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

2020-12-17 藝術中國


芝加哥博物館汪濤教授(右)、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左)和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亞(中)

2月23日,「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開幕,共展出橫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約180件作品,展覽匯聚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美國各大博物館和重要私人收藏的珍貴藏品逾180件,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柉禁組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師趛鬲、上海博物館的小臣系卣等齊聚芝加哥。

不同於以考古發現為主題的青銅器展覽,本次「吉金鑑古」展覽從青銅器的功能和宗教禮儀含義、青銅器的收藏、分類,及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等角度展示古人收藏青銅器的傳統和由此發展出的金石學,及其對重要歷史人物和當時社會的重大影響。展覽以青銅器在歷代皇家和文人生活中的呈現為脈絡,為觀眾呈現出歷史不同時期,青銅器與人類文明生活之間神聖而又緊密的文化傳統,展示出青銅文明在中華歷史文明脈絡裡在各個歷史時期對文化和禮制社會發展,起到的獨特引領作用。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展覽現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亞洲拓展事務執行總裁、亞洲藝術部普利茲專席主任和中國藝術策展人汪濤教授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是美國第二大博物館,有『百科全書式』的館藏,對亞洲藝術的收藏歷史已有一百多年,亞洲部的成立也已近百年。『吉金鑑古』展覽將為觀眾展示出古代文物在歷史不同時期,使用、呈現、研究和收藏的鮮活狀態,希望讓觀眾從關注收藏的角度『閱讀』青銅器。」

汪濤教授介紹說:「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200年被稱為中國的青銅時代,這個時期的青銅器藝術成就,代表了中華文明在世界藝術史上的最重要成就。本次展覽除了表現中國青銅文化的藝術精髓,也從歷代對青銅器的認識和收藏出發,探索這些精美物品是如何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被使用、收集和定義,並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構建起到重要作用。展覽同時探討這些帶有精美裝飾的器皿在過去被用於祭祀,或用於陪葬,又在幾個世紀後重現天日後,並再次成為文化延續的承載象徵,是如何被歷代皇家和文人收藏、研究和使用。」

現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公元前11世紀晚期柉禁組器

本次展覽最大亮點是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公元前11世紀晚期(商末或西周早期)柉禁組器和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公元前9世紀(西周時期)師趛鬲重聚於芝加哥,而這兩件重器的上次相遇還是在百年前的南京。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利爾與賽克勒藝術博物館檔案館保存的一張照片呈現了當時的情景。1907年,晚清文人端方及僚友與青銅器合影,其中就包括了柉禁組器和師趛鬲。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師趛鬲

此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的商代鳥尊(公元前12世紀)、西周時期青銅鐃(約公元前11-10世紀),上海博物館現藏最重要的青銅器之一——商代晚期小臣系卣也在展品的名單上。小臣系卣更是首次出館展示,這件珍貴的提梁卣為吳大澂舊藏,吳大澂為其做過的五個全形拓就有兩卷在上海博物館,在本次展覽中一併展出,與當代藝術家泰祥洲的繪畫《小臣系卣》並置。

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何慕文(左)和藝術家泰祥洲在其創作的《小臣系卣圖》前合影

與希臘和羅馬青銅雕塑的人類和動物形態不同,中國早期青銅器大多都是用作國家祭祀儀式用的容器。從宋朝開始,皇室開始發掘這些象徵性的作品,並當做統治者的權威和合法性的證據來收藏。本次展覽就從宋徽宗收藏、仿製青銅器這樣一個國家行為來切入,以及幾幅18世紀的乾隆肖像中描繪的青銅收藏品,進一步展示了古代青銅器如何在國家意識形態和自我塑造中發揮關鍵作用。除了這些收藏,皇室對青銅的迷戀導致了大量複製品的創作和對宮廷藏品的精心分類,而這些目錄也可以看做帶有精美插圖和對每個物體詳細描述的藝術作品。

展覽現場通過半透明玻璃呈現的時空透視

從12世紀開始,文人和藝術家們也開始收集和理解青銅器,尤其是青銅銘文。這種做法發展成一種古物學,即對青銅器和石碑進行研究的金石學。本次展覽沿著皇室收藏的線索一路延伸到金石學的傳統,到了明清,中國對青銅的收藏慢慢從原來的「古物」變成了「玩物」,文人雅士們將其作為一個可以休閒的東西來收藏,皇家通常用藝術來促進和推行政治、文化政策,文人們則認為青銅器是他們努力恢復和重建過去的物質證據,他們偶爾將其作為友誼的象徵來交換。

汪濤教授(右2)向美國達特默思學院愛蘭教授(右1)、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孫志新博士(中)、故宮博物館丁孟研究員(左2)等討論鐃、鍾等樂器展品。

18世紀金石學再度興起,考據學派對古代文物再認識,就像歐洲文藝復興對古物有新的認識。在清代一直到20世紀初,收藏青銅器變成社會的主流,當時社會精英除了收藏中國青銅器,更對青銅器的著錄和發表整理做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晚清文人如陳介祺、潘祖蔭、吳大澂、端方……都是收藏中國青銅器的大家,本次展覽也把他們曾經收藏的器物和著錄作為其中的一個部分呈現。

本次展覽是在美國能同時欣賞到如此大量各時期青銅器的難得機會,將展出至2018年5月13日。

相關焦點

  • 雅昌專稿 | 青銅大展「吉金鑑古」亮相芝加哥
    (圖源自藝術家泰祥洲) ▲芝加哥博物館汪濤教授(右)、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左)和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亞(中)(圖源自藝術家泰祥洲) ▲「吉金鑑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大展現場(圖源自藝術家泰祥洲) 「這次展覽的重點不在於出土,而在於傳世。」
  • 藝術留學僧:街頭藝人和策展大咖你pick哪個?
    當你在街頭任意拉住一個紐約客:「當下什麼展最火?」(溪山無盡展)去年八月就開展的「溪山無盡展」,旨在探討北宋畫家郭熙「君子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的立題。竟然又是中國藝術展?早在去年3月,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秦漢文明展」(Age of Empire: Chinese Ar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就瞬間引爆了近36萬觀眾的熱情,展品一出,一時間萬人空巷。拋開紐約的熱展,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最近舉辦的「吉金鑑古展」——「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葉門庭若市。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重開,埃爾·格列柯與莫奈大展「接踵而至」
    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於當地時間7月30日重新開館,並向伊利諾斯州居民提供一周的免費入場機會。澎湃新聞獲悉,此前因疫情而暫時閉展的「埃爾·格列柯:野心和反抗」將延長展期至9月,向觀眾展示這位難以定義的藝術家的創作生涯。
  • 葛介屏書法精品展在安徽胭脂紅古陶瓷博物館開幕
    1月12日上午,由安徽胭脂紅古陶瓷博物館主辦的當代著名書畫家葛介屏先生的書法精品展在安徽胭脂紅古陶瓷博物館隆重開幕。 開幕儀式上王家琰致辭並介紹了展覽籌備情況,項賢峻發表講話。郭公達、王家琰、胡道遠、葛茂柱共同為活動開幕剪彩。 此次葛介屏先生書法精品展主要是收藏家操海祥、張海生和葛介屏家族後裔私人藏品,共展出作品196件,為歷次展出之最,其中有71件作品屬首次參展。其獨創的「魚頭燕尾」隸書享譽全國,對甲骨、鐘鼎、碑碣等字體具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 鑑賞|石之美者,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裡的「古玉風華」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玉器館藏主要來自私人藏家捐贈。其中最為重要的捐贈人是芝加哥的一名律師,愛德華·桑尼辰(Edward B. Sonnenschein)。桑尼辰先生的玉器收藏享譽國際。從上個世紀20年代起,他便開始從美國的古董商店購入中國的古代玉器。在1932年到1934年間,他曾與其夫人遊訪亞洲,並通過上海、京都的古董商收藏了不少上乘中國古玉。
  •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開幕
    螭紋玉方牌 明 上海博物館藏 原標題:明代遺珍   近日,「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克裡姆林宮國立博物館開幕。   明代的中國,國力興盛,經貿通達,文化繁榮,明代工藝美術的發展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綻放出美的藝術。本次展覽共有83組156件展品,分為「文人書房」「崇古生活」「明瓷薈萃」「古墓遺珍」四大板塊,既有上海地區考古出土的文物珍品,也有官窯瓷器、漆器、家具、繪畫、金銀玉器、文房用品以及仿古青銅禮器等眾多館藏精品,表現出了明代社會文人士大夫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
  • 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易凱:構建一條理想的觀展路線
    易凱(Eric Lefebvre)曾於法國就讀東方語言學院和羅浮宮學院,後在中國美術學院和北京大學留學,回法後於索邦大學完成博士論文,題為清代著名文人阮元的收藏實踐和觀念。2013年,易凱前往巴黎吉美博物館工作,在此之前他曾在賽努奇博物館擔任中國館藏負責人近10年之久。
  •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
    11月21日上午,由上海大學和四川省文旅廳共同指導、上海大學博物館與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共同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協辦的「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段勇副書記對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們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上海大學博物館今年好展連連,目不暇接,繼海派旗袍展和越文化展之後,我們在這『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美好時節,又迎來了盼望已久的三星堆文物展,這也是上海大學博物館今年的壓軸展覽。」「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今天相聚在此,只緣三星堆。」
  • 上海博物館美國藝術特展上,哪件作品中國觀眾最期待?
    《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1865年—1945年》特展今天下午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將展出美國1865年至1945年80年間80幅美國藝術家經典繪畫作品,展品均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以及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的重要藏品,其中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是首次在亞洲展出,成最受中國觀眾期待的展品。
  • 上海博物館「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開幕
    5月25日,「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文物197件組,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並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本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23日。
  • 2020年博物館觀展報告
    許多博物館經費預算被讓了出去,展覽的基數銳減,我的「十大展覽」評選大有矮子裡面拔高子的感覺,與往年手心手背都是肉難以割捨不可同日而語。 這一年,博物館與觀看者互動方式變了。宅家翻書無比舒服,「雲上展覽」層出不窮,劇院熱戲也內卷得門可羅雀,連我這個「館院常客」也懶得到現場報到,參與博物館的方式徹底變了。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9000平米大展即將啟幕
    馮遠闡述了清華藝術博物館的發展策略,即「四個追求」——經典品格追求、學術價值追求、創新意識追求、人性化服務追求;「三個面向」——面向清華大學的師生、面向社會公眾、面向國際;「兩手策略」——既收藏、研究,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文明的經典藝術,也關注、接納和傳播當下、當代的創新成果。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向社會開放,60件達·文西真跡在展
    9月11日,又一所高校自建的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正式面向社會開放。 目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現有藏品一萬三千餘組件,絕大多數來自美術學院自1956 年以來歷年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會賢達的捐贈。品類包括書畫、染織、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
  • 評展·資訊|當代作家書畫,有多少符合文人藝術的語境
    ,適當展覽其實也未嘗不可,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但冠之以「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樣的標題,或許還是會讓人有些誤會的。而在弗裡德裡希阿魯門博物館——以往文獻展的主展場——展示的是來自雅典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雖然是卡塞爾出資與主導,卻也未必是一味掠取對方資源。文化交流,往往是一種雙贏的結果。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不平衡和不平等。在雅典,一位當地工作人員表示,希臘人現在都在學習英語,而德國人的英語往往沒有那麼好(因為他們的文化實力比較強勢)。
  • 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無極齋分享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
  • 國慶觀展指南|上海展美國藝術與錢瘦鐵,臺北呈書畫國寶菁華
    在上海,有上海博物館重磅推出的「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大展,中華藝術宮今起對外展出的則有籌備策劃極久的「錢瘦鐵藝術展」,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也持續展出關注度頗高的展覽。10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一系列特展,其中「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可謂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書法展」後 ,下半年最重磅、陣容最強大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
  • 一周觀展指南|日本將迎顏真卿大展,法國聚焦雷諾瓦父子
    2019年伊始,各地年度大展精彩紛呈。在上海,可去上海博物館與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觀看董其昌的真跡名作,此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上海雙年展,龍美術館、外灘美術館及復星藝術中心等均是觀看當代藝術之地。
  • 「Art Macao國際藝術大展」主場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
    「藝文薈澳」(Art Macao)於本周四(6月6日)在澳門文化中心藝術廣場舉行啟動儀式,而核心活動「Art Macao國際藝術大展」主場展亦同時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項在48個地點舉行,透過多元媒界與藝術平臺,突破空間概念的限制,形成一個規模空前的大型藝文節慶,向世界呈獻一個嶄新的澳門文化旅遊品牌。
  • 中國印學博物館特展-戎壹軒藏秦系陶文專題展開幕
    11月30日,由西泠印社主辦、中國印學博物館承辦、平湖璽印篆刻博物館協辦的「中國印學博物館建館二十周年特展——戎壹軒藏秦系陶文專題展」在中國印學博物館開幕。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西泠印社黨委書記、西泠印社副社長、西泠印社社委會主任龔志南致開幕辭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致辭並宣布展覽開幕西泠印社社員、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原副校長吳振武講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懷瑾握瑜」湖南民間收藏玉雕藝術精品展隆重開幕
    10月21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文物商店和北京華夏靜觀文化承辦的「懷瑾握瑜」湖南民間收藏玉雕藝術精品展在湖南省文物總店開幕,來自民間收藏的大小玉器百餘件在此展出。此次展出的玉器包括宋元明清四個時代,以清代玉器為主,包括陳設品、實用器、文房用品、宗教用品以及一些小件配飾,品類豐富,全部展品皆來自於民間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