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今日美術館(北京)
展期:2017年6月25日-7月12日
票價:20元(美術館門票)
點評:作家與詩人寫字畫畫,從來就是不失為愉悅自己的方式,適當展覽其實也未嘗不可,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但冠之以「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樣的標題,或許還是會讓人有些誤會的。而展覽中除了個別作家的書畫,多數作品與可資對照的真正的文人藝術相比,差距真實地擺在哪裡。當代作家的書法與繪畫能拿得出手的越來越少了。這不僅在於書畫修養的缺失,也在於真正文人意味的缺失。
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今日美術館「夢筆生花」展還是頗讓人期待的。參展者包括莫言、北島、張大春、李敬澤、馮唐、徐則臣、徐皓峰、盛可以等,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然而這次展覽除了個別作家詩人的書畫,總體看,對比真正的文人藝術語境,多數作品還是讓人有些訝異的——這訝異來自於落差。
其實文人從事藝術創作古已有之,也是中國書畫的正脈所在,王維、蘇東坡一路承襲下的「文人畫」傳統,至今影響著中國書畫的創作與鑑賞,也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與規範。近現代也確實有不少作家兼擅繪畫,並有一定影響,比如臺靜農、汪曾祺。但當下,一方面部分作家由於歷史原因缺乏文化傳承,少文氣,年輕的暢銷書作家更是極少書畫修養,另一方面,很多職業畫家其實也沒什麼文人修養。其結果就是,一方面是部分畫家的畫作多匠氣少文氣,另一方面,一些沒有受過基本繪畫訓練的作家畫作既無文氣,也無技巧,卻自稱是「文人」的「戲墨」之作,被附會為「文人畫」,或被詮釋為「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不免都有些誤會。
此次名為「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展的作品,包括有著皴法的山頭、與「兒童鄰」端正的楷書、模仿日本書道的大字行書、亦有用色大膽造型特別的油畫人物,另外一些作品帶有當代性,並融入了綜合材料和觀念的元素。
展出的水墨畫作若以名聲而言,雖然莫言的書法此前曾有報導說錯別字極多,不過這次他題寫的「夢筆生花」四字倒沒什麼錯誤,再以名聲較大的北島而言,其楷書乍看可評以一「拙」字,然而實質還是拘謹,至於筆法與結構等問題較多,展出更大的意義大概還是名人手跡,至於紙本水墨或是觀念之作,乍讀幾乎不知所云。張大春的書法看得出花過功夫,然而字為心畫,其行書用筆虛飄做作,有浮躁氣。另一些作家,如李敬澤、盛可以,主辦方自始自終似乎都未在公開宣傳場合公開其作品。
相比較而言,個別相對低調的作家書畫,反而隱含文氣與靜氣。
展覽現場作家與詩人寫字畫畫,從來就是不失為愉悅自己的方式,適當展覽其實也未嘗不可,這次策展從鼓勵作家加強藝術修養當然是好事,也應當是一個好的策劃,但冠之以「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這樣的標題,或許還是會讓人有些誤會的,至少,一部分暢銷作家與中國文化語境裡的文人是不是能劃等號是讓人存疑的,而中國文人書畫更有著自己的一套標準與規範。對比讀之,差距多少,明眼人是一看自明的。(文/小松,江岸)
滄海伊人——紀念夏伊喬誕辰100周年地點:劉海粟美術館(上海)
展期:2017年6月15日起
票價:免費
點評:正值夏伊喬誕辰百年,劉海粟美術館展示了劉海粟妻子之外的夏伊喬,她隨著丈夫拜訪吳湖帆,跟陸儼少學山水,也吸收劉海粟的繪畫風格,形成了女性特有的藝術面貌,同時也展出了藝術在家庭中的傳承。但若能以文獻資料的形式呈現更多他們的生活痕跡和片段,或許能讓更多普通觀眾讀懂他們。世人皆知劉海粟,但對夏伊喬卻略顯陌生,她是陪伴百歲老人劉海粟半個多世紀的妻子,除此之外她也是一位頗具才情的畫家。此次展覽展示了劉海粟妻子之外的夏伊喬,她隨著丈夫拜訪吳湖帆,跟陸儼少學山水,也吸收劉海粟的繪畫風格,形成了女性特有的藝術面貌。
展覽的第一展廳除保留原本陳列的劉海粟的部分作品外,添加了夏伊喬大氣舒緩的書法、工細款的工筆花鳥等,讓人看到夏伊喬的藝術。儘管更多作品顯示出的還是夏伊喬對於劉海粟藝術上的追隨和生活上的互相扶持。他們共赴太湖、黃山寫生,但面對同樣的風景夏伊喬的表達更秀逸清麗,帶有明潔、嫻雅的風格。除此之外,一幅1979年所繪的《四君子圖》由夏伊喬、潘素、張伯駒、劉海粟、沈裕君合作頗具意義地表達了當時的文人交往和好惡。
四君子圖,夏伊喬等,紙本設色,1979展覽的第二展廳更注重家庭的藝術傳承,展示了劉海粟、夏伊喬以及小女兒劉蟾的作品,其中包括夫婦兩人就同一題材、同一時期,甚至同一景點的作品的對比,有些是將三人的作品(比如牡丹)做對比,從這一對比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藝術上的傳承。
美中不足的是,展覽雖然以時間線介紹劉海粟和夏伊喬的生平,但展覽現場僅展示有劉海粟和夏伊喬的「結婚證書」和結婚照,若能以文獻資料的形式呈現更多他們的生活痕跡和片段,或許能讓更多普通觀眾讀懂劉海粟和夏伊喬。(文/小松)
卡塞爾文獻展地點:希臘雅典/德國卡塞爾
展期:2017年4月8日-7月16日/2017年6月10日-9月17日
票價:多樣(雅典:主場館8歐元/卡塞爾:一日票22歐元)
點評:此前關於文獻展消費雅典文化資源、消費其危機處境的說法也不算空穴來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雖然是卡塞爾出資與主導,卻也未必是一味掠取對方資源。文化交流,往往是一種雙贏的結果。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不平衡和不平等。五年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在雅典開了一家分店,給今夏歐洲藝術之旅一下子增添了兩個打卡點。實地探訪,發現此前關於文獻展消費雅典文化資源、消費其危機處境的說法也不算空穴來風。
4月初雅典展場的開幕儀式,德國、希臘兩國總統都有出席。從某個角度來說,這顯然是一種各取所需的交易。由卡塞爾出資並實施,雅典的文脈、現狀,成了當代藝術施展絕佳的舞臺。藝術和素材之間,也展現了一番此消彼長的過程。
衛城上的輕聲細語、拜佔庭和基督教博物館庭院裡的聲聲蛙鳴,賦予歷史古蹟一種詩意。藝術家和當地難民組織合作,將旅遊手冊上的「危險區域」變做文化、藝術、思想的交流場所。有藝術家聽聞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經在二戰時期德軍來臨前為了保護文物而將其填埋,遂計劃填埋一件作品,被博物館方面拒絕,最終他反其道而行之,在當地收集生活用品陳列於博物館中。不過因為博物館藏品過於豐富,他的作品並不顯眼。
另一方面,場所、素材,與創作者本身立場的差異,也導致展覽的呈現中會有藝術家主觀的一廂情願,甚至是理所當然的成見。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次文獻展,也是德國與希臘——歐洲兩極的一場博弈。在某個展場盡頭,設置了「卡塞爾」對「雅典」的一場西洋棋的棋局。
卡塞爾文獻展參展作品《書之帕臺農》此前戲言希臘要將帕臺農神廟賣給德國,居然真的「部分」得到了印證。兩個月後開幕的卡塞爾展場。真的「搬來」了帕臺農神廟,希臘長裙的少女頂著書本,為這座神廟「添磚加瓦」。而在弗裡德裡希阿魯門博物館——以往文獻展的主展場——展示的是來自雅典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雖然是卡塞爾出資與主導,卻也未必是一味掠取對方資源。文化交流,往往是一種雙贏的結果。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不平衡和不平等。在雅典,一位當地工作人員表示,希臘人現在都在學習英語,而德國人的英語往往沒有那麼好(因為他們的文化實力比較強勢)。
卡塞爾文獻展,創立以來,伴隨著歐洲戰後重建與復興的童話。而今,全球面臨種種問題的時刻,文獻展也沒有袖手旁觀。表達出歐洲的立場,文化與藝術的立場。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地作戰加大了工作量,文獻展在卡塞爾開幕的時候,卻依然顯得倉促不堪。作品旁邊缺少展籤,值守的志願者總是一問三不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走訪文獻展,也是一場祛魅的經歷。(文/小樹)
更多展覽資訊: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9日-10月8日
展覽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的歷程。上海是全球巡展的第9站,此前這一展覽剛剛在國家博物館亮相。
無觀——蔣鐵驪雕塑作品展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17年7月2日-8月2日
蔣鐵驪創作一邊是個人化的表達,另一邊是社會性的關懷。個體與群體、單數與複數,都是他探尋的方向,但這種表面不同的方向最終都會指向真實的人性,指向那些人類本性深處的共同點。在當下紛紜複雜的雕塑藝術圈裡,蔣鐵驪的風格鮮有可供參照比較的對象,他在保持學院藝術尊嚴的基礎上持續地實現著個人化的追尋和突破。
纏——丁設藝術展地點: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4日-7月2日
丁設根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特點,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們可以稱之為「纏」。從形式上來看,丁設的繪畫和裝置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是用線條纏繞而成。丁設的畫,看上去像極簡風格的抽象繪畫,但是,極簡的表面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由數十遍自由書寫疊加而成,通過不斷重複達到極簡的效果。
全國九城藝術聯展上海站地點:上海天通庵路商務印書館第五印刷所舊址二樓展廳
展期:2017年6月24日-7月9日
本次九城展上海站分別推出「開門見山——全國名家山水中堂邀請展」、「有『風』來儀——名家扇面邀請展」。同時,還舉辦了「中青年藝術家作品展」。「有風來儀——名家扇面邀請展」包括畫家陳翔、丁筱芳、丁小真、甘永川、朱新龍、朱新昌、龐飛等,山水畫展包括樂震文、張弛、汪家芳、丁一鳴等。
蜿蜒之門——馬思·巴斯作品展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4日-8月27日
此次展覽是洛杉磯藝術家馬思·巴斯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展出藝術家近期創作的18件繪畫及雕塑作品,通過她獨特的符號和色彩來詮釋視覺空間。馬思·巴斯在其創作中致力於建立一種清晰且高度風格化的藝術作品和語言體系。
夢的五言詩——米爾科·曼徹夫斯基攝影展地點:上海新華中心·新空間
展期:2017年6月26日-7月26日
展覽由曼徹夫斯基的12組攝影、短文《圖像、文字和謊言》、《真相與虛構:有關藝術中異常信仰的筆記》、《藝術,暴力+社會:一些心得》等中的文字內容以及短片《時間盡頭》組成。
蘇州: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28日 - 9月3日
本次展覽分為「兵戎相見:青銅兵器」、「禮尚往來:青銅禮器」、「樂享天籟:青銅樂器」、「工精技良:青銅工藝」四個單元,展出青銅器近100件,呈現吳、越、楚國人好勇善戰的個性,三國文化藝術的交流與碰撞,以及當時青銅技術的發展特徵等。
機杼:當代藝術展地點:金雞湖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5日 - 8月27日
本次展覽展出近30位藝術家創作的與中國蠶絲文化相關的作品,涵蓋書法、繪畫、裝置、綜合媒材作品等,介紹蠶的生命演化進程、傳統絲織技藝的發展歷史,嘗試探討當代蠶絲文化的內涵。參展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創作領域,他們在蠶絲文化的框架下,通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形式開展跨界互動與對話。
杭州: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17日-7月17日
展覽展出了四位在美國抽象藝術領域卓有成就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分別是弗萊德·馬丁、大衛·弗雷澤、傑瑞米·莫根和任敏。此次展覽中,每一個畫家的每幅作品都以涉險的筆觸展現出和諧和美觀。雖然個個畫家都有不同的個性,但是他們均以傳承的技巧和抽象的風格來表述他們的追求。
學而不厭——楊成寅紀念展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年6月20日-6月30日
此次展覽內容主要分為「筆耕不息」和「躬行實踐」兩部分。「筆耕不息」全面梳理了楊成寅先生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長達60餘年的著述生涯;「躬行實踐」展出楊成寅先生部分雕塑及繪畫作品,首次在學院美術館向觀眾展示這位著名理論家的藝術創作實踐成果。這樣以豐富的出版物、文獻手稿及藝術作品一起,全面體現先生博學多才、勤奮思考的從藝治學的態度。
北京:地點:中國美術館
展期:2017 年6 月23 日-7 月4日
此次展覽將展現香港回歸祖國的這二十年裡,「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推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更多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時代、展現當代美術家藝術才華的優秀作品。展覽共展出190餘幅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主題創作作品;第二部分為特邀作品;第三部分為全國徵集作品。
印記:亞歷山大·法圖(Vhils)作品展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期:2017 年6 月30 日-7 月23 日
展覽「印記」 是葡萄牙籍傑出視覺藝術家亞歷山大·法圖在北京的首次個展。2015 年,Vhils因其標誌性的視覺語言、獨創的雕刻手法和多重的材料媒介登上美國《福布斯》雜誌評選的藝術與時尚類「30 Under 30」(即30 位年齡在30 歲以下新星)名人榜。作品深刻展現對人類狀態與當代都市型社會環境間的關係,並且著重關注二者之間的詩性維度。
臺北: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17年7月1日 - 9月25日
展覽將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繪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和山水等畫科,呈現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脈絡。
美國: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6月13日-2018年2月4日
展品涵蓋了從19世紀晚期至當代的80件編織竹籃和竹雕藝術作品,其中包括5位「重要無形人間文化財產保持者」藝術家的傑作,著重強調了日本竹藝現代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本次展覽的大多數珍品在此之前從未進行過公開展覽。
(展覽資訊由於實習生賀含蓴整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