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Mirroring China’s Past: Emperors and Their Bronzes展覽時間: 2018.2.25~2018.5.13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圖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拓展事務執行總裁、亞洲藝術部普利茲專席主任和中國藝術策展人汪濤教授為普利茲克建築獎出資人普利茲克先生父子等嘉賓講解(圖源自藝術家泰祥洲)
▲芝加哥博物館汪濤教授(右)、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左)和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亞(中)(圖源自藝術家泰祥洲)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現場
(圖源自藝術家泰祥洲)
「這次展覽的重點不在於出土,而在於傳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拓展事務執行總裁、亞洲藝術部普利茲專席主任和中國藝術策展人汪濤教授特用此句向雅昌藝術網顯示了此展的獨特定位。2018年2月23日,「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美國各大博物館和重要私人收藏的逾180件橫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的珍貴藏品同場展出,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5月13日。青銅器是中國文化藝術裡面最輝煌的種類之一,作為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農曆狗年的開年大展,此展的開幕意味著一場中國傳統藝術的海外饕餮盛宴正式開啟。汪濤談到,這次展覽從故宮和上博借藏,配合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美國知名博物館的藏品,並輔以少量的私人收藏,因為青銅收藏已經進入國際化,更是藉此展覽梳理全球範圍的青銅器收藏圖譜。
▲兩壘軒吳雲的齊侯洹子孟姜壺和吳昌碩題畫的全形拓
(圖源自藝術家泰祥洲)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現場
(圖源自藝術家王冬齡)
此展起名為「吉金鑑古」。「吉金」,是對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泛稱,不止因為其物理屬性,更有深厚的文化意義。「鑑」在古代漢語裡有「鏡子」和「鑑定」等多重含義。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是美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位於芝加哥市中心,收集展品極為豐富,時間跨度由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古陶乃至當代的波普藝術,簡直可稱為萬國博物館。「19世紀末20世紀初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亞洲藝術才開始建立。」 汪濤教授早期接受雅昌藝術網專訪時曾透露,亞洲藝術部成立之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最大的一位贊助人繼承了家族遺產,她特別喜歡亞洲藝術,就和當時亞洲部的負責人一起策劃購買中國藝術品,其中有很多中國商周青銅器。」而他到芝加哥之後,「因為我自己真正的專業還是青銅器研究,所以決定策劃一個青銅文化展。」
多方機緣下,經過兩年多精心籌劃,由汪濤策展的「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開幕。「這個展覽會與之前大家看到的青銅展不一樣,以往的青銅展大多是考古新發現,介紹最新的研究資料。而這次展覽的合作方主要是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這兩家博物館的藏品都是以傳世青銅器見長,所以籌展的主題立足點是清中期皇家收藏和文人收藏,從收藏、文化、傳世青銅器收藏的角度進行展覽。」本次「吉金鑑古」展覽從青銅器的功能和宗教禮儀含義、青銅器的收藏、分類,及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等角度展示古人收藏青銅器的傳統和由此發展出的金石學,及其對重要歷史人物和當時社會的重大影響。展覽以青銅器在歷代皇家和文人生活中的呈現為脈絡,為觀眾呈現出歷史不同時期,青銅器與人類文明生活之間神聖而又緊密的文化傳統,展示出青銅文明在中華歷史文明脈絡裡在各個歷史時期對文化和禮制社會發展,起到的獨特引領作用。從宋徽宗開始,皇室利用國家力量建立起青銅的收藏體系,而文人則建立了另一個收藏線索。兩個體系既有衝突,又相輔相成,到乾嘉時代金石學再度興起,像陳介祺、潘祖英、吳大瀓、端方這些晚清以來的文人都是收藏青銅器的大家,皇室和文人收藏形成兩條並行的系統。「到了今天,中國人做得很多活動,都將具有象徵意義的青銅鼎作為禮物,可見我們的文化和思想還是從傳統發展而來,這個展覽能讓人意識到原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原來青銅器離我們這麼近,而不是說一件幾千年的文物,看不懂,通過展覽讓觀眾發現青銅器與我們的生活和思想是有關係的。」因此在汪濤眼裡,這個展覽呈現的不僅是藏品本身,更多的是文化。「每件器物都是有故事的,有些器物是朋友送的,有的是買來的,一件器物在文人中間的流傳或從皇宮流入私人手中,這個過程是對整個社會變化的一種反映。」
▲端方及僚友與青銅器合影,1907年攝於南京。
照片現藏於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利爾與賽克勒藝術博物館檔案館。
▲師趛鬲,公元9世紀(西周時期)。
高50.8釐米,寬54.6釐米,口徑47釐米,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柉禁組器,11世紀晚期(商末或西周早期)。
其中禁高18.1釐米,寬46.4釐米,長89.9釐米,
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小臣系卣,商代(公元前1600-前1050年)。
高49.2 釐米,口徑15.5釐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小臣系卣饕餮紋(局部)
▲小臣系卣(局部)
▲小臣系卣全形拓(出自《愙齋集古圖》)
▲青銅鐃,約公元前11-10世紀(西周時期)。
高41.7釐米,腹徑28.9釐米。
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青銅鎛 公元前770-256年(東周)
現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欽定西清古鑑》內頁
梁詩正(1708-1761)等人編著
全書四十二卷,每卷縱41.5釐米,橫27.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愙齋集古圖(下卷)》部分
吳大澂(1835-1902 )
圖中所繪吳大澂肖像及器物全形拓片,1892
手卷, 紙本設色。全卷長1462釐米,寬41.5釐米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本次大展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鎮館之寶—公元前11世紀晚期(商末或西周早期)柉禁組器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公元前9世紀(西周時期)師趛鬲於芝加哥的重聚時最大亮點,而一個世紀以前,這兩件重器曾經在南京相會。他們的那次聚首被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利爾與賽克勒藝術博物館檔案館的一張照片記錄下來。這張照片拍攝於1907年,是晚清文人端方及僚友與青銅器的合影,在照片中,柉禁組器和師趛鬲被擺在重要位置。
而本次,亦是小臣系卣的首次出館展示,這件珍貴的提梁卣為吳大澂舊藏,吳大澂為其做過的五個全形拓就有兩卷在上海博物館,在本次展覽中一併展出,與當代藝術家泰祥洲的繪畫《小臣系卣》並置。
小臣系卣是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這件青銅器非常具有傳奇性色彩。卣,是用來裝酒的酒器,小臣系卣是今天留存下來的最美、最大、最漂亮的一件。「它是上海博物館在很多年前從海外一個著名的收藏家那裡買回來的,在上海博物館館藏中是屬於重中之重,這次我們為了這個青銅大展,專門跟上海博物館進行了商量,他們一般情況下小臣系卣是不外借的,最終我們成功借展了。」汪濤教授曾在一片採訪文中如此敘述這段過程。
本展分成幾個部分:首先是展現青銅器本身的美。青銅器的各種造型、本身的內容、從哪個角度來欣賞、每件器物的歷史沉澱等,主辦方將專門性展示,力圖在很短時間內將觀眾帶入青銅的世界。接下來,將從宋徽宗收藏、仿製青銅器這樣的國家行為切入。與希臘和羅馬青銅雕塑的人類和動物形態不同,中國早期青銅器大多都是用作國家祭祀儀式用的容器。從宋朝開始,皇室開始發掘這些象徵性的作品,並當做統治者的權威和合法性的證據來收藏。本次展覽就從宋徽宗收藏、仿製青銅器這樣一個國家行為來切入,以及幾幅18世紀的乾隆肖像中描繪的青銅收藏品,進一步展示了古代青銅器如何在國家意識形態和自我塑造中發揮關鍵作用。除了這些收藏,皇室對青銅的迷戀導致了大量複製品的創作和對宮廷藏品的精心分類,而這些目錄也可以看做帶有精美插圖和對每個物體詳細描述的藝術作品。
從這個線索一路延伸到金石學傳統。從12世紀開始,文人和藝術家們也開始收集和理解青銅器,尤其是青銅銘文。這種做法發展成一種古物學,即對青銅器和石碑進行研究的金石學。本次展覽沿著皇室收藏的線索一路延伸到金石學的傳統,到了明清,中國對青銅的收藏慢慢從原來的「古物」變成了「玩物」,文人雅士們將其作為一個可以休閒的東西來收藏,皇家通常用藝術來促進和推行政治、文化政策,文人們則認為青銅器是他們努力恢復和重建過去的物質證據,他們偶爾將其作為友誼的象徵來交換。
到了18世紀,尤其是乾嘉時代,金石學再度興起,考據學派對古代文物再認識,就像歐洲文藝復興對古物有新的認識。在清代一直到20世紀初,收藏青銅器變成社會的主流,當時社會精英除了收藏中國青銅器,更對青銅器的著錄和發表整理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晚清文人如陳介祺、潘祖蔭、吳大澂、端方……都是收藏中國青銅器的大家,本次展覽也把他們曾經收藏的器物和著錄作為其中的一個部分呈現。
最後一部分是青銅器的當代性。今天人們到博物館,能否感受到青銅器跟生活的關係?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這個展覽力圖把中國傳統的青銅文化和今天的當代思想結合在一起,是展覽的亮點之一。
若說本次大展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璀璨文脈,尤其是清代金石學興盛時,青銅與當時的皇室與文人如何發生關係的學術線索值得觀者重視外,中國當代文人,如王冬齡和泰祥洲等藝術家從當代文人的角度做出的某種回應同樣值得關注。
▲知名當代藝術家王冬齡創作於蘇州張頌仁先生蘇州嘉元堂的五幅亞克力亂書作品亮相現代館(圖源自王冬齡)
「吉金鑑古—-芝加哥青銅器藝術大展今晚拉開帷幕!琳琅滿目,極為震撼!祝賀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巨獻,祝賀汪濤先生兩年多來的精心策劃的空前大展!」來自中國的知名當代藝術家王冬齡在大展開幕後當晚表示祝賀,,而此時,他創作於蘇州張頌仁先生蘇州嘉元堂的五幅亞克力亂書作品同時陳列在該館的現代館,這與當代藝術家泰祥洲的繪畫《小臣系卣》與小臣系卣的並置有異曲同工之妙。泰祥洲原本就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曾經研習過幾年的青銅器,去過安陽、侯馬等地,看到很多青銅器的製造過程。他對中國青銅器的設計、鑄造等特色工藝十分熟悉且見解獨到。當時,汪濤為了這個主題組織故宮、上海博物館的展品赴芝加哥展覽來北京,他在泰祥洲的工作室裡看到了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何尊》,泰祥洲當時說想畫十件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青銅器。二人探討過程中,汪先生建議說小臣系卣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當時泰祥洲就找了很多資料,開始了《小臣系卣》的創作。
▲圖為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何慕文(左)
和藝術家泰祥洲在其創作的《小臣系卣圖》前合影
▲圖為泰祥洲和故宮博物院丁孟研究員、吉賽爾女士合影
▲小臣系卣 紙本水墨 2017年 泰祥洲
王冬齡,1945年生於江蘇如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曾應邀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瑞典馬爾默美術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溫哥華美術館、奧克蘭國立美術館等公開演示巨幅大字草書和亂書創作20餘次。他於盛名已擁後主動將曾經的成績一筆勾銷,冒天下之大不韙創作出「亂書」,大舉邁入當代藝術圈。「亂書」不可小覷,其打通了古今,打通了中西,打通了古代和當代,可被視為中國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節點。而泰祥洲則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1968年出生於寧夏銀川書香世家,自幼隨胡公石、王文均等名家習書法,漫步於西北壯闊的沙漠,吸收絲綢之路多元的文化遺產。後學習過古代書畫裝裱修復,在紐西蘭攻讀數碼媒體設計並有多年從業經歷。2000年後開始專注書法和繪畫實踐。他的作品目前被哈佛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杜克大學納什藝術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並借展至尼爾森-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館藏。
此二位當代藝術界既具個人風格又活躍多元的藝術家們被汪濤選中與青銅器大展對話,這本身就是一種歷史鏈條的呼應,亦是未來的再次出發。所以,若以時間跨度而言,本次展覽堪稱用青銅器貫穿了從商代至今中國約3400多年的歷史,也是歷史再次在當代留下的重磅印記。(泰祥洲所繪《小臣系卣》最近剛完成)
此外,中國銀行作為本次展覽主要贊助商,體現出中國企業對中國文化事業海外傳承前所未有的熱情和支持力度。本次展覽開幕引發了西方社會的巨大關注,映射出中國文化與文明對西方日益增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註:文中部分未標註來源的圖片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