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資訊|當代作家書畫,有多少符合文人藝術的語境

2020-12-14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此次評點的展覽有北京今日美術館的「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展」與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滄海伊人——紀念夏伊喬誕辰100周年」等,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

夢筆生花——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展

地點:今日美術館(北京)

展期:2017年6月25日-7月12日

票價:20元(美術館門票)

點評:作家與詩人寫字畫畫,從來就是不失為愉悅自己的方式,適當展覽其實也未嘗不可,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但冠之以「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樣的標題,或許還是會讓人有些誤會的。而展覽中除了個別作家的書畫,多數作品與可資對照的真正的文人藝術相比,差距真實地擺在哪裡。

評星:二星

當代作家的書法與繪畫能拿得出手的越來越少了。這不僅在於書畫修養的缺失,也在於真正文人意味的缺失。

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今日美術館「夢筆生花」展還是頗讓人期待的。參展者包括莫言、北島、張大春、李敬澤、馮唐、徐則臣、徐皓峰、盛可以等,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然而這次展覽除了個別作家詩人的書畫,總體看,對比真正的文人藝術語境,多數作品還是讓人有些訝異的——這訝異來自於落差。

其實文人從事藝術創作古已有之,也是中國書畫的正脈所在,王維、蘇東坡一路承襲下的「文人畫」傳統,至今影響著中國書畫的創作與鑑賞,也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與規範。近現代也確實有不少作家兼擅繪畫,並有一定影響,比如臺靜農、汪曾祺。但當下,一方面部分作家由於歷史原因缺乏文化傳承,少文氣,年輕的暢銷書作家更是極少書畫修養,另一方面,很多職業畫家其實也沒什麼文人修養。其結果就是,一方面是部分畫家的畫作多匠氣少文氣,另一方面,一些沒有受過基本繪畫訓練的作家畫作既無文氣,也無技巧,卻自稱是「文人」的「戲墨」之作,被附會為「文人畫」,或被詮釋為「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不免都有些誤會。

此次名為「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展的作品,包括有著皴法的山頭、與「兒童鄰」端正的楷書、模仿日本書道的大字行書、亦有用色大膽造型特別的油畫人物,另外一些作品帶有當代性,並融入了綜合材料和觀念的元素。

展出的水墨畫作

若以名聲而言,雖然莫言的書法此前曾有報導說錯別字極多,不過這次他題寫的「夢筆生花」四字倒沒什麼錯誤,再以名聲較大的北島而言,其楷書乍看可評以一「拙」字,然而實質還是拘謹,至於筆法與結構等問題較多,展出更大的意義大概還是名人手跡,至於紙本水墨或是觀念之作,乍讀幾乎不知所云。張大春的書法看得出花過功夫,然而字為心畫,其行書用筆虛飄做作,有浮躁氣。另一些作家,如李敬澤、盛可以,主辦方自始自終似乎都未在公開宣傳場合公開其作品。

相比較而言,個別相對低調的作家書畫,反而隱含文氣與靜氣。

展覽現場

作家與詩人寫字畫畫,從來就是不失為愉悅自己的方式,適當展覽其實也未嘗不可,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但冠之以「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樣的標題,或許還是會讓人有些誤會的,至少,一部分暢銷作家與中國文化語境裡的文人是不是能劃等號是讓人存疑的,而中國文人書畫更有著自己的一套標準與規範。對比讀之,差距多少,明眼人是一看自明的。(文/小松,江岸)

滄海伊人——紀念夏伊喬誕辰100周年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展期:2017年6月15日起

票價:免費

點評:正值夏伊喬誕辰百年,劉海粟美術館展示了劉海粟妻子之外的夏伊喬,她隨著丈夫拜訪吳湖帆,跟陸儼少學山水,也吸收劉海粟的繪畫風格,形成了女性特有的藝術面貌,同時也展出了藝術在家庭中的傳承。但若能以文獻資料的形式呈現更多他們的生活痕跡和片段,或許能讓更多普通觀眾讀懂他們。

評星:三星半

世人皆知劉海粟,但對夏伊喬卻略顯陌生,她是陪伴百歲老人劉海粟半個多世紀的妻子,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頗具才情的畫家。此次展覽展示了劉海粟妻子之外的夏伊喬,她隨著丈夫拜訪吳湖帆,跟陸儼少學山水,也吸收劉海粟的繪畫風格,形成了女性特有的藝術面貌。

展覽的第一展廳除保留原本陳列的劉海粟的部分作品外,添加了夏伊喬大氣舒緩的書法、工細款的工筆花鳥等,讓人看到夏伊喬的藝術。儘管更多作品顯示出的還是夏伊喬對於劉海粟藝術上的追隨和生活上的互相扶持。他們共赴太湖、黃山寫生,但面對同樣的風景夏伊喬的表達更秀逸清麗,帶有明潔、嫻雅的風格。除此之外,一幅1979年所繪的《四君子圖》由夏伊喬、潘素、張伯駒、劉海粟、沈裕君合作頗具意義地表達了當時的文人交往和好惡。

四君子圖,夏伊喬等,紙本設色,1979

展覽的第二展廳更注重家庭的藝術傳承,展示了劉海粟、夏伊喬以及小女兒劉蟾的作品,其中包括夫婦兩人就同一題材、同一時期,甚至同一景點的作品的對比,有些是將三人的作品(比如牡丹)做對比,從這一對比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藝術上的傳承。

美中不足的是,展覽雖然以時間線介紹劉海粟和夏伊喬的生平,但展覽現場僅展示有劉海粟和夏伊喬的「結婚證書」和結婚照,若能以文獻資料的形式呈現更多他們的生活痕跡和片段,或許能讓更多普通觀眾讀懂劉海粟和夏伊喬。(文/小松)

卡塞爾文獻展

地點:希臘雅典/德國卡塞爾

展期:2017年4月8日-7月16日/2017年6月10日-9月17日

票價:多樣(雅典:主場館8歐元/卡塞爾:一日票22歐元)

點評:此前關於文獻展消費雅典文化資源、消費其危機處境的說法也不算空穴來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雖然是卡塞爾出資與主導,卻也未必是一味掠取對方資源。文化交流,往往是一種雙贏的結果。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不平衡和不平等。

評星:四星半

五年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在雅典開了一家分店,給今夏歐洲藝術之旅一下子增添了兩個打卡點。實地探訪,發現此前關於文獻展消費雅典文化資源、消費其危機處境的說法也不算空穴來風。

4月初雅典展場的開幕儀式,德國、希臘兩國總統都有出席。從某個角度來說,這顯然是一種各取所需的交易。由卡塞爾出資並實施,雅典的文脈、現狀,成了當代藝術施展絕佳的舞臺。藝術和素材之間,也展現了一番此消彼長的過程。

衛城上的輕聲細語、拜佔庭和基督教博物館庭院裡的聲聲蛙鳴,賦予歷史古蹟一種詩意。藝術家和當地難民組織合作,將旅遊手冊上的「危險區域」變做文化、藝術、思想的交流場所。有藝術家聽聞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經在二戰時期德軍來臨前為了保護文物而將其填埋,遂計劃填埋一件作品,被博物館方面拒絕,最終他反其道而行之,在當地收集生活用品陳列於博物館中。不過因為博物館藏品過於豐富,他的作品並不顯眼。

另一方面,場所、素材,與創作者本身立場的差異,也導致展覽的呈現中會有藝術家主觀的一廂情願,甚至是理所當然的成見。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次文獻展,也是德國與希臘——歐洲兩極的一場博弈。在某個展場盡頭,設置了「卡塞爾」對「雅典」的一場西洋棋的棋局。

卡塞爾文獻展參展作品《書之帕臺農》

此前戲言希臘要將帕臺農神廟賣給德國,居然真的「部分」得到了印證。兩個月後開幕的卡塞爾展場。真的「搬來」了帕臺農神廟,希臘長裙的少女頂著書本,為這座神廟「添磚加瓦」。而在弗裡德裡希阿魯門博物館——以往文獻展的主展場——展示的是來自雅典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雖然是卡塞爾出資與主導,卻也未必是一味掠取對方資源。文化交流,往往是一種雙贏的結果。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不平衡和不平等。在雅典,一位當地工作人員表示,希臘人現在都在學習英語,而德國人的英語往往沒有那麼好(因為他們的文化實力比較強勢)。

卡塞爾文獻展,創立以來,伴隨著歐洲戰後重建與復興的童話。而今,全球面臨種種問題的時刻,文獻展也沒有袖手旁觀。表達出歐洲的立場,文化與藝術的立場。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地作戰加大了工作量,文獻展在卡塞爾開幕的時候,卻依然顯得倉促不堪。作品旁邊缺少展籤,值守的志願者總是一問三不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走訪文獻展,也是一場祛魅的經歷。(文/小樹)

更多展覽資訊:

上海: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9日-10月8日

展覽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的歷程。上海是全球巡展的第9站,此前這一展覽剛剛在國家博物館亮相。

無觀——蔣鐵驪雕塑作品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17年7月2日-8月2日

蔣鐵驪創作一邊是個人化的表達,另一邊是社會性的關懷。個體與群體、單數與複數,都是他探尋的方向,但這種表面不同的方向最終都會指向真實的人性,指向那些人類本性深處的共同點。在當下紛紜複雜的雕塑藝術圈裡,蔣鐵驪的風格鮮有可供參照比較的對象,他在保持學院藝術尊嚴的基礎上持續地實現著個人化的追尋和突破。

纏——丁設藝術展

地點: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4日-7月2日

丁設根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特點,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們可以稱之為「纏」。從形式上來看,丁設的繪畫和裝置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是用線條纏繞而成。丁設的畫,看上去像極簡風格的抽象繪畫,但是,極簡的表面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由數十遍自由書寫疊加而成,通過不斷重複達到極簡的效果。

全國九城藝術聯展上海站

地點:上海天通庵路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二樓展廳

展期:2017年6月24日-7月9日

本次九城展上海站分別推出「開門見山——全國名家山水中堂邀請展」、「有『風』來儀——名家扇面邀請展」。同時,還舉辦了「中青年藝術家作品展」。「有風來儀——名家扇面邀請展」包括畫家陳翔、丁筱芳、丁小真、甘永川、朱新龍、朱新昌、龐飛等,山水畫展包括樂震文、張弛、汪家芳、丁一鳴等。

蜿蜒之門——馬思·巴斯作品展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4日-8月27日

此次展覽是洛杉磯藝術家馬思·巴斯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展出藝術家近期創作的18件繪畫及雕塑作品,通過她獨特的符號和色彩來詮釋視覺空間。馬思·巴斯在其創作中致力於建立一種清晰且高度風格化的藝術作品和語言體系。

夢的五言詩——米爾科·曼徹夫斯基攝影展

地點:上海新華中心·新空間

展期:2017年6月26日-7月26日

展覽由曼徹夫斯基的12組攝影、短文《圖像、文字和謊言》、《真相與虛構:有關藝術中異常信仰的筆記》、《藝術,暴力+社會:一些心得》等中的文字內容以及短片《時間盡頭》組成。

蘇州: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特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8日 - 9月3日

本次展覽分為「兵戎相見:青銅兵器」、「禮尚往來:青銅禮器」、「樂享天籟:青銅樂器」、「工精技良:青銅工藝」四個單元,展出青銅器近100件,呈現吳、越、楚國人好勇善戰的個性,三國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碰撞,以及當時青銅技術的發展特徵等。

機杼:當代藝術展

地點:金雞湖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5日 - 8月27日

本次展覽展出近30位藝術家創作的與中國蠶絲文化相關的作品,涵蓋書法、繪畫、裝置、綜合媒材作品等,介紹蠶的生命演化進程、傳統絲織技藝的發展歷史,嘗試探討當代蠶絲文化的內涵。參展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創作領域,他們在蠶絲文化的框架下,通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形式開展跨界互動與對話。

杭州:

無所容形——美國藝術家當代繪畫作品展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17日-7月17日

展覽展出了四位在美國抽象藝術領域卓有成就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分別是弗萊德·馬丁、大衛·弗雷澤、傑瑞米·莫根和任敏。此次展覽中,每一個畫家的每幅作品都以涉險的筆觸展現出和諧和美觀。雖然個個畫家都有不同的個性,但是他們均以傳承的技巧和抽象的風格來表述他們的追求。

學而不厭——楊成寅紀念展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0日-6月30日

此次展覽內容主要分為「筆耕不息」和「躬行實踐」兩部分。「筆耕不息」全面梳理了楊成寅先生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長達60餘年的著述生涯;「躬行實踐」展出楊成寅先生部分雕塑及繪畫作品,首次在學院美術館向觀眾展示這位著名理論家的藝術創作實踐成果。這樣以豐富的出版物、文獻手稿及藝術作品一起,全面體現先生博學多才、勤奮思考的從藝治學的態度。

北京: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期:2017 年6 月23 日-7 月4日

此次展覽將展現香港回歸祖國的這二十年裡,「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推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更多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時代、展現當代美術家藝術才華的優秀作品。展覽共展出190餘幅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主題創作作品;第二部分為特邀作品;第三部分為全國徵集作品。

印記:亞歷山大·法圖(Vhils)作品展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 年6 月30 日-7 月23 日

展覽「印記」 是葡萄牙籍傑出視覺藝術家亞歷山大·法圖在北京的首次個展。2015 年,Vhils因其標誌性的視覺語言、獨創的雕刻手法和多重的材料媒介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評選的藝術與時尚類「30 Under 30」(即30 位年齡在30 歲以下新星)名人榜。作品深刻展現對人類狀態與當代都市型社會環境間的關係,並且著重關注二者之間的詩性維度。

臺北:

看畫·讀畫:院藏曆代名跡選萃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17年7月1日 - 9月25日

展覽將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繪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和山水等畫科,呈現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脈絡。

美國:

日本竹藝:艾比收藏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13日-2018年2月4日

展品涵蓋了從19世紀晚期至當代的80件編織竹籃和竹雕藝術作品,其中包括5位「重要無形人間文化財產保持者」藝術家的傑作,著重強調了日本竹藝現代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本次展覽的大多數珍品在此之前從未進行過公開展覽。

(展覽資訊由於實習生賀含蓴整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評展·資訊|從川久保玲的服裝「雕塑」看到吳湖帆的書畫文獻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日本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令我們重新思考時尚在現代文化中的定位,吳湖帆先生的文獻展則會重新讓觀眾審視中國書畫中的文脈傳統。
  • 評展·資訊|不無尷尬的茜茜公主與被「切割」的藝術家法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此次評點的展覽有德國的「在一起!集合新建築」展與上海博物館的「茜茜公主與匈牙利:17-19世紀匈牙利貴族生活」等,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
  • 藝術東方 書畫名苑 當代書畫名家展盛大啟幕
    常言「書畫通神」,又論「字如其人,書為心畫」,上千年來無數文人雅士為之醉倒,不斷探索。尤其作為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先生的家鄉——湘潭,無論在業界還是民間,一直都有著濃厚的書畫國粹情節。       臨近假期,為了豐富小區文化生活,小區特引入由北京萬象書畫院發起舉辦的當代名家書畫展,本次書畫展覽由北京萬象書畫院聯合數百位當代書畫名家真筆真跡,大部分作品系首次入湘。
  • 評展|烏鎮的「巴爾扎克橋梁」,「輸入法」時代的徽墨工藝
    烏鎮木心美術館的「文學的舅舅:巴爾扎克」 ,以木心為載體講述文學與繪畫藝術;上海徐匯藝術館的「烏金千秋照」徽墨專題展,在「書寫」被「輸入法」替代的時代,回望過去那個「車、馬、郵件都很慢」的年月,引申出「非人磨墨墨磨人」的思考。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 能言畫與不語詩:漫談中國當代文人的繪畫
    文人畫實是文官階層審美的產物,起於「以詩入畫」的唐代詩人王維,後有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繼之,元明清三代又有黃公望、王蒙、倪瓚、沈周、文徵明、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濤等人將此種審美推向極致。近代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等人之畫作,雖不得強算士大夫繪畫,但其意趣基本不悖文人畫旨趣。之所以於此撫今追昔,全因今時今日人們對作家作畫的理解,其基本格局仍是比照著先賢們來的。
  • 評展·資訊|竹子上的書法表演秀:離書法是近還是遠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此次評點的有德國柏林的「路德效應:新教——世間500年」展和深圳的「王冬齡:竹徑」展等。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
  • 文人的藝術在哪裡?文人的風範在哪裡?文人又是如何品?如何遊?
    所以,我希望這個展覽在朵雲軒,能夠讓更多的公眾看到我們曾經有過的過去。這裡不僅有紫砂壺,還有被人們忘記的一個全型拓的技術,對於這門技術,我們今天掰著手指去數,可能也數不出十個能做的稍微像樣一點的。文人的藝術在哪裡?文人的風範在哪裡?文人又是如何「品」?如何「遊」?過去的已經過去,當歷史的雲煙將要散去,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書畫藝術在賓館酒店,在國家殿堂,在我們的家裡,是如何的狀況?
  • 首屆中國作家書畫展、中國作家手稿手札展舉行
    開幕式暨頒獎典禮現場 人民網北京1月23日電 包含當代作家藝術才情,體現當代作家思想深度,展現當代作家書畫創作能力的首屆中國作家書畫展、中國作家手稿手札展1月19日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隆重舉行。展覽由中國作家書畫院、北京華影會書畫院主辦,華影傳媒有限公司、華影藝術館協辦,匯聚了當代著名作家的書畫、手稿、手札作品500多件,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作家書畫、手稿、手札展。
  • 淺析當代中國畫的文人之「逸」
    曾經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帶有政治符號的作品在藝術市場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大批畫家對此題材趨之若鶩,出現了大量的生搬硬套、以醜為美之作。這些創作者們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卻缺乏文人畫家那份沉潛的心境和自省的態度,也缺乏「師造化」的本體精神。
  • 2019年中華文明文人書畫紫砂藝術展覽會在宜興開幕
    2019年10月28日宜興市人民政府、宜興市書法協會、宜興市文學會、宜興市文化局、宜興市文廣新局共同舉辦的中華文明文人書畫紫砂藝術展覽會在宜興開幕。本屆展覽會致力於為各類精品茶具、紫砂製品、茶道與書法書畫文學交流等方面提供一個便捷、直接的交流平臺。
  • 《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2016首屆中國古篆...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本次論壇是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西城區分會場系列活動之一,由《收藏投資導刊》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提供支持,馬子愷藝術館、北京新源國能集團等單位共同承辦。
  • 傳承傳統文人的君子風範——當代文言尺牘
    唐宋以降,文人間尺牘往來更為頻繁,且多附於文人別集之中,有時單列一類。明清兩代是尺牘文學的高峰期,尺牘專集大量刊行,儘管某些尺牘選本一度被清廷列為禁書,但文士筆札往來不輟,且受治學風氣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論學尺牘。晚清以後,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尺牘範本教程數量激增。文學革命以後,尺牘在書寫語言上又有重大變革,出現了文白並行的局面,「文言尺牘」也成為與白話書信對舉的新稱謂。
  • 當代著名書畫家陳雲海先生書畫作品欣賞
    其右手的魏碑、楚篆、隸書、小楷古樸、生動,左手狂草堪稱一絕,得磅礴之氣,並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在藝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所畫山水、花鳥、陶瓷作品亦各具特色,深得八大山人神髓,是江西藝壇既較有實力又有所成就的中年書畫家。作品注重傳統,創作頗豐。作品數百餘次參加國內外及全國性書畫展並獲獎,曾被業界、國際友人與百餘家紀念館等單位收藏。
  • 區氏家具《汲古涵今——當代書房藝術》再版
    正如2019年區氏與多方朋友協力出版的《汲古涵今——當代書房藝術》,這本圍繞生活、藝術、設計與當代書房的人文讀物,得到社會各界人士歡迎與讚譽。好評如潮,卻因僅印300冊「供不應求」。恰因為此書並非公開發售,卻仍有眾多期待它的人,區氏今年將此書再版。  再一次,為一份熱愛和使命而動。
  • 理財-書畫作品有哪些分類書畫收藏價格是多少?
    書畫作品有哪些分類狹義來講,書畫作品收藏是對傳統書法、國畫的收藏;廣義來講,是對書法、篆刻、國畫、油畫、水彩、版畫等所有美術品的收藏。書畫收藏的主體是古代書畫,歷來量少價高的古代書畫在書畫市場中更顯堅挺,呈現出藝術市場硬通貨的屬性。書畫收藏價格是多少法書是指有一定書法藝術成就的作品,與名畫是對稱的。
  • 對話尋覓:當代書畫批評論壇在合肥市亞明藝術館舉辦
    本次論壇由亞明藝術館主辦,以追求學術前瞻、開放包容、思考深度、批評實現為主題,圍繞安徽書畫史與當代藝術發展、書畫現狀思辨、當代書畫批評理論的反思、批評主體的素養與批評點的切入、評論體系的當代構建等方面議題展開。
  • 評展|機器視角如何想像藝術經典,藝術影片如何關注社會性別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期評點的展覽有上海昊美術館的「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呈現義大利藝術家誇尤拉是如何藉助科技對經典圖像進行重新想像;北京金杜藝術中心的「國際藝術家電影系列放映1」以藝術影片來體現藝術家對社會性別的另類關注和深入探討;英國泰特不列顛的「邁克·尼爾森: 資產剝離者」則呈現了當代藝術家邁克·尼爾森則以機器裝置作品來呈現英國近代「風景」。
  • 安徽當代文房四寶暨賀澤海書畫藝術交流活動在臺北舉行
    安徽當代文房四寶暨賀澤海書畫藝術交流活動在臺北舉行 2018年05月21日 16:13:00來源:華廣網  臺灣安徽同鄉會會長王正典致辭 華廣網5月21日訊  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皖臺兩地文化藝術交流,由安徽省當代文房四寶研究所和懶悟
  • 評展·資訊|穿梭於時空,用水墨回望文脈與傳統的幾種路徑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此次評點的有南京博物院的「帝國盛世——沙俄與大清的黃金時代」展、上海的「左琴右書「、「沉浸的靈光」聯展、紐約麥拉.卡爾曼「風格的要素」插畫展等。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
  • 徵稿:文化傳承 翰墨丹青—首屆中國當代書畫名家藝術研究邀請展
    本次通過線上舉辦雲展覽,線下出版中國書畫網報展覽專刊的活動,讓大家更充分的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藝術家通過手中的畫筆,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讓大家來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善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激發靈感,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國人審美追求、傳播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作品,使當代藝術創作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