另外,我們也在跟文化部門建議,應該思考怎樣將這些MIT藝術家帶到國際上去,尋求幾個國際重要私人美術館展出藝術家的作品,並衍生出後續典藏他們的作品,這樣才會有一個良性的互動。所以,這也是MIT跟「私人美術館」議題的一種呼應?
  •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中新網3月8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日前,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了「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第一講:「老子道德經中的語言哲學和現代西方的語言哲學」,在能容納160人的文化中心多功能廳裡座無虛席
  • 【雅昌專稿】500件名作集結廣東美術館
    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海報(雅昌藝術網訊)2017年8月4日上午,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廣東站)」於廣東美術館隆重開幕。「其命惟新」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中的「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 【雅昌專稿】木木美術館x陸揚「腦髓天國」 宗教語境下對「精神性...
    木木美術館X陸揚個展「腦髓天國」現場寫著「歡迎來到陸揚地獄」展覽現場(雅昌藝術網訊)2017年10月28日晚,木木美術館X陸揚個展「腦髓天國」帶來了一個炸裂的夜晚。本次展館空間由藝術家本人設計,炫目的霓虹燈、異教感的神廟、動漫形象以及印度果阿傳統降神舞蹈所營造的視覺感互相交織成一種「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綜合體驗。陸揚個展「腦髓天國」展覽海報一層展廳的作品《電磁腦神教》展現了藝術家在影像方面的全新探索。
  • 【雅昌專稿】桂耀華:作為文創產業發展平臺的藝術園區未來還能做什麼
    醉庫國際文化創意園總經理桂耀華與雅昌藝術網對話中,通過觀察醉庫國際文化創意園的發展經驗,關照藝術機構及藝術家對藝術園區的發展訴求。醉庫國際文化創意園總經理 桂耀華  Q&A  Q:雅昌藝術網 裴剛  A:醉庫國際文化創意園總經理 桂耀華
  • 【雅昌專稿】李一:東京藝博會用國際「逆輸入」破局日本藝術市場
    東京藝術博覽會海外事務總監李一雅昌藝術網:今年是東京藝術博覽會參展畫廊最多的一年,您是負責海外事務,您是如何看待東京藝博會的國際化特點?雅昌藝術網:東京藝博會還有很多頗具創意的學術展覽,今年的展覽有哪些特點?李一:我們和9家駐日大使館合作了一場名為「盤古大陸」的展覽。
  • 【雅昌專稿】空降成都,Art Chengdu還有哪些機會?
    懷揣藝術理想的年輕人,在成都,施展他們的才華和才幹,建立美術館、畫廊、藝術空間,推動藝術教育、籌辦展覽、推廣藝術家......還有相當數量的收藏家,他們生活在成都,長久以來同時關注著本地和全球的藝術發展。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加入這個行列,共同建構著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態,強化著這座城市的藝術影響力,讓成都的藝術土壤越來越豐沃,滋養著一個共同期待和努力著的藝術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